当期目录

    目录
    2021年第50卷第12期目次
    2021, 50(12):  0-0. 
    摘要 ( )   PDF (11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DNA 病毒基因组复制与宿主细胞DDR 信号网络互作的研究进展
    王平利, 夏璐, 魏战勇
    2021, 50(12):  1-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01
    摘要 ( )   PDF (152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NA病毒基因组的编码能力有限,在其基因组复制过程中与细胞内的DNA损伤反应(DDR)信号网络发生复杂广泛的相互作用,创造利于病毒复制的细胞内环境。MRN 复合物(MRE11‐RAD50‐NBS1)、复制蛋白A(RPA)分别识别DNA双链断裂(DSB)和单链断裂(SSB)。DNA病毒选择性地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样激酶(PI3KK)ATM(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ATR(Ataxia telangiectasia and Rad3 related)或DNA-PKcs(D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catalytic subunit),通过调控细胞周期进展、启动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和同源重组修复(HRR)等不同的DNA修复途径,选择性地激活利用或抑制降解宿主细胞DDR组分来完成其感染周期,表现在病毒复制中心(VRC)处募集结合了不同的参与细胞DNA损伤和修复的蛋白质。综述了DNA病毒复制与宿主细胞DDR信号网络的互作机制,旨在为研究DNA病毒的复制和致病分子机制提供思路。
    作物栽培·遗传育种
    主要禾本科作物ASR 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孟亚轩, 孙颖琦, 赵心月, 王凤霞, 瓮巧云, 刘颖慧
    2021, 50(12):  10-2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02
    摘要 ( )   PDF (777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谷子、水稻、高粱、玉米、小麦等主要禾本科作物ASR(Abscisic acid‐,stress‐,ripening‐induced protein)家族基因进行鉴定,并对其序列、系统进化、结构域、启动子及表达模式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ASR蛋白功能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从谷子、水稻、高粱、玉米、小麦基因组中分别鉴定出7、6、8、9、29个ASR家族成员,不均匀分布在染色体上。ASR家族基因聚类为4个亚组,基因结构具有组内保守性和组间多样性。ASR蛋白具有保守的氨基酸基序,但Ⅱ-2亚组相较于其他亚组差异明显。ASR家族成员均只含有ABA/WDS结构域,位于C-末端。在进化过程中,ASR基因整体上正经历纯化选择。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大部分ASR蛋白定位在细胞核,小部分定位在细胞质。启动子分析结果表明,ASR家族基因具有大量组织特异性元件、应激响应元件和激素响应元件。表达分析结果表明,ASR基因广泛响应非生物胁迫,其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并且不同物种、不同基因间存在差异。
    鸭品种对稻鸭共生系统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张印, 余政军, 王忍, 吕广动, 陈灿, 黄璜, 陈治锋
    2021, 50(12):  23-3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03
    摘要 ( )   PDF (194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水稻常规单作为对照(CK),研究水鸭(SY)、洋鸭(YY)和绿头鸭(LTY)对稻鸭共生系统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及稻田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稻鸭共生系统鸭品种选择及模式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CK相比,3个稻鸭共生处理总体上均降低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变化,pH值均升高;YY和LTY处理水稻有效穗数、结实率和产量均显著增加,穗总粒数均显著降低,SY处理水稻有效穗数、结实率和产量虽有所增加但是差异不显著;3个稻鸭共生处理的经济效益均提高,表现为YY>LTY>SY>CK。综上,稻鸭共生有利于促进水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改善土壤酸化,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以YY处理最优,LTY处理次之。
    不同稻鱼模式对再生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陈璐, 陈灿, 黄璜, 隆斌庆, 马微微, 王忍, 张印
    2021, 50(12):  32-3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04
    摘要 ( )   PDF (138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Y两优800、黄华占2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稻鲫鱼模式(FR)、稻鳅模式(LR)、常规栽培模式(对照,CK),研究不同稻鱼模式对再生稻头季、再生季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再生稻稻米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与CK相比,FR处理能显著提高两季稻谷总产量,黄华占和Y两优800的增幅分别为10.31%和9.80%,LR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2个水稻品种再生季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均高于头季。黄华占再生季稻米整精米率较头季显著增加了20.16~22.25个百分点,且两季糙米率均以LR处理最高;Y两优800两季糙米率则以FR处理最高。2个品种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均表现为再生季显著低于头季,头季均以LR处理最低;2个水稻品种稻米长宽比均表现为再生季大于头季,FR和LR处理与CK 均无显著差异。黄华占再生季稻米糊化温度显著低于头季,而Y两优800则相反;2个水稻品种头季稻米胶稠度均表现为LR、FR处理显著高于CK,分别增加27.12%~52.24%和12.54%~29.35%,但LR处理稻米胶稠度在再生季均表现为较CK降低。2个水稻品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均表现为再生季显著高于头季,以LR处理最低;2个水稻品种稻米蛋白质含量均表现为再生季高于头季,除黄华占头季外,均以LR处理最高,且再生季均表现为LR、FR处理显著高于CK。综上,FR模式能显著提高两季稻谷总产量,FR、LR模式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头季、再生季稻米品质。
    氮水耦合对甘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权宝全, 任杰成, 赵吉平, 郭鹏燕, 许瑛
    2021, 50(12):  39-4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05
    摘要 ( )   PDF (131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取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3个灌溉量(50、100、150 mm,记为W0、W1、W2)和4个施氮量(0、90、180、300 kg /hm2,记为N0、N1、N2、N3),研究不同氮水条件对甘薯叶面积指数、干质量、产量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甘薯生产中水肥调控措施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甘薯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质量、总干质量均随着灌溉量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各生育时期甘薯块根干质量、单株结薯数、单个薯块平均质量、产量均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W2N2处理最优,其产量达48 828.30 kg/hm2,显著高于其他氮水处理。甘薯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N2处理最高。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灌溉量的增加先增加后趋于平稳,W1和W2处理均较高,两者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综合考虑,甘薯最佳氮水处理为施氮量180 kg/hm2、灌溉量150 mm。
    施氮量对黑芝麻冠层结构、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李春明, 裴新涌, 张海洋, 高桐梅, 李丰, 王龙, 卫双玲
    2021, 50(12):  48-5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06
    摘要 ( )   PDF (145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黑芝麻的适宜氮肥用量,为黑芝麻科学施肥提供依据,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以黑芝麻品种冀9014为供试材料,设置0(CK)、60(N60)、120(N120)、180(N180)kg/hm2 4个施氮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黑芝麻冠层结构、籽粒灌浆、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黑芝麻冠层叶片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降低冠层透光率,显著提高芝麻单株蒴数、单蒴粒数、千粒质量、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其中以N120处理芝麻平均叶倾角、净光合速率、籽粒灌浆速率、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最高。2015年和2016年N120处理黑芝麻籽粒产量分别为1 071.2 kg/hm2和1 101.7 kg/hm2,较CK、N60、N180处理分别增加129.7%、37.3%、23.7%和110.7%、32.9%、18.7%;经济效益分别为17 245.5 元/hm2和19 629.9 元/hm2,较CK、N60、N180处理分别提高129.2%、36.6%、24.5%和118.2%、34.2%、21.6%。回归分析显示,氮肥用量与黑芝麻产量、经济效益均呈三次函数关系,产量最佳氮肥用量为134.05 kg/hm2,经济效益最佳氮肥用量为133.01 kg/hm2
    不同着生部位黄精种子的生理及萌发特性
    张红瑞, 孟盼盼, 王茜, 刘国彬, 高致明
    2021, 50(12):  56-6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07
    摘要 ( )   PDF (483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不同着生部位黄精种子的生理及萌发特性,确定适宜采收期,以黄精植株不同部位(上部、中部、下部)着生的果实及种子为试验材料,分别于2020年7月31日、8月15日、8月30日、9月14日、9月29日取样,测定黄精果实百果质量、直径以及黄精种子千粒质量、含水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淀粉含量、粗脂肪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初生根茎形成率、出苗率等。结果表明,黄精植株中、下部的百果质量、果实直径和种子千粒质量均大于上部。8月30日前种子含水率为上部>中部>下部,9月14日后无显著差异。8月30日之后,不同部位种子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显著;中、下部种子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上部;不同部位种子淀粉含量有所降低;不同部位种子SOD活性、POD活性差异不显著;下部种子CAT活性高于中、上部。除8月30日之外,其余采收时间粗脂肪含量均为下部>中部>上部。8月15日采收的植株中、下部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初生根茎形成率和出苗率均达到峰值,中部分别为91.11%、77.78%、4.90、82.22%、64.00%,下部分别为90.00%、80.00%、4.47、87.78%、67.67%。综上,黄精果实的适宜采收期为8月中旬,且中、下部种子成熟度高于上部,质量优于上部。
    农业资源与环境
    南方酸性红壤区不同种植方式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李灵, 张玉, 翁建凤, 赵敏, 曹顶慧
    2021, 50(12):  68-7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08
    摘要 ( )   PDF (357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测定了南方酸性红壤区5种农业种植方式(旱地、水田、果园、茶园和竹林)土壤重金属及其不同形态含量,借助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法、风险评估指数(RAC)法和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RSP)法对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土壤中镉(Cd)、汞(Hg)、砷(As)、铅(Pb)、铬(Cr)和镍(Ni)的含量分别为0.080~0.290、0.078~0.150、1.54~6.90、39.13~91.30、20.35~73.98、15.03~40.81 mg/kg。Cd、Pb、Hg含量在旱地土壤中最高,As含量在茶园土壤中最高,Cr、Ni含量在竹林土壤中最高。除旱地土壤Pb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均未超出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筛选值。Cd、Pb、Ni含量均超出福建省元素背景值,超标倍数排序为Cd˃Ni˃Pb˃Hg˃Cr˃As,Cd超标最严重。土壤中Cd以离子交换态为优势态,表现为水田(50.56%)˃旱地(44.14%)˃果园(38.64%)˃竹林(37.62%)˃茶园(36.25%)。RI值表现为旱地(270.70)>果园(201.98)>竹林(194.09)>水田(171.92)>茶园(107.05)。RI平均值为189.15,处于中等生态风险危害级别,Cd是主要生态风险贡献因子。RAC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Cd处于高(果园、茶园和竹林)—极高(旱地和水田)风险水平,Pb处于低—中风险水平,Hg、As、Cr、Ni为低风险水平。RSP评价结果显示,旱地、水田和竹林土壤中的Cd及果园土壤中的As为重度污染,茶园和果园土壤中的Cd及竹林土壤中的Hg为中度污染,旱地和水田土壤中的As为轻度污染。Cd是研究区最易迁移转化的生态风险因子,需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生物菌肥对连作障碍三七根际和根茎内细菌群落的影响
    张雪玲, 臧春华, 郭汝悦, 段毅超, 王延刚, 郭中信, 张振中, 任雪玲
    2021, 50(12):  78-9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09
    摘要 ( )   PDF (298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菌肥对连作障碍三七根际和根茎内细菌群落的影响,为解决三七连作障碍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以移栽大田1 a的2年生三七作为试验材料,于云南省文山州苗乡三七科技有限公司三七连作障碍试验站进行三七连作田间试验。试验设为3组:首次种植三七对照组(BP)、未施生物菌肥连作障碍对照组(CCO)、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菌肥处理组(MFP)。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针对细菌16S r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三七根际土壤(sBP、sCCO、sMFP)和根茎内(pBP、pMFP,CCO组无三七存活)细菌群落结构。测定土壤理化性质,考察其与细菌群落结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sCCO组相比,sMFP 组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等根际土壤促生菌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139.30%、37.35%,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的相对丰度降低了75.52%。sBP组与sMFP组之间优势菌群组成有明显不同。pMFP和pBP样本内细菌群落中相对丰度前十五的优势菌属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经生物菌肥处理后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电导率显著提高(P<0.05),速效钾含量显著下降(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速效钾、碱解氮、有机质、交换性钙与sBP组样本细菌群落呈正相关,而有效磷、电导率与sMFP组样本细菌群落呈正相关,根茎内细菌群落冗余分析也表现出相似规律。根际土壤与根茎内细菌群落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菌肥处理对根茎内细菌群落产生一定影响,芽孢杆菌属显著促进贪食菌属(Variovorax)的增殖,但与鞘脂菌属(Sphingobium)等呈显著负相关。由此可知,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菌肥不仅能促进三七连作障碍土壤中益生菌增殖,抑制有害菌生长,还通过电导率、有效磷等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重塑土壤细菌群落结构。除此之外,与首次种植三七对照组相比,尽管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菌肥处理组土壤样本细菌群落表现出明显不同,但根茎内细菌群落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植物保护
    链霉菌Sm4-1986 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朱志炎, 陈明花, 陈强, 田志宏, 李建雄
    2021, 50(12):  92-10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10
    摘要 ( )   PDF (407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链霉菌Sm4-1986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病理研究组前期研究过程中获得的1株植物根际细菌,具有广谱抑菌特性。为了拓展水稻纹枯病的生防菌资源,测定了链霉菌Sm4-1986对水稻纹枯病菌生长的影响,采用离体叶片试验、无菌苗试验、盆栽试验以及大田试验,研究了链霉菌Sm4-1986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并分析了其代谢物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及对水稻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共培养条件下链霉菌Sm4-1986的代谢物与挥发物均能显著抑制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7.31%与88.46%。叶片离体试验中,喷施链霉菌Sm4-1986后,水稻叶片纹枯病病害严重度较喷施无菌水处理下降87.50%;无菌苗试验、盆栽试验、大田试验中,接种病原菌5 d后,链霉菌Sm4-1986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分别达100%、72.98%、60.35%。接种立枯丝核菌后,喷施链霉菌Sm4-1986发酵液的水稻叶片MDA含量较喷施清水处理降低48.06%。链霉菌Sm4-1986能够产生6-戊基-2H-吡喃-2-酮(6-PP),6-PP可以显著抑制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菌丝生长抑制率为50%、90%所需质量浓度(IC50、IC90)及最低杀菌浓度(MFC)分别是0.007 3、0.11、0.6 mg/mL;且6-PP可以显著促进水稻幼苗生长。可见,链霉菌Sm4-1986可以作为生物防治剂或者生物菌肥应用于水稻纹枯病防治。
    不同密度伴生麦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孙兰兰, 李静, 薛飞, 徐洪乐, 吴仁海, 苏旺苍
    2021, 50(12):  103-11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11
    摘要 ( )   PDF (137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伴生麦胁迫导致小麦产量降低的生理机制,以伴生麦和栽培小麦矮抗58、周麦26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0(CK)、10、40、100、200株/m2]伴生麦胁迫对小麦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伴生麦密度为10~200株/m2时,小麦拔节期、扬花期、灌浆期叶片SPAD值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在伴生麦200株/m2 处理下,矮抗58和周麦26在拔节期、扬花期、灌浆期的SPAD值分别下降20.05%、13.79%、8.34%和15.46%、9.12%、8.65%。扬花期,在伴生麦密度为200株/m2 时矮抗58和周麦26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均显著下降。灌浆期,随着伴生麦密度增加,矮抗58和周麦26的Pn、Gs、Ci、Tr、Ls、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总体上较CK显著降低,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则显著升高。伴生麦胁迫下矮抗58和周麦26的产量均较CK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18.92%~52.08%和8.27%~42.70%。因此,在伴生麦胁迫下,栽培小麦叶片的光合能力、光能转化效率降低是导致小麦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园艺
    褪黑素浸种对盐胁迫下芸豆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孙浩月, 吴洪斌, 李明, 张琦, 韩毅强, 杜吉到
    2021, 50(12):  111-12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12
    摘要 ( )   PDF (270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褪黑素浸种对芸豆幼苗耐盐性的调控作用,以ZX-YD-008为材料,通过盆栽方法研究氯化钠(NaCl)条件下褪黑素浸种对芸豆幼苗生长、光合特性、抗氧化系统及渗透调节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时间延长,NaCl处理芸豆植株生长受到抑制,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不断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不断升高趋势,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不断下降趋势,渗透调节物质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膜脂过氧化水平则不断升高。较单独NaCl胁迫相比,褪黑素处理下芸豆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分别提高7.4%~11.5%、9.3%~20.0%、2.7%~31.3%;PSⅡ的实际光合量子产量(ΦPSⅡ)和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ΦNPQ)分别提高2.7%~11.7%、1.6%~3.8%;SOD、POD、CAT活性分别提高7.1%~15.3%、2.1%~206.5%、14.4%~27.1%;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4.3%~14.4%、8.0%~89.4%、8.9%~30.7%;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分别降低14.9%~42.8%、5.3%~25.8%。表明褪黑素显著增加了盐胁迫下芸豆叶片的光合特性,提高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增加了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从而促进芸豆幼苗生物量积累。综上所述,褪黑素可有效缓解NaCl胁迫对芸豆幼苗的伤害,提高芸豆幼苗的耐盐性。

    矮牵牛F3’5’H 基因在花瓣呈色中的作用解析
    符真珠, 王锐, 张泰然, 王慧娟, 高杰, 李艳敏, 蒋卉, 王利民, 袁欣, 李彦邦, 张和臣
    2021, 50(12):  121-12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13
    摘要 ( )   PDF (514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揭示F3’5’H 基因对矮牵牛花瓣的呈色作用,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功能验证。结果表明,矮牵牛基因组中共有HF1HF2 两个位点编码F3’5’H 基因。不同类型的矮牵牛具有不同的F3’5’H基因型。F3’5’H1R27在第3个内含子上有1个dTPH9 转座子的插入,使其产生2个类型的转录本,其中1个转录本的非正常编码是矮牵牛花瓣呈现粉色的主要原因。在矮牵牛M1×R27中超表达不同类型的F3’5’H 基因,除F3’5’H1R27外,其他基因型都能正常行使分子功能,促使转基因后代的矮牵牛花瓣呈现紫色。
    1 株野生平菇菌株的鉴定及交配型分析
    刘晓雪, 王春霞, 刘利娟, 郭金英, 郑素月
    2021, 50(12):  128-13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14
    摘要 ( )   PDF (143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1株野生平菇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ITS序列对其进行了种属鉴定,进一步通过单孢分离法获得了孢子单核菌株,经标准测交法和核迁移试验等对该平菇的交配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野生平菇经ITS序列鉴定为糙皮侧耳,获得的69株孢子单核菌株,通过交配型鉴定得到T1型20株、T2型37株、T3型9株、T4型3株,通过核迁移试验鉴定T1、T2、T3和T4的交配型分别为A1B1、A2B2、A1B2和A2B1,属于四极性异宗结合真菌,χ2检测出现偏分离现象。
    保花保果药剂喷施模式对骏枣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岳婉婉, 靳娟, 阿布都卡尤木·阿依麦提, 郝庆, 刘平, 曾斌, 赵婧彤
    2021, 50(12):  134-14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15
    摘要 ( )   PDF (155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骏枣为材料,采用无人机和农机车,将赤霉酸、硼肥、芸苔素内酯、坐果灵等复混型药剂在骏枣花期复配进行叶面喷施,共设置W1、W2、W3、T、CK 5个处理,其中,W为无人机喷施模式,W1为100%用药量(175.0 mg/L赤霉酸+90 mg/L硼肥+70 mg/L芸苔素内酯+200 mg/L坐果灵),W2、W3在此基础上分别减量至70%、50%;T为农机车喷施模式,用药量为15.0 mg/L赤霉酸+12 mg/L硼肥+6 mg/L芸苔素内酯+30 mg/L坐果灵;以人工喷施清水作对照(CK)。研究不同喷施模式下枣树保花保果药剂对骏枣叶片光合特性、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南疆枣树在保花保果环节以无人机喷施替代传统农机车喷施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W3处理骏枣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较高,T处理骏枣叶片光合特性均较低,W1处理水分利用率(WUE)高于其他处理。W1、W2、W3、T处理坐果率较CK分别显著提高97.6%、87.2%、130.4%、158.3%,枣果产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93.6%、78.6%、108.9%、121.4%,其中W3与T处理坐果率和枣果产量均无显著差异。果实品质方面,W1处理枣果单果质量、纵径、横径较高,分别较CK增加49.2%、7.6%、17.5%,但果形指数降低,T处理果形指数最高(1.58)。与CK相比,W2处理显著提高了枣果可溶性蛋白、纤维素含量,W3处理显著增加了枣果纤维素含量。综上,尽管农机车喷施模式产量略高于无人机喷施模式,但无人机喷施模式更安全、高效,且无人机喷施模式适宜浓度处理(W3)能有效增强枣树的光合作用,提高枣果产量,因此,在新疆矮化密植枣园高效栽培管理中可优先推荐无人机喷施。
    畜牧·兽医
    不同因素对美系长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豆雅晴, 齐昆龙, 刘蓥珂, 宋承磊, 李晨雷, 李新建, 乔瑞敏, 王克君, 李秀领, 韩雪蕾
    2021, 50(12):  142-14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16
    摘要 ( )   PDF (130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河南省某猪场美系长白母猪的繁殖记录进行统计与分析,探究配种季节、分娩季节和胎次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为生产中优化猪群胎次结构并掌握最佳配种时期提供指导。结果显示,对于配种季节,冬季配种母猪的初生窝质量和断奶头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夏季配种的弱仔数最多、死胎数和木乃伊数最少,且与其他季节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对于分娩季节,春季分娩的校正21日龄窝质量显著高于夏季和冬季(P<0.05),夏季分娩的死胎数和木乃伊数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对于胎次,总产仔数随着胎次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第5胎次最高,第1胎次最低,产活仔数在第3胎次时最高,且显著高于第1、2、8胎次(P<0.05)。综上,美系长白母猪繁殖性能受配种、分娩季节和胎次的综合影响,冬季配种、春季分娩最适宜,最佳胎次为第3~5胎次。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选择适宜时期对母猪进行配种,并及时合理地淘汰高胎次性能较差的母猪,以提高群体繁殖性能。
    非洲猪瘟病毒p22 蛋白的表达及单克隆抗体制备
    颜世君, 郝丽影, 白露露, 郑丁丁, 宋欢欢, 李胜强, 王同燕, 谭菲菲, 邓均华, 田克恭
    2021, 50(12):  149-15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17
    摘要 ( )   PDF (142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发非洲猪瘟病毒的免疫诊断学试剂,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非洲猪瘟病毒p22蛋白,制备抗p22蛋白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与非洲猪瘟病毒的反应性。结果显示,成功制备重组杆状病毒AcNPV-p22,表达得到大小约22 ku可溶性的重组p22蛋白。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重组p22蛋白可以与非洲猪瘟病毒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筛选到能够稳定分泌抗非洲猪瘟病毒p2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3D2、4A7),腹水ELISA效价均高于1∶128 000;单克隆抗体亚类分型鉴定结果表明,重链均为IgG1,轻链均为κ;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结果表明,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能与非洲猪瘟病毒发生特异性反应。综上,利用杆状病毒-昆虫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可溶性的非洲猪瘟病毒重组p22蛋白,并制备抗p22蛋白单克隆抗体。
    猪细小病毒中和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刘运超, 杨苏珍, 陈玉梅, 王聚财, 尚延丽, 魏蔷, 陈维聪, 冯华, 张改平
    2021, 50(12):  155-16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18
    摘要 ( )   PDF (257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制备具有中和活性的抗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单克隆抗体,采用血凝试验(HA)鉴定纯化的重组PPV VP2蛋白的活性,将重组VP2蛋白与弗氏佐剂混合后免疫BALB/c小鼠。免疫3次后,小鼠血清的血凝抑制(HI)效价可达1∶216,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制备杂交瘤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多轮亚克隆,经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筛选,成功获得杂交瘤细胞株5F7和11B3,能够稳定分泌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5F7和11B3的轻链型均为Kappa,重链型分别为IgG2a和IgG2b。经ELISA和IPMA检测,单克隆抗体5F7和11B3均能与重组PPV VP2蛋白和PPV病毒粒子发生特异反应,而与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瘟病毒(CSFV)无交叉反应。5F7 和11B3 腹水针对PPV 病毒反应的ELSIA 效价分别为1∶10 240 和1∶20 480;针对PPV感染PK15细胞的中和效价分别为1∶211和1∶210。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单克隆抗体5F7和11B3均不与变性的VP2蛋白发生反应,说明2株单克隆抗体均识别重组PPV VP2蛋白的构象型表位。综上,成功制备了2株具有中和活性的抗PPV单克隆抗体。
    鸡GATA 基因家族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孟婕, 王闯, 杨晴, 张贝, 李可强, 张传生, 耿立英, 李祥龙
    2021, 50(12):  163-16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19
    摘要 ( )   PDF (338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鸡GATA(ChGATA)家族基因特性,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ChGATA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分析其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保守基序、进化关系、蛋白质结构及蛋白质互作关系。结果表明,共鉴定出6个ChGATA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根据蛋白质保守结构域命名为ChGATA2ChGATA6ChTRPS1。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显示,ChGATA均为无稳定的亲水蛋白质,且除ChTRPS1外均为碱性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分析结果显示,ChGATA主要由无规则卷曲组成。保守结构域分析结果显示,ChGATA均包含ZnF_GATA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ChGATA基因家族可分为3个亚群,且同一亚群的基因结构相似、蛋白质三级结构相似、相互作用蛋白质较一致、亲缘关系较近。
    农业信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
    基于面向对象GF-2 遥感数据的元谋热区番茄识别
    陈越豪, 何光熊, 李婕, 史亮涛, 方海东, 史正涛
    2021, 50(12):  170-18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20
    摘要 ( )   PDF (858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准确掌握元谋热区番茄种植的空间分布信息,实现合理调整农业结构以及区域特色农作物经济规模化发展的目标,以GF-2为数据源,基于面向对象的分类思想,以ESP尺度参数评价工具对遥感影像进行分割尺度评价。设置最优分割尺度参数后获得影像对象,随后利用光谱、纹理及植被指数构建多种识别方案,使用最大似然法和支持向量机不同分类器,对元谋热区番茄进行了遥感识别,并着重探讨了基于GF-2数据对于番茄信息提取的最佳辅助识别特征组合方法。结果表明:基于GF-2遥感影像数据构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灰度共生矩阵与局部二值模式纹理多特征组合方案在最大似然法中对番茄的识别精度最高,总体分类精度为97.20%,Kappa系数为0.91;在支持向量机中,番茄识别精度最高的组合是构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以及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的多特征组合方案,总体分类精度为96.44%,Kappa系数为0.87;最大似然法总体识别效果优于支持向量机。综上,基于GF-2影像数据对象所构建的多种辅助识别特征组合能够实现元谋番茄的精细识别。
    我国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影响力现状——基于省级农业科学院主办期刊评价结果分析
    燕照玲, 卓文飞, 齐红志, 杨翠苹
    2021, 50(12):  181-18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21
    摘要 ( )   PDF (15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我国省级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的影响力现状,综合核心期刊、引文数据库评选结果以及引证报告数据,分析近年来27种省级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性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的评价结果变化并与全国农业综合类期刊进行对比,以明确该类期刊在我国各种涉农期刊评价中的影响力水平以及各自期刊所处的位置。结果表明,近年来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林)核心期刊评选中,27种农业科技期刊入选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而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和期刊影响力指数(源自《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均值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该类期刊在持续稳步发展,影响力不断提升。根据最新评价结果,27种农业科技期刊的核心期刊入选率和影响力指标整体上均明显高于全国农业综合类期刊(或平均值),说明该类期刊近些年发展相对较快,影响力在我国综合性农业期刊中处于中上水平。对期刊评选及影响力指标的比较分析结果均表明,期刊间的差距较大,呈现出明显的发展不平衡性,27种农业科技期刊可以划分为6类。
    《河南农业科学》近10 a 学术影响力分析
    卓文飞, 燕照玲
    2021, 50(12):  190-19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22
    摘要 ( )   PDF (14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南农业科学》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在传播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术影响力反映期刊发展的成就,为了解近10 a《河南农业科学》的学术影响力发展动态,采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数据,对《河南农业科学》近10 a主要被引用指标和来源指标的年度变化进行分析,并与19种其他省级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同类期刊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总被引频次、平均作者数、平均引文数均逐年增加,2011年后他引率明显提高,自2014年起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权威因子、被引半衰期均逐年提升或者升到一定值后保持稳定;来源文献量、AR论文量均逐年降低,而AR论文比例则逐年增加;同时,存在基金论文比较低、引用半衰期较长、被引半衰期较短等问题。与19种其他省级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同类期刊进行对比,《河南农业科学》的综合评价总分排在第8位,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平均引文数分别排在第7、4、6位,而他引率、开放因子、基金论文比排名较靠后。综上,《河南农业科学》在最近10 a的办刊过程中,学术质量逐渐提高,但也存在对学科热点关注不够、对基金项目重视不足等问题,今后需加强相关约稿和同行评议,发表更多高水平的创新性学术论文,全面提高期刊出版质量,提升《河南农业科学》学术影响力。
    《河南农业科学》2010—2019 年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段俊枝, 卓文飞, 冯丽丽, 张会芳
    2021, 50(12):  198-20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23
    摘要 ( )   PDF (13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中国知网,选取《河南农业科学》2010—2019年发表的各年被引频次排名前5%的论文(共196篇)作为高被引论文,对其基金项目、作者、来源单位、文章类别、学科分布等进行详细分析,为组约优质稿件确定方向,为稿件的筛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河南农业科学》2010—2019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34.63 次,是总发文量篇均被引频次的4.32 倍;有基金资助的高被引论文占91.33%,以省部级基金资助的论文最多(38.78%),国家级次之(32.14%),但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43.67)次最高,无基金资助的论文很少(8.67%),但篇均被引频次较高(42.88次);有11位作者(高影响力作者)发表了2篇以上高被引论文,主要来自河南省农业科学院(3位)、河南农业大学(2位)、河南科技学院(2位);发表2篇以上高被引论文的单位(高影响力单位)有24个,主要集中于河南省(9个),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比较突出,其发表高被引论文数量分别占所有高影响力单位发表高被引论文总数的27.69%、22.31%;高被引论文中,综述论文占21.94%,篇均被引频次为40.33次,高于研究性论文(33.03次);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学科,其次为植物保护、园艺、农业基础科学、畜牧与动物医学学科,其高被引论文数量分别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39.29%、11.22%、9.69%、9.18%、7.65%,其中农作物学科以小麦、玉米、烟草栽培和育种领域为主。鉴于以上结果,今后应加强追踪重大专项,但也不能忽视高质量无基金论文;在继续做强已有优势的基础上,拓宽高水平论文的征集范围,扩大核心作者群;注重前沿性综述论文的组约稿;继续关注农作物等优势学科,扶持生物学等弱势学科。
    目录
    《河南农业科学》2021年总目录
    2021, 50(12):  208-228. 
    摘要 ( )   PDF (10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