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黄花蒿TCP 转录因子鉴定及其在MeJA 处理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马琦洋, 宋歌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2): 62-7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07
    摘要1583)      PDF (13374KB)(50)    收藏
    基于黄花蒿基因组数据对TCP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对其蛋白质理化性质、进化关系、顺式作用元件等进行分析。利用转录组数据分析黄花蒿TCP(AaTCP)转录因子在不同光处理下的表达模式,并利用qRT-PCR检测其在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共鉴定出29个黄花蒿TCP基因(AaTCP)。AaTCP在蛋白质理化性质上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氨基酸数量和分子质量分别介于132~443 个、14.60~47.86 ku,等电点、不稳定指数、脂肪系数分别介于5.67~9.99、33.28~69.77、51.70~77.40,且均为核蛋白。系统进化关系显示,AaTCP 可被划分成Ⅰ类(11个)和Ⅱ类(18个),不均匀地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AaTCP的Motif数量介于1~7,都含有1个保守的TCP2结构域,并且其启动子上存在大量的光、激素和胁迫响应元件。蛋白质互作预测结果显示,除AaTCP12和AaTCP8外,其余AaTCP蛋白成员之间存在紧密的互作关系。转录组数据表明,不同光处理下AaTCP 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大部分基因的表达均受光的诱导。qRT-PCR结果表明,不同AaTCP的表达量在MeJA处理下均有不同程度上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动态变化。综上,AaTCP基因家族在光调控及激素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145 份玉米自交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综合评价
    张凤启, 张君, 马智艳, 武晓攀, 周庆伟, 穆心愿, 唐保军, 李欣, 夏来坤, 丁勇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1): 34-4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1.004
    摘要1220)      PDF (2064KB)(136)    收藏
    以国内外的145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在多个环境下调查株高、穗位高、茎秆穿刺强度、节间长度和节间直径等茎秆抗倒伏相关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筛选抗倒伏能力强的玉米自交系,为玉米抗倒伏育种提供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茎秆穿刺强度、节间直径和节间长度在不同自交系间差异极显著;株高遗传力最高,为0.99,其次为穗位高、茎秆穿刺强度,均为0.97。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茎秆穿刺强度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代表了145份玉米自交系5个性状77.02%的信息,其贡献率分别为37.08%、21.94%、18.00%。玉米自交系抗倒伏能力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45 份自交系划分为六大类群,筛选出S268、S112、S135、S270等13份抗倒伏能力强的自交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地黄枯草芽孢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及其促生作用相关基因研究
    腊贵晓, 王林林, 郭军旗, 赵玉龙, 郭红霞, 贾慧, 杨铁钢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2): 75-8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08
    摘要1193)      PDF (3510KB)(350)    收藏
    为了探究地黄枯草芽孢杆菌(Bacilus subtilis)对地黄促生作用的相关基因,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功能注释挖掘促生作用相关基因。结果表明,地黄内生促生菌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大小为4 310 699 bp,GC含量为43.44%,共预测编码基因4 521个。GO、COG、KEGG、CAZy、CARD和VFDB数据库注释的基因数分别为3 013、3 354、4 395、206、52、212。与促生作用有关基因有46个,这些基因主要集中在溶磷、固氮、铁载体等方面。同时,antiSMASH预测到共409个基因富集到12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主要编码合成丰原素、3-羧酸碳青霉烯、类双硫醇、杆菌溶素、羊毛硫类细菌素、表面活性肽、美好菌素酸和儿茶酚型嗜铁素等8种抑菌物质,其中美好菌素酸和儿茶酚型嗜铁素还具有螯合周围环境铁离子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芝麻田苗后阔叶杂草除草剂筛选及安全性评价
    苏旺苍, 牛钰嘉, 燕照玲, 杜丽, 薛飞, 孙兰兰, 徐洪乐, 吴仁海, 刘红彦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1): 101-10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1.011
    摘要943)      PDF (1267KB)(97)    收藏
    为探究安全、高效的芝麻田苗后阔叶杂草化学防除技术,通过室内盆栽和田间试验筛选了对芝麻安全性较高且对阔叶杂草防效好的除草剂。室内试验结果表明,供试17种阔叶除草剂中仅有异丙隆与灭草松对芝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评估了异丙隆和灭草松对芝麻的安全性及对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异丙隆420~630 g/hm2(有效成分,下同)处理下芝麻在早期出现药斑、生长受到抑制等药害,但药后30 d芝麻生长恢复正常;灭草松336~420 g/hm2处理的芝麻在药后30 d株高显著高于清水对照,但显著低于人工除草处理。异丙隆420~630 g/hm2对铁苋菜、灯笼草等阔叶杂草的总株防效为84.00%~90.40%,总鲜质量防效为87.62%~94.30%,芝麻增产37%以上。灭草松336~504g/hm2对铁苋菜的防效较差,总株防效低于40%,总鲜质量防效低于57%,芝麻仅增产11.53%~14.72%。综上所述,在芝麻五至六叶期使用异丙隆420~630 g/hm2处理对芝麻具有较高安全性,可用于芝麻田苗后阔叶杂草的防除,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回交转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赤霉病小麦新种质
    李正玲, 韩留鹏, 赵明忠, 齐学礼, 张煜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2): 23-3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03
    摘要778)      PDF (1987KB)(126)    收藏
    为明确抗病基因型和回交代数对后代材料赤霉病抗性和农艺性状的影响,采用回交转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的方法,将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Fhb2Fhb7 聚合到黄淮南部麦区大面积推广品种郑麦1860,并对不同基因型和不同回交世代材料的赤霉病抗性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将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Fhb2Fhb7导入黄淮南部麦区感赤霉病小麦品种郑麦1860,赤霉病抗性可提高38.9%~76.9%,且这3个抗赤霉病基因与高秆、低密度小穗、低千粒质量等不良农艺性状无明显的关联性。2 个年度BC1F2、BC2F2、BC3F2群体的病小穗率分别为37.8%、31.4%、37.8% 和43.4%、45.8%、43.3%,赤霉病抗性不会随着回交代数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回交代数的增加,后代群体的株高由84.95 cm 降低到70.49 cm,结实小穗数由20.48 个/穗增加到21.24 个/穗,穗长由10.23 cm 增加到10.49 cm,千粒质量由37.36 g增加到44.80 g,回交3代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趋同于抗赤霉病基因受体亲本材料。筛选获得抗赤霉病且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新种质郑资2021CH182-33和郑资2021CH182-41,其可作为抗病亲本进一步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猪源盖塔病毒研究进展
    张玉杨
    河南农业科学    2025, 54 (9): 15-2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9.002
    摘要676)      PDF (1296KB)(126)    收藏
    盖塔病毒(Getah virus,GETV)是一种新兴的虫媒病原体,近年来在多个国家引发了猪群繁殖障碍和仔猪高死亡率疫情,对全球畜牧业和公共卫生造成重大威胁。该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可导致猪群广泛感染并显著影响繁殖性能和健康水平。为应对疫情蔓延,亟需开展针对基因组特征与分子进化的研究,以指导疫苗设计和优化防控策略;同时,需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明确GETV传播规律,并解析致病机制,以期为疫情防控提供理论支撑。此外,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已成为防控关键环节。鉴于早期诊断对疫情防控的关键作用,基于最新研究成果,系统探讨了GETV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点、致病机制、诊断技术和防控策略,旨在为临床防控提供理论支持,并为疫苗开发、诊断技术创新及防控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生物强化技术在农业废弃物堆肥处理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田婧婕, 崔二苹, 刘春成, 胡超, 李中阳, 崔丙健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1): 1-1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1.001
    摘要664)      PDF (1510KB)(257)    收藏
    堆肥化处理是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传统堆肥方式存在发酵周期长、转化效率低、养分损失大、二次污染控制难以及臭气与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微生物因具促腐、除臭、减排及提升肥效等作用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针对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进行堆肥化处理的生物强化技术,从功能微生物种类与菌株筛选、复合菌剂构建、微生物功能及生物强化作用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探究等方面概述了国内外生物强化技术在农业废弃物堆肥化处理过程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并对农业废弃物堆肥化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的发展趋势和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山西太行山蝽类昆虫多样性及垂直分布研究
    陈静, 张振华, 魏久锋, 赵清, 张虎芳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2): 110-11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11
    摘要581)      PDF (2599KB)(203)    收藏
    为明确山西太行山蝽类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点,分别于2022年和2023年的6-9月在该地区开展蝽类昆虫多样性调查和垂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和2023年6-9月共采集到蝽类昆虫6 103头,隶属于25科41亚科110属共计189种。不同海拔梯度下的蝽类昆虫优势类群不同,海拔段Ⅱ(770~1 140 m)、海拔段Ⅲ(1 140~1 510 m)、海拔段Ⅴ(1 880~2 250 m)的优势类群均为盲蝽科,海拔段Ⅰ(400~770 m)的优势类群是蝽科,海拔段Ⅳ(1 510~1 880 m)的优势类群是龟蝽科;海拔对山西太行山蝽类昆虫物种个体数、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有显著影响,对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无显著影响;不同海拔间蝽类昆虫物种组成相似性较低,相似性系数为0.040 8~0.147 5,以海拔段Ⅱ和海拔段Ⅲ蝽类昆虫较为相似;对山西太行山蝽类昆虫物种数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为采集地最热季度的降水量(BIO18),相关系数为0.238(P<0.05),对山西太行山蝽类昆虫个体数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为采集地的年降水量(BIO12),相关系数为0.263(P<0.05)。综上,山西太行山地区生态环境多样,蝽类昆虫资源丰富,低海拔和高海拔区间蝽类昆虫物种丰富度较低,中海拔区间的蝽类昆虫物种丰富,垂直分布格局为单峰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干旱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灌浆期旗叶光合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彭超军, 华夏, 王松峰, 高崇, 董海滨, 胡琳
    河南农业科学    2025, 54 (2): 40-4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05
    摘要501)      PDF (2088KB)(78)    收藏
    以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郑麦1860及其亲本、周麦18(对照)为研究对象,研究干旱胁迫(全生育期仅拔节期灌水)下不同小麦品种旗叶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水分利用率,为小麦水分高效利用、抗旱节水栽培和小麦新品种培育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郑麦1860旗叶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及PSⅡ的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实际光量子效率(ФPSⅡ)、电子传递效率(ETR)均显著高于周麦18,胞间CO2 浓度(Ci)显著低于周麦18,其次是周麦22;郑麦1860 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周麦18,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周麦18,周麦22次之;郑麦1860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周麦18,这主要得益于其千粒质量和穗粒数的显著提高,周麦22次之。综上,干旱胁迫下,郑麦1860在灌浆期通过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能力,保护了PSⅡ的光合电子传递过程,减轻了非气孔限制和膜脂过氧化程度,维持了较高的Pn,从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间作促进磷吸收利用的研究进展
    吴薪, 毕嘉榆, 戈应同, 何仰发, 王宇蕴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2): 1-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01
    摘要394)      PDF (1931KB)(698)    收藏
    施用磷肥和矿物风化是当前土壤磷的主要来源,但磷的利用率低,加之作物吸收利用磷的能力有限,导致土壤磷累积,从而限制作物生长。间作体系能提高土壤磷有效性,总结了间作对磷利用率的影响,并从土壤微生物、作物根系、作物内源激素变化3个方面综述了间作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作用机制,建议未来重点关注植物根系形态的原位定性、生长素相关基因表达、土壤微生物及相关功能基因测定,旨在为通过间作提高磷利用率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TaGW2-A1 过表达小麦种质的创制及表型分析
    张浩然, 刘晓莹, 周峰龙, 许明晨, 郭争争, 程佳雨, 张坤普, 王道文, 师翠兰
    河南农业科学    2025, 54 (1): 1-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01
    摘要361)      PDF (2844KB)(104)    收藏
    构建TaGW2-A1基因过表达载体并转化小麦,鉴定并筛选T2纯合株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试验分析TaGW2-A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表达情况,结合烟草瞬时表达和细胞组分分离试验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并对转基因纯合株系进行表型分析,为深入解析TaGW2调控网络奠定基础,并为小麦高产优质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基因资源。结果表明,成功构建TaGW2-A1基因过表达载体,转化小麦后获得阳性转基因植株,并在T2筛选获得纯合转基因株系。TaGW2-A1基因表达水平在转基因纯合株系叶片和籽粒中较高,但仅在籽粒中检测到TaGW2-A1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TaGW2-A1蛋白主要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行使功能。表型分析结果表明,TaGW2-A1基因过表达显著降低株高、粒长、粒宽、千粒质量和单株产量,而对穗粒数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没有显著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不同分子质量壳寡糖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张乐, 张富国, 靳亚忠, 张亦涛, 张有利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2): 10-2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02
    摘要334)      PDF (4066KB)(202)    收藏
    在干旱胁迫下,喷施50 mg/L不同分子质量(1 197、1 428、1 990 u)的壳寡糖,探究不同分子质量壳寡糖对玉米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为干旱胁迫下不同分子质量壳寡糖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正常水分条件下,喷施壳寡糖能促进玉米幼苗生长。干旱胁迫条件下,喷施壳寡糖能缓解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其中,小、中、大分子质量壳寡糖处理株高分别提高8.55%、9.37%、5.80%,茎粗分别增加10.99%、5.23%、1.31%,地上部干质量分别增加28.27%、38.82%、19.83%,地下部干质量分别提高44.44%、39.58%、29.17%,叶面积分别增加43.45%、65.79%、24.51%,根分枝数分别增加114.57%、104.84%、102.33%,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43.07%、49.42%、36.49%,净光合速率(Pn)分别提高12.70%、22.49%、6.80%,超氧阴离子含量分别减少25.88%、35.74%、21.83%,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分别增加18.77%、29.92%、11.43%,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分别增加23.30%、11.17%、16.51%。总体来看,干旱胁迫条件下喷施小分子质量壳寡糖对地下部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中分子质量壳寡糖对地上部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喷施小分子质量壳寡糖处理综合得分最高,中分子质量壳寡糖处理次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牡丹ARF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
    赵银鸽, 袁欣, 高杰, 王慧娟, 李艳敏, 王晓晖, 师曼, 冯乃曦, 符真珠, 贾文庆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1): 117-12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1.013
    摘要329)      PDF (10792KB)(46)    收藏
    为研究牡丹生长素响应因子(Auxin response factor,ARF)家族基因,对其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在牡丹岛锦、凤丹、洛神晓春中共鉴定出19个ARF基因,以拟南芥ARF基因家族进化分类为依据,将牡丹ARF基因家族成员分为4个亚族,根据系统发育树发现,牡丹与拟南芥的ARF同源基因存在密切的进化关系。不同牡丹ARF蛋白长度、等电点存在差异。所有PsARF均含有保守的B3和Auxin_resp 结构域,大部分PsARF 还含有Aux/IAA 结构域。保守基序分析表明,Motif数目为4~12个;基因结构分析显示,牡丹ARF基因内含子数量为1~19个;不同亚族间的Motif和内含子数目有一定的差异。组织表达特性分析显示,除PsARF2b 在各个组织中不表达外,所有PsARF 基因在牡丹组培苗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但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存在很大差异,如PsARF7、PsARF19、PsARF8a、PsARF8b、PsARF6、PsARF11a、PsARF11b、PsARF9、PsARF16b、PsARF17、PsARFx 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PsARF5、PsARF3、PsARF4 在茎中的表达量最高,而PsARF2a、PsARF1、PsARF16a、PsARF10 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蠋蝽对棉铃虫幼虫的捕食能力及捕食偏好
    陈俊华, 李非凡, 杜跃卿, 谢佳鑫, 张俏俏, 王晨旭, 郭世保
    河南农业科学    2025, 54 (1): 109-11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11
    摘要317)      PDF (1762KB)(332)    收藏
    为明确蠋蝽(Arma chinensis)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的生物防控潜能,室内测定3、4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对2、3、4龄棉铃虫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并探究了5龄蠋蝽若虫和雌雄成虫捕食2龄棉铃虫的种内干扰效应和蠋蝽雌成虫对棉铃虫3龄幼虫、黄粉虫蛹的捕食偏好。结果显示,3、4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均能捕食2、3、4龄棉铃虫幼虫,且捕食功能反应遵循Holling Ⅱ模型。不同发育阶段蠋蝽对棉铃虫幼虫的控害效能表现为蠋蝽雌成虫>4龄若虫>3龄若虫,同一龄期蠋蝽的捕食量随猎物(棉铃虫)龄期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蠋蝽雌成虫、4龄与3龄若虫对2龄棉铃虫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36.778、28.351、26.938头,由此可见,雌成虫对棉铃虫2龄幼虫的捕食能力最强。随猎物(棉铃虫)密度降低,蠋蝽对棉铃虫幼虫的搜寻效应逐渐提升。此外,蠋蝽捕食作用受到自身密度的干扰,蠋蝽种内干扰作用表现为5龄若虫>雄成虫>雌成虫。捕食偏好结果显示,当黄粉虫蛹和3龄棉铃虫幼虫共存时,蠋蝽更倾向于捕食黄粉虫蛹,此结果为蠋蝽的室内扩繁提供了研究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枯草芽孢杆菌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及对动物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
    冯丽丽
    河南农业科学    2025, 54 (5): 1-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5.001
    摘要313)      PDF (1361KB)(720)    收藏
    枯草芽孢杆菌抗逆性强,可形成芽孢,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传统益生菌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畜禽及水产养殖中,可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能力和吸收利用能力,从而提高生产性能,并能够改善肉品质、提高免疫功能、调节肠道健康。综述了枯草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在畜禽及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对动物机体肠道健康的影响等,为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的开发及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8 种缓解药剂对烟草烟嘧磺隆药害的解毒效果
    杨楠, 王明鑫, 江圣飞, 李俊营, 樊良鑫, 常栋, 阴广宇, 徐翠莲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2): 99-10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10
    摘要306)      PDF (2860KB)(86)    收藏
    为解决玉米田烟嘧磺隆残留对后茬烟草的药害,通过室内盆栽与大田试验,结合生物化学分析方法,探究了市售除草剂安全剂萘二甲酸酐、环丙磺酰胺、解草酮、氯草烯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芸苔素内酯、胺鲜酯以及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混合液等缓解药剂对烟草烟嘧磺隆药害的解毒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用量烟嘧磺隆对烟苗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其用量增加而增大。环丙磺酰胺、氯草烯胺、赤霉素、芸苔素内酯、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混合液的施用质量浓度分别为10、20、40、0.1、30 mg/L时,解毒效果较好,而其他3种缓解药剂效果不明显。进一步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环丙磺酰胺和氯草烯胺处理的解毒效果较好,其中氯草烯胺的解毒效果优于环丙磺酰胺。添加氯草烯胺63 d后,烟株的叶长、叶宽、株高、叶片数、茎围较药害对照分别提高26.4%、21.6%、13.2%、75.2%、14.3%。酶活性结果显示,添加解毒剂环丙磺酰胺和氯草烯胺能够提高烟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硝酸还原酶(NR)、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分别比烟嘧磺隆药害对照增加51.91%~61.81%和60.29%~91.95%,其中氯草烯胺处理优于环丙磺酰胺。综上,前茬玉米田施用除草剂烟嘧磺隆时,施用安全剂环丙磺酰胺和氯草烯胺均可有效减轻烟嘧磺隆对烟草的药害,优先使用20 mg/L(50 mL/株)氯草烯胺作为解毒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的谷子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张爱琴, 郭斌, 柳利龙, 李旭华, 王青, 徐瑞, 张环
    河南农业科学    2025, 54 (1): 28-3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04
    摘要305)      PDF (4001KB)(61)    收藏
    为了探究甘肃省中部地区不同谷子品种营养成分含量特征,建立谷子营养品质评价体系,筛选营养品质优良的谷子品种,以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种植的10个谷子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基本营养成分(水分、灰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粗脂肪、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及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功能营养成分(黄酮、总酚和粗多糖含量)和矿物元素(Zn、Mn、Cu、Fe、Ca、Mg、Se含量)等19个营养品质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谷子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谷子品种中,除水分含量外,其他18个营养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变异系数介于1.58%~103.46%,说明不同谷子品种单一营养品质指标间的差异较大。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确定了蛋白质、直链淀粉、粗多糖、镁(Mg)、硒(Se)和锌(Zn)含量可作为评价谷子营养品质的核心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建立了谷子营养品质评价模型,并依据营养品质综合得分获得排名前3位的谷子品种分别为陇谷23(M-8)、陇谷029(M-10)、陇谷032(M-9),与隶属函数法评价结果一致,说明这3个谷子品种营养品质较好;聚类分析将10个谷子品种分为3类,其中第Ⅱ类包括M-8和M-9,营养品质表现优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江西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利用潜力分析
    车奇风, 陈星月, 胡婷婷, 张杰, 张婧, 黄文洁, 涂起红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2): 86-9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09
    摘要298)      PDF (23945KB)(51)    收藏
    分析江西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资源化利用潜能,为促进农业废弃物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基于GIS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估测江西省2021年各(市、区)主要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产生量及其资源化利用理论值,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及冷热点区域。结果表明,2021年江西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总量为2 386.82万t,秸秆种类以水稻秸秆为主,总体呈现北富南贫特点,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平原北部,其理论上相当于1 133.74万t有机碳、22.70万t N、3.16万t P、42.08万t K、661.36万t标准煤或3.05×109 m3沼气。畜禽粪便年产生量为7 065.23万t,其中家禽粪便产生量最多,占畜禽粪便总量的40.27%,总体呈现南北贫、中部富特点,其理论上相当于974.63万t有机碳、48.70万t N、17.53万t P、31.59万t K、1 158.10万t标准煤或8.26×109 m3沼气。在99%置信度下农作物秸秆热点区域14个、畜禽粪便热点区域11个和秸秆-畜禽粪便双热点区域5个。作物秸秆产生热点区域应切合实际选择直接还田、五料化处理、菌菇养殖等适宜的利用方向,畜禽粪便产生热点区域应综合考虑发展沼气或就地还田循环利用方式,秸秆-畜禽粪便双热点区域则考虑多层次、多元化利用格局,优先考虑农牧结合,发展生态农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Sentinel-2A 影像和XGBoost 模型的滇中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反演研究
    严正飞, 杨明龙, 唐秀娟, 夏永华, 杨赈, 李万涛
    河南农业科学    2025, 54 (2): 145-15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17
    摘要286)      PDF (3267KB)(70)    收藏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在保持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效精准地获取SOC含量非常重要。利用Sentinel-2A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并结合实测SOC含量、Sentinel-1后向散射系数、植被指数和地形因子数据(高程、坡度、坡向),分别使用随机森林(RF)、深度森林(DF)和XGBoost算法模型,对姚安灌区的SOC含量进行反演研究。结果表明,从不同组合的辅助变量来看,结合不同变量因子(植被指数因子、地形因子、后向散射系数因子等)有助于提高SOC含量的预测精度,尤其加入地形因子后,RF、DF和XGBoost 3种模型的R2分别提升0.052 3、0.039 8和0.068 9。从不同预测模型测算结果分析,XGBoost和DF算法模型都可以有效地进行耕地SOC含量的精准预测,其中XGBoost算法模型与M3变量组合(Sentinel-2A影像的12个波段数据、植被指数数据、Sentinel-1后向散射系数数据以及地形因子数据的组合)结合的预测能力最高[决定系数(R2)=0.810 6,均方根误差(RMSE)=1.813 2],其次是DF算法模型(R2=0.751 2,RMSE=1.925 5),而RF算法模型的预测能力相对较低(R2=0.624 5,RMSE=2.503 1)。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ISSR 标记的南瓜遗传多样性与DNA 指纹图谱研究
    王加龙, 马坤, 周静, 朱金芳, 高鹏, 黄凤娇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2): 119-13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12
    摘要285)      PDF (3327KB)(67)    收藏
    以31份南瓜种质资源为试材,利用筛选得到的7条多态性丰富的内部简单重复序列(ISSR)引物,分析31份南瓜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并建立DNA指纹图谱,为南瓜品种鉴定、种质资源保护及创新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7 条ISSR 引物共扩增出73 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2 个,多态性条带占比为98.63%;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分别为1.986 3、1.570 4、0.329 9、0.494 4;种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12~0.89,平均值为0.46。非加权组平均法聚类分析显示,31份南瓜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46处被分为中国南瓜、美洲南瓜和印度南瓜3类。利用引物UBC811和引物UBC843扩增的14个多态性位点构建31份南瓜材料的DNA指纹图谱,图谱中31份南瓜材料均具有唯一性,可用于南瓜的分子鉴定。综上,31份南瓜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丰富,中国南瓜与美洲南瓜亲缘关系较近,二者与印度南瓜亲缘关系较远,可为南瓜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的南瓜DNA指纹图谱,可为南瓜品种鉴定提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不同灌溉和施肥量对小茴香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祁天成, 李应海, 李洋洋
    河南农业科学    2025, 54 (1): 66-7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07
    摘要274)      PDF (2147KB)(121)    收藏
    为探究不同灌溉和施肥量对小茴香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及品质的影响,设置3个灌溉定额(1 800、3 000、4 200 m3/hm2)、3个灌溉次数(2、3、4次)、3个施肥水平(270、450、630 kg/hm2),采用正交试验设计9个处理测定小茴香生长、生产和商品指标,通过极差和方差分析研究三因素对小茴香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有代表性的主成分,结合隶属函数法对9个处理小茴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小茴香的生长性状、产量构成及品质等存在显著性差异,三因素的影响次序为灌溉定额>灌溉次数>施肥量。不同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花序数与单株产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99。综合评价值由高到低排前三的处理依次为处理9(4 200 m3/hm2、4次、450 kg/hm2)、处理3(1 800 m3/hm2、4次、630 kg/hm2)、处理6(3 000 m3/hm2、4次、270 kg/hm2)。其中,处理9产量为3 728.25kg/hm2,显著高于处理1(1 800 m3/hm2、2次、270 kg/hm2),较处理1增产53.98%,综合评价值达0.837;处理3精油含量最高,为43.70 g/kg;处理6植株最高,株高为131.53 cm。综上,宁夏小茴香的最佳灌溉施肥模式为灌溉定额4 200 m3/hm2,灌溉次数4次(生长期1次,花期2次,坐果期1次),施肥量450 kg/hm2
    (生长期1次,花期1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猪伪狂犬病病毒gE 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王瑞宁, 王勋, 李鸽, 李青梅, 李存法, 杨苏珍, 郭军庆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2): 167-17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17
    摘要273)      PDF (3621KB)(53)    收藏
    为了开发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免疫诊断试剂,使用HEK293F细胞表达的gE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方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以期获得对PRV反应性良好的抗gE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结果显示,获得2株(2B5和8F7)稳定分泌抗PRV g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其腹水单克隆抗体的ELISA效价均为1∶1 000 000;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结果表明,2株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均为IgG1亚型,轻链均为Kappa链。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测定结果显示,2株单克隆抗体仅与PRV反应,不与其他常见病毒发生反应;SDS-PAGE结果显示,纯化后的单克隆抗体均在约50 ku和25 ku处有纯度较高的特异性条带;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结果表明,制备的2株单克隆抗体与转染gE 质粒的293T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根据Western blot结果,筛选获得的2株单克隆抗体均在120 ku附近出现特异条带,表明这2株单克隆抗体均能特异性识别PRV。综上,成功制备了2株特异性强、效价高的抗gE蛋白单克隆抗体,为后期PRV诊断试剂盒的制备提供重要的生物材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水稻B12D 基因家族鉴定与淹水胁迫下表达分析
    张兆冉, 朱博艺, 高松, 李朝炜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2): 31-4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04
    摘要270)      PDF (6123KB)(109)    收藏
    为更好地了解水稻B12D基因功能,对水稻B12D基因家族成员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B12D基因在淹水胁迫下水稻(日本晴)和旱稻(鲲旱1号)中的表达差异,最后通过Alphafold分析寻找B12D可能的互作蛋白质。结果表明,水稻基因组中共包含6个B12D基因,分布于3条染色体上;B12D蛋白氨基酸数目介于89~98 aa,等电点介于9.65~10.34,呈碱性。除OsB12D3定位于细胞膜外,其余5个B12D蛋白均定位于线粒体。B12D基因家族在拟南芥和水稻之间仅存在1对共线性基因,在水稻和玉米之间存在3对共线性基因;此外,OsB12D1基因与OsB12D2基因这对串联复制体与OsB12D3基因存在共线性关系。水稻B12D家族蛋白质序列同源性较高,保守性较强。水稻B12D基因家族成员启动子含有大量光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胁迫响应元件和发育相关元件。6个B12D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强度不同,OsB12D1、OsB12D2 基因主要在根中表达;OsB12D3基因主要在子房、胚和胚乳中表达;OsB12D4基因在大部分组织中均高表达;OsB12D5OsB12D6基因均在雄蕊中有明显表达,其中OsB12D5基因表达水平较低,OsB12D6基因表达水平较高,且后者在其他组织中也有不同水平的表达。日本晴胚芽中OsB12D1OsB12D2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鲲旱1号,且淹水胁迫后OsB12D1OsB12D2基因表达量升高幅度高于鲲旱1号,ATP含量下降幅度低于鲲旱1号。水稻B12D蛋白与血红素C和细胞色素C1存在互作。综上,水稻B12D基因家族在稻类生长发育、应对淹水胁迫等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水稻蔗糖转运蛋白OsSUT4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蔡昱萌, 汪颖, 何飞, 刘燕清, 刘静妍, 郭彦丽, 孙玥, 苏京平, 王胜军, 李军玲
    河南农业科学    2025, 54 (3): 1-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3.001
    摘要270)      PDF (5128KB)(115)    收藏
    克隆水稻蔗糖转运蛋白OsSUT4基因,利用酵母异源表达系统验证OsSUT4 蔗糖转运功能,并在水稻中过表达,观察转基因植株表型,鉴定其耐盐性和抗旱性,探究OsSUT4基因在水稻抗逆中的作用,为水稻遗传改良提供新的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OsSUT4基因主要在拔节期的剑叶中表达;利用酵母异源表达系统首次验证了OsSUT4具有蔗糖转运功能;过表达OsSUT4基因没有明显改变籽粒的形态和千粒质量,但显著提高了株高和盐、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存活率,增强了水稻的耐盐性和抗旱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基于机器视觉的生猪体质量估测研究进展
    王兴家, 魏清岗, 穆元杰, 盛清凯, 杨亮, 安静, 张霞, 郑纪业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1): 17-2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1.002
    摘要268)      PDF (1380KB)(122)    收藏
    在生猪养殖中,体质量是最重要的指标参数之一,及时、准确地获取生猪的体质量信息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机器视觉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猪的非接触式体质量估测得到广泛关注。目前,非接触式体质量估测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由于真实养殖环境的复杂性,在养殖场实现生猪体质量的实时估测仍面临各种挑战。综述了近20 a国内外机器视觉技术在生猪体质量估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状况,分析总结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重点,旨在为我国现代畜牧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桑树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功能菌筛选
    李莎, 杨加虎, 王艳辉, 黄新球, 杨文
    河南农业科学    2025, 54 (3): 77-8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3.009
    摘要266)      PDF (3965KB)(51)    收藏
    采用微生物培养、目标基因序列扩增与同源性鉴定等方法对桑树(Morus alba L.)内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探讨云桑6号桑树根、茎、叶中的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的菌株种类、分布特性及菌株功能特性。结果表明,从桑树中共分离得到9属43株内生细菌及14属22株内生真菌,其中从根部分离得到21株细菌和11株真菌,从茎中分离得到13株细菌和5株真菌,从叶中分离得到9株细菌和6株真菌。桑树根、茎、叶中的内生菌分布差异大,内生细菌在桑树根与茎中共有白色假芽孢杆菌(Falsibacillus pallidus)、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茎与叶中共有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根、茎、叶中共有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内生真菌在桑树根与叶中共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茎与叶、根与茎中没有检测到共有真菌存在。进一步的功能菌筛选结果表明,从65株内生菌中分别得到8株固氮功能菌(7株细菌、1株真菌)、4株溶磷菌(2株细菌、2株真菌)和8株解钾功能菌(6株细菌、2株真菌)。综上,桑树内生细菌、内生真菌在根、茎、叶中具有多样性和分布差异性,其中有溶磷、固氮、解钾等功能菌存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不同采收期对酥梨品质和通风库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
    吴中营, 张四普, 崔巍, 郭超峰, 鲁云风, 解远明, 牛佳佳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1): 164-17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1.018
    摘要261)      PDF (3486KB)(24)    收藏
    为确定酥梨适宜采收期,以金顶谢花酥梨为试材,设置5个采收期(盛花期后140、152、166、180、190 d,依次编号1—5),研究不同采收期果实半地下通风库贮藏期间果皮色泽、硬度、好果率、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可滴定酸(TA)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监测贮藏期间半地下通风库内温湿度,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贮藏性评价。结果表明,随采收期延迟,果实硬度、TA含量降低,TSS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单果质量、L*值、a*值和b*值上升。贮藏130 d,除采收期2外,其他采收期好果率均在80%以上。贮藏160 d时,采收期3的果实具有较好贮藏性能,好果率(80.6%)、L*值(79.00)和TSS 含量(11.53%)最高,PPO活性[21.4 U(/min·g)]最低,a*值为7.38,b*值为47.68,硬度为4.94 kg/cm2,TA含量为0.056%,MDA含量为12.81 mmol/g。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得出5个采收期贮藏性相关指标的平均隶属函数值,其排序的结果为采收期3>采收期2>采收期1>采收期4>采收期5。因此,建议宁陵金顶谢花酥梨半地下通风库贮藏,适宜采收期为9月15日(采收期3),即盛花后166 d采摘入库,适宜贮藏期限是翌年2月中旬,在翌年3月初入库酥梨一定要完成出库销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烟草NtTCHQD1 的生物信息学及非生物胁迫响应分析
    谢敏, 张静瑶吴贵芝, 陈刚, 杨淑娴, 唐琴, 刘仁祥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1): 74-8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1.008
    摘要258)      PDF (3078KB)(91)    收藏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在植物抵抗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其亚家族成员四氯对苯二酚脱卤素酶(Tetrachlorohydroquinone dehalogenase,TCHQD)基因NtTCHQD1在烟草中的潜在生物学功能,以期为烟草抗逆种质资源创制和品种选育提供新的基因资源。试验对NtTCHQD1 的生物学信息进行分析,并以烟草品种K326为材料,对六叶一心烟苗进行水分、温度、激素等9种逆境胁迫处理,通过测定不同处理NtTCHQD1的表达量,分析该基因对不同逆境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NtTCHQD1蛋白的不稳定系数为40.52,不含信号肽,属于不稳定的非分泌型亲水蛋白;NtTCHQD1蛋白主要含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等磷酸化位点,可能被这些蛋白激酶磷酸化,进而参与烟草的各种生理生化过程;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NtTCHQD1含有激素、厌氧、干旱、光等响应元件,可能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光温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以及非生物胁迫响应等生理过程。NtTCHQD1在不同胁迫处理下均被诱导表达,尤其对干旱、高温、低温的响应最为显著。烟株对不同逆境胁迫的响应表现出组织特异性,其中根对水杨酸(SA)、赤霉素(GA3)胁迫的响应最为敏感,叶片对除SA、GA3胁迫外其余胁迫处理的响应最为强烈。可见,NtTCHQD1可能调控烟草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激素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可作为烟草及其他作物培育抗干旱和极端温度优良品种的新基因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玉露香梨杂交后代花粉生活力及其贮藏特性研究
    黄平, 杨策, 彭建营, 张玉星
    河南农业科学    2025, 54 (1): 136-14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14
    摘要255)      PDF (1354KB)(34)    收藏
    探讨梨杂交后代花粉生活力变异特点以及花粉贮藏特性,为生产应用和理论研究提供依据。以玉露香×新世纪和玉露香×香红梨亲本及杂交后代各20个株系的花粉为试材,通过离体培养法测定不同株系花粉的萌发率来确定花粉的育性,并在-20 ℃条件下贮藏3-4、7-9、6-17、10-4、6-3株系的花粉,观察贮藏过程中生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玉露香×新世纪杂交后代的20个株系中15个株系的花粉萌发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不育株系有5个。玉露香×香红梨杂交后代的20个株系中7个株系的萌发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不育株系有13个。2个杂交组合中17个株系贮藏13个月后的花粉生活力和新鲜花粉无显著差异或高于新鲜花粉,3个株系的新鲜花粉和贮藏13个月的花粉具有显著差异,10-173 株系的下降幅度为34.91%,3-4 株系的下降幅度为55.48%,2-13 株系的下降幅度为100%。−20 ℃条件下贮藏的3-4、7-9、6-17、10-4、6-3等5个株系的花粉生活力动态检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7-9、6-17、6-3的花粉生活力先升后降,3-4的花粉生活力前3个月没有显著变化,之后开始下降。其中,6-3、10-4、6-17、7-9的花粉贮藏13个月的萌发率和新鲜花粉相比没有降低;3-4的花粉萌发率不足新鲜花粉的50%。玉露香×新世纪和玉露香×香红梨杂交后代花粉萌发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和不同比例的不育株系;前者组合后代的花粉萌发率明显高于后者组合,且不育株系比例明显低于后者组合。-20 ℃低温条件适合梨花粉1 a期的贮藏,贮藏后的花粉萌发率能满足授粉要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01 农艺性状及不育生理机制分析
    刘欣怡, 廖志杰, 吕丹, 莫佳梅, 贾魏, 罗红兵
    河南农业科学    2025, 54 (1): 21-2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03
    摘要252)      PDF (2086KB)(70)    收藏
    为揭示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生理机制,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01和保持系T01为试验材料,调查其农艺性状和花粉形态,并在苗期(V1)、拔节期(V6)、十一叶期(V11)、抽雄期(VT)、散粉期(R1)和籽粒建成期(R2)分别测定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不育系C01与保持系T01农艺性状无显著差异,但花药形态存在明显差异,T01花药饱满且能够正常开裂,呈浅黄色,有花粉;C01花药干瘪、不开裂,呈嫩绿色,花药长度和横截面直径均显著低于T01,且内无花粉。V1—VT,C01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低于T01;除VT外,C01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T01;C01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在VT和R1均显著低于T01;在所有生育时期,C01叶片中SOD活性均显著低于T01,POD活性无显著差异,CAT活性在V11和VT均显著低于T01;MDA含量无显著差异。由此推断,C01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合成运输途径可能受阻,能量供给不足致使CAT和SOD活性低,进而导致C01发生雄性不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镉胁迫下野生大豆苗期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耐镉候选基因筛选
    车雅丽1, 吴苏峻1, 王坤杨2, 王艳丽1, 张锴1, 乔亚科1, 袁泉3
    河南农业科学    2025, 54 (1): 40-5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05
    摘要251)      PDF (7939KB)(42)    收藏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源种,具有丰富的耐逆等位基因。为筛选耐镉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并解析其耐镉分子机制,以冀东地区205份野生大豆品系作为研究材料,采用水培试验,设置镉胁迫和对照(不进行镉胁迫)2个处理以及2022年11月和2023年7月2个环境重复,测定苗期地上部鲜质量(SFW)、地下部鲜质量(RFW)、株高(PH)、根长(RL),计算鲜质量根冠比(RSR)、各性状对应的耐镉系数(CTC)及各个野生大豆材料的耐镉综合评价值(D值),同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并对15号染色体上的显著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除RSR外,镉胁迫处理幼苗性状平均值均低于对照;频率分析结果显示,2个环境下的CTC均表现为正态分布,呈现数量性状遗传特性;参照D值筛选出13份耐镉野生大豆种质。主成分分析显示,205份野生大豆材料可被分为3个类群;连锁不平衡(LD)分析发现,205份野生大豆自然群体在100 kb处出现衰减。GWAS分析共检测到195个与野生大豆耐镉性状显著相关的SNP,单个SNP可解释1.95%~25.43%的表型变异。根据SNP的物理位置共鉴定到591个候选基因,其中11个候选基因分别由多个SNP重复关联到,属于一因多效。更重要的是,根据功能注释发现了2 个金属耐性蛋白(MTPs)基因和2 个重金属相关蛋白(HIPPs)基因,分别是LOC114386540(MTP 10-like)、LOC114388453(MTP 10-like)、LOC114369981(HIPP 36-like)和LOC114381753(HIPP 37-like),这4个基因为阐明野生大豆耐镉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单倍型分析发现,15号染色体上的单倍型2的平均耐镉系数最大,属于优异单倍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甲哌鎓复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成铃时空分布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张宁, 张永莉, 刘玉杰, 屠小菊, 周仲华, 刘爱玉
    河南农业科学    2025, 54 (2): 48-5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06
    摘要247)      PDF (2550KB)(221)    收藏
    甲哌鎓(DPC)复配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提高棉花产量的一种有效措施。为明确其对棉花成铃规律的影响,选用甲哌鎓与复硝酚钠(CSN)、芸苔素内酯(BR)、萘乙酸钠(SNA)和苯肽胺酸(PHA)进行复配,以单剂甲哌鎓为对照,于蕾期、花铃前期、花铃盛期进行3次喷施,分析不同复配组合对棉花冠层结构、成铃时空分布、内源激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复配处理增加了花铃期棉花的叶面积指数,导致冠层下部透光率显著降低。复配处理提高各生殖器官的平均增长速率并增加吐絮铃数,其中吐絮棉铃数量较对照增长35.88%~46.76%。复配处理对棉铃的垂直分布影响较大,冠层下部成铃占比较对照降低,但冠层中上部成铃占比增加。首次施药后10 d复配处理即可降低叶片中吲哚乙酸(IAA)和脱落酸(ABA)的含量,甲哌鎓复配芸苔素内酯在施药后30 d的赤霉素(GA3)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且复配处理均能显著调节玉米素核苷(ZR)含量的增加。与对照相比,复配处理成铃率显著提高9.97%~16.85%,每公顷铃数显著提高9.20%~17.22%,皮棉产量显著增加10.33%~22.30%。综上,甲哌鎓复配处理通过调控棉花内源激素来实现成铃时空分布的优化,使得成铃率显著提高,进而提高棉花产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滇麦7 号和滇麦12 号适应性评价及成株期抗条锈病基因检测
    蒋国飞, 王旭琴, 张玲源, 白玉涛, 张平, 刘俊娜, 李莉, 李寒雪, 覃鹏
    河南农业科学    2025, 54 (1): 9-2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02
    摘要245)      PDF (2147KB)(92)    收藏
    对滇麦7号和滇麦12号在云南省7个试验点[丽江(海拔2 240 m)、楚雄(海拔1 773 m)、红河(海拔1 672 m)、保山(海拔1 654 m)、昆明(海拔1 603 m)、玉溪(海拔1 507 m)和临沧(海拔1 476 m)试验点]开展适应性评价,并进行成株期抗条锈基因(QYr.nwafu-4BL、Yr5、Yr10、Yr15、Yr18、Yr26、Yr29、Yr39、Yr41、Yr65、Yr67、Yr78Yr80)检测,旨在为推动云南省小麦优势区域布局和抗条锈病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红河试验点2个小麦品种产量较高,其生育期、株高、群体结构和抗逆性均表现较优异;2个品种间比较,滇麦7号的农艺性状表现较优异。对2个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条锈基因检测发现,滇麦7 号携带2 个抗病基因Yr78+QYr. nwafu-4BL,滇麦12 号携带4 个抗病基因Yr5+Yr65+Yr67+QYr.nwafu-4BL。综上,红河试验点的农艺性状表现较优,滇麦7号表现优于滇麦12号,适合在全省推广种植;2个品种在成株期表现出较高的条锈病抗性,其抗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抗性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苦荞PAL 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
    王清海, 贾燕华, 罗嫣然, 王安虎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1): 63-7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1.007
    摘要245)      PDF (5964KB)(104)    收藏
    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苦荞PAL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和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家族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深入研究该基因家族的基本特征和基因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结果表明,苦荞PAL基因家族共包含5个成员,分布于4条染色体上,其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介于688~722 aa;所有蛋白质理化性质相似,分子质量介于74 453.74~78 377.58 u,等电点介于5.64~6.28,均为稳定性蛋白和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所有蛋白质均定位于细胞质中;苦荞PAL基因家族与大豆有6对共线性基因,与紫花苜蓿有3对共线性基因;苦荞PAL家族蛋白质序列同源性较高,二级结构及保守基序的保守性较强,所有蛋白质均含有一个由Ala-Ser-Gly构成的MIO(亚甲基咪唑酮)活性基团;不同物种类群的PAL蛋白在进化上相对独立且保守;苦荞PAL基因家族成员启动子含有大量光响应、激素响应、胁迫响应和发育相关顺式作用元件。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5个PAL基因在苦荞各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FtPAL2基因在苦荞花器官中特异性高表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播期和增香肥对优质香稻产量、品质和香味的影响
    韦巧, 林娇, 罗冬玉, 乔风生, 侯玲, 吴吉平, 李俊丽, 穆麒麟, 陈艳梅, 周家华, 程建平, 田小海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1): 50-6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1.006
    摘要243)      PDF (1766KB)(109)    收藏
    研究播期[常规播期(S1)和推迟播期(S2)]和增香肥[不施增香肥(常规施肥,F1)和施增香肥(F2)]对湖北省主要香稻品种[野香优油丝(V1)、19香(V2)、华夏香丝(V3)]产量、品质和香味的影响,为优质香稻保优增香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推迟播期后,始穗期推迟至8月中下旬,可以避免或减轻高温热害,香稻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有所改善,同时总体上显著增加糙米中香气物质2-AP含量,增加幅度为12.14%~162.84%;施增香肥也可改善香稻加工品质,但略微影响外观品质,同时也能增加糙米中香气物质2-AP含量,增加幅度为6.19%~40.60%;日最高气温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呈显著负相关,总降雨量与产量和糙米中香气物质2-AP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最高气温≥35 ℃天数与糙米中香气物质2-AP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推迟播期和施用增香肥均有利于改善香稻加工品质,增加香味,但增香肥还需根据香稻品种特性及播期进行合理配施,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莫海威芽孢杆菌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活性及其抗菌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李海利, 张婉琪, 徐引弟, 王治方, 朱文豪, 闫祥洲, 冯丽丽, 杨帆, 马春江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2): 149-15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15
    摘要241)      PDF (8973KB)(39)    收藏
    为筛选对革兰氏阳性菌抗菌效果较好的药用植物内生菌,采用表面消毒法和平板对峙法分离筛选对丹毒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有拮抗作用的迷迭香内生菌,对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通过全基因组学分析探究其抗菌活性物质。结果表明,从迷迭香根、茎、叶等不同组织中分离得到7株内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抑菌试验,从7 株内生菌中获得一株抗菌效果较好的革兰氏阳性内生菌HNYJJ2211C,经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GCF000245335.1),该菌能有效抑制丹毒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对HNYJJ2211C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其基因组大小为4 147 805 bp,G+C 含量为43.8%,预测编码基因4 075 个。分别有3 311、1 453、2 503、440、158个基因被COG、GO、KEGG、VFDB、CAZy数据库注释;通过antiSMASH软件预测到6个与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相关的基因簇;主要次级代谢产物有表面活性素(Surfactin)、杆菌烯(Bacillaene)、脂肽类丰霉素(Fengycin)、多肽类细菌素儿茶酚型杆菌巴汀/嗜铁素类(Bacillibactin)、细菌素(Subtilosin A)及抗真菌化合物的二肽化合物芽孢菌溶素(Bacilysin)等。在HNYJJ2211C基因组中发现含有TasA 基因,位于2 480 714—2 481 499 bp,基因全长786 bp(gene2481),编码261个氨基酸。从其基因组中含有的抗菌活性物质相关的基因簇可以预测出,该菌株具有开发新药和作为可饲用微生物的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基于MaxEnt 模型的不同气候情景下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变化分析
    张玉翠, 闫彩霞, 赵琳, 谭江红, 王成, 袁良
    河南农业科学    2025, 54 (1): 160-16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17
    摘要241)      PDF (5130KB)(57)    收藏
    研究湖北紫荆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和当代及未来阶段潜在适生区的变化趋势,可以为湖北紫荆的保护和引种移栽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湖北紫荆在我国范围内的329个分布数据,3个地形变量,当代和未来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中的温室气体低排放量(ssp126)、温室气体中排放量(ssp245)、温室气体高排放量(ssp585)情景下的19个气候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对影响湖北紫荆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并对当代及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的分布、面积、空间格局变化、质心迁移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影响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最冷月最低气温(Bio6)、年降水量(Bio12)和平均日温差(Bio2),最佳适宜范围分别为-5.5~5.0 ℃、小于1 750 mm、7.1~9.8 ℃。在当代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总面积为231.46×104 km2,主要分布在我国华东地区中南部、华中大部、华南中北部、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部,其中高、中、低适生区面积分别占比24.66%、35.21%和40.13%。在未来不同时期不同气候情景下,适生区的空间分布与当代相差不大,但总适生面积较当代均有所增加,在ssp126、ssp245、ssp585 情景下潜在适生区总面积在2050s(2041—2060年)分别增加0.49%、5.02%和4.64%,在2070s(2061—2080年)分别增加2.93%、4.47%和5.45%;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的2050s和2070s,适生区新增率较ssp126情景下相同时期的新增率偏高0.88~1.82 百分点,而丧失率与ssp126 情景下的丧失率相当或略偏小;整体而言,适生区新增率为4.80%~6.71%,丧失率为3.37%~4.65%,主要体现为中适生区面积增加,而高适生区面积明显减少;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均整体向北小幅迁移,迁移距离小于1个纬度;适生中心向西北或西南方向移动,移动距离小于300 km,整体位于重庆南部、贵州北部、四川东南部的交界地带,其经向移动幅度均显著大于纬向移动幅度,且在2070s的移动距离小于2050s的移动距离。表明在未来阶段,气候环境经向变化大于纬向变化,且适生中心迁移距离随时间有减小的趋势;在温室气体中、高排放量的气候背景下,气候环境更有利于湖北紫荆适生区的扩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纳米ZnO在植物病害防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彭宇龙, 孙小芳, 黄云, 赵梓俨
    河南农业科学    2025, 54 (2): 1-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01
    摘要241)      PDF (1369KB)(136)    收藏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ZnO由于具有良好的微生物抑制效果在植物保护领域备受关注。综述了纳米ZnO对植物病原细菌、真菌、卵菌、病毒、线虫等各类病原物的直接抑制作用,对植物的抗病性诱导和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以及其他潜在的增益效果等,讨论了纳米ZnO复合材料、掺杂型纳米ZnO及纳米ZnO绿色合成在植物病害防控中的应用。未来纳米ZnO在植物病害防控中的应用研究可聚焦于拓展其对多种病原物效果的评估及其作用机制解析、优化纳米ZnO材料的性能以提升其应用效果等方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LED 光质对铁皮石斛试管苗生理生化及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林琼瑜, 郑礼方, 孟新亚, 王江宁, 符秋暖, 宋希强
    河南农业科学    2025, 54 (2): 66-7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08
    摘要230)      PDF (1771KB)(113)    收藏
    为探究不同LED光质对铁皮石斛试管苗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及营养成分积累的影响,以铁皮石斛试管苗为材料,设置6种不同的光质处理[100%红光(R)、100%蓝光(B)、80%红光+20%蓝光(8R∶2B)、70%红光+30%蓝光(7R∶3B)、50%红光+50%蓝光(5R∶5B),以白色荧光灯为对照(CK)],在处理90 d后测定生长指标(株高、叶片数、叶长、茎粗、鲜质量、干质量)、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光合指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b含量和叶绿素a/b比值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荧光指标(Fv/Fm、ΦPSⅡ、ETRⅡ、qN、qP、Fv/Fo)及营养成分(氨基酸、生物碱、多糖)含量。结果表明,8R∶2B处理有利于铁皮石斛试管苗株高伸长、叶片生长及茎粗增加。叶片数、qN均以B处理为最高,分别达7.846、0.861。抗氧化指标整体上以5R∶5B处理最优,试管苗干质量、鲜质量、营养物质和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等指标亦整体上以5R∶5B处理最优。生长指标、抗氧化酶指标、营养指标、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R∶5B处理铁皮石斛试管苗生理生长及营养物质积累最优,综合得分达3.12。综上,铁皮石斛试管苗处于5R∶5B LED光质环境时,最利于其生长发育及营养成分积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减氮增密对寒地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焦峰, 张宇涵, 董文军, 唐傲, 刘猷红, 孟英, 王硕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1): 41-4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1.005
    摘要229)      PDF (1353KB)(80)    收藏
    基于2017 年开始的秸秆还田下寒地水稻减氮增密长期定位试验[CK:常规密度(30 cm×13.3 cm),不施氮肥;T1:常规密度(30 cm×13.3 cm),常规施氮量(180 kg/hm2);T2:增加密度32%(30 cm×10 cm),常规施氮量(180 kg/hm2);T3:增加密度32%(30 cm×10 cm),穗肥减少常规施氮总量的20%(总施氮量144kg/hm2);T4:增加密度32%(30cm×10cm),基肥减少常规施氮总量的20%(总施氮量144kg/hm2)],利用2023年监测的试验数据,研究减氮增密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T4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CK、T1、T2处理,增幅分别为39.6%、9.8%、13.3%;T3处理次之,与T4处理差异不显著。二者产量的提高主要归因于有效穗数的提高,其中T4处理有效穗数分别较CK、T1处理显著提高64.0%、18.5%。T3、T4处理收获指数较高,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T4处理分别较CK、T1、T2处理提高30.4%、53.3%、15.6%。拔节期—成熟期,总体上以T4处理叶片SPAD值最高,SPAD 衰减率最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较高。T1—T4 处理植株总吸氮量较CK 显著增加53.6%~94.2%,以T4处理增幅最大。与T1处理相比,T4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氮素吸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36.1%、30.1%、82.4%、37.3%,而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和氮素盈余率则分别显著降低87.5%和103.8%;T3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显著降低22.5%,而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71.2%、34.9%。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氮素盈余率和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与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在减少基肥中氮肥施用量的同时增加移栽密度可提高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适合寒地水稻生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