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黄花蒿TCP 转录因子鉴定及其在MeJA 处理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马琦洋, 宋歌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2): 62-7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07
    摘要1480)      PDF (13374KB)(30)    收藏
    基于黄花蒿基因组数据对TCP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对其蛋白质理化性质、进化关系、顺式作用元件等进行分析。利用转录组数据分析黄花蒿TCP(AaTCP)转录因子在不同光处理下的表达模式,并利用qRT-PCR检测其在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共鉴定出29个黄花蒿TCP基因(AaTCP)。AaTCP在蛋白质理化性质上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氨基酸数量和分子质量分别介于132~443 个、14.60~47.86 ku,等电点、不稳定指数、脂肪系数分别介于5.67~9.99、33.28~69.77、51.70~77.40,且均为核蛋白。系统进化关系显示,AaTCP 可被划分成Ⅰ类(11个)和Ⅱ类(18个),不均匀地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AaTCP的Motif数量介于1~7,都含有1个保守的TCP2结构域,并且其启动子上存在大量的光、激素和胁迫响应元件。蛋白质互作预测结果显示,除AaTCP12和AaTCP8外,其余AaTCP蛋白成员之间存在紧密的互作关系。转录组数据表明,不同光处理下AaTCP 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大部分基因的表达均受光的诱导。qRT-PCR结果表明,不同AaTCP的表达量在MeJA处理下均有不同程度上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动态变化。综上,AaTCP基因家族在光调控及激素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大豆和玉米茬口对冬小麦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郭辉, 连延浩, 赵志博, 任永哲, 王志强, 林同保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7): 79-8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7.009
    摘要1461)      PDF (3686KB)(234)    收藏
    为探明黄淮海地区玉米茬口和大豆茬口微生物遗留效应的差异,于2023年在长达4 a(2019—2023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田中采集冬小麦拔节期的根际土壤样品,采用16S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Tax4Fun2功能预测分析,研究玉米茬口(M)和大豆茬口(S)下冬小麦拔节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对不施氮(N0)和常规施氮(N240,纯氮240 kg/hm2)共4个处理(MN0、SN0、MN240、SN240)的响应。结果表明,门水平下,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为冬小麦拔节期根际优势菌门,优势菌门相对丰度为66.66%~69.56%。N0施氮量S茬口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比M茬口显著增加了19.10%(P<0.05);N240施氮量S茬口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比M 茬口显著增加了11.90%(P<0.05)。目水平下,Vicinamibacterales 与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为优势菌目,优势菌目相对丰度为18.42%~19.68%。N0 施氮量S 茬口的Vicinamibacterales 相对丰度比M 茬口显著减少了13.69%(P<0.05),伯克氏菌目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了11.31%(P<0.05)。通过Tax4Fun2功能预测,与KEGG数据库对比发现,N0施氮量下新陈代谢分类中的7个二级功能途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Vicinamibacterales和伯克氏菌目与氨基酸代谢途径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冬小麦土壤细菌有26个功能基因参与土壤氮循环途径,其中反硝化功能基因相对丰度最高。N0施氮量M茬口的norB、norC、nirS 型反硝化功能基因相对丰度显著高于S茬口(P<0.05)。综上,不同施氮量下茬口均造成冬小麦拔节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不同茬口通过改变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进一步影响细菌群落氮代谢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油莎豆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体系的建立
    朱雅婧, 张向歌, 许欣然, 胡海燕, 程珊, 陈晨, 李春鑫, 宋万献, 宋雯栩, 王会伟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0): 73-8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09
    摘要1436)      PDF (3147KB)(45)    收藏
    为建立高效的油莎豆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体系,对适用于愈伤组织诱导的外植体(幼根、幼叶、幼叶鞘和分蘖节)进行筛选,并探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莎豆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外植体为分蘖节;最优愈伤组织诱导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为2.5 mg/L 2,4-D+0.6 mg/L 6-BA+0.6 mg/L NAA+0.9 mg/L ZT,诱导率可达65.58%;最优愈伤组织增殖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为0.5 mg/L 2,4-D+0.9 mg/L 6-BA+1.2 mg/L NAA+1.2 mg/L ZT,增殖率可达68.12%;最优愈伤组织分化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为0.9 mg/L 6-BA+0.6 mg/L NAA,分化率可达66.67%。试验筛选出了适合油莎豆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外植体,并优化了油莎豆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分化的条件,为后续油莎豆体细胞杂交、遗传转化等生物技术的研究及育种应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FISH和GISH技术的芝麻栽培种和野生种染色体组特征比较分析
    马琴, 赵瑞红, 琚铭, 陈成彬, 段迎辉, 杨伟飞, 苗红梅, 张海洋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0): 48-5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06
    摘要1397)      PDF (2483KB)(65)    收藏
    为揭示胡麻属物种进化特征,探究胡麻属基因组结构演变及物种进化,促进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以芝麻栽培种豫芝11号和2n=26类型野生种S.alatum 3651为试验材料,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芝麻栽培种和野生种染色体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芝麻栽培种和野生种均为2n=2x=26类型;rDNA-FISH杂交结果显示,栽培种的13对染色体中,3对染色体(第7、8、9对染色体)的短臂端部携带45S rDNA特异信号,显示为随体特异染色体;2对染色体(第5、11对染色体)的短臂携带5S rDNA特异信号,5S rDNA与45S rDNA信号位于不同染色体上。野生种的13对染色体中,有2对染色体(第4、7对染色体)携带45S rDNA杂交信号,1对染色体(第4对染色体)携带5Sr DNA特异信号,5S rDNA与45S rDNA信号位于同一染色体不同位置,表明栽培种与野生种的染色体组特征差异较大。GISH杂交结果显示,分别以栽培种和野生种的基因组DNA作探针与自身染色体杂交,每条染色体上携带不同强弱的杂交信号,而与对方染色体杂交,均表现出极少的杂交信号。芝麻栽培种和野生种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但染色体rDNA数量、分布及其GISH信号均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栽培种和野生种亲缘关系较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32 个菠菜品种对镉胁迫的生长响应及耐镉性评价
    苗明军, 李佳佳, 雷晓葵, 林杨, 廖继超, 钟建, 李菊, 李跃建, 常伟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9): 108-11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9.011
    摘要1356)      PDF (2257KB)(72)    收藏
    镉(Cadmium,Cd)是一种剧毒重金属元素,鉴定耐Cd菠菜品种并筛选相关鉴定指标,为耐Cd菠菜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选用国内32个菠菜品种,采用Hoagland水培溶液加入CdCl2·2.5H2O模拟大田试验,在Cd胁迫(Cd浓度50 μmol/L)和对照(Cd浓度0 μmol/L)处理20 d,待菠菜成熟期,测定其农艺性状和Cd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相关性分析评价各菠菜品种的综合耐Cd能力。结果表明,Cd胁迫条件下参试品种的株高、根长、地下部鲜质量、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Cd含量、地下部Cd含量和转运系数与对照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Cd胁迫下,菠菜的生长、生物量积累均受到抑制,各性状指标均明显下降,各农艺指标平均降幅排序依次为地上部鲜质量>株高>地下部鲜质量>根长。对7个指标的耐Cd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选择了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1.552%;综合评价值(D值)与株高、地下部鲜质量、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Cd含量、转运系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这些指标可以作为菠菜耐Cd能力评价的首选指标。根据主成分分析,将32份菠菜品种划分为耐Cd性强、中等和Cd敏感型3种类型,金格和微兰为耐Cd性强品种,德赛176为Cd敏感品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氮锌配施对玉米果穗不同粒位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张盼盼, 李川, 张美微, 俞晓红, 穆蔚林, 郭涵潇, 乔江方, 张桂堂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9): 16-2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9.002
    摘要1250)      PDF (1837KB)(62)    收藏
    以锌高效玉米品种郑单958和锌不敏感品种隆平638为试验材料,设置225 kg/hm2(HN)、180 kg/hm2(MN)、90 kg/hm2(LN)3个施氮量和不喷锌(F0)、拔节期和大口期1∶1喷锌4.5 kg/hm2(F1)2个喷锌处理,研究氮锌配施对不同锌效率玉米品种不同粒位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及不同粒位籽粒灌浆特性与产量的相关性,为玉米生产上氮锌合理配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HN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MN处理,两者差异不显著。其中,HN处理能够提高各粒位的粒质量,MN处理推迟了郑单958各粒位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提高了上部粒位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和下部粒位籽粒的活跃灌浆期;HN处理推迟了隆平638各粒位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延长了活跃灌浆期,提高了上、下部粒位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的灌浆量,进而提高了产量。与F0处理相比,F1处理显著降低了果穗秃尖长(9.9%),显著提高了产量(2.0%),增加了郑单958籽粒上部和下部粒位的粒质量,延长了上部和下部粒位籽粒活跃灌浆期,推迟了上部和下部粒位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提高了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的灌浆量。产量与果穗下部粒位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中部粒位粒质量与下部粒位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体来看,施氮180 kg/hm2配合拔节期和大口期1∶1叶面喷锌4.5 kg/hm2能够推迟锌高效玉米品种果穗上、下部粒位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延长活跃灌浆期,提高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的灌浆量和粒质量,进而促进玉米产量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杜仲HSF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在逆境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伍淑娟, 徐枫, 王光安, 王晨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9): 46-5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9.005
    摘要1197)      PDF (6355KB)(141)    收藏
    热休克转录因子(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s,HSFs)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响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杜仲HSF基因家族成员信息,揭示其结构特征及表达模式,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和qRT-PCR对杜仲HSF基因家族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结构、系统进化、基因结构、保守域、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及EuHSFs基因在杜仲叶片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杜仲中共鉴定到21个EuHSFs基因,它们在蛋白质性质上存在差异,氨基酸数目、理论分子质量、等电点和不稳定系数分别介于68~369个、7.72~42.06 ku、4.31~9.22、7.05~67.28,且以酸性、亲水、不稳定的核蛋白为主。系统进化分析显示,EuHSFs被分成了3个亚组,包括ClassⅠ(1个)、ClassⅡ(7个)和ClassⅢ(13个)。通过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EuHSFs基因中存在大量的光响应元件和激素响应元件。EuHSFs基因在杜仲叶片不同发育时期均有表达,但表达模式存在显著差异。通过qRT-PCR检测发现,EuHSFs均能响应不同的非生物胁迫(高温、低温、高盐、干旱),如大部分EuHSFs在高温胁迫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升高,且对高温和低温响应强烈。综上,杜仲HSF基因家族具有调控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地黄枯草芽孢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及其促生作用相关基因研究
    腊贵晓, 王林林, 郭军旗, 赵玉龙, 郭红霞, 贾慧, 杨铁钢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2): 75-8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08
    摘要1064)      PDF (3510KB)(57)    收藏
    为了探究地黄枯草芽孢杆菌(Bacilus subtilis)对地黄促生作用的相关基因,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功能注释挖掘促生作用相关基因。结果表明,地黄内生促生菌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大小为4 310 699 bp,GC含量为43.44%,共预测编码基因4 521个。GO、COG、KEGG、CAZy、CARD和VFDB数据库注释的基因数分别为3 013、3 354、4 395、206、52、212。与促生作用有关基因有46个,这些基因主要集中在溶磷、固氮、铁载体等方面。同时,antiSMASH预测到共409个基因富集到12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主要编码合成丰原素、3-羧酸碳青霉烯、类双硫醇、杆菌溶素、羊毛硫类细菌素、表面活性肽、美好菌素酸和儿茶酚型嗜铁素等8种抑菌物质,其中美好菌素酸和儿茶酚型嗜铁素还具有螯合周围环境铁离子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丹参HD-ZIP 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李万, 成瑞星, 党鑫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7): 66-7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7.008
    摘要1058)      PDF (6842KB)(139)    收藏
    为筛选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中响应高温胁迫的HD-ZIP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对丹参全基因组的HD-ZIP基因进行了鉴定和分析,并以天丹1号为材料,通过qPCR技术检测了丹参HDZIP基因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丹参全基因组中包含44个HD-ZIP基因(SmHD-ZIP),不均匀地分布于8条染色体上。SmHD-ZIP可分为HD-ZIP Ⅰ、HD-ZIP Ⅱ、HD-ZIP Ⅲ和HD-ZIP Ⅳ 4个亚家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数为180~982 个,相对分子质量为20.947~109.620 ku。SmHD-ZIP均为亲水蛋白,无跨膜结构域,绝大多数不含信号肽,等电点为4.48~10.91,且几乎都在细胞核表达,蛋白质稳定性较差。44个SmHD-ZIP 基因中有10个基因复制事件,均为纯化选择。结构和模体分析结果表明,同一亚家族成员的外显子数目基本一致,HD-ZIP Ⅲ亚家族成员的外显子数目最多,模体数也最多。模体1、6是SmHD-ZIP的保守模体,模体10、11、12、13、15为HD-ZIP Ⅲ亚家族特有,模体5为HD-ZIP Ⅳ亚家族特有。通过分析高温(37 ℃)胁迫下SmHD-ZIP 的表达模式发现,表达量升高和下降的基因数基本一致,在上调表达的基因中,SmHD-ZIP1.11、SmHD-ZIP1.13、SmHD-ZIP2.2、SmHD-ZIP2.5SmHD-ZIP3.1、SmHD-ZIP3.4、SmHD-ZIP4.9、SmHD-ZIP4.10SmHD-ZIP4.12 的表达量提高了10倍以上,可作为提高丹参耐热性的候选基因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氮锌配施对不同锌效率玉米品种植株矿质元素累积、分配的影响
    张盼盼, 乔江方, 李川, 张美微, 穆蔚林, 郭涵潇, 周艳丽, 程泽强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6): 1-1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6.001
    摘要985)      PDF (2797KB)(142)    收藏
    以锌高效玉米品种郑单958 和锌不敏感品种隆平638 为试验材料,设置90 kg/hm2(LN)、180kg/hm2(MN)、225 kg/hm2(HN)3个施氮量和不喷施锌肥(F0)、拔节期和大口期1∶1喷锌4.5 kg/hm2(F1)2个喷锌处理,分析氮锌配施对不同锌效率玉米品种植株矿质元素含量、累积量、分配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为玉米生产上氮锌合理配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中铜、锌含量以MN处理最高,分别为1.82、16.23 mg/kg。F1处理能够提高籽粒中氮、锌含量和锌有效性。植株中氮、磷、钾累积量以MNF1处理隆平638最高,籽粒中铜和锌、锰和铁累积量分别以LNF1、HNF1处理郑单958最高。籽粒中氮、磷、铜的占比以隆平638 HNF1处理最高,籽粒中锌占比以郑单958 HNF0和LNF0处理较高。HN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平均为10.31 t/hm2,其次是MN处理,LN处理最低。2个品种籽粒磷含量与锰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隆平638籽粒钾含量与铁、锌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铜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体来看,施氮量180 kg/hm2配合拔节期和大口期1∶1叶面喷施锌肥能够提高玉米籽粒中锌生物有效性和矿质元素累积量,促进玉米籽粒产量和矿质元素营养同步提高,可在大田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油莎豆茎豆形成相关代谢物挖掘及通路富集分析
    郭晓阳, 腊贵晓, 许欣然, 余彦鸽, 代丹丹, 李彦鹏, 王艳红, 郭红霞, 杨铁钢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8): 30-4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8.004
    摘要828)      PDF (4749KB)(150)    收藏
    为挖掘油莎豆匍匐茎形成茎豆过程中的关键代谢物质,调控匍匐茎形成更多的茎豆,以匍匐茎及新茎豆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联合三重四极杆质谱仪进行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挖掘与茎豆形成相关的差异代谢物质,并富集差异代谢物相关的KEGG代谢通路。结果表明,未膨大匍匐茎(PFJ1)、膨大匍匐茎(PFJ2)及新茎豆(JD1)3组样本中共检测到1 217个代谢物。按照变量投影重要度(VIP)>1、P<0.05 且差异倍数(FC)>2 或FC<0.5 的条件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JD1 vs PFJ1筛选到35个差异代谢物,其中26个上调表达,9个下调表达;JD1 vs PFJ2筛选到57个差异代谢物,其中50个上调表达,7个下调表达;PFJ2 vs PFJ1筛选到39个差异代谢物,其中3个上调表达,36个下调表达。利用数据库对代谢物进行定性分析,差异表达代谢物主要被鉴定为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有机氧化合物、黄酮类、苯丙素类、酚类等。差异表达代谢物相对含量分析显示,JD1谷胱甘肽含量是PFJ1 的14.021 倍、PFJ2 的29.195 倍;JD1 3-甲基组氨酸含量是PFJ1 的10.463 倍、PFJ2 的129.931倍;JD1山柰酚含量是PFJ1的0.421倍、PFJ2的0.358倍。进一步的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代谢物主要富集到氨酰-tRNA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及谷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黄酮及黄酮醇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综上,与油莎豆茎豆形成相关的代谢物质主要为氨基酸类及黄酮类物质;代谢通路主要集中在氨酰- tRNA 生物合成及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途径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AquaCrop 模型的芝麻作物参数敏感性分析及模型适用性评价
    李梦瑶, 关皓月, 张建涛, 黄明, 李丰, 戎亚思, 李友军, 李国强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7): 149-15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7.017
    摘要690)      PDF (3280KB)(159)    收藏
    为探明AquaCrop模型芝麻作物参数校准方法,验证模型适用性,以2022—2023年试验数据为基础,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芝麻参数初始值和取值范围,采用EFAST方法对AquaCrop模型53个作物参数进行全局敏感性分析、模拟结果的不确定分析并进行参数校准验证。结果表明,对各处理最大生物量均敏感的参数有27个,其中全局敏感性指数(TSi)均大于0.3的参数有CDM、CDSE、POFE、RSWT、PSENSP、PSTOSP、RSWB和ECSW;对各处理籽粒产量均敏感的参数有14个,其中TSi均大于0.2的参数有POHX、RSWT、CDSE、DMCON、PSTO和PSTOSP。校准验证过程中冠层覆盖度和地上部生物量模拟值和实测值决定系数(R2)分别介于0.875~0.954、0.951~0.970;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分别介于11.5%~18.1%、18.9%~27.7%;纳什效率系数(NSE)分别介于0.873~0.940、0.930~0.959。籽粒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介于0.03~0.07。本地化后的AquaCrop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芝麻生长发育过程,可用于芝麻优化管理或未来产量预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氮素抑制剂研究进展
    黄铂轩, 郑苍松, 孙淼, 邵晶晶, 冯卫娜, 李鹏程, 董合林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8): 1-1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8.001
    摘要425)      PDF (1303KB)(223)    收藏
    氮素抑制剂具有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减少施氮成本和环境污染风险等优点,为现代农业绿色高效发展提供了技术途径,其主要包括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就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的研发历史、作用机制及应用效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氮素抑制剂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氮沉降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朱乐洋, 张西哲, 陶江, 王秀, 韩艳英, 叶彦辉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0): 1-1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01
    摘要362)      PDF (1280KB)(120)    收藏
    氮沉降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生态因子,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系统阐述氮沉降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综述了氮沉降对土壤根系、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呼吸以及土壤含碳矿物质化学氧化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氮沉降量梯度对土壤呼吸的具体影响,并对土壤呼吸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以期为后续深入监测、研究土壤呼吸及相关生命活动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生物强化技术在农业废弃物堆肥处理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田婧婕, 崔二苹, 刘春成, 胡超, 李中阳, 崔丙健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1): 1-1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1.001
    摘要320)      PDF (1510KB)(128)    收藏
    堆肥化处理是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传统堆肥方式存在发酵周期长、转化效率低、养分损失大、二次污染控制难以及臭气与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微生物因具促腐、除臭、减排及提升肥效等作用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针对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进行堆肥化处理的生物强化技术,从功能微生物种类与菌株筛选、复合菌剂构建、微生物功能及生物强化作用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探究等方面概述了国内外生物强化技术在农业废弃物堆肥化处理过程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并对农业废弃物堆肥化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的发展趋势和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纤维素、木质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对菌渣堆肥的影响
    王献鑫, 祁丽桦, 宋江富, 张庆格, 刘丛丛, 张奇, 宋菲菲, 徐爱玲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9): 66-7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9.007
    摘要284)      PDF (6107KB)(167)    收藏
    为筛选能促进食用菌菌渣堆肥过程中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的高效复合菌,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平板法、刚果红染色法、木质素平板法从菌渣废弃物中对其进行初筛,结合滤纸条崩解试验、苯胺蓝脱色率测定以及纤维素、木质素酶活力测定试验对其进行复筛,之后将其用于好氧堆肥试验,研究该过程中物料理化参数和微生物群落变化,评估其对菌渣纤维素、木质素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富集得到的纤维素降解菌,6 d内可将滤纸条完全降解,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滤纸酶(FPA)、外切葡聚糖酶(C1)和β-葡萄糖苷酶(β-Gase)活力分别达到2.50、7.30、3.43、2.90 U/mL;富集得到的木质素降解菌5 d内苯胺蓝脱色率最大值达92.10%,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ac)、漆酶(Lip)和锰过氧化物酶(Mnp)活力分别达到0.80、2.42、1.35 U/mL。堆肥试验结果表明,与自然堆肥处理(CK处理)相比,添加纤维素、木质素2种降解菌处理(XM处理),堆体最高温度为58.77 ℃,高温(>55℃)持续5 d,纤维素、木质素相对分解率提高值分别为35.83%、54.33%。添加菌剂提高堆肥中期细菌群落丰富度,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海源菌属(Idiomarina)、谷氨酸杆菌属(Glutamicibacter)、硫代单胞菌属(Thiopseudomonas)、格鲁比卡氏菌属(Globicatella)、极小单胞菌属(Pusillimonas)、溶杆菌属(Lysobacter)、Brumimicrobium等微生物相对丰度增大。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温度、pH值、电导率(EC值)是影响堆肥试验中期细菌群落组成的显著因素。综上,筛选的复合降解菌可有效降解纤维素、木质素,并延长堆肥高温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玉米南方锈病主效抗病QTL的鉴定和效应分析
    李志敏, 李政, 丁俊强, 田志强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7): 109-11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7.012
    摘要262)      PDF (2594KB)(148)    收藏
    以玉米南方锈病感病自交系Lx9801为母本、抗病自交系TY4为父本构建了含有165个家系的BC1F4群体,利用23K SNP芯片对亲本和BC1F4群体进行基因型分型,共筛选出4 654个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SNP标记,构建高密度的遗传连锁图谱,结合群体在3个环境下的抗性鉴定结果,共检测到6个QTL,可以解释3.93%~17.87%的表型变异。其中位于第6染色体上的qSCR6.01 在3个环境中都检测到,可以解释最大17.87%的表型变异,是一个稳定的QTL。利用TY4与Lx9801 组配的包含366个家系的BC1F5群体,对qSCR6.01 进行精细定位,结合抗病区域内的标记开发和关键重组单株的抗性鉴定,将抗性位点定位在M2与M3标记之间,区间大小为4.09 Mb,此抗病位点暂被命名为RppT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480 份小麦种质条锈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代资举, 李文旭, 杨会民, 朱秀华, 王亚欢, 徐福新, 柳东阳, 侯锦娜, 秦毛毛, 吴政卿, 周正富, 雷振生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9): 1-1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9.001
    摘要251)      PDF (1619KB)(176)    收藏
    为了解现有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和条锈病抗性基因的利用情况,寻找新的条锈病抗源,收集不同生态区小麦品种(系)480份,田间接种当前流行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混合菌种进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同时调查叶锈病和白粉病田间自然发病情况,并利用已知小麦多效抗病基因位点Yr18/Lr34/Sr57/Pm38(7DS)、Yr29/Lr46/Pm39/Sr58(1BL)和Yr30/Lr27/Sr2/Sb3(3BS)的KASP标记进行抗条锈病基因检测。结果表明,供试的小麦种质中,有35份种质接种后对条锈病表现免疫,占参试种质的7.29%;69份种质表现高抗,占14.38%;79份种质表现中抗,占16.46%;其他297份种质表现中感或高感,占61.88%;含有Yr18 基因抗性条带的种质有13份,含有Yr29 基因抗性条带的种质有10份,含有Yr30 基因抗性条带的种质有7份,同时携带2个抗性基因的种质有3份,没有同时携带3个抗性基因的种质。综上,480份小麦种质成株期条锈病抗性表现为抗病的有183份,占比38.12%,携带多效抗病基因的种质27份。携带Yr18 或Yr30 基因的种质对现有条锈病生理小种具有抗性,而Yr29 基因的抗性水平已部分丧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葱属植物缓解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
    郭嘉宁, 李楠楠, 李坤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8): 11-2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8.002
    摘要245)      PDF (1333KB)(296)    收藏
    连作障碍在粮食作物、果树、蔬菜、中草药等植物上普遍发生,制约着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间作、轮作及套种等种植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措施,可以调控连作作物根际土壤的微生态环境,减轻连作的危害。葱属植物含有多种生物成分,包括有机硫化合物、皂苷、类黄酮等,常作为间作、轮作或套种作物以缓解连作障碍。阐述了葱属植物对连作障碍的缓解作用,并从植株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根系分泌物特性和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及群落结构方面探讨了葱属植物对连作障碍的缓解机制,分析了葱属植物根系分泌物及植株挥发物中含有的生物成分,最后针对葱属植物缓解连作障碍机制的研究方向及有效物质开发提出了展望,为进一步发挥葱属植物在缓解连作障碍中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粳稻种质苗期耐盐性综合评价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冯培媛, 董悦, 焦紫岚, 陈敏, 孔维儒, 冉杰, 李培富, 田蕾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7): 1-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7.001
    摘要244)      PDF (3135KB)(182)    收藏
    为了解析盐胁迫下粳稻种质苗期Na+、K+分布特征,筛选耐盐优异种质,发掘离子平衡相关位点,以181份粳稻种质为试验材料,测定耐盐级别(STS)、地上部Na+含量(SNC)、地上部K+含量(SKC)、根系Na+含量(RNC)、根系K+含量(RKC),计算地上部Na+/K+(SNK)、根系Na+/K+(RNK)及耐盐性综合评价值(D),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STS、SNC、RNC、SKC、RKC、SNK、RNK 7个指标表现出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介于23.7%~70.5%;相关性分析表明,SNC与RNC、SNK、RNK呈极显著正相关,RNC与SNK、RNK呈极显著正相关,SKC与RKC呈显著正相关,与SNK呈极显著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9.545%;参照D值筛选到Bertone、Cigalon、Banat2951、早糯稻和沈农2号5份耐盐种质,加合1号、越光、幸实、山福利亚和千重浪为盐敏感种质。共检测到16个InDel位点,32个等位变异,贡献率为10.82%~20.57%。其中,与RNC显著关联的InDel位点有9个,分布于水稻第1、4、6、8、9、11号染色体上;与RNK显著关联的InDel位点有7个,位于水稻第4、5、6、7、9、10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为11.04%~18.79%。等位变异6IM20.68Mb-2在以上2个指标中被同时检测到。与RNK显著关联的InDel位点9IM20.21Mb表现为3个单倍型,Hap1的RNK显著低于Hap2和Hap3,是1个耐盐优异单倍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小麦骨干亲本周8425B 矮秆基因在其衍生品种(系)中的遗传解析
    李晓德, 杨宇昕, 朱宸甲, 李俣佳, 陈树林, 殷贵鸿, 董纯豪, 王道文, 张坤普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7): 21-2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7.003
    摘要229)      PDF (1735KB)(166)    收藏
    利用4 个主要矮秆基因[Rht1(Reduced height 1)、Rht2、Rht8Rht24]的分子标记对219 个周8425B衍生品种(系)进行检测,研究矮秆基因分布、组合类型及其对小麦株高、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为骨干亲本周8425B的持续遗传研究、小麦矮秆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矮秆基因Rht1、Rht2、Rht8Rht24 在周8425B 衍生品种(系)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4.52%、100.00%、42.01%和97.26%。在219份材料中,没有发现单独存在某一矮秆基因的类型,各矮秆基因均以组合形式存在,4 个矮秆基因的组合类型共有7 种,分别为Rht1+Rht2、Rht2+Rht8、Rht2+Rht24Rht1+Rht2+Rht8Rht1+Rht2+Rht24Rht2+Rht8+Rht24Rht1+Rht2+Rht8+Rht24,以Rht1+Rht2+Rht24 组合分布频率最高,为53.42%;Rht2+Rht8 组合分布频率最低,为0.46%。对于单个矮秆基因,Rht8基因的降秆作用最强,Rht1基因最弱;对于矮秆基因组合,Rht1+Rht2 组合降秆作用最强,Rht1+Rht2+Rht8 组合最弱。对于单个矮秆基因,Rht2基因型小麦产量最高,株高为77.38 cm;Rht8 基因型小麦产量最低,株高为76.71 cm。对于矮秆基因组合,Rht2+Rht8 组合产量最高,株高为78.21 cm;Rht1+Rht2 组合产量最低,株高为75.85 cm。产量相关性状与4个矮秆基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适当提升株高有利于提高植株的生物量,增加收获指数,实现产量增加。筛选出3份产量较高的小麦材料,分别是郑麦103、存麦13和中育1220,其株高分别为82.79 cm、78.71 cm和82.50 cm,矮秆基因组合均为Rht1+Rht2+Rht2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蔬菜中3 种农药残留
    魏茂琼, 王丽, 兰珊珊, 刘振环, 沙凌杰, 林昕, 李俊, 普娅丽, 刘宏程,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6): 79-9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6.009
    摘要227)      PDF (6356KB)(137)    收藏
    基于胶体金免疫层析原理研制吡虫啉、丙溴磷及克百威快速检测试纸条,评价其在大蒜、白菜检测中的应用效果。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用胶体金颗粒标记吡虫啉、丙溴磷及克百威单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探针,以硝酸纤维素膜为固相载体,包被吡虫啉-BSA、丙溴磷-BSA及克百威-BSA偶联物为检测线,羊抗鼠IgG抗体为质控线,制备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并对金标抗体用量、标记抗体浓度、检测线包被浓度等参数条件进行优化,评价试纸条的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和准确性。以大蒜、白菜为对象,优化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并对这2种蔬菜样品进行阴性检测及添加标准品农药检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工艺参数中吡虫啉、丙溴磷、克百威的最适标记抗体质量浓度分别为9.6、8.4、9.6 μg/mL,抗原的包被质量浓度均是0.3 mg/mL,检测用时约15 min。吡虫啉、丙溴磷及克百威的检出限分别为20、3 000、20 ng/mL,符合国标对2种蔬菜的限量规定。检测与吡虫啉、丙溴磷及克百威功能和结构相似的其他药物时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较好。克百威和吡虫啉农药的最适提取剂分别为4 mL乙酸乙酯和4 mL甲醇,样品用量均为2 g,上清液3 mL;丙溴磷农药的最适提取剂是9 mL乙酸乙酯,样品用量3 g,上清液8 mL,上清液用氮气吹干。50份蔬菜阴性样品和加标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假阳性率为6%,假阴性率为0。可见,研制的试纸条适用于大蒜、白菜现场快速检测以及基层实验室中大量样本的筛查,可为大蒜、白菜中农药残留控制提供有效监管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间作促进磷吸收利用的研究进展
    吴薪, 毕嘉榆, 戈应同, 何仰发, 王宇蕴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2): 1-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01
    摘要227)      PDF (1931KB)(178)    收藏
    施用磷肥和矿物风化是当前土壤磷的主要来源,但磷的利用率低,加之作物吸收利用磷的能力有限,导致土壤磷累积,从而限制作物生长。间作体系能提高土壤磷有效性,总结了间作对磷利用率的影响,并从土壤微生物、作物根系、作物内源激素变化3个方面综述了间作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作用机制,建议未来重点关注植物根系形态的原位定性、生长素相关基因表达、土壤微生物及相关功能基因测定,旨在为通过间作提高磷利用率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干旱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对王族海棠光合作用、ASA-GSH循环以及激素变化的影响
    杨艳, 肖斌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6): 100-11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6.011
    摘要225)      PDF (1670KB)(161)    收藏
    为探究干旱胁迫下外源褪黑素(MT)对王族海棠(Malus‘Royalty’)生长状况、光合作用、激素代谢以及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生理的影响,盆栽条件下设置正常水分(CK)、干旱胁迫(DS)以及干旱胁迫下叶片喷施6 个质量分数(50、100、150、200、250、300 mg/kg,分别记为MT1、MT2、MT3、MT4、MT5、MT6)的褪黑素,共8个处理,分析干旱胁迫下不同质量分数褪黑素处理对王族海棠生长量、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激素代谢以及ASA-GSH循环中相关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DS处理相比,DS+MT3 处理下的株高、基径、总干质量、根系总体积以及根系平均直径分别增加54.7%、20.0%、143.2%、33.5%、6.9%;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增加20.5%、115.7%和83.0%;光合参数中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增加51.8%、110.9%、55.5%和96.6%,且Pn恢复至CK水平,胞间CO2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s)则分别下降43.3%和57.0%;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以及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分别增加5.4%、61.8%、171.6%和168.7%。王族海棠AsA-GSH循环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以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分别增加168.3%、90.4%、167.2%和126.0%;抗坏血酸(ASA)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抗坏血酸/脱氢抗坏血酸(ASA/DHA)、还原型/氧化型谷胱甘肽(GSH/GSSG)分别增加102.5%、67.5%、129.8%和342.1%;生长素(IAA)、赤霉素(GA)、玉米素核苷(ZR)含量分别增加26.2%、24.6%和89.3%,脱落酸(ABA)含量降低49.0%。干旱胁迫下,王族海棠的生长参数、光合作用以及ASA-GSH循环过程受到抑制,激素平衡遭到破坏。叶片喷施不同质量分数的褪黑素能够调节内源激素的代谢水平,提高光合作用,增强ASA-GSH循环中相关酶活性以及抗氧化物质含量,促进光合色素的合成和积累,改善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而提高植物的生物量,增强王族海棠的抗旱能力,其中以叶片喷施150 mg/kg的褪黑素提高王族海棠的抗旱性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对气孔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李方杰, 常志杰, 史大坤, 卫晓轶, 魏锋, 洪德峰, 马俊峰, 郑秋道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8): 21-2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8.003
    摘要224)      PDF (4751KB)(159)    收藏
    以4个玉米品种[伟育618(WY618)、MY73、豫单9953(YD9953)和郑单958(ZD958)]为材料,设置4个品种单作和3个间作处理,研究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对玉米叶片气孔特征、空间布局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从气孔的角度为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提高产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能够提高产量,其中,在WY618与MY73间作和WY618与ZD958间作中,WY618间作产量比WY618单作分别显著增加9.41%和12.94%;WY618与MY73间作和WY618与ZD958间作中均是WY618更具有产量优势,WY618与ZD958间作的土地当量比为1.08,间作优势最明显,WY618与MY73间作次之;玉米间作能够提高叶片近轴面和远轴面气孔密度、长度、宽度、周长、面积和形状指数,并且使气孔空间布局更加规则合理;叶片远轴面气孔密度、宽度和面积与产量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可以改善叶片气孔特征和空间布局,利于产量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河南省联合体试验小麦品种综合性状分析与评价
    张会芳, 燕照玲, 刘海礁, 段俊枝, 陈海燕, 郭燕, 王楠, 杨翠苹, 齐红志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7): 35-4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7.005
    摘要217)      PDF (1254KB)(217)    收藏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联合体试验是当前我国农业形势下拓宽作物品种审定试验渠道重点推进的新措施,为深入了解河南省小麦联合体试验容量、掌握其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概况,以近3 a(2021—2023年)河南省审定通过的小麦品种为对象,将联合体试验品种与省统一试验品种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2021—2023年河南省通过审定的小麦品种合计355个,其中,联合体试验品种187个。联合体试验容量呈上升趋势,品种数量占比由2021年的48.3%上升到2023年的61.2%;试验组别单一,主要为冬水组。冬水组小麦中,申请者独立申请品种时,联合体试验品种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比较省统一试验高,个人申请则更倾向于参加省统一试验。联合体试验小麦农艺性状与省统一试验相比差异前期大后期小,7个农艺性状中2021年有5个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2023年有2个性状差异显著;品质性状差异相对较小,但也表现出前期大后期小的规律,7个品质性状中2021年有2个性状差异显著、2023年均不显著。联合体试验品种的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及多样性整体上均大于省统一试验。利用主成分分析将14个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转化为7个主成分,其反映了81.51%的原始信息。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评价结果表明,综合评价得分排名前50位的品种中,联合体试验小麦品种在其全部品种中占比较小,2021、2023 年分别有5、14 个,分别占当年全部联合体试验品种数量的9.3%、17.9%;省统一试验小麦品种在其全部品种中占比较大,2021、2023年分别有4、5个,分别占当年全部省统一试验品种数量的19.0%、35.7%。综上,河南省小麦联合体试验容量在不断提升,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离散程度较大,品种综合评价得分与省统一试验差距缩小,相关部门未来可根据市场调整优化试验组别,聚焦联合体试验通道问题,推进联合体试验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贵州光枝勾儿茶内生真菌Diaporthe sp.代谢产物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陶小艳, 张涛, 周思旋, 唐远江, 卢昱希, 青成欣, 史开志, 赵宇, 杨粤黔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7): 142-14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7.016
    摘要214)      PDF (1467KB)(147)    收藏
    为探究黔产苗药光枝勾儿茶中1株具有抗菌活性的内生真菌Diaporthe sp.QX4G6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并从中筛选抑菌活性化合物,经对菌株Diaporthe sp.QX4G6扩大培养后,利用多种分离方法对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光谱技术与文献报道鉴定其结构;以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和平板涂布法分别测定单体化合物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Diaporthe sp.QX4G6菌株代谢产物中分离纯化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经核磁共振和质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化合物1)、1-[(12E,16E)-12,16-二十碳二烯酰基]-2-[(E,E)-7,10-十八碳二烯酰基]-3-硬脂酰基甘油化合物(2)、3-(4-甲苯氧基)-丙酸(化合物3)、酪醇(化合物4)。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3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相同条件下对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化合物3的抑菌活性最强,对2株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7.81 μg/mL和3.91 μ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5.63 μg/mL和7.81 μg/mL。综上,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茎点霉属(Diaporthe sp.)内生真菌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其中3个化合物在体外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光枝勾儿茶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基因组和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张玉杨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0): 12-2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02
    摘要214)      PDF (1787KB)(94)    收藏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的猪肠道传染病,给全球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深入了解PEDV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是研制高效安全疫苗的关键。通过解析PEDV的基因组结构、编码的蛋白质以及其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可以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疫苗候选物。诊断技术的进步对于PED的早期诊断及免疫后应答水平监测和评估至关重要。因此,综述了PEDV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包括S、E、M、N、辅助蛋白和非结构蛋白)、血清学以及分子诊断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病毒中和(VN)和间接免疫荧光测定(IFA)、免疫层析试验(ICA)、荧光微球免疫测定(FMIA)、序列测定和聚类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蛋白(Cas)]的最新进展,旨在为建立快速有效的PEDV检测方法提供思路,并为临床上有效防控PED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酵母发酵烟草花蕾提取物对雪茄烟叶发酵的影响
    丁静怡, 余君, 杨春雷, 陈雄, 姚兰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7): 168-18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7.019
    摘要211)      PDF (3413KB)(154)    收藏
    为探究不同酵母液态发酵烟草花蕾水提液对固态发酵后的雪茄烟叶香气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经过毕赤酵母、汉逊酵母、费比恩塞伯德纳氏酵母、德尔布有胞圆酵母和拜耳接合酵母发酵后的花蕾水提液固态发酵雪茄烟叶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发酵后检测出58种共有挥发性物质,其中经德尔布有胞圆酵母发酵后的挥发性物质总量最高(1 470.48 μg/g)。气味活性值(OAV)分析结果表明,雪茄烟叶香型呈现花香>烟草香>果香>烘焙香。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各酵母发酵烟草花蕾后的雪茄烟叶关键致香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1%,费比恩塞伯德纳氏酵母与β-环柠檬醛、香叶基丙酮、2-甲氧基-4-乙烯苯酚、苯乙醛、6-甲基-5-庚烯-2-酮、苯乙烯、苯甲醛、4,7,9-巨豆三烯-3-酮a和(+)-柠檬烯等物质联系紧密;拜耳接合酵母与4-羟基-β-二氢大马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和苯乙醇这3种物质相关性较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德尔布有胞圆酵母和毕赤酵母,汉逊酵母和拜耳接合酵母这2组酵母发酵花蕾水提液后发酵的雪茄烟叶香型相似。综上,经5种酵母发酵烟草花蕾水提液发酵后的雪茄烟叶各具不同的香型,这对国产特色雪茄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河南省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时空分布特征
    李志, 路浩冉, 杨官官, 李鸿萍, 王群, 李潮海, 周国涛, 卢春光, 张永恩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7): 10-2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7.002
    摘要210)      PDF (8149KB)(163)    收藏
    基于1957—2022年河南省109个县(区)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计算夏玉米花期日最高气温≥35 ℃持续天数及累计天数,从连续型高温热害与非连续型高温热害2个方面分析河南省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的发生频率和时空分布特征,以期为河南省夏玉米生产上的抗灾避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1957—2022年,河南省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发生频率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2010年以后,高温热害呈现频发趋势,且连续型高温热害的发生频率更高。高温热害发生频率较高的时间为1960年代和2010年以后,且1960年代以中度和重度高温热害为主,2010年以后以轻度和中度高温热害为主。在空间分布上,河南省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发生频率呈现出豫东、豫南地区较高,豫西、豫北较低的特征。高温热害高风险地区分布于南阳市南部、驻马店市、周口市和商丘市东部,低风险地区分布于安阳市、濮阳市和鹤壁市。在高温热害类型上,商丘市南部更容易发生连续型高温热害;漯河市和周口市更容易发生非连续型轻度高温热害,南阳市南部更容易发生非连续型中度和重度高温热害,驻马店市南部更容易发生非连续型重度高温热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玉米单倍体自然加倍的细胞学研究
    张利华, 刘小慢, 马苗苗, 李星星, 张琪凡, 郑斌瑞, 刘宗华, 宋允允, 李浩川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0): 21-2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03
    摘要209)      PDF (3281KB)(124)    收藏
    以高自然加倍材料RL36及其单倍体(H-RL36)和低自然加倍材料L119A的单倍体(H-L119A)为试验材料,观察其花粉活力和花药形态,检测不同生育时期营养器官以及生殖器官的细胞倍性,同时观察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行为,以探索单倍体自然加倍产生可育配子的原因,剖析潜在的细胞学机制,为单倍体自然加倍的生物学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高自然加倍单倍体材料H-RL36具有圆形饱满可育的花粉粒,花药组织发育正常,而低自然加倍单倍体材料H-L119A花药内无活性的花粉且形态异常,花药组织皱缩,表现出不育。倍性检测发现,不同生育时期2个单倍体材料的叶片细胞染色体数均未发生加倍,H-RL36雄穗在小喇叭口期存在二倍化细胞和少数四倍体细胞,而H-L119A细胞未出现二倍化现象。利用DAPI(4,6-二脒基-2-苯基吲哚)染色观察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分离行为发现,在第1次减数分裂后期,H-RL36多数细胞染色体偏向一极分离,之后进行正常的第2次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目正常的配子,进而产生可育花粉;而H-L119A细胞内染色体不均等分离,产生染色体数目异常的不可育配子,最终退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偏分离可能导致单倍体自然加倍的产生,且单倍体生殖细胞与体细胞的加倍是2个相互独立的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贝莱斯芽孢杆菌EA19 与多菌灵复配防治小麦赤霉病研究
    王文肖, 刘美玲, 阙亚伟, 郑磊, 张强, 喻大昭, 杨立军, 龚双军, 曾凡松, 李利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0): 117-12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13
    摘要207)      PDF (1965KB)(90)    收藏
    为明确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EA19与化学药剂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平板菌落计数法、Horsfall法筛选最佳复配比例,并通过离体麦穗和田间试验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不同浓度梯度的EA19发酵液喷雾粉和冻干粉对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为22.53%~93.96%,EC50分布在5.794 4~10.916 4 cfu/mL。菌株EA19与25~100 μg/mL多菌灵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与25~100 μg/mL咪鲜胺和戊唑醇均不具有相容性。多菌灵与EA19喷雾粉和冻干粉按药液体积比6∶4、7∶3、8∶2复配时对禾谷镰孢菌和亚洲镰孢菌的联合毒力较大,各体积比下的最大毒性比率为1.15~1.36。EC50 剂量的多菌灵与2种EA19菌粉按不同体积比复配后对室内离体麦穗赤霉病防效为47.91%~73.50%。田间试验中,EA19冻干粉与多菌灵联合施用,可使多菌灵在减量30%的情况下,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53.76%)、小麦籽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含量(0.50 mg/kg)、小麦理论产量(5 994.35 kg/hm2)与全量多菌灵处理无显著差异。综上,贝莱斯芽孢杆菌EA19与多菌灵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具有协同效果,二者复配可减少多菌灵的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茶树根系发育及生长素对不同氮形态的响应
    黄双杰, 李梦真, 罗金蕾, 常亚丽, 张亚丽, 郭桂义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7): 54-6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7.007
    摘要202)      PDF (2369KB)(175)    收藏
    以茶树信阳10号和中茶108为试材,利用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氮形态[铵硝比(NH4+∶NO3-)分别为4∶0、3∶1和0∶4]下茶树生物量、氮含量、根系发育、生长素含量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旨在揭示不同氮形态下茶树根系的发育机制。结果表明,信阳10号在铵硝比3∶1下,根系和地上部干质量最高,根系氮含量最高。与单独供铵(4∶0)相比,信阳10号在铵硝比3∶1时,不定根显著伸长,侧根长和密度无显著变化,根系IAA含量显著增加,叶片IAA含量显著降低。与信阳10号不同,与单独供铵相比,中茶108在铵硝比3∶1下地上部干质量、根系和地上部氮含量显著减少,不定根长增加但差异不显著,侧根长显著伸长,侧根数目和侧根密度显著降低,IAA含量在根系中显著减少,叶片中无显著变化。qRT-PCR结果表明,铵硝比3∶1下,信阳10号根系生长素合成基因CsTSA、CsNIT1,运输基因CsPIN3a、CsPIN3b 和响应基因CsARF3、CsIAA27 表达显著上调;中茶108 根系生长素合成基因CsNIT1、CsNIT2,运输基因CsABCB4和响应基因CsARF1、CsARF3、CsARF5、CsARF6表达显著下调。综上所述,信阳10号和中茶108对不同氮素形态响应存在基因型差异,前者耐NO3-,适宜生长在铵硝比3∶1下,后者不耐NO3-,适宜生长在纯铵营养条件下;铵硝比3∶1下,生长素向信阳10号根系运输增加和向中茶108根系运输减少,可能是不同茶树根系对氮素形态响应不同的生理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黔西南州烟田土壤质量评价
    刘志勇, 罗富方, 鲁万华, 朱波, 李洪勋, 刘章勇, 陈杰, 易丽霞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7): 100-10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7.011
    摘要197)      PDF (1622KB)(107)    收藏
    为明确贵州省黔西南州烤烟种植区土壤质量特征,选取51个代表性土壤样点,研究其表层(0~10 cm)和亚表层(10~20 cm)土壤的理化特征及生物学性状,同时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建立最小数据集(MDS),评估不同烟草连作年限(Y1:0~10 a;Y2:10~20 a;Y3:20 a以上)对植烟土壤质量指数(SQI)的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MDS由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及脲酶活性6项指标构成。全数据集(TDS)的土壤质量指数(TDS-SQI,均值0.589)与MDS-SQI(均值0.58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993,P<0.01),表明MDS和TDS均可用于解释土壤质量特征。此外,MDS-SQI与烤烟株高、叶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MDS-SQI越大的点位附近烤烟生长状况越好,再次表明MDS相关指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不同土层(0~10、10~20 cm)间SQI差异不显著;Y3(20 a以上)的烟田土壤SQI低于Y2(10~20 a)和Y1(0~10 a),Y1与Y3土壤SQI值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综上,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及脲酶活性6项指标可有效评估黔西南州烟田土壤质量;烟草长期连作会造成土壤质量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天红2 号苹果花芽分化期枝条和叶片碳水化合物含量和C/N 变化
    王金鑫, 贾林光, 邵建柱, 孙建设, 彭建营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7): 124-13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7.014
    摘要197)      PDF (2132KB)(131)    收藏
    以天红2号苹果为试材,研究不同砧木短枝和中枝在花芽分化期间叶片和枝条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和C/N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稳产期天红2号苹果成花率不受砧木影响。整个花芽分化期,无论嫁接在SH40中间砧还是八棱海棠乔砧上,在同一枝类中,天红2号苹果叶片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和氮含量高于枝条,淀粉含量和C/N低于枝条。嫁接在SH40中间砧上的天红2号苹果成花率高的短枝叶片淀粉和果糖含量低于成花率低的中枝叶片,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和C/N于花芽分化初期至花瓣原基分化期高于中枝叶片,短枝枝条可溶性糖、果糖含量和C/N低于中枝枝条,短枝枝条淀粉含量于花瓣原基分化期前高于中枝枝条;嫁接在八棱海棠乔砧上的天红2号苹果成花率高的短枝叶片可溶性糖、淀粉、果糖含量和C/N低于成花率低的中枝叶片,短枝枝条可溶性糖、果糖含量和C/N低于中枝枝条,短枝枝条淀粉含量于转化期低于中枝枝条。说明碳水化合物含量和C/N的高低对苹果成花不起决定性作用。在整个花芽分化期,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枝条中淀粉含量和C/N呈波动性上升趋势,说明天红2号苹果花芽形态分化需要碳水化合物和C/N的积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番茄磷酸盐转运蛋白SlPT2 基因启动子克隆及功能分析
    王佳音, 张云逸, 薛婷婷, 闫品月, 朱姝, 李文静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6): 120-12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6.013
    摘要190)      PDF (5597KB)(101)    收藏
    为研究番茄磷酸盐转运蛋白SlPT2基因启动子的功能及活性,以番茄Micro-Tom为材料,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SlPT2基因表达模式,利用PCR技术克隆SlPT2启动子(pSlPT2)序列,通过启动子在线分析网站Plant Care 和New Place 分析pSlPT2内部所含有的顺式作用元件,利用同源重组法构建p1300GN-pSlPT2重组载体,转化拟南芥,通过GUS组织化学染色研究SlPT2启动子表达模式及表达活性。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SlPT主要在番茄根部表达。通过Plant Care和New Place分析发现,启动子(1 801 bp)内部除含有CAAT-Box与TATA-Box等核心启动子元件外,还包含与根特异性表达有关的元件(ROOTMOTIFTAPOX1、RAV1AAT、OSE1ROOTNODULE),以及参与光响应(Box 4、G-Box、TCTmotif)、茉莉酸甲酯反应(CGTCA-motif)、脱落酸反应(ABRE)、玉米醇溶蛋白代谢调控(O2-site)的顺式作用元件等。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SlPT2启动子驱动GUS基因在拟南芥根部特异表达,将其初步鉴定为根特异性表达启动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艾草固态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对PRRSV 抑制作用研究
    李鹏, 王俊茹, 冯丽丽, 王华健, 安娜, 雷梦瑶, 郑洪双, 王利平, 刘兴友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6): 128-13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6.014
    摘要190)      PDF (3582KB)(251)    收藏
    为研究艾草作为饲料添加剂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抑制作用,首先筛选适合艾草固态发酵的益生菌菌株,优化其发酵工艺后,研究其有效成分的变化及抗病毒作用。以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为检测指标,筛选出适合艾草固态发酵的益生菌菌株为乳酸片球菌。以乳酸片球菌活菌数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分析,优化艾草固态发酵工艺,并对艾草固态发酵产物进行成分测定及细胞毒性分析。结果显示,艾草最佳固态发酵工艺为料水比1∶0.95、接种量7%、发酵时间41 h、温度28.6 ℃;固态发酵后艾草总黄酮含量提高15.3%,总多酚含量提高22.4%,总多糖含量降低38.1%,粗纤维含量下降1.69百分点,对细胞毒性降低50%。将固态发酵前后的艾草提取物加入到感染PRRSV的Marc145细胞中,72 h后利用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PRRSV增殖情况,当艾草质量浓度为0.625~1.25 mg/mL时,固态发酵组对PRRSV的抑制作用高于未发酵组,病毒载量从9.24×106拷贝/μL下降至7.90×103 拷贝/μL。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艾草固态发酵后有效成分得到充分释放,抗病毒作用增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打顶和激素对上部烟叶烟碱的影响及源库关系分析
    王玉华, 王德权, 王玉林, 张杨, 董小卫, 熊莹, 刘中庆, 孙延国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7): 44-5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7.006
    摘要188)      PDF (2691KB)(67)    收藏
    为明确打顶和激素调控烤烟烟碱合成与积累的生理机制,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打顶措施与激素互作处理对烤烟根系、上部叶片性状,上部叶烟碱、总氮含量,根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烟碱合成与运输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分析烟碱积累的源库关系。结果表明,打顶显著提高上部烟叶烟碱含量与积累量,分别是不打顶处理的1.41倍、1.85倍;不打顶时喷施茉莉酸甲酯(MeJA)显著增加烟碱含量,增幅为14.60%,喷施N-1-氨甲酰苯甲酸萘酯(NPA)显著降低烟碱含量,降幅为10.01%;打顶后喷施水杨苷异羟肟酸(SHAM)、萘乙酸(NAA)显著降低烟碱含量,降幅分别为23.07%、16.92%。茉莉酸(JA)对根系发育的影响有限,主要通过直接调控烟碱合成与转运基因的表达促进烟碱合成,而生长素(IAA)主要通过调控根系发育间接影响烟碱合成与积累。通径分析显示,根系性状中根尖数对烟碱积累的直接作用最大,根表面积对烟碱积累的总作用最大,是影响烟碱合成的主要“源”指标;叶片性状中叶面积对烟碱积累的直接作用最大,叶干质量对烟碱积累的总作用最大,是影响烟碱积累的主要“库”指标。综合分析,打顶后根系IAA含量提高,促进根尖数的增加,即增加了烟碱合成“源”数量,同时增强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促进氮代谢与氮吸收;打顶后根系JA含量增加,直接增强烟碱合成与转运基因PMTQPT、A622 NUP1 的表达,提高了烟碱合成强度;此外,打顶促进叶面积、叶干质量等“库”容的增大,提高了烟碱积累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基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面团黏性与小麦醇溶蛋白组成关系研究
    曹颖妮, 王俊艳, 辛玉杰, 赵光华, 冯丹, 胡卫国, 裴金花, 王红旗, 尹海燕, 刘冬梅, 王允, 郑嘉, 曹成, 刘继红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6): 11-1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6.002
    摘要187)      PDF (1649KB)(94)    收藏
    以74份不同黏性等级的小麦品种(系)为研究材料,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分离不同黏性小麦品种的醇溶蛋白特征图谱,并进行面团黏性、醇溶蛋白组分含量与小麦面粉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以期建立采用少样本量快速准确识别面团黏性的方法。结果表明,经RP-HPLC分离后,ω-、α/β-和γ-醇溶蛋白3个组分在图谱上清晰可见;不同黏性等级小麦材料的醇溶蛋白得到了不同的特征图谱,黏性较大的小麦ω-醇溶蛋白的组分峰数较多,总峰面积较大;ω-醇溶蛋白在不同黏性等级小麦材料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面团黏性与ω-醇溶蛋白相对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α/β-和γ-醇溶蛋白相对含量相关性不显著;ω-醇溶蛋白相对含量与沉淀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能量、拉伸阻力和最大拉伸阻力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弱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ɑ/β-醇溶蛋白相对含量与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γ-醇溶蛋白相对含量与小麦各品质性状均无显著相关性。可见,面团黏性主要与ω-醇溶蛋白相对含量有关,ω-醇溶蛋白对面团质量有弱化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基于机器学习和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马铃薯SPAD 值估算
    陈圯凡, 郭发旭, 冯全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8): 133-14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8.015
    摘要186)      PDF (4120KB)(199)    收藏
    为实现大田马铃薯SPAD值的快速、无损检测,采用无人机高光谱成像技术建立马铃薯关键生长时期SPAD值的定量检测模型。在大田条件下获得了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和彭大期的无人机高光谱影像,并对高光谱数据采用数学变换方法处理;接着,通过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ARS)、无信息变量去除(UVE)和随机蛙跳(RF)算法筛选与SPAD值相关的特征波段;随后,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支持向量回归(SVR)和反向传播(BP)3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马铃薯SPAD值估算模型。不同算法筛选的特征波段存在差异,CARS算法能有效识别敏感光谱特征,降低特征数量,提升估测精度。基于不同数学变换和特征波段筛选算法建立的马铃薯SPAD值估测模型中,1/R-CARS-SVR模型对马铃薯SPAD值具有较强的估测能力,模型建模集和验证集R2分别为0.88和0.84,RMSE 均为0.39。采用1/R-CARS-SVR模型逐点计算研究区马铃薯SPAD值,绘制了SPAD值反演图,发现块茎膨大期的SPAD值普遍高于块茎形成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