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谷子品质性状研究进展
    李君霞, 马小倩, 代书桃, 秦娜, 宋迎辉, 朱灿灿, 刘海霞, 金松灿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9): 14-2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9.002
    摘要248)      PDF (1347KB)(655)    收藏
    谷子是我国重要的杂粮作物,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膳食纤维以及丰富的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营养价值极高。从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等方面综述了谷子品质性状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谷子品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品质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地下滴灌土壤水分运移与分布研究进展
    王东博, 钱智勇, 王东, 黄国亮, 杨振杰, 张毅杰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12): 1-1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12.001
    摘要348)      PDF (1989KB)(579)    收藏
    地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与分布规律一直是学术界追踪的热点课题。为明确地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与分布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总体概览了地下滴灌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点以及发展历程,系统阐述了不同地下滴灌方式下土壤水分运移与分布研究方法及结论,并介绍数值仿真技术在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综合分析了地下滴灌条件下影响土壤水分运移与分布的关键因素,总结了当前研究现状与发展瓶颈,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和提高灌溉水分利用率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非生物胁迫因素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进展
    方宇辉, 华夏, 韩留鹏, 赵明忠, 齐学礼, 董海滨, 胡琳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10): 1-1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10.001
    摘要380)      PDF (1331KB)(539)    收藏
    光合作用是小麦生长发育的能量来源和物质基础,对小麦产量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气候异常现象频繁发生,高温、低温、干旱、渍水、盐碱、强光、弱光等成为影响小麦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综述了温度、水分、盐碱和光照强度等非生物胁迫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进展,提出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小麦高光效育种和栽培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对比学习的多肉植物分类识别方法研究
    封雨欣, 梁少华, 童浩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7): 154-16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7.016
    摘要208)      PDF (3327KB)(534)    收藏
    针对多肉植物种类多,类内差异大、类间差异小,数据难收集,导致传统分类算法不能有效解决多肉植物图像分类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对比学习的多肉植物图像分类网络CL_ConvNeXt。该网络以ConvNeXt为基础结构引入对比学习思想,在网络中间层添加非线性投影层(Projection head)作为辅助分类器来帮助模型对浅层网络进行特征提取;在一个批处理中通过数据增强来构造正样本,将剩余样本看作负样本;将交叉熵损失函数和对比损失函数进行加权计算,重新设计新的损失函数计算方法,实现单阶段模型训练。训练时采用迁移学习将预训练权重迁移到模型中来提高模型训练时的收敛速度,通过优化各种策略和参数来进一步提升模型的识别准确率。结果表明,在自制的190类多肉植物数据集中,在使用相同训练策略和环境配置的情况下,最终模型CL_ConvNeXt对多肉植物图像分类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1.79%,较原ConvNeXt模型结构的识别准确率提升了12.24个百分点,对解决多肉植物图像分类识别问题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我国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进展
    秦猛, 董全中, 薛红, 张明明, 李微微, 宋欢, 翟玲侠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7): 1-1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7.001
    摘要618)      PDF (1252KB)(513)    收藏
    保护性耕作是通过少耕、免耕以及地表覆盖秸秆等措施,减少农田水土流失,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获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环境友好型耕作模式。为减少土壤侵蚀、荒漠化以及盐碱化等导致的耕地退化,土壤管理方式需要由传统的耕作转向保护性耕作,以保护土壤环境、稳粮增收。介绍了保护性耕作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系统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未来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重点与难点,并对保护性耕作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健全保护性耕作发展体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研究进展
    梁雨萱, 庞胜美, 刘梅, 王龙龙, 段强德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8): 1-1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8.001
    摘要330)      PDF (1511KB)(462)    收藏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一种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一种猪急性、高度接触性的肠道传染病,由于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给全球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接种疫苗是当前预防PED最经济和有效的措施,但由于PEDV变异株的不断出现,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不佳。因此,急需研发更加安全、高效的疫苗来预防PED。综述了PEDV的病原学特性、致病机制以及PEDV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PEDV新型高效疫苗的研究策略进行展望,以期为临床上有效防控PED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于水稻三维模型的表型参数提取及生物量估测
    程志强, 方圣辉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7): 144-15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7.015
    摘要1123)      PDF (6848KB)(441)    收藏
    基于二维图像的水稻表型检测方法缺乏空间维度信息,难以提取全面的水稻表型参数,因此建立水稻三维模型进而提取全面的水稻表型参数具有重要意义。体积是指示水稻生长状况的重要参数,如何在不破坏水稻植株的前提下获取水稻体积参数是当下研究中仍有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考虑,提出一种基于水稻三维模型的表型参数提取及生物量估测方法,实现在不破坏水稻植株的前提下提取水稻体积参数并估测水稻生物量。以盆栽水稻为对象,首先利用Alpha-shape算法重建其三维模型,然后提取并评估水稻株高、茎粗、植被覆盖度、体积参数,并基于体积参数估测水稻生物量。结果表明,空间雕刻方法可以重建高精度的水稻三维模型,并准确测算水稻表型参数及生物量,其中水稻株高、茎粗、单株植被覆盖度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分别为63.27 mm、4.01 mm、5.04%和7.15%、14.91%、12.59%,水稻生物量RMSE 和MAPE 分别为62.44 g、19.25%,均优于现有三维重建软件的测算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矮牵牛花朵大小及相关性状遗传分析
    张林霞, 张蔚, 张书婷, 孙苗苗, 张晓敏, 李志能, 刘国锋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2): 118-12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2.013
    摘要232)      PDF (3922KB)(440)    收藏
    为了探究矮牵牛花朵大小的遗传规律,以大花型和小花型矮牵牛高代自交系为亲本构建四世代遗传群体(P1、P2、F1、F2),对花朵大小遗传特征进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并将F1植株与中花型矮牵牛W115株系进行杂交,验证遗传规律。同时以F2群体为材料,对花径、萼片长、叶片长等23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并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矮牵牛大花对小花性状符合2MG-A模型,即由2对加性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95.38%;大、小花杂交F1与中花W115进一步杂交,后代出现大花与中花性状分离(1∶1),且中花植株的叶片和苞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大花植株(P<0.01)。大花×小花F2群体的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7.67%~59.93%,平均22.3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花部性状、叶部性状以及两者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花径与其他器官大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部分植株性状呈显著负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荧光标记技术在新型农用化合物创制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文鼎, 张亚, 刘双清, 王翀, 廖晓兰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9): 1-1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9.001
    摘要250)      PDF (1591KB)(423)    收藏
    荧光标记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但其在农用化合物创制领域的应用鲜见综述。基于近10 a国内外农用化合物创制领域的荧光标记技术相关文献,系统总结了荧光标记技术中荧光染料的种类,综合介绍了荧光探针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在新型农用化合物创制领域的应用现状及进展,分析了目前荧光标记技术在新型农用化合物创制领域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并对未来荧光标记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温度和含水率对烟叶热物理特性的影响及其预测模型建立
    陈家鼎, 何蓉, 肖庆礼, 袁明, 谭奇忠, 彭奎, 魏硕, 李生春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6): 172-18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6.018
    摘要1080)      PDF (3074KB)(415)    收藏
    为全面了解烟叶不同组分的热物理特性,为烘烤、回潮和复烤等热加工工艺设计提供参考,采用热探针法分别测定10~70℃、含水率5%~30%的烤后烟叶叶片及主脉热扩散系数、导热系数、比热容,并分析变化规律,借助MATLAB软件以指数函数形式拟合温度、含水率与烟叶热物理特性参数值之间的相关性,构建烟叶热物理特性参数的经验数学模型,并通过试验进行验证。结果显示:(1)叶片和主脉的密度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含水率在5%~30% 时,叶片密度为562.79~684.84 kg/m3,主脉密度为908.83~1 045.51 kg/m3;(2)温度和含水率的提高都会使叶片和主脉热扩散系数增大,且含水率贡献率更大,叶片热扩散系数为0.092 33~0.219 00 mm2/s,主脉热扩散系数为0.088 67~0.149 00 mm2/s;(3)叶片和主脉导热系数随温度和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叶片导热系数为0.088 13~0.435 37 W(/m·K),主脉导热系数为0.160 70~0.388 83 W(/m·K);(4)叶片和主脉比热容主要与含水率呈正相关,叶片比热容为1 520.623 44~3 123.569 52 J(/kg·K),主脉比热容为1 618.828 08~2 563.703 20 J(/kg·K);(5)对拟合经验模型进行验证,决定系数(R2)介于0.93~0.99。综上,叶片和主脉的热物理特性差异较大,拟合的指数函数可以作为计算叶片和主脉对应热物理特性参数的经验数学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酶的理性设计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进展与前景展望
    王东辉, 王奥轩, 何长海, 刘志豪, 石永春, 王燃, 王潇然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5): 1-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5.001
    摘要303)      PDF (1812KB)(415)    收藏
    优良种质资源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传统育种技术存在周期长、工作量庞大等问题。随着生物学与计算机技术的深度融合,针对作物关键基因进行定向优化的酶的理性设计,为更大限度挖掘优质基因资源奠定了基础,进一步与基因编辑及转基因技术相结合,成为分子育种技术探索中的重要方向之一。阐述了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自由能评价等酶的理性设计常用方法,综述了酶的理性设计在提高作物品质、抗逆性和生物量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对未来的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作物育种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图像的玉米叶倾角提取算法与应用研究
    包聪聪, 张宝林, 牛潘婷, 潘丽杰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8): 142-15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8.016
    摘要238)      PDF (2733KB)(377)    收藏
    叶倾角是玉米冠层的重要特征,群体合理的叶倾角分布,对提高光能利用率和生产潜力有重要意义。基于灰度化、直方图均衡化、中值滤波、Otsu分割、形态学操作、连通区识别和骨架化等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出使用Freeman链码识别植株茎叶连接点,进而提取玉米叶倾角的算法。结果表明,Freeman链码对叶尖点识别率为94.47%,对茎叶连接点的识别率为93.94%,叶倾角的实测值与计算值的相关系数r=0.94,实现了叶倾角的高效、准确提取。玉米叶倾角表现为随着叶位的降低而降低,不同层位叶倾角随着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增大而增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茶树对土壤锗的吸收及富集机制研究进展
    苏奇倩, 安福全, 于龙凤,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4): 1-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4.001
    摘要217)      PDF (1291KB)(367)    收藏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对锗元素具有较强的吸收利用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生长发育。经过生物富集作用,茶树将有毒的无机锗(GeO2)转化为无毒的有机锗(Ge-132),其中有机锗极易为人体所吸收,有益于身体健康。目前锗在茶树中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深入探究其富锗机制是研究开发富锗茶的关键。因此,综述了土壤中锗的分布及其与茶树生长的关系、茶树对锗的吸收利用以及锗在茶树中的富集作用及机制,为今后提高茶树对土壤锗的吸收效率及富锗茶的种植开发提供基础信息和理论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玉米花粉高温胁迫相关miRNA 的筛选及其靶基因分析
    李川, 张盼盼, 张美微, 牛军, 穆蔚林, 郭涵潇, 乔江方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2): 1-1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2.001
    摘要2393)      PDF (4835KB)(359)    收藏
    以高耐热玉米品种郑单958、低耐热玉米品种先玉335为材料,以正常生长条件为对照,在花期进行高温胁迫,通过miRNA高通量测序筛选玉米花粉中的差异表达miRNA,然后预测其靶基因,并对靶基因的本体特征和代谢通路进行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共筛选到818个miRNA前体序列。在郑单958高温胁迫花粉与对照花粉对比组(HT958 vs CK958)中共筛选到19个显著差异表达miRNA序列,其中15个miRNA序列上调表达,4个下调表达,3个miRNA序列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这19个显著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共获得了503个基因转录本,其富集较多的GO生物学过程条目分别为转录调控DNA-模板、微管生物学过程、磷酸化作用、RNA聚合酶Ⅱ正向调控转录过程、甲基化作用等,KEGG富集较显著的代谢通路分别是谷胱甘肽代谢、碳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糖酵解/糖异生、叶酸生物合成等。在先玉335高温胁迫花粉与对照花粉对比组(HT335 vs CK335)中共筛选到15个显著差异表达miRNA 序列,其中7 个miRNA 序列上调表达,8 个下调表达,1 个miRNA 序列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对这15个显著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共获得了454个基因转录本,其富集较多的GO生物学过程条目分别为转录调控DNA-模板、磷酸化作用、蛋白质磷酸化作用、蛋白质水解、DNA修复等,富集较显著的KEGG代谢通路分别是其他多糖降解、亚油酸代谢、代谢通路、硫胺素代谢、内质网内蛋白质加工过程等。在郑单958高温胁迫花粉与先玉335高温胁迫花粉对比组(HT985 vs HT335)中共筛选到85个显著差异表达miRNA序列,其中35个miRNA序列为上调表达,50个为下调表达,24个miRNA序列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对这85个显著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共获得了2 286个基因转录本,其富集较多的GO生物学过程条目分别为转录调控DNA-模板、磷酸化作用、蛋白质磷酸化、蛋白质水解、跨膜转运等,富集较显著的代谢通路分别是鞘脂类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其他多糖降解、代谢通路、半胱氨酸及甲硫氨酸代谢等。在HT958 vs CK958与HT335 vs CK335对比组中共筛选到94个显著差异表达miRNA序列,其中(预测全新)PC-3p-10069_1143、(预测全新)PC-3p-18335_646、(玉米)zma-miR164f-5p等28个miRNA序列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对这94个显著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共获得了4 569个基因转录本,其富集较多的GO生物学过程条目分别为转录调控DNA-模板、磷酸化作用、蛋白质磷酸化、蛋白质转运、蛋白质水解等,其富集较显著的KEGG代谢通路分别是内质网内蛋白质加工过程、真核生物核糖体生物合成、剪接体、鞘脂类代谢、内吞作用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间套作模式在棉田上的研究进展
    许豆豆, 贺云新, 李飞, 刘爱玉, 周仲华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6): 1-1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6.001
    摘要230)      PDF (1286KB)(357)    收藏
    为进一步提高棉田经济效益并保证棉花种植面积的稳定性,因地制宜,改变植棉栽培技术,选择合适的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是促进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其中,间套作模式在棉田中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得到广泛关注。概括了棉田中主要的间套作模式,并总结了各种间套作模式的增产优势,阐述了间套作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养分吸收利用、根系形态特征、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根据目前间套作模式在棉花实际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对其应用前景做出展望,以期为今后深入研究间套作模式在棉花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种植密度对玉米茎秆强度和穗部性状的影响
    徐丽娜, 安治良, 陈士林, 张怀胜, 进茜宁, 王平喜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8): 11-1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8.002
    摘要291)      PDF (1501KB)(349)    收藏
    设置67 500(D1)、75 000(D2)、82 500(D3)、90 000(D4)、97 500(D5)株/hm2 5个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百玉393茎秆强度、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分析玉米植株形态与茎秆强度间的关系,为黄淮海区域夏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穗位高和穗高比升高,茎周长变小,株高无显著变化;玉米茎秆穿刺强度、折断强度、压碎强度均降低;玉米穗长、穗行数、行粒数、轴粗、百粒质量、穗粒数均呈现下降趋势,穗粗无显著变化,秃尖长增加;玉米产量先增加后降低,以D3处理最高,D2处理次之,两者差异不显著,D5处理最低。茎秆穿刺强度、折断强度、压碎强度与穗位高、穗高比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在种植密度75 000~82 500株/hm2时,穗位高和茎粗适中,茎秆质量较好,穗部性状较优,产量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再生水农业灌溉中生物污染物研究进展
    张红伟, 崔丙健, 刘春成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3): 1-1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3.001
    摘要388)      PDF (1369KB)(343)    收藏
    合理安全利用再生水是缓解农业灌溉淡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再生水含有一定的营养元素,但也含有一定的危害元素。为给农业灌溉再生水安全利用提供参考,从再生水定义与利用、生物污染物类型、生物污染风险识别以及再生水水质风险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再生水农业利用研究的重点:通过长期定位试验评估再生水利用安全性;分析再生水中抗生素等新兴污染物的半衰期等,并制定相应利用标准;研究低成本、快速污水处理工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干旱-复水处理下玉米差异表达bHLH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谢小文, 张心悦, 付家旭, 邵京, 温鹏飞, 王同朝, 卫丽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9): 33-4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9.004
    摘要3036)      PDF (5798KB)(336)    收藏
    为了挖掘玉米(Zea mays)抗旱相关bHLH(Basic helix‑loop‑helix)转录因子,对干旱-复水处理下玉米中差异表达的bHLH基因进行鉴定,并对其蛋白质理化性质、系统进化、染色体分布和复制关系、基因结构和蛋白质保守基序、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及干旱-复水处理下的表达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复水处理下玉米中共鉴定筛选出51个差异表达bHLH基因,编码氨基酸数目介于80~705个,分子质量介于21.26~92.17 ku,等电点介于4.54~12.41;bHLH基因分为16个亚族,其中,最大的亚族为Ⅺ(含有9个bHLH蛋白),最小的亚族为Ⅵ、Ⅷ、Ⅸ和ⅩⅢ(均只有1个bHLH蛋白);bHLH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其中有7对基因之间存在复制关系;外显子数目差别很大,有9个bHLH基因含有1 个外显子,27 个bHLH 基因含有2~5 个外显子,15 个bHLH 基因含有6 个及以上外显子;Motif 1和Motif 2在bHLH蛋白的保守基序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次是Motif 3和Motif 5,出现频率最少的是Motif 6 和Motif 9;启动子区域含有ABRE、GARE-motif、P-box、AuxRR-core、MBS,TGACG-motif、CGTCA-motif、TCA-rich、TGA-element和TCA-element等植物激素和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干旱-复水处理下,51 个玉米bHLH 基因呈现不同的表达模式,其中,ZmbHLH20ZmbHLH25ZmbHLH9ZmbHLH137ZmbHLH178等14 个基因正向响应干旱胁迫,ZmbHLH58ZmbHLH87ZmbHLH36ZmbHLH106等14 个基因负向响应干旱胁迫,它们是今后深入研究玉米bHLH 家族响应干旱的候选基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不同品种石榴枝条的抗寒性评价
    雷梦瑶, 高小峰, 白清敏, 邓珂, 左卫芳, 李玉英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6): 120-13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6.013
    摘要149)      PDF (3088KB)(332)    收藏
    为筛选抗寒石榴品种,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生长的石榴品种突尼斯、中农红、红双喜和千层花1年生休眠期枝条为试材,通过模拟低温胁迫环境,分别在4℃、0℃、-3℃、-6℃、-9℃、-12℃和-15℃的低温下处理24 h,测定相对电导率(REC),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指标,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4个品种石榴枝条的抗寒性。结果表明,千层花的半致死温度(LT50)最低,达到-6.94℃,红双喜最高,为−2.27℃;随着温度降低,4个品种枝条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整体呈上升趋势,SOD、CAT活性及MDA、可溶性蛋白含量整体呈先升后降趋势,脯氨酸含量整体呈先降后升趋势。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的石榴品种抗寒性强弱顺序为千层花>红双喜>突尼斯>中农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mRNA疫苗在动物传染病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翟崇凯, 毛福超, 田文静, 王聪慧, 王迎鲜, 张贺伟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5): 10-2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5.002
    摘要349)      PDF (3322KB)(331)    收藏
    与传统疫苗相比,mRNA疫苗具有安全性高、有效性好、研发周期短等特点,使其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mRNA疫苗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流感、埃博拉病毒病、寨卡病毒病等人类疾病的防控中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动物用mRNA疫苗研究尚不深入。因此,开发动物用mRNA疫苗来预防和控制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等的传染性疾病,成为动物疫病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全面探讨了动物传染病mRNA疫苗的设计、制备、递送系统、应用、优势、挑战以及前景,为研制和开发动物传染病mRNA疫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葱属植物缓解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
    郭嘉宁, 李楠楠, 李坤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8): 11-2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8.002
    摘要247)      PDF (1333KB)(298)    收藏
    连作障碍在粮食作物、果树、蔬菜、中草药等植物上普遍发生,制约着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间作、轮作及套种等种植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措施,可以调控连作作物根际土壤的微生态环境,减轻连作的危害。葱属植物含有多种生物成分,包括有机硫化合物、皂苷、类黄酮等,常作为间作、轮作或套种作物以缓解连作障碍。阐述了葱属植物对连作障碍的缓解作用,并从植株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根系分泌物特性和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及群落结构方面探讨了葱属植物对连作障碍的缓解机制,分析了葱属植物根系分泌物及植株挥发物中含有的生物成分,最后针对葱属植物缓解连作障碍机制的研究方向及有效物质开发提出了展望,为进一步发挥葱属植物在缓解连作障碍中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肠道菌群发酵褐藻胶寡糖对沙门氏菌的作用机制
    程佳莹, 肖梦诗, 任昕淼, 于颖, 付晓丹, 牟海津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6): 139-14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6.015
    摘要466)      PDF (6493KB)(282)    收藏
    为探究褐藻胶寡糖(Alginate oligosaccharides,AOS)在肠道环境中对沙门氏菌的影响,使用酶解法获得AOS,评价AOS的体外模拟消化特征,利用体外模拟发酵模型对鸡肠道菌群发酵AOS过程中的细菌总数和沙门氏菌总数定量,并利用转录组学分析沙门氏菌在肠道环境中对AOS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模拟胃肠液中,AOS还原糖含量和分子质量都没有明显变化,AOS不易被消化。当AOS被肠道细菌发酵时,菌群中沙门氏菌的相对丰度从4.6%降到1.1%。转录组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沙门氏菌鞭毛组装、双组分系统、侵染、毒力关键基因的表达量下调。可见,AOS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可以抑制沙门氏菌的生长和毒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不同蓝莓品种对低温处理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评价
    魏鑫, 王升, 王兴东, 杨玉春, 刘有春, 刘成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8): 115-12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8.013
    摘要225)      PDF (2931KB)(281)    收藏
    为探究蓝莓对低温处理的生理响应,筛选抗寒性评价指标并综合评价蓝莓品种的抗寒性,以美登、北陆、蓝丰、密斯梯和精华5个蓝莓品种1年生枝条为试材,研究低温处理(-10、-15、-20、-25、-30、−35、-40℃)对其相对电导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同时测定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可溶性蛋白、淀粉、纤维素、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总含水量,自由水含量并计算束缚水含量、自由水含量/总含水量和束缚水含量/总含水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蓝莓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5个蓝莓品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逐渐升高,呈“S”形变化曲线;POD、SOD活性呈单峰变化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呈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美登、北陆和蓝丰3个品种具有较高的可溶性总糖、还原糖、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纤维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美登具有较低的总含水量、自由水含量和自由水含量/总含水量,密斯梯具有较高的总含水量、自由水含量和自由水含量/总含水量以及较低的束缚水含量/总含水量。可以将相对电导率,MDA、可溶性蛋白、还原糖、可溶性总糖、果糖、自由水、束缚水含量和POD活性作为评价蓝莓品种抗寒性强弱的指标。通过综合分析,可确定供试5个蓝莓品种的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美登、北陆、蓝丰、精华和密斯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牧草的重金属胁迫效应及修复机制研究进展
    吴雅芬, 周柳婷, 王义祥, 罗涛, 黄小云, 黄秀声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 1-1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1.001
    摘要281)      PDF (1380KB)(281)    收藏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植物修复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是目前重金属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多数植物品种修复能力有限,不能达到良好的重金属去除效果。与之相比,牧草易栽培、生物量大、生长周期短,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中表现出较强的修复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开发价值。结合牧草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重金属胁迫下牧草的响应特征及其对重金属的富集效果和修复机制,旨在为高效利用牧草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艾草固态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对PRRSV 抑制作用研究
    李鹏, 王俊茹, 冯丽丽, 王华健, 安娜, 雷梦瑶, 郑洪双, 王利平, 刘兴友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6): 128-13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6.014
    摘要191)      PDF (3582KB)(264)    收藏
    为研究艾草作为饲料添加剂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抑制作用,首先筛选适合艾草固态发酵的益生菌菌株,优化其发酵工艺后,研究其有效成分的变化及抗病毒作用。以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为检测指标,筛选出适合艾草固态发酵的益生菌菌株为乳酸片球菌。以乳酸片球菌活菌数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分析,优化艾草固态发酵工艺,并对艾草固态发酵产物进行成分测定及细胞毒性分析。结果显示,艾草最佳固态发酵工艺为料水比1∶0.95、接种量7%、发酵时间41 h、温度28.6 ℃;固态发酵后艾草总黄酮含量提高15.3%,总多酚含量提高22.4%,总多糖含量降低38.1%,粗纤维含量下降1.69百分点,对细胞毒性降低50%。将固态发酵前后的艾草提取物加入到感染PRRSV的Marc145细胞中,72 h后利用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PRRSV增殖情况,当艾草质量浓度为0.625~1.25 mg/mL时,固态发酵组对PRRSV的抑制作用高于未发酵组,病毒载量从9.24×106拷贝/μL下降至7.90×103 拷贝/μL。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艾草固态发酵后有效成分得到充分释放,抗病毒作用增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48 份黑果枸杞种质主要表型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王晓洁, 黎美霞, 陶蕾, 张波, 何昕孺, 米佳, 戴国礼, 徐文娣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9): 78-9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9.008
    摘要961)      PDF (3738KB)(260)    收藏
    为明确野生黑果枸杞种质资源主要表型和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对48份黑果枸杞种质资源的18种主要表型、品质性状(15个数量性状、3个质量性状)进行描述性统计、主成分、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黑果枸杞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431~2.095,其变异系数在19%~189%,其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果实纵径,其次是果实横径、枝粗、枝长、单枝成熟果实数和叶宽;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745~1.007,其中果实形状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叶片形状的多样性指数为0.948,果实颜色的多样性指数为0.74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6 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0.09%,果实纵径、果实颜色、叶面积、花色苷含量、果实横径和枝粗可作为反映黑果枸杞产量及品质的主要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果实横径、平均单果质量、单簇叶片数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花色苷含量、果实颜色、单枝成熟果实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果柄长与果实形状、果实颜色、花色苷含量和枝粗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基于种质间性状的遗传差异,48份黑果枸杞种质被聚为六大类,聚类结果与样品群落分布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综上,48份黑果枸杞种质资源主要表型、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稳定表达猪δ 冠状病毒S1 蛋白CHO细胞系的构建与鉴定
    孙雪珂, 丁培阳, 王思桥, 刘思源, 李明慧, 常泽杰, 陈艺兰, 李瑞琪, 张改平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6): 131-13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6.014
    摘要200)      PDF (2125KB)(260)    收藏
    为构建稳定表达猪δ 冠状病毒(PDCoV)S1 蛋白的CHO 细胞系,利用电转染技术将重组质粒pCGS3-S1 转染至CHO细胞,通过有限稀释法筛选稳定表达重组S1蛋白的单克隆细胞系。利用阴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方法对重组S1蛋白进行纯化,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重组S1蛋白活性。将纯化的重组S1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通过间接ELIS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及病毒中和试验对重组S1蛋白免疫原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稳定表达PDCoV S1蛋白的CHO细胞系成功建立,并获得了纯度高于90%、产量为28.5 mg/L的重组S1蛋白;且重组S1蛋白与PDCoV阳性血清反应性良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中和效价为1∶128。综上,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PDCoV S1蛋白的CHO细胞系,且纯化获得的重组S1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不同生境黄精根茎品质特性及根际土壤环境驱动因子
    余高, 王海, 莫忠妹, 陈芬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12): 57-6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12.007
    摘要220)      PDF (1358KB)(259)    收藏
    为筛选影响黄精品质的主导土壤环境驱动因子,以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周边15个样地(S1—S15)不同基源黄精根茎及其根际土壤为材料,测定了黄精根茎品质指标和根际土壤pH值、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分析了根茎品质指标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筛选了影响黄精根茎品质的土壤环境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条件及基源黄精根茎折干率、浸出物含量、多糖含量及总灰分具有一定差异。其中,多花黄精折干率最大,黄精的浸出物含量最高,滇黄精的多糖含量最高、总灰分最低;4年生黄精的平均折干率、多糖含量均高于5年生,但浸出物含量低于5年生。各样地根际土壤pH值适中,除S6、S12、S15的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和S3、S9的速效钾含量属于较缺(4级)水平外,其他样地根际土壤养分充足,土壤酶活性高,适合黄精生长发育。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养分含量密切相关,黄精品质的形成受土壤pH值、养分含量、酶活性等土壤环境因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黄精根茎品质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是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速效磷含量,样地土壤综合得分较高的是S1、S4、S7、S1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杜马斯燃烧法与凯氏定氮法在肥料总氮测定中的比较
    贾斌, 尚丽君, 潘洁, 孙红梅, 王颖, 原二玎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2): 85-9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2.009
    摘要384)      PDF (1394KB)(258)    收藏
    为评价杜马斯燃烧法与凯氏定氮法测定不同类型肥料总氮含量的适用性,选用20种不同类型的含氮肥料和4种标准品作为试验对象,分别采用杜马斯燃烧法和凯氏定氮法进行总氮含量测定,并对2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相关性及优缺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种方法在测定不含硝态氮肥料时,测定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杜马斯燃烧法测定结果的精密度更高;在测定含硝态氮肥料时,2种方法测定结果差异显著,杜马斯燃烧法测定结果更接近真实含量,且重复性良好,凯氏定氮法的测定值偏低,且重复性较差;对于氮含量较高的尿素氮肥,凯氏定氮法测定结果精密度略高于杜马斯燃烧法。结合环境友好度、工作效率、试验成本及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等因素,杜马斯燃烧法更适用于肥料总氮含量的测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播期对早中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豆丹丹, 孙建军, 王德新, 郭玉玺, 郭新海, 丁超明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7): 12-2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7.002
    摘要225)      PDF (4293KB)(255)    收藏
    选用早熟和中熟粳稻各4份,研究播期[5月5日(T1)、5月11日(T2)、5月17日(T3)、5月23日(T4)、5月29日(T5)、6月4日(T6)、6月10日(T7)、6月16日(T8)、6月22日(T9)、6月28日(T10)]对早中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对不同播期下早中稻产量及品质相关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基于产量和垩白度,采用GGE双标图对试验材料和播期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黄淮海地区水稻大田种植中适宜水稻类型和播期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播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均具有极显著影响。早中熟水稻的播种至抽穗时长总体上均随播期的推迟而缩短;而生育期的变化因试验材料而异,在T1播期下,早中稻生育期均最长,中稻在T6播期下生育期均最短。茎秆长度、茎秆直径、剑叶长度等在早稻中变幅较大,而单株穗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在中稻中变幅较大。随着播期的推迟,早中熟水稻产量总体均呈先增后降再增的趋势。其中,早稻A1(TH2)、A2(华香粳2号)和A4(金稻272)均在T4下产量最高,分别为5 902.09 kg/hm2、5 569.03 kg/hm2和8 916.24 kg/hm2;早稻A3(金稻572)在T3下产量最高,为10 194.01kg/hm2;在T6下产量均最低。中稻临秀6812、徐60233、临稻10号、南粳9308均在T4下产量最高,分别为9 352.54、9 515.23、9 179.88、7 925.09 kg/hm2,在T1下产量均最低。早中熟水稻籽粒中粗蛋白含量均随着播期的推迟总体呈先增后降再增的趋势;早中熟水稻直链淀粉含量均随着播期的推迟总体呈先降再增的趋势;垩白度在早稻中随着播期的推迟总体呈降低趋势,而在中稻中随播期的推迟总体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T1、T2和T3播期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熟期类型水稻材料,即不同熟期类型水稻材料的性状在该播期下能够充分表达;GEE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材料A3和A4、播期T3和T2的综合评分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产多酚氧化酶菌株在改善雪茄烟叶品质中的应用研究
    潘勇, 吴巧茵, 李林林, 施友志, 谭再钰, 张娟, 王剑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9): 173-18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9.018
    摘要113)      PDF (3661KB)(254)    收藏
    为了更好地协调雪茄烟叶中多酚类物质含量和提升烟叶感官质量,通过特异性筛选产多酚氧化酶菌株,将其应用于雪茄烟叶发酵中,测定发酵烟叶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和分析烟叶感官质量,探究产多酚氧化酶菌株对雪茄烟叶品质改善的机制。结果表明,共筛选出3株菌株(C1、C2和C3)可降解绿原酸,产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为116.67、41.67、141.67 U/mL。产多酚氧化酶的菌株应用于雪茄发酵能够丰富烟叶香韵类型、减轻烟叶杂气、提升烟叶感官质量和提高烟叶工业可用性,其中菌株C2发酵烟叶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和透发性等指标改善最明显。发酵烟叶中2,6-二甲基吡嗪、2,5-二甲基吡嗪等美拉德反应产物,壬酸乙酯、3-甲基戊酸等脂肪酸降解产物和苯甲醇、苯甲醛、苯乙酸乙酯等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的含量增加。多酚物质降解能够增加美拉德反应前体和芳香族氨基酸前体物质,促进美拉德反应产物和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转化;同时,多酚的氧化降解减少对微生物代谢生长的抑制,使得发酵烟叶中乙酸乙酯积累。综上,产多酚氧化酶菌株能够促进烟叶美拉德反应产物和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含量的增加,较好地改善雪茄烟叶品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集成多源遥感数据与生育期时序光谱特征的水稻种植面积提取
    郑紫瑞, 赵辉杰, 位盼盼, 方鹏, 王来刚, 徐少博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10): 153-16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10.016
    摘要154)      PDF (8916KB)(253)    收藏
    为快速、有效地提取水稻空间分布信息,利用水稻生育期内的光学和雷达影像,依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内的光谱变化规律,提出了简单实用的时序像元频率约束模型(TPFCM)。首先,采用中值合成法分别将Sentinel-2、Landsat-8和Sentinel-1合成为月度数据,将合成后的Sentinel-2和Landsat-8进行融合以减少云阴影对水稻像元的影响,并选取3 种融合影像的特征光谱波段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植被指数(EVI)和地表水分指数(LSWI),生成月度多维特征成果影像。其次,检索水稻5个生育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利用随机森林(RF)分类器提取各生育时期的种植面积,并输入TPFCM模型计算水稻生育期内每个水稻像元的频率,最终依据预提取精度、提取面积误差阈值条件控制模型输出最优水稻空间分布信息。结果表明,TPFCM模型输出的水稻提取面积相对误差为-3.83%,与基于RF分类器的单一生育时期的水稻提取面积相对误差相比绝对值减少了3.94百分点,且提取面积与统计参考面积相关性显著(R2=0.9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一次性采收中部6 片烟叶的田间成熟特征及烤后质量研究
    李思军, 郑宏斌, 毕一鸣, 江智敏, 田雨农, 郝贤伟, 章程, 侯建林, 吴文信, 朱林, 邓小华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10): 30-3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10.004
    摘要139)      PDF (2973KB)(250)    收藏
    为明确一次性采收烤烟中部6片叶的适宜成熟度,以湘烟7号中部6片烟叶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成熟度(M1,习惯采收)、中成熟度(M2,推迟7 d采收)、高成熟度(M3,推迟14 d采收)分别一次性采收中部6片烟叶的成熟特征,并对其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化学成分、评吸质量和经济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成熟度提高,M2和M3处理采收的鲜烟叶SPAD值较M1处理平均分别下降6.48%和14.11%;烤后微带青烟叶比例减少,杂色烟叶比例增加,其中M2、M3处理杂色组烟叶比例较M1处理分别提高2.54、7.80百分点;化学成分以M2处理较协调;烤后烟叶外观质量、评吸质量总分以M2处理最佳;M2处理上等烟比例较M1处理提高3.29百分点,M3处理上等烟比例较M1处理降低14.01百分点;M2处理均价较M1处理提高1.01%,M3处理均价较M1处理降低10.35%。可见,烤烟一次性采收中部6片烟叶应较当地习惯采收时间推迟7 d,适宜成熟采收特征为叶面变黄1/5~1/2,主脉变白2/3至全白,支脉变白1/3以上,叶缘卷曲,茸毛部分脱落,无或少量成熟斑块,叶面褶皱,6片烟叶一次性采收的SPAD值在21.51~28.8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不同播种灌溉方式对夏玉米出苗、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和产量的影响
    杨明达, 张素瑜, 李帅, 郑东方, 杨慎骄, 关小康, 王同朝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 22-3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1.003
    摘要285)      PDF (1989KB)(250)    收藏
    设置地面灌溉常规播种(CK)、地表滴灌常规播种(DI)、地下滴灌深播(SDI)处理,研究不同播种灌溉方式对夏玉米出苗、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和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夏玉米大田生产的播种灌溉方式。结果表明,播种后灌溉40 mm情况下,SDI处理土壤水分可以上移至种床层,下渗到距地表80 cm处,5~10、1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8.69%、75.35%;CK和DI处理土壤湿润体在60 cm以上土层。SDI处理显著延长夏玉米的出苗时间,导致其苗期单株叶面积和干质量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但其出苗率并未显著降低。在生育期间灌溉的条件下,与CK相比,SDI处理降低拔节后期和灌浆初期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但增加40~1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DI处理增加拔节后期中上层土壤和灌浆初期土壤含水量。与CK相比,SDI和DI处理不仅能够促进花前干物质的转运,而且还能提高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以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SDI和DI处理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8.51%、11.22%、11.41%和6.18%、6.38%、9.94%。SDI处理较DI处理提高了夏玉米的穗粒数和产量,但两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综上,地下滴灌深播未显著影响夏玉米的出苗率,并且地下滴灌能够提高中下层土壤的含水量,对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花后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提高有利,最终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干旱胁迫对桔梗光合作用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信龙飞, 娄闯, 冀保毅, 刘红云, 张艳玲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8): 69-7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8.008
    摘要218)      PDF (1883KB)(250)    收藏
    为了探究干旱胁迫对桔梗光合作用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2年生桔梗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土壤水分处理,分别为土壤相对含水量的80%(对照)、60%(轻度干旱)、40%(中度干旱)、20%(重度干旱),研究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桔梗的光合和生理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桔梗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光饱和点、表观量子效率和暗呼吸速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光补偿点逐渐升高。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为20%时,光补偿点最高,为74.45 μmol/(m2·s),比对照上升了67.76%。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土壤相对含水量60%处理下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8.71%、28.48%、12.25%。桔梗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先升后降,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0%时活性最强,较对照提高了21.01%。综上,桔梗对轻度和中度干旱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和抗氧化酶活性增加是桔梗耐旱性的关键生理响应过程,但重度干旱胁迫下桔梗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光合生产力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桔梗生长受到严重抑制。桔梗种植管理时,土壤相对含水量不宜长时间低于4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有机碳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
    周家昊, 褚军杰, 孙万春, 邹平, 俞巧钢, 马军伟, 杨军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11): 10-2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11.002
    摘要460)      PDF (10408KB)(248)    收藏
    土壤有机碳(SOC)作为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物质,在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中起重要作用。回顾了土壤团聚体的定义、特征和形成理论,分析了SOC在团聚体中的周转过程,综述了SOC数量、SOC结构、微生物残体碳及SOC损失在土壤团聚体形成中的作用及影响,从土壤碳汇与团聚体的协同关系角度对健康土壤的培育提出建议,并对土壤团聚体领域未来研究方向作出展望,以期为土壤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不同播期温光条件对籼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樊一凡, 张艳艳, 王艺媚, 李俊周, 杜彦修, 孙红正, 彭廷, 赵全志, 张静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2): 17-2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2.002
    摘要238)      PDF (1668KB)(247)    收藏
    为明确豫南稻区籼稻高产优质的温光条件,采用大田试验,以3个籼稻品种(兆优5431、中浙优8号和Y两优900)为试验材料,连续2 a研究不同播期[4月15日(T1)、4月30日(T2)、5月15日(T3)、5月30日(T4)和6月14日(T5)]下籼稻抽穗至成熟的积温、累积光照时间、累积光照强度和产量及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蒸煮品质,并进行不同播期下温光因子对籼稻稻米品质影响的冗余分析(RDA),通过温光因子的解释率找出影响豫南稻区稻米品质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3个籼稻品种的产量、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 a均表现为T2处理产量最高,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较好,T5处理产量和品质表现最差。其中,2019年T2处理产量较T5处理提高129.4%,整精米率提高32.1%,垩白度、垩白粒率分别降低69.8%、69.9%,直链淀粉含量降低13.7%;2020年T2处理产量较T5处理提高271.0%,整精米率提高83.9%,垩白度、垩白粒率分别降低85.2%、77.6%,直链淀粉含量降低19.2%。稻米蛋白质含量则是T3处理最高,2019年和2020年T3处理较T5处理分别提高13.6%和20.0%。T2与T3处理间各品质指标差异均不显著。2 a产量均以T2处理下Y两优900最高,且其品质较好。3个品种抽穗到成熟阶段的积温、累积光照时间、累积光照强度均随着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其中Y两优900的积温和累积光照时间下降幅度最大,兆优5431和中浙优8号下降幅度相当。RDA和解释率分析发现,水稻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温光因子是造成稻米品质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抽穗后10~20 d的累积光照时间是影响稻米品质的最主要生态因子。综上,豫南稻区籼稻以4月30日播种产量最高,且品质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贵州两地野生茶树叶片解剖结构比较及抗逆性分析
    杨春, 苏胜峰, 杨代星, 梁思慧, 郭燕, 郭灿, 陈正武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1): 48-6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1.006
    摘要154)      PDF (3853KB)(241)    收藏
    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贵州省盘州市及三都县的野生茶树种质,以24份野生茶树为材料,比较两地野生茶树叶片形态特征和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共23个叶片性状,并结合隶属函数法分析野生茶树的抗逆性。结果表明,盘州和三都两地的野生茶树,在叶片表观上存在明显区别,盘州野生茶树的叶长、叶宽和叶面积极显著大于三都野生茶树,长宽比则极显著小于三都野生茶树。盘州和三都野生茶树在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细胞数、主脉厚度、草酸钙晶体密度等16个叶片解剖结构性状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相较于三都野生茶树,盘州野生茶树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主脉厚度更厚,栅栏组织细胞排列更紧密,草酸钙晶体密度更大,上(下)表皮细胞厚度更薄。相关性分析显示,23个叶片性状间相关性较强,有43对呈极显著正相关,23对呈显著正相关,17对呈极显著负相关,12对呈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4份野生茶树可分为4类,主脉厚度和维管束短径是主要划分依据。抗性评价结果显示,盘州野生茶树在抗旱性和抗寒性上略优于三都野生茶树。根据平均隶属函数值排序,筛选出SD-20-2、SD-20-3、PZ-05和PZ-09四份综合抗性较优的野生茶树,可作为高抗野生茶树种质选育抗逆性茶树品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无人机遥感在马铃薯田间表型研究中的应用
    李敏, 郭雷风, 王瑞利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9): 24-3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9.003
    摘要265)      PDF (1295KB)(240)    收藏
    马铃薯作为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对于全球范围内的粮食安全保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尺度农田环境下快速准确获取马铃薯表型信息是实现其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保证。系统阐述无人机遥感的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全面梳理与述评无人机遥感在马铃薯田间表型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总结现有不足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噻苯隆复配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吴刚, 田阳青, 赵强, 李欣欣, 穆妮热·阿卜杜艾尼, 王文庆, 张家豪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 (4): 47-5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4.006
    摘要209)      PDF (2140KB)(239)    收藏
    为探究叶面喷施噻苯隆复配不同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调控效应,于2022年7—10月在新疆沙雅县海楼镇团结村进行大田试验,新陆中84号为供试棉花品种,以0.1%噻苯隆为主,分别复配缩节胺(W1)、调环酸钙(W2)、烯效唑(W3)、氟节胺(W4),以清水为CK,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棉花化学打顶前后各喷施一次,分析其对棉花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叶面积指数、SPAD值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中W3处理各项调查指标总体最优。具体表现如下:吐絮期,W3处理棉花株高、株宽、第3 果枝长、第7 果枝长、叶枝长较CK 分别降低1.23%、3.14%、10.96%、11.72%、18.92%;施药后30 d,SPAD值和蕾铃的干物质积累量较CK分别增加2.05%和9.98%,生殖器官干物质占比较CK提升7.61%,叶面积指数较CK提高10.85%;单株铃数较CK增加11.28%,籽棉产量较CK增加11.23%。综上,在化学打顶前后各喷施一次0.1%噻苯隆450 mL/hm2+5%烯效唑75 g/hm2能够抑制棉花无限生长,提高棉花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促进棉株生殖生长,提高单株铃数,从而显著提高棉花产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