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目录
    2021年第50卷第9期目次
    2021, 50(9):  0. 
    摘要 ( )   PDF (20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遮阴胁迫对玉米的影响研究进展
    王会强, 袁刘正, 柳家友, 朱世蝶, 王秋岭, 袁曼曼, 王会涛
    2021, 50(9):  1-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9.001
    摘要 ( )   PDF (69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玉米是C4喜光作物,充足的光照是其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阴雨寡照天气严重影响玉米生长发育。详细阐述了人工遮阴胁迫模拟阴雨寡照天气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生理生化特性、籽粒品质和倒伏的影响,为玉米耐阴研究及制定相应的缓解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作物栽培·遗传育种
    玉米籽粒相关性状的QTL 定位
    王新涛, 李保叶, 杨青, 代资举, 郝俊杰
    2021, 50(9):  9-1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9.002
    摘要 ( )   PDF (506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玉米籽粒百粒质量、粒长和粒宽的遗传机制,以郑58×D863F构建的包含241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进行2 a不同环境下的百粒质量、粒长和粒宽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百粒质量、粒长和粒宽在RIL群体中表现出连续变异,呈正态分布,且性状间呈极显著相关,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在2 a不同环境下共检测到14个QTL,其中,控制百粒质量、粒长和粒宽的QTL分别有6个、3个和5个,分布在第2、3、4、7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介于6.42%~13.41%。其中,位于第2染色体的控制百粒质量的QTL q100 KW2 连续2 a 的表型贡献率均大于10%,为主效QTL;在第4 染色体umc1891—mmc0371区间内同时检测到控制百粒质量、粒长和粒宽的QTL,这些QTL可能包含调控籽粒性状的关键基因。
    滴灌施肥对马铃薯根层土壤养分含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郭涛, 邢英英, 姜文婷, 李卓远, 张腾, 密菲瑶, 王秀康
    2021, 50(9):  16-2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9.003
    摘要 ( )   PDF (708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马铃薯荷兰15号为材料,于2019年进行2次种植试验。设置F1(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240、120、300 kg/hm2)、F2(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180、90、225 kg/hm2)、F3(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120、60、150 kg/hm2)3个施肥量,W1(100%马铃薯需水量)、W2(80%马铃薯需水量)、W3(60%马铃薯需水量)3个滴灌量,以灌溉60%马铃薯需水量和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研究滴灌施肥对马铃薯根层土壤养分含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确定马铃薯优质高产的滴灌施肥模式。结果表明,对于2次试验平均值,W1F3处理0~60 cm土层的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达最高,分别较CK提高72.72%、58.00%和69.33%,W1F1处理最低;W1F1处理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13.1 kg/(hm2·mm),较CK提高153.5%;W1F1处理产量最高,为26 164 kg/hm2,较CK提高136.98%。综合考虑,马铃薯滴灌施肥的最佳用量组合为W1F1。
    苦荞种质资源种子蛋白质及组分含量的变异分析
    石桃雄, 郑俊青, 黎瑞源, 吕丹, 陈庆富, 梁成刚
    2021, 50(9):  25-3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9.004
    摘要 ( )   PDF (768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揭示苦荞种子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遗传多样性,筛选优异蛋白质种质资源,对来自不同省(区)的231份苦荞种质资源种子的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苦荞种质资源种子总蛋白质、清蛋白、谷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的均值分别为77.78 mg/g、30.32 mg/g、30.53 mg/g、13.72 mg/g和3.21 mg/g,变异系数表现为清蛋白(24.5%)>醇溶蛋白(24.2%)>谷蛋白(19.6%)>球蛋白(16.5%)>总蛋白质(12.7%)。99.1%(229份)的供试苦荞种质资源种子蛋白质主要由清蛋白和谷蛋白组成,二者共占总蛋白质含量的67.9%~88.1%。醇溶蛋白含量与清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球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谷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总蛋白质含量除与醇溶蛋白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外,与其他3个蛋白质组分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将231份苦荞种质资源分成六大类群,其中,类群Ⅴ包含20份种质资源,种子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最高;类群Ⅵ包含35份种质资源,种子醇溶蛋白含量最高;类群Ⅰ包含41份种质资源,种子总蛋白质、清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均较高。这些优异种质资源可用于高蛋白质苦荞品种的遗传改良。
    生育期对甘薯块根抗营养因子含量(活性)的影响
    钟子毓, 林力卓, 崔鹏, 吕尊富, 庞林江, 陆国权
    2021, 50(9):  36-4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9.005
    摘要 ( )   PDF (702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12个浙江省甘薯主栽品种,分析其块根草酸含量、单宁含量、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并筛选代表性甘薯,研究相同扦插期、不同收获期及不同扦插期、相同收获期下不同生育期(80、100、120、140、160 d)对甘薯块根草酸含量、单宁含量、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影响,为甘薯抗营养因子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甘薯品种块根抗营养因子含量(活性)差异明显,3个紫薯品种块根的草酸、单宁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余甘薯品种,白心甘薯块根的草酸、单宁含量较低,黄心甘薯块根的草酸、单宁含量最低。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及市场推广情况选取心香、越南紫薯、浙薯75进行后续研究。心香、越南紫薯、浙薯75块根的抗营养因子含量(活性)随着生育期延长变化趋势如下:相同扦插期(5月1日)、不同收获期时,收获期在8月10日至9月1日,即控制生育期为100~120 d,能明显控制甘薯块根内草酸及单宁含量;收获期为10月10日,即生育期为160 d,能明显控制甘薯块根内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不同扦插期、相同收获期(10月10日)时,扦插期为5月20日,即生育期为140 d,能明显控制甘薯块根内草酸含量及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扦插期为6月10日时,即生育期为120 d,能明显控制甘薯块根内单宁含量。
    施氮量对不同油酸含量大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杨正, 肖思远, 陈思宇, 刘晶, 朱文娟, 徐茜, 李林, 郭峰, 兰时乐
    2021, 50(9):  44-5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9.006
    摘要 ( )   PDF (695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北方普通油酸和高油酸大花生品种在湖南水稻土上种植的适宜施氮量,以普通油酸大花生品种花育22(HY22)和高油酸大花生品种冀花16(JH16)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N0(0 kg/hm2,CK)、N1(120 kg/hm2)、N2(240 kg/hm2)3个施氮量水平,测定各生育时期花生的生长发育指标、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以及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花育22在N1处理下具有更高的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全生育期内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最高,N1、N2处理荚果产量较N0处理分别提高23.26%、15.17%,N1处理籽仁总氨基酸、粗蛋白含量较N0和N2处理分别提高了6.46%、8.36%和7.25%、8.16%。冀花16在N2处理下具有更高的氮肥农学利用率,N2处理饱果数、饱果质量、饱仁质量、百仁质量均显著高于N1和N0处理,N1和N2处理荚果产量较N0处理分别提高13.58%和50.89%,籽仁油酸、亚油酸含量较N0处理分别提高6.46%、49.67%和6.00%、43.46%。综上,花育22生产上应施中量氮肥(120 kg/hm2)以增产提质,冀花16应施高量氮肥(240 kg/hm2)以大幅提高产量。
    61 份高油大豆品种(系)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李琼, 李金花, 常世豪, 杨青春, 舒文涛, 耿臻
    2021, 50(9):  53-6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9.007
    摘要 ( )   PDF (681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61份高油分含量的大豆品种(系)为供试材料,选择68对SSR标记引物检测高油大豆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并建立指纹图谱,为高油大豆的亲本选配、品种鉴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61份高油大豆材料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1.980 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14 2,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72 4,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429 7,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1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GS)为0.61~0.87,在遗传相似系数0.63处,61份高油大豆材料被分为四大类群。共筛选出7对核心引物(sat_304、satt708、satt373、satt216、satt463、satt631、satt268)能有效区分各
    品种(系),并构建了供试材料的指纹图谱。将61份高油大豆材料按照产地来源及种植生态区分为群体A(来自辽宁、黑龙江、山西、河北、北京)、群体B(来自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群体C(美国引进),3个群体遗传多样性为A>B>C。3个群体间总遗传多样度(Ht)为0.276 9,群体内遗传多样度(Hs)为0.250 2,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96 4,基因流(Nm*)为4.688 7。群体间存在低度遗传分化,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群体间基因交流丰富。由3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比较可知,群体B与群体C亲缘关系最远,群体A与群体C亲缘关系居中,群体A与群体B亲缘关系最近。
    不同供氮水平对夏芝麻氮代谢、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李春明, 裴新涌, 张海洋, 高桐梅, 李丰, 王龙, 卫双玲,
    2021, 50(9):  63-7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9.008
    摘要 ( )   PDF (705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夏芝麻适宜的氮肥用量,提高其籽粒产量并改善品质,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白芝麻品种郑芝98N09为试验材料,设置0(CK)、60、120、180 kg/hm2 4个供氮水平,分析不同供氮水平对芝麻氮代谢特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增强芝麻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提高叶片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全氮含量和产量,改善芝麻品质。其中,氮素水平120 kg/hm2效果最好,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现蕾期和盛花期NR活性较氮素水平0(CK)、60、180 kg/hm2 分别提高60.1%、32.7%、21.8% 和76.9%、33.8%、26.4%,GS活性分别提高24.9%、11.6%、7.0% 和60.8%、31.8%、17.4%。2015 年和2016 年氮素水平120 kg/hm2 的芝麻籽粒产量分别为1 456.6 kg/hm2 和1 499.2 kg/hm2,较氮素水平0(CK)、60、180 kg/hm2 分别提高117.7%、75.5%、12.2% 和105.0%、70.7%、11.0%,其中单株蒴数分别提高120.4%、38.6%、12.5%和105.0%、34.7%、10.9%,单蒴粒数分别提高30.6%、19.2%、7.2%和31.7%、18.4%、8.8%,千粒质量分别提高12.5%、5.5%、1.8%和11.5%、3.1%、3.8%。2015年和2016年氮素水平120 kg/hm2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4.58%和25.20%,较氮素水平0(CK)、60、180 kg/hm2 分别提高28.6%、13.1%、10.3%和31.0%、15.0%、11.5%;粗脂肪含量分别为52.80% 和52.94%,较氮素水平0(CK)、60、180 kg/hm2 分别提高7.4%、1.4%、1.9% 和7.4%、0.8%、1.6%。相关分析表明,芝麻叶片氮代谢指标与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粗脂肪含量总体上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见,氮素水平120 kg/hm2通过对芝麻叶片氮代谢和单株蒴数、单蒴粒数及千粒质量的调控,显著提高产量、籽粒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改善芝麻品质。
    农业资源与环境
    国外引进绿肥种质资源在贵州省低磷黄壤的生长利用及留种特性
    张钦, 姚单君, 张举梅, 牛雅琼, 王文华, 张爱华, 况胜剑, 廖恒, 朱青
    2021, 50(9):  71-7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9.009
    摘要 ( )   PDF (622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筛选适宜贵州省低磷黄壤土上生长利用的绿肥种质资源,选取国外引进绿肥种质资源13份,种植于低磷黄壤中,研究其营养期生长速率,盛花期主要农艺性状、养分积累与供应,花穗期,留种量等。结果表明,全氮、全磷、全钾总养分积累量居前三的种质资源为HZMC1374 箭筈豌豆(19.46 g/株)、HZMC1349箭筈豌豆(18.50 g/株)、HZMC1300白芥(15.54 g/株),养分截获与供应能力较高。对于最佳还田利用时间,HZMC1442白芥、HZMC1300白芥、HZMC1298春山芥、HZMC1299春油菜为3月1日至30日,HZMC1539 艾菊叶法色草、HZMC1334 毛叶苕子、HZMC1302 毛叶苕子,为4 月1 日至5 月6 日,HZMC1446豌豆、HZMC1374箭筈豌豆为4月14日至5月4日,HZMC1349箭筈豌豆、HZMC1367箭筈豌豆、HZMC1353箭筈豌豆为4月29日至5月15日,HZMYZW26香青兰为6月3日至21日。对于留种量,HZMC1349箭筈豌豆、HZMC1299春油菜、HZMC1300白芥、HZMC1367箭筈豌豆、HZMC1539艾菊叶法色草留种量较高,分别为607.13、467.93、346.40、276.47、256.93 kg/hm2
    辣椒秸秆还田量对西瓜根际土壤微环境及西瓜品质的影响
    秦涛
    2021, 50(9):  79-8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9.010
    摘要 ( )   PDF (718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促进辣椒秸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高西瓜产量、改善西瓜品质,以美秀西瓜品种为试材,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以不进行秸秆还田为对照(CK),设置秸秆还田量4 500、9 000、16 500、27 000 kg/hm2(分别记为L300、L600、L1100、L1800)4个处理,研究辣椒秸秆不同还田量对西瓜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单瓜质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根际土壤速效磷、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含量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规律,并在L1100处理达到最大,较对照分别增加13.86%、19.50%、51.29%、41.73%,而有机质含量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大。辣椒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西瓜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和根际微生物总量,且均在L1100处理下数量最多,同时根际土壤中以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随着辣椒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西瓜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在L1800处理下最大;4个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对照,但脲酶、磷酸酶活性在L1100处理下最大,过氧化氢酶活性在L600处理下最大。在L1100处理下,西瓜单瓜质量最大,较对照增加37.77%;中心及边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较对照分别增加9.85%、30.57%;中边差最小,较对照降低28.68%。L300、L600、L1100处理下西瓜皮厚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有机酸含量以L600处理最大。因此,辣椒秸秆还田量为16 500 kg/hm2可显著改善0~20 cm耕层土壤养分,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提高单瓜质量,改善西瓜品质风味,是西瓜农田土壤培肥和西瓜优质增产的辣椒秸秆适宜还田量。
    不同轮作模式下氮素调控对烤烟产质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陈华, 赵文军, 王正旭, 尹梅, 薛开政, 何正海, 陈检锋, 王志远, 王伟, 王应学, 杨艳鲜, 付利波
    2021, 50(9):  87-9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9.011
    摘要 ( )   PDF (773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不同轮作模式下氮肥用量对烤烟产质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设置3种轮作模式(油菜-烤烟、玉米-烤烟、蚕豆-烤烟)、4个施氮量处理[T1(不施氮,CK)、T2(施氮量45 kg/hm2)、T3(施氮量90 kg/hm2)、T4(施氮量135 kg/hm2)],分析不同轮作模式下施氮量对烤烟农艺性状、产量、产值、品质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烤烟、玉米-烤烟和蚕豆-烤烟3种轮作模式下,施用氮肥均对烤烟田间农艺性状有促进作用。油菜-烤烟和玉米-烤烟轮作模式下施氮量90 kg/hm2处理烤烟产值最高,分别为76 284.8 、82 262.4 元/hm2;蚕豆-烤烟轮作模式下施氮量45 kg/hm2处理烤烟产值最高,为76 826.9 元/hm2。油菜-烤烟和玉米-烤烟轮作模式下施氮量90 kg/hm2处理烟叶品质较好,蚕豆-烤烟模式下施氮量45 kg/hm2处理烟叶品质较好。氮素农学效率、氮素经济学利用效率和氮素生物学利用效率在3种模式下均以施氮量45 kg/hm2处理为最高。氮肥利用率在油菜-烤烟和玉米-烤烟轮作模式下均以施氮量135 kg/hm2处理为最高,分别为40.4%、42.2%;蚕豆-烤烟轮作模式下,氮肥利用率以施氮量45 kg/hm2处理为最高,达40.9%。综上,油菜-烤烟和玉米-烤烟轮作模式下,烤烟最佳氮肥施用量为90 kg/hm2,蚕豆-烤烟轮作模式下烤烟最佳氮肥施用量为45 kg/hm2
    植物保护
    木霉菌与杀菌剂联合使用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
    张亚玲, 唐雪婷, 王兵, 候钰煊, 赵羽涵, 靳学慧
    2021, 50(9):  96-10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9.012
    摘要 ( )   PDF (717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杀菌剂与木霉菌联合使用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制作用,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对峙培养法研究了4种常用化学杀菌剂(20%丙环唑乳油、25%嘧菌酯悬浮剂、20%噻唑锌悬浮剂、125 g/L氟环唑悬浮剂)和3种木霉菌(哈茨木霉菌HZT-1、长枝木霉菌CZT-2、绿色木霉菌LZT-3)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4种化学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EC50值从小到大依次为25% 嘧菌酯(0.001 4 μg/mL)、20% 丙环唑(0.003 7 μg/mL)、125 g/L 氟环唑(0.222 0 μg/mL)、20%噻唑锌(20.750 0 μg/mL);3种木霉菌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哈茨木霉菌HZT-1(53.54%)、绿色木霉菌LZT-3(76.45%)、长枝木霉菌CZT-2(93.25%)。通过化学杀菌剂对木霉菌的EC50值与该化学杀菌剂对R. solani 的EC50值的比值(VEC50)分析,25%嘧菌酯、20%噻唑锌与3种木霉菌的VEC50均大于1,相容性好,可与木霉菌联合使用;通过协同系数(S)分析联合使用后的增效作用,绿色木霉LZT-3、长枝木霉CZT-2与25%嘧菌酯(质量浓度≥1.25 μg/mL)、20%噻唑锌(质量浓度≥10 μg/mL)联合使用S值均大于1,哈茨木霉菌HZT-1与高质量浓度25%嘧菌酯(质量浓度≥2.5 μg/mL)、20%噻唑锌(质量浓度≥20 μg/mL)联合使用S值大于1。因此,长枝木霉CZT-2、绿色木霉LZT-3可以与嘧菌酯、噻唑锌联合使用防治水稻纹枯病。
    内蒙古马铃薯主栽品种对腐烂茎线虫病的室内抗性评价
    王东, 张妞, 赵远征, 孟焕文, 梁东超, 周洪友
    2021, 50(9):  105-11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9.013
    摘要 ( )   PDF (970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更好地控制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危害,研究了内蒙古23个马铃薯主栽品种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的抗性水平。用马铃薯腐烂茎线虫B型室内接种健康的马铃薯块茎,分别根据马铃薯块茎发病程度和腐烂茎线虫繁殖量2种评价方法进行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的室内抗性鉴定。根据马铃薯块茎发病程度进行的抗性评价筛选出抗病品种8个,分别为希森6号、克新1号、青薯9号、陇薯3号、中薯2号、延薯8号、晋薯18号和早大白;中抗品种6个,分别为冀张薯22号、中薯26号、荷兰806、N3、冀张薯12号和MX-8;感病品种9个,分别为费乌瑞它、大西洋、黄金薯、丽薯6号、思凡特、冀张薯5号、中薯3号、中薯13号和中薯15号。根据腐烂茎线虫繁殖量进行的抗性评价筛选出抗病品种3个,分别为陇薯3号、早大白和希森6号;中抗品种12个,分别为思凡特、冀张薯12号、冀张薯22号、荷兰806、中薯2号、中薯26号、延薯8号、MX-8、晋薯18号、N3、克新1号和青薯9号;感病品种8个,分别为大西洋、黄金薯、费乌瑞它、丽薯6号、冀张薯5号、中薯3号、中薯13号和中薯15号。综合2种评价方法,进一步筛选出陇薯3号、早大白和希森6号等为抗性水平较高的品种,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的有效防治奠定基础。

    园艺
    白菜NPF 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马嘉俊, 吴英华, 李璿, 李梅兰, 侯雷平
    2021, 50(9):  117-12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9.014
    摘要 ( )   PDF (807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PF基因家族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硝酸盐转运蛋白,同时负责硫苷、多肽、钾盐、植物激素等物质的运输。为了明确白菜NPF基因家族的功能和进化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了白菜的NPF基因家族成员,并对NPF基因家族蛋白进行了理化性质、二级结构、亚细胞定位、保守基序分布以及与拟南芥的进化关系分析,对白菜NPF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了基因结构以及染色体定位分析。结果表明,白菜NPF 基因家族共有72 个成员,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在497~1 117 个,分子质量在54.49~123.21 ku,等电点在5.72~9.47,大部分为稳定的碱性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其次是无规则卷曲,亚细胞定位预测均在质膜上。系统进化树将白菜NPF基因家族蛋白分为8个亚族,其保守性较高。白菜NPF基因家族成员大部分含有4个CDS序列。72个NPF基因家族成员不均匀地分布在白菜10条染色体上。
    Cd2+、Pb2+胁迫下对开蕨配子体发育的比较研究
    王梓丞, 杨硕, 关旸, 刘保东
    2021, 50(9):  128-13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9.015
    摘要 ( )   PDF (832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重金属污染对对开蕨配子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究对开蕨濒危的内在原因,以对开蕨配子体为材料,分别设置土壤中不同含量Cd2+(0.2、0.4、0.8 mg/kg)和Pb2+(20、40、80 mg/kg)对其配子体进行单因素胁迫培养,应用光学显微镜对配子体形态结构进行比较观察,并统计了心形原叶体、精子器、颈卵器的形成时间以及精子器、颈卵器等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Cd2+、Pb2+对对开蕨配子体精子器形成时间无显著影响,但对心形原叶体、颈卵器形成时间以及精子器、颈卵器、假根、毛状体数量影响显著。在0.4 mg/kgCd2+、40 mg/kg Pb2+胁迫下,对开蕨配子体叶绿体变黄,并伴有叶绿体溶解的现象;在0.4 mg/kg Cd2+、40 mg/kg Pb2+胁迫下,精子器细胞壁出现发黄现象,排出的精细胞也呈现黄色;在0.2 mg/kg Cd2+胁迫下,颈卵器顶端到底部颜色逐渐发黄,而在20 mg/kg Pb2+胁迫下,颈卵器从底部向顶端逐渐变黄;在0.8 mg/kg Cd2+、80 mg/kg Pb2+胁迫下,假根出现褐变、弯曲的现象,且在80 mg/kg Pb2+胁迫下,假根出现渗漏现象。0.2 mg/kg Cd2+、20 mg/kg Pb2+对对开蕨配子体的影响较小,但随着Cd2+、Pb2+含量的增加,对开蕨配子体生长所受影响增大,其形态结构发生严重变化。
    畜牧·兽医
    发酵中药对热应激肉鸡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郝贺, 钟翠红, 李欣泽, 王海英, 武亚南, 王风申, 刘冠慧, 石玉祥, 张永英
    2021, 50(9):  135-14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9.016
    摘要 ( )   PDF (839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究发酵中药对热应激肉鸡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为肉鸡热应激防控提供理论支持。试验选取180只罗斯308肉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空白对照组常规饲养,热应激组肉鸡在34 ℃条件下饲养,热应激对照组在热应激条件下饲喂基础日粮,热应激试验组肉鸡日粮中分别加入0.5、1.0、1.5 g/kg发酵中药和1.5 g/kg未发酵中药。饲喂14 d。利用基于16S rDNA扩增子的高通量检测技术检测各组肉鸡盲肠菌群组成,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统计各组肉鸡盲肠中乳酸杆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数量。结果显示,肉鸡日粮中加入1.5 g/kg发酵中药效果最佳,与热应激对照组相比,能使热应激肉鸡平均日增质量和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显著增加36.30%和26.42%,料肉比显著降低8.82%;增加盲肠中Blautia 属丰度,乳酸杆菌数量增加25.04%,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分别降低11.25% 和13.74%。以上结果表明,发酵中药能提高肉鸡在热应激状态下的生长性能,调节肉鸡盲肠菌群,增加有益菌数量并降低有害菌数量。
    清远麻鸡母系体尺性状与产蛋数的相关分析
    李培艳, 谭元生, 韦金兑, 罗杰灵, 华国洪, 李华, 甘建伉
    2021, 50(9):  143-14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9.017
    摘要 ( )   PDF (498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清远麻鸡母系体尺性状与产蛋性能的相关性,合理选择并利用早期选育指标,统计893只清远麻鸡母系18~40周龄(22周)的产蛋数,并测定其18周龄的体尺、体质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清远麻鸡母系的胫围、胫长/体质量与产蛋数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胫长与产蛋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体质量与产蛋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清远麻鸡的胫长/体质量大于5.5 cm/kg时,其平均产蛋数值最低。以上结果表明,清远麻鸡母系产蛋性能选育,除要选择常规的体尺指标外,还要综合考虑开产时胫长/体质量和40周龄累计产蛋数间的相关性。
    磺胺二甲嘧啶在黄河鲤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许振山, 张伟丽, 孙晓彤, 王先锋, 李慧, 梁俊平
    2021, 50(9):  149-15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9.018
    摘要 ( )   PDF (660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磺胺二甲嘧啶在黄河鲤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在(23±2)℃水温条件下,以20 mg/kg剂量给黄河鲤进行单次静脉注射和口灌磺胺二甲嘧啶,分别于给药后0.25、0.5、1、2、4、6、12、24、48、72 h采集血液和各组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血液和各组织中磺胺二甲嘧啶及其代谢物N4-乙酰化磺胺二甲嘧啶质量浓度,采用DAS 2.0软件分析血液中磺胺二甲嘧啶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黄河鲤静脉注射磺胺二甲嘧啶后,血液中的药物代谢过程符合零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表观分布容积为0.911 L/kg,消除半衰期为19.964 h;口灌磺胺二甲嘧啶后,血液中的药物代谢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表观分布容积为1.406 L/kg,吸收半衰期为0.02 h,消除半衰期为16.927 h,达峰时间为1 h,峰质量浓度为17.90 mg/L,生物利用度为93.30%。黄河鲤口灌磺胺二甲嘧啶后,磺胺二甲嘧啶在肌肉、肝脏、肾脏和脑各组织器官均有分布,N4-乙酰化磺胺二甲嘧啶除了在脑中未检出,在其他组织中均有检出。以上结果表明,口灌磺胺二甲嘧啶在黄河鲤体内吸收较快,消除也较快,组织分布广,生物利用度较高。结合磺胺二甲嘧啶对主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浓度,依据其在黄河鲤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提出口服给药方案:按照138 mg/kg剂量,每日1次,连续给药5~7 d。
    BmNPV对家蚕海藻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唐芬芬, 杨伟克, 谢昆, 袁盛勇, 沈登荣, 何超, 张睿, 刘娜
    2021, 50(9):  157-16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9.019
    摘要 ( )   PDF (542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明确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virus,BmNPV)对家蚕不同组织海藻糖酶活性及其基因BmTre 表达水平的影响,以五龄起蚕为试验材料,经口喂食BmNPV,分析血淋巴、脂肪体和中肠BmTre 基因及海藻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家蚕血淋巴、脂肪体和中肠BmTre 均在感染BmNPV 前期或中期开始上调表达,感染后期呈下调表达趋势。血淋巴海藻糖酶活性在感染BmNPV后6 h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9 h达到最高值,为对照组的2.2倍;在24 h酶活性开始降低,48 h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中肠海藻糖酶活性从3 h开始显著增加,在6 h和9 h持续升高;在12 h酶活性开始降低,24 h和48 h海藻糖酶活性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脂肪体海藻糖酶活性在9 h开始增加,12 h和24 h均持续高于对照组,在48 h酶活性降低至对照组的21%,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综合分析可知,经口喂食BmNPV后,家蚕BmTre 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海藻糖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提示海藻糖酶可能作为一类免疫效应因子参与家蚕抵御病毒的侵染过程。
    农业信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畜禽粒状饲料水分测定系统设计
    张洗玉, 朱果露, 陈雨欣, 高浩源, 李嘉乐
    2021, 50(9):  163-17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9.020
    摘要 ( )   PDF (729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决传统畜禽粒状饲料水分含量测定过程中存在的成本耗费大、测定效率低、无法实现快速在线检测等问题,设计了间接式新型水分含量测定系统,用于畜禽粒状饲料在线快速测量。根据GB/T6435—2014要求及测定系统总体结构,以嵌入式芯片STM32F103C8T6为主控核心,选取差频式圆柱形电容传感器检测粒状饲料样品电容,使用温度传感器DS18B20测定样品测试环境温度,基于BP神经网络融合算法实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以补偿温度、紧实度等因素所造成的测定误差,根据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粒状饲料样品水分测定模型,并利用MATLAB曲线拟合。结果表明,设计的测定系统能够在5~8 s内测定粒状饲料水分含量,测定绝对误差低于1.2%,测量重复性误差小于0.2。可见,设计的粒状饲料水分含量测定系统符合养殖业饲料生产精准管理且有效降低饲养成本的要求。
    轻简化液质联用法检测玉米中的伏马毒素B1、B2 和B3
    郑嘉, 王红旗, 刘继红, 王俊艳, 曹成, 尹海燕
    2021, 50(9):  172-18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9.021
    摘要 ( )   PDF (640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优化现有液相色谱、液质联用伏马毒素检测方法中前处理的烦琐,并降低费用,建立一种轻简化液质联用法,用于检测玉米中的伏马毒素B1、B2和B3。首先用乙腈-水-甲酸溶液(50∶49∶1)提取玉米中的伏马毒素,再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进行预分离[C18反相色谱柱,100 mm×2.1 mm,1.9 μm;流动相A:CH3OH-H2O(98∶2)+5 mmol/L CH3COONH4+1% HCOOH和流动相B:CH3OH-H2O(2∶98)+5 mmol/LCH3COONH4+1% HCOOH],最后用高分辨质谱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检测方法对1~1 000 μg/L 的伏马毒素B1、B2 和B3 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 0.999;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0.16~0.31 μg/kg 和0.52~1.01 μg/kg;在3 个不同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77.72%~102.7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7%~8.92%。综上,建立的轻简化液质联用法具有操作简单、稳定可靠、检测成本低的优点,可用于玉米中3种伏马毒素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