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目录
    目录
    2025, 54(6):  0.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物栽培·遗传育种
    不同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王海洋, 靳海洋, 宋航, 潘秀燕, 闫雅倩, 杨习文, 曾昭海, 臧华栋, 郑念, 李向东, 贺德先
    2025, 54(6):  1-1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6.001
    摘要 ( )   PDF (15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大豆、冬小麦—夏玉米‖夏花生和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5种种植模式,分析不同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可以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轮作模式,为黄淮海平原多样化种植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吸收量总体上均最高,其中,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显著增加15.2%、5.0%、13.3%、8.4%,氮吸收量分别增加11.3%、2.3%、13.6%、14.5%。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显著增加25.4%、18.6%、37.6%、16.4%,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分别提高7.0%、9.6%、14.3%、5.6%,花前干物质转运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分别提高8.5%、12.8%、23.6%、7.3%。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花前氮转运率、花前氮转运对籽粒氮的贡献率、花后氮积累量均较高;氮吸收效率最高,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显著提高11.3%、7.1%、15.2%、15.9%;氮利用效率以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最高,夏大豆茬口次之,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穗数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提高20.5%、5.9%、20.0%、16.0%,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6.0%、11.9%、15.9%、5.8%。综上,夏大豆茬口有利于促进冬小麦地上部物质的生产和氮素吸收,提高小麦穗数,增加产量,冬小麦—夏大豆为最优种植模式。
    苗期油莎豆在盐胁迫下的生理特性及转录组学分析
    龙威, 王靓, 金羽琨, 刘佳遥, 魏尊苗, 程艳, 牟忠生
    2025, 54(6):  11-2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6.002
    摘要 ( )   PDF (40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吉莎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分析200 mmol/L NaCl对油莎豆幼苗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对富集通路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以期初步了解油莎豆耐盐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时间延长,SOD、POD和CAT活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胁迫处理6 d达到最大值;MDA、Pro和SP含量随盐胁迫时间增加而增加。对盐胁迫处理6 d的油莎豆幼苗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检测到869个上调DEGs、972个下调DEGs。GO富集分析发现,DEGs主要富集于生物学过程中的细
    胞过程、代谢过程,细胞组分中的细胞结构体、细胞内,分子功能中的结合、催化活性;KEGG富集分析发现,DEGs主要富集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病原互作、淀粉和蔗糖代谢等通路。qRT-PCR分析发现,TRINITY_DN10189_c0_g1、TRINITY_DN2983_c0_g1、TRINITY_DN4981_c0_g1、TRINITY_DN1242_c0_g1、TRINITY_DN7378_c0_g1、TRINITY_DN2888_c0_g1等基因的表达量提高;TRINITY_DN6117_c0_g1、TRINITY_DN7833_c0_g1、TRINITY_DN8066_c0_g1、TRINITY_DN8212_c0_g1 等基因的表达量降低,与RNA-Seq结果相似,验证了转录组结果的准确性。
    南疆棉区不同打顶剂及喷施时间对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国栋, 王潭刚, 李慧琴, 宋伟, 王元荣, 王刚
    2025, 54(6):  21-2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6.003
    摘要 ( )   PDF (19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南疆棉区主栽的5个棉花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打顶剂[土优塔(氟节胺类)、长城兄弟(缩节胺类)]及喷施时间(7月5日、7月10日、7月15日)对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确定适合南疆棉区的打顶剂种类和喷施时间,为南疆棉区化学打顶剂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喷施后1 d相比,7月5日喷施土优塔和长城兄弟后21 d,棉花株高分别增加8.9%和12.9%,果枝台数分别增加27.0%和22.7%,单株结铃数分别增加2.2倍和2.8倍;7月10日喷施打顶剂后21 d,棉花株高分别增加11.0%和6.3%,果枝台数分别增加8.9%和12.3%,单株结铃数分别增加3.7倍和5.4倍;7月15日喷施打顶剂后21 d,棉花株高分别增加9.8%和7.3%,果枝台数分别增加12.4%和22.3%,单株结铃数分别增加2.2倍和1.4倍。与喷施长城兄弟处理相比,7月5日喷施土优塔处理棉花铃数、衣分、籽棉产量、皮棉产量、整齐度和断裂比强度分别提高7.0%、2.6%、3.4%、6.3%、0.40%和0.7%;7月10日喷施土优塔处理棉花铃数、籽棉产量、皮棉产量、纤维长度、整齐度和断裂比强度分别降低3.11%、10.2%、4.7%、4.0%、0.67%和3.4%;7月15日喷施土优塔处理棉花铃数、衣分、籽棉产量、皮棉产量、纤维长度、整齐度和断裂比强度分别提高13.7%、0.4%、9.0%、9.7%、6.8%、0.19%和4.3%。不同喷施时间之间比较发现,总体上以7月10日喷施打顶剂对株高的控制效果最好,且单株结铃数、铃数、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及马克隆值最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喷施土优塔优于喷施长城兄弟,且7月10日喷施效果最好,其次是7月5日。综上,在南疆棉区,7月10日喷施打顶剂可有效控制棉花株高,提高单株结铃数,优化棉花空间结构,进而提高产量和品质,以喷施土优塔效果较优。
    硼、锌、镁肥复配对甜叶菊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杨春胤, 马凤捷, 谢忠清, 张亚萍
    2025, 54(6):  30-4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6.004
    摘要 ( )   PDF (29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硼、锌、镁肥进行复配,设置16个施肥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对甜叶菊农艺性状、生理指标、糖苷含量及产量的影响,为河西地区甜叶菊叶面喷施中微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T7处理(硼、锌、镁肥施用量分别为7.5、7.5、22.5 kg/hm²)甜叶菊株高最高、分枝数最多,较T16处理(对照,不施用硼、锌、镁肥)分别增加21.2%、92.5%。生物量方面,T4处理(硼、锌、镁肥施用量分别为22.5、7.5、7.5 kg/hm²)茎鲜质量最大,较对照增加116.4%;T7处理叶鲜质量和叶干质量最高,较对照分别增加139.6%和125.1%。生理指标方面,T8处理(硼、锌、镁肥施用量分别为7.5、7.5、7.5 kg/hm²)叶绿素总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最高,较对照分别提高18.3%和15.7%。糖苷累积方面,T5处理(硼、锌、镁肥施用量分别为7.5、22.5、22.5 kg/hm²)莱鲍迪苷A(RA)含量最高,较对照增加26.2%;T2处理(硼、锌、镁肥施用量分别为22.5、22.5、7.5 kg/hm²)甜菊苷(Stv)含量最高,较对照增加223.2%;T8处理总糖苷含量最高,较对照增加29.6%;T7处理实现了RA(83.13 g/kg)和Stv(34.20 g/kg)协同高产。产量显示,T7处理产量达11 788.5 kg/hm²,较对照增加125.1%。相关性分析显示,RA含量与叶绿素总量、S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Stv含量与叶绿素总量、SOD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总糖苷含量与SOD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叶绿素总量、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可溶性糖含量与P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方差分析显示,锌肥、镁肥对RA和Stv含量影响极显著,硼肥、锌肥对株高影响极显著,镁肥对叶绿素总量影响极显著。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T7处理效果最优,即硼、锌、镁肥施用量分别为7.5、7.5、22.5 kg/hm²时,最有利于促进甜叶菊的生长发育和品质提升。
    丹参WOX 家族成员鉴定及SmWOX8基因在盐胁迫下的功能分析
    陈春, 种春斌, 路雷
    2025, 54(6):  43-5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6.005
    摘要 ( )   PDF (78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基因组数据鉴定丹参WOX(SmWOX)家族基因,并分析其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关系、结构及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盐胁迫下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9个SmWOX家族蛋白具有不同的氨基酸序列长度、分子质量、等电点等理化性质,且均定位于细胞核。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SmWOX家族成员分为远古、中间和WUS 3个类群,与部分拟南芥WOX蛋白存在直系同源关系。结构分析揭示了不同丹参WOX亚家族成员间的差异性,它们在不同组织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暗示其在生长发育中可能行使不同的功能。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结果表明,SmWOX基因在逆境胁迫、激素响应和生长发育等方面具有调控作用。此外,酵母双杂交试验证实了SmWOX8蛋白与其他蛋白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盐胁迫下,SmWOX 基因表达量变化明显,尤其是SmWOX8在高盐胁迫下表达量最高,暗示其在丹参抗盐胁迫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转基因拟南芥试验结果证实了SmWOX8能提高丹参的耐盐性。
    农业资源与环境
    尿囊素对土壤水分干湿交替下玉米磷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张吉立, 张铁, 刘振平, 王鹏, 龙怀玉
    2025, 54(6):  55-6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6.006
    摘要 ( )   PDF (17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尿囊素对土壤水分干湿交替下玉米磷吸收与转运的影响,在盆栽条件下,设置连续浇灌对照(T1)、连续浇灌+尿囊素(T2)、土壤水分干湿交替对照(T3)、土壤水分干湿交替+尿囊素(T4)4个处理,研究玉米各器官磷吸收、分配和转运状况。结果表明,玉米成熟期,T4处理根系、茎、叶、籽粒磷吸收量分别较T3 处理提高了15.94%、43.73%、21.73%、27.78%,T2 分别较T1 提高了26.83%、12.74%、3.93%、8.97%;T4总磷吸收量较T3提高了22.18%,T2较T1提高了9.13%;T2与T1相比显著提高了磷在根系内分配比例,T4与T3相比提高了磷在茎和籽粒内分配比例;T4与T3相比降低磷干物质生产效率1.37%,提高磷籽粒生产效率0.46%;T4 磷转运量、转运率和转运贡献率分别较T3 提高了83.58%、39.69%、43.93%,尿囊素不会对2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玉米花后磷吸收量产生显著影响,但会显著降低土壤水分干湿交替下花后磷吸收量对籽粒的贡献率;T4 与T3 相比显著提高玉米产量22.64%,降低秃尖长度16.11%。综合分析认为,尿囊素会显著提高土壤水分干湿交替条件下玉米磷吸收与转运能力。
    缓释肥施用量对油茶容器苗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张震, 周磊, 陈永忠, 张英, 王瑞, 缪子琪, 李志钢, 龙玲, 许彦明
    2025, 54(6):  63-7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6.007
    摘要 ( )   PDF (13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缓释肥施用量对油茶容器苗生长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确定培育油茶容器苗合理的缓释肥用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CK(0 g/株)、T1(1.0 g/株)、T2(1.2 g/株)、T3(1.4 g/株)、T4(1.6 g/株)5个缓释肥处理,测定油茶容器苗苗木生长和N、P、K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评价油茶容器苗综合质量。结果表明,T3处理油茶容器苗苗高、地径、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整株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最高,分别为66.55 cm、7.11 mm、10.49 g/株、10.37 g/株、14.24 g/株、35.10 g/株、2 492.78 cm、584.92 cm2、40.96 cm3,分别比CK处理增加23.24%、16.94%、83.71%、121.11%、85.90%、94.35%、23.21%、37.36%、129.47%。T3处理油茶容器苗根N、P、K含量,茎N、P、K含量,叶N、P、K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25.03、12.59、73.74、90.40、12.75、41.95、172.40、15.81、88.60 mg/株,分别比CK 处理增加62.80%、71.29%、59.85%、115.49%、175.38%、170.65%、133.45%、85.56%、129.1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油茶容器苗不同养分含量之间,养分含量和生长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苗木质量综合得分排序为T3>T4>T2>T1>CK。综上,适量的缓释肥施用量能够促进油茶容器苗生长和养分积累,缓释肥施用量以1.4 g/株为宜。
    根施丛枝菌根真菌和独脚金内酯对盐碱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叶绿素荧光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邹泉, 邢伟明, 王若玎, 周文俊
    2025, 54(6):  72-8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6.008
    摘要 ( )   PDF (33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盐碱胁迫下根施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独脚金内酯(Strigolactone,SL)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生长、叶绿素荧光参数、离子平衡以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在150 mmol/L盐碱胁迫下对多年生黑麦草根施5个浓度(0、0.2、0.4、0.8、1.6 μmol/L)SL时,分别设接种AMF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和不接种(CK)处理,以探明两者缓解多年生黑麦草盐碱胁迫的机制。结果表明,根施SL能促进AMF侵染多年生黑麦草,0.4 μmol/L SL处理下AMF侵染率最高(62.7%),泡囊数最多(22.3个)。与CK相比,根施0.4 μmol/L SL处理下接种AMF的多年生黑麦草总生物量和根冠比分别提高18.7%、13.2%,叶绿素a含量以及叶绿素b含量提高21.1%、13.4%;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以及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分别提高4.7%、8.7%、32.9%,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下降19.3%。AMF和SL二者协同可降低多年生黑麦草地上部和根系中Na+含量,提高K+含量以及K+/Na+值,改善植物体离子平衡。与CK相比,0.4 μmol/L SL处理下接种AMF的多年生黑麦草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P5C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提高43.4%、36.0%,PAL、P5CS活性分别提高26.8%、26.7%,多酚氧化酶(PPO)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下降22.9%,PPO活性下降15.6%。接种AMF还提高了多年生黑麦草可溶性蛋白以及脯氨酸含量,降低了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以及过氧化氢(H2O2)含量。综上,SL能促进AMF侵染发育,其中,接种AMF配合根施0.4 μmol/L SL改善多年生黑麦草生长状况、维持叶绿素荧光以及抗氧化系统,最终提高植物抗盐碱胁迫的效果最为显著。
    植物保护
    基于LAMP 技术的番茄灰霉病早期快速检测
    赵芊, 李文, 李西柳, 贾振华, 封晓娟, 宋水山
    2025, 54(6):  84-9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6.009
    摘要 ( )   PDF (40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灰葡萄孢菌引起的番茄灰霉病是番茄主要病害之一,对番茄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为了对番茄灰霉病进行早期快速检测,以灰葡萄孢菌的ACTIN基因为靶基因,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设计并筛选出一组LAMP特异性引物,优化其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实现对灰葡萄孢菌的快速等温扩增。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SYBR Green Ⅰ可视化分析,确定Bst Ⅱ DNA 聚合酶、dNTPs 的最佳用量和内外引物最佳比例分别为0.6 U/μL、1.25 mmol/L、2∶1,在61 ℃反应40 min即可特异性检测出灰葡萄孢菌,其灵敏度可达100 ag/μL,是普通PCR检测灵敏度的106倍。将该方法应用于番茄病害检测时,其对灰葡萄孢菌的孢子检出限达到20个/mL,且可在番茄被侵染4 d、尚无明显灰霉病感病表型的番茄叶片中检测出来,可用于番茄灰霉病的早期快速、灵敏、可视化检测。
    植物寄生线虫生防菌株YB-366 的种类鉴定及防效测定
    柴秋源, 张洁, 李晓强, 宋雅静, 夏明聪, 孙润红, 徐文, 武超, 杨丽荣
    2025, 54(6):  92-9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6.010
    摘要 ( )   PDF (18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寄生线虫在全球范围内对农作物的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挖掘优良的植物寄生线虫生防菌株,对分离到的一株线虫生防真菌YB-366进行小麦孢囊线虫病和果蔬根结线虫病的生防潜力评估。首先通过离体测定方法测定YB-366菌株发酵滤液对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adera filipjevi)和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二龄幼虫的致死作用及其卵孵化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利用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验证YB-366菌株对小麦孢囊线虫病和果蔬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YB-366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YB-366菌株发酵滤液对菲利普孢囊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的二龄幼虫均表现出较强的致死作用,48 h校正死亡率分别高达95.6%、93.5%,且有效抑制了2种线虫卵的孵化,孵化抑制率分别为81.6%、78.5%。室内和田间防效试验中,YB-366麦粒砂培养物土壤处理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孢囊减退率分别为60.5%和55.2%,对果蔬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0.7%和58.9%,同时显著促进了小麦和番茄植株的生长。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YB-366鉴定为大果毛壳菌(Chaetomium megalocarpum)。综上所述,大果毛壳菌YB-366菌株在生物防治制剂研发、绿色防控体系构建中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草莓灰霉病菌拮抗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作用
    马丽, 郭学良, 姚虹宇, 刘昊彬, 邢小龙, 祝春华, 齐红志, 李献伟, 余冬冬, 张莉, 李成伟, 裴冬丽, 王芳
    2025, 54(6):  100-10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6.011
    摘要 ( )   PDF (30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筛选草莓灰霉病病原菌拮抗菌株,给草莓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株资源,采用平板对峙法从健康草莓植株中分离筛选对草莓灰霉病菌灰葡萄孢菌具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拮抗菌株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将各拮抗菌和灰霉病病原菌同时回接至健康草莓果实上进行活体抑制试验,评价其抑菌效果。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比对等对各拮抗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健康草莓植株中分离纯化出34株细菌分离株,与草莓灰霉病病原菌平板对峙筛选出5株拮抗性能较好的菌株R09、R11、R14、R16、R22,其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7.56%、70.67%、68.11%、65.22%和63.33%。通过形态观察发现,5种菌株均为杆菌,菌落圆形不透明,大小分别为0.321~0.413、0.379~0.582、0.300~0.700、0.500~1.000、0.350~0.390 μm;结合各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这5株内生细菌分别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暹罗芽孢杆菌、死谷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峙培养后病原菌菌丝形态有明显的畸形、弯曲、膨大现象。活体抑制试验显示,5种拮抗细菌均对草莓灰霉病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暹罗芽孢杆菌的效果最佳,草莓病斑直径较CK(未用拮抗菌处理)减小66.17%,为草莓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扩大了菌株资源,为草莓病害生防菌剂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园艺
    外源纳米硅对盐胁迫下辣椒种子萌发的影响
    田野, 杨培华, 阳婷倩, 刘小岑, 刘奕清, 王娇, 胡海骏, 蒋昕晨, 张万顺, 朱永兴
    2025, 54(6):  110-12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6.012
    摘要 ( )   PDF (30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外源纳米硅(SiNPs)对盐胁迫下辣椒种子萌发、生理生化指标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晶华芜湖椒和晶华椒20 号2 个品种辣椒种子为供试材料,设置4 个处理:纳米硅处理(SiNP300/SiNP250)、氯化钠处理(NaCl)、氯化钠+纳米硅处理(NaCl+SiNP300/NaCl+SiNP250),以蒸馏水为对照(CK)。分析不同处理辣椒种子萌发情况、活性氧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外源SiNPs能提高晶华芜湖椒和晶华椒20号的萌发率(GP)、发芽指数(GI)和胚根长度(RL),降低盐胁迫下辣椒胚根脂膜过氧化程度,并增强辣椒胚根脂膜完整性。外源SiNPs降低盐胁迫下晶华芜湖椒和晶华椒20号种子胚根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减少胚根中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及超氧阴离子(O2·-)的积累,同时降低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SP)含量。qRT-PCR 分析结果表明,外源SiNPs 提高了盐胁迫下辣椒胚根中脱落酸(ABA)分解相关基因CaCYP707A1、赤霉素(GA)合成相关基因CaGA20ox1的相对表达量。外源SiNPs可通过调节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活性氧(ROS)含量,调控Pro、SP的含量及ABA、GA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显著缓解盐胁迫对辣椒种子萌发的抑制,提高种子的萌发性能。
    秋水仙素诱导香菜四倍体的研究
    凌娜, 张少京, 单思祺, 史本林, 潘一展, 孟凡荣
    2025, 54(6):  121-12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6.013
    摘要 ( )   PDF (52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澳洲四季大叶香菜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秋水仙素(0.1%、0.2%、0.4%、0.6%、0.8%)及不同时间(2、4、6、8、10 h)进行诱变处理,研究秋水仙素对香菜四倍体诱导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秋水仙素质量分数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香菜种子的发芽率和成苗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其中,0.4%秋水仙素处理2 h为最佳诱导条件,发芽率、成苗率和诱导率最高,分别为80%、60%和18.7%。香菜幼苗生理指标显著提高,叶绿素a+b、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1.49、9.87、17.54 mg/g,较蒸馏水对照提高88.61%、58.97%和53.88%。经细胞学鉴定发现,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四倍体植株的叶片单位面积内气孔数目明显减少,气孔增大,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4n=44)。此外,香菜四倍体植株还表现出叶宽大浓绿、茎增粗长高呈紫色、气味浓郁、花及花序变大等优良性状。
    不同化学疏果剂对美八、粉红女士苹果疏除效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聂琳, 赵红亮, 曹依静, 孙昂, 卢航, 刘利民
    2025, 54(6):  129-13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6.014
    摘要 ( )   PDF (12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不同化学疏果剂对不同苹果品种疏除效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采用5年生美八、粉红女士苹果品种为试材,设置7个处理:6-BA 0.1 g/L(T1)、6-BA 0.2 g/L(T2)、6-BA 0.3 g/L(T3)、西维因1.5 g/L(T4)、西维因2.0 g/L(T5)、西维因2.5 g/L(T6)处理,以喷清水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与CK相比,6-BA和西维因显著降低美八、粉红女士苹果花朵坐果率、花序坐果率、双果坐果比例,提高空台率、单果坐果比例和果实品质。其中,T3处理美八、粉红女士单果坐果比例分别显著提高46.28%、35.94%,花朵坐果率分别显著降低34.63%、41.50%,单果质量分别显著增加5.22%、5.1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显著提高6.75%、2.16%,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9.06%、5.95%,对果实硬度影响不大;T6处理美八、粉红女士单果坐果率分别显著提高26.56%、19.95%,花朵坐果率分别显著降低22.48%、27.19%,单果质量分别显著增加3.70%、3.1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显著提高5.40%、2.82%,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7.40%、7.58%,果实硬度分别显著降低2.88%、2.52%。综上,喷施6-BA 0.3 g/L、西维因2.5 g/L疏果效果较好,能显著降低美八和粉红女士苹果花朵坐果率、花序坐果率、双果坐果比例,提高空台率、单果坐果比例、果实品质。6-BA对苹果果实硬度影响不大,西维因能降低苹果果实硬度。
    畜牧·兽医
    三穗鸭体尺与屠宰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伍革民, 韩雪, 吴松成, 冯宇隆
    2025, 54(6):  135-14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6.015
    摘要 ( )   PDF (74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筛选出影响三穗鸭体尺和屠宰性状的遗传位点和功能基因,以655只160日龄三穗鸭为研究对象,测定体尺(体斜长、颈长)和屠宰性状(宰前活质量、屠体质量、全净膛质量和胸腿肌率)等表型数据,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10×深度)获取个体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型,基于PLINK 1.9进行质控分析,利用GEMMA执行混合线性模型关联分析,并通过clusterProfiler对显著关联位点进行KEGG候选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分别筛选到与体斜长、颈长、宰前活质量、屠体质量、全净膛质量、胸腿肌率显著关联的SNP 位点207、78、64、66、68、96 个,分别注释到50、31、32、40、27、37 个候选基因。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与体斜长、颈长、宰前活质量、屠体质量、全净膛质量和胸腿肌率关联的候选基因分别富集到16、10、12、11、13、22条KEGG通路。其中,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与6个性状均有关,钙信号通路与体斜长、屠体质量、全净膛质量和胸腿肌率有关,MAPK信号通路与宰前活质量、屠体质量和全净膛质量有关。LOC119717855、GPR50、GRM7GABRB2GABRG2、LOC101800857等基因是体斜长的关键候选基因,GRIK2BNIP1等基因是颈长的关键候选基因,TAF2NRK基因是宰前活质量、屠体质量和全净膛质量的关键候选基因,SLC8A1基因是屠体质量和全净膛质量的关键候选基因,HTR2AQRFPRNPVFUTS2R等基因是胸腿肌率的关键候选基因。综上,影响三穗鸭体尺与屠宰性状的主要KEGG通路为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等信号通路,关键候选基因为
    LOC119717855、GPR50GRIK2TAF2等。
    布鲁氏菌BspL蛋白对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李志强, 祝芳, 王书利, 丁金阔, 歹雅雯, 郑好, 王承与, 李天乐
    2025, 54(6):  144-15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6.016
    摘要 ( )   PDF (30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布鲁氏菌分泌蛋白L(Brucella secretion protein L,BspL)对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基于牛种布鲁氏菌(Brucella abortus)2308菌株的BspL基因序列(BAB1_1533),构建pET-32a-BspL表达载体,诱导表达并纯化重组BspL 蛋白(rBspL)。经SDS-PAGE 鉴定及浓度测定后,使用rBspL 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通过qRT-PCR检测炎症因子(IL-1β和IL-18)及炎症小体(NLRP3和Caspase-1)的mRNA表达水平,并通过Western blot分析炎症小体(NLRP3和Caspase-1)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利用在线软件对BspL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成功构建pET-32a-BspL表达载体,pET-32a-BspL表达产物经纯化后在36 ku处出现特异性条带;用rBspL刺激RAW264.7细胞后,与对照组(添加DMEM培养基)相比,试验组(添加50 μg/mL rBspL)NLRP3、Caspase-1、IL-1β和IL-18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且炎症小体NLRP3、Caspase-1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提高。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BspL蛋白具有亲水性,存在2个跨膜区,有2个分泌途径信号肽(Sec信号肽),有26个磷酸化位点和5个抗原决定簇;BspL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和α-螺旋为主,还存在少量延伸链;三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BspL蛋白中多为无规卷曲,与二级结构预测分析结果一致。综上,经大肠杆菌表达的布鲁氏菌rBspL可诱导宿主细胞释放炎症因子,为进一步研究BspL的功能及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
    农业信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
    基于时序雷达植被指数的黑河中游农作物精细分类研究
    卢捷, 薛华柱
    2025, 54(6):  152-16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6.017
    摘要 ( )   PDF (63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农作物分类中常用的光学影像易受云、雨等因素影响,限制了遥感技术在部分地区农业资源监测中的应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数据具有不易受天气影响的优势。为了探究使用SAR 影像是否可以准确地完成农作物分类,分别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极度梯度提升(XGBoost)、随机森林(RF)和支持向量机(SVM)4种分类器,基于Sentinel-1后向散射系数和双极化雷达植被指数(SVIDP)进行黑河中游农作物分类,并将分类结果与Sentinel-2光学影像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使用包含SVIDP的SAR影像作为训练数据时,CNN、XGBoost、RF、SVM 4种分类器的总体精度分别为81.50%、78.49%、77.92% 和76.60%,使用光学影像作为训练数据时,总体精度分别为82.21%、79.23%、77.96%和76.34%,两者分类精度相近。对于苜蓿和其他特征信息复杂的类别,使用SAR影像时可以获得更高的精度。综上,雷达植被指数可以丰富SAR影像的特征信息,SAR影像可以用于农作物分类任务并取得准确分类结果。
    基于定性定量联用技术的加热卷烟气溶胶中醇类、酯类、酮类香味物质分析
    薛云, 刘启斌, 吴彦, 李京鑫, 胡紫雲, 陆漓, 李典, 严俊, 黄忠辉, 景延秋
    2025, 54(6):  163-17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6.018
    摘要 ( )   PDF (79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给加热卷烟烟具优化、烟弹设计及新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以加热卷烟气溶胶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进行定性分析,结合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法(GC-FID)实现准确定量检测,建立加热卷烟气溶胶中23种醇类、酯类、酮类香味物质的同时测定方法。通过对比不同超声提取参数(超声时间、萃取溶剂用量、超声功率)对23种香味物质的提取效果,确定最佳提取方案;同时利用建立的超声萃取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UE-GC-FID)的方法,检测不同加热方式(电阻加热、红外加热)、不同口味[原味(OR)、薄荷味(ME)]、不同温度(150.00、200.00、250.00、300.00℃)条件下加热卷烟主流烟气中23种香味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样品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时间30.00 min、萃取溶剂用量25.00 mL、超声功率500.00 W;该方法在10.00~240.00 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1 4),23种香味物质检出限(LOD)及定量限(LOQ)分别为0.075 5~1.285 8 μg/mL、0.241 0~4.148 0 μg/mL;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0.241 8%~2.128 7%、1.556 6%~4.812 5%;3个梯度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4.380 3%~104.645 0%。醇类物质在电阻加热、ME口味、300.00 ℃条件下含量最高,为16.318 0 μg/支;酯类物质在红外加热、OR 口味、300.00℃条件下含量最高,为12.556 5 μg/支;酮类物质在红外加热、OR 口味、300.00℃条件下含量最高,为22.712 0 μg/支;23种香味物质总量则在红外加热、OR口味、300.00℃条件下最高,为50.347 6 μg/支;但不同成分最佳释放条件存在显著差异。综上,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且完全可以满足加热卷烟烟气中23种醇类、酯类、酮类香味物质准确定量分析的需要。
    不同保温处理对密集烤房烟叶烘烤过程中氮代谢的影响
    翟顺龙, 赵永伟, 常剑波, 王建安, 贺帆, 刘玲玲
    2025, 54(6):  175-18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6.019
    摘要 ( )   PDF (27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明密集烤房保温处理对烟叶烘烤过程中蛋白质降解和氮代谢的影响,采用2种能源类型(空气源热泵、生物质燃烧)与2种保温材料(聚氨酯、无机塑化微孔)交叉组合,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聚氨酯保温空气源热泵烤房(CK1)、聚氨酯保温生物质烤房(CK2)、无机塑化微孔保温空气源热泵烤房(T1)和无机塑化微孔保温生物质烤房(T2)。通过测定烘烤过程中烟叶的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氮代谢相关酶(内肽酶、氨肽酶、羧肽酶)活性及烤后烟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不同保温处理对烟叶烘烤过程中氮代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烘烤42 ℃时,T1、T2处理的蛋白质降解率分别为38.59%、37.26%,较CK1、CK2 处理分别提高了6.99、6.39 百分点;在烘烤40~42 ℃时,T1、T2 处理氨基酸变化幅度分别为31.13%、34.60%,均高于CK1和CK2处理,且烤后烟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了71.14%、47.47%,其中,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了80.61%、52.00%,比例分别提高了4.01、2.26百分点。T1、T2处理在烘烤变黄期38~42℃的平均内肽酶活性为2.71、2.70 U/mL,平均羧肽酶活性为210.88、204.10 U/mL,平均氨肽酶活性为187.27、186.89 U/mL,均高于CK1、CK2处理。T1处理的氨肽酶活性峰值和T2处理的羧肽酶和氨肽酶活性峰值提前出现至40 ℃,有利于烟叶在变黄期(38~42 ℃)充分进行含氮物质转换和降解。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含氮物质的转化和分解起主要作用的是氨肽酶,其次是羧肽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苯丙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和酪氨酸等氨基酸对烤后烟风味具有较大贡献,T1和T2处理烤后烟呈味氨基酸综合得分高于CK1和CK2处理。综上,无机塑化微孔保温处理后的密集烤房能够优化烟叶的烘烤环境,提高氮代谢相关酶活性,促进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积累,并提高烤后烟的香气量、改善香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