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目录
    目录
    2025, 54(7):  0. 
    摘要 ( )   PDF (344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壳聚糖涂层在果蔬贮藏保鲜上的研究与应用
    刘程宏, 张舜, 黄文, 张晓炎, 杨海龙, 付诗雨, 詹丽娟
    2025, 54(7):  1-1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7.001
    摘要 ( )   PDF (197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鲜果蔬因含水量高、呼吸代谢旺盛,采后极易发生品质下降与腐败变质。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果蔬生产与消费国,果蔬采后损耗率居高不下,开发高效安全的保鲜技术已成为产业迫切需求。涂层保鲜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食品保鲜方法,可以有效维持新鲜果蔬品质、延长果蔬保质期。壳聚糖作为天然生物聚合物,凭借其来源广泛、可降解性和生物安全性,兼具优异的成膜性、抗菌活性及生物相容性,被视为最具应用前景的保鲜涂层材料。系统综述了壳聚糖的基本特性与其涂层的制备方法;详细阐述了壳聚糖涂层在果蔬防腐保鲜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从外观品质、营养物质、风味物质和保质期等角度讨论了壳聚糖涂层对果蔬的保鲜效果;并归纳总结了其防腐保鲜的作用机制及影响保鲜效能的关键因素;最后指出壳聚糖涂层保鲜技术的瓶颈与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该技术的深入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作物栽培·遗传育种
    水稻苗期耐旱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预测
    黄世鹏, 何虎强, 李光照, 陈传鑫, 钟拓, 谢剑波, 周湘晚, 王丹, 肖应辉
    2025, 54(7):  12-2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7.002
    摘要 ( )   PDF (647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水稻多样性群体RDP-Ⅱ中的355份种质为材料,以干旱复水后的黄叶率为耐旱评价指标,结合群体基因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并对耐旱相关候选基因进行分析,旨在为耐旱水稻培育提供优异种质资源及基因资源。结果表明,在RDP-Ⅱ群体中热带粳稻黄叶率最低,奥斯稻黄叶率最高。通过GWAS鉴定到17个耐旱相关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布在水稻第1、2、3、6、7、8、11、12号染色体上,对峰值SNP附近10 kb区段进行候选基因预测,筛选出33个耐旱相关候选基因,主要包括蛋白激酶、转座子蛋白基因等。基于基因功能注释,挑选其中8个候选基因分别在耐旱种质和不耐旱种质中进行表达量分析,鉴定到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OsCTFdtOsPEX1,分别正调控和负调控水稻苗期耐旱性。OsCTFdtOsPEX1基因分别有4种单倍型,且优势单倍型的黄叶率均显著低于其他单倍型。
    株距与穴苗数配置对粳稻穗部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刘秋员, 龚静阳, 卫云飞, 李猛, 季新, 刘娟, 冯凡, 王付娟, 雷振山, 宋晓华
    2025, 54(7):  21-2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7.003
    摘要 ( )   PDF (132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不同株距(10、15、20 cm)与穴苗数(2、4、6苗/穴)配置对粳稻茎蘖动态、穗部性状、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并基于TOPSIS法对各处理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最优处理,为豫南地区实现水稻产量与品质协同提升提供支撑。结果表明,随着穴苗数增加,单穴茎蘖数和群体茎蘖数均增加,而随着株距增加,尽管单穴茎蘖数增加,但群体茎蘖数降低。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以及二次枝梗粒数均随穴苗数的减少、株距的增加而增加。基本苗数与产量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曲线关系,以株距15 cm、穴苗数6苗处理(T8)产量最高,达到9.68 t/hm2,其次为株距10 cm、穴苗数4苗处理(T4),二者差异不显著。高产主要得益于较高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株距、穴苗数及二者交互作用对稻米品质存在显著影响。随着穴苗数增加,籽粒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均有变劣趋势,但食味值总体上呈升高趋势;随着株距增加,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逐渐改善,但食味值总体上呈降低趋势。综合评价发现,T8处理最优,其次为T4 处理。综上,在豫南地区,粳稻栽培采用株距15 cm、6 苗/穴或株距10 cm、4 苗/穴,可实现优质高产。
    施肥和种植密度对燕麦饲草产量、品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蔡宗程, 吕亮雨, 刘青青, 张海蓉, 李发毅, 保善存, 付守全, 施建军
    2025, 54(7):  30-3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7.004
    摘要 ( )   PDF (1127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白燕7号为研究对象,分析施肥[单施生物有机肥18 000 kg/hm2(A)、单施牧草专用肥225 kg/hm2(B)、施50%牧草专用肥(112.5 kg/hm2)+50%生物有机肥(9 000 kg/hm2)(C)]和种植密度[475万株/hm2(1)、575万株/hm2(2)和675万株/hm2(3)]对燕麦株高、叶面积、光合特性、饲草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通过隶属函数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最佳处理,为高寒生态区燕麦饲草产业的高效生产与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燕麦生长、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来看,C1、C2、C3处理表现较好,总体上以C2处理最好,其株高、盖度、叶面积、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SPAD值、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粗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总可消化养分含量、相对饲喂价值均最高,分别较CK(种植密度475 万株/hm2,不施肥)显著提高79.88%、44.60%、38.87%、61.30%、48.26%、38.51%、45.08%、74.05%、65.16%、70.24%、40.22%、60.90%、42.83%;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分别较CK显著降低24.63%、19.18%;另外,粗脂肪含量、相对饲草价值均居第二,分别较CK显著提高104.10%、37.66%;土壤理化性质较CK改善,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分别为41.80 g/kg和3.65 g/kg,电导率和pH值均有所降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C2处理综合表现最好,隶属函数值高达0.83,其次为C1处理,CK最差。综上,在种植密度575万株/hm2、施50%牧草专用肥(112.5 kg/hm2)+50%生物有机肥(9 000 kg/hm2)时,燕麦生长良好,饲草产量最高,营养品质最佳,且土壤理化性质较好,适合在高海拔地区推广应用。
    油莎豆苗期耐盐碱性综合评价及指标筛选
    李春鑫, 翟允汝, 王树峰, 陈献功, 郑梅, 王猛, 张戈, 王会伟, 袁天佑
    2025, 54(7):  40-5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7.005
    摘要 ( )   PDF (32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油莎豆苗期耐盐碱特性,建立精确的评价指标和相关数学模型,在5 g/kg混合盐碱胁迫下对66份油莎豆材料的发芽率和发芽后15 d幼苗的株高、根长、根数、植株生物量、植株含水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等共18个性状指标进行测定;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灰色关联度、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解析不同材料的耐胁迫表现、建立评价体系。结果显示,不同性状耐盐碱系数的变异程度在9.79%~58.57%,其中,根干质量耐盐碱系数的变异程度最大,相对含水率耐盐碱系数变异程度最小;经主成分分析将18个指标转换成6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783%;基于综合评价D值,将66份材料分为极强、强、中、弱、敏感5个等级,并明确分级标准,其中极强耐盐碱材料2份,盐敏感材料12份,豫油莎2号和豫油莎3号均属于强耐盐碱材料;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油莎豆苗期耐盐碱评价数学模型。通过测定并计算油莎豆苗期的总鲜质量、相对含水率、根数、总叶绿素含量、株高、SOD活性的耐盐碱系数,依据回归方程估算D值,可判断苗期油莎豆种质的耐盐碱性,为后续油莎豆耐盐碱胁迫机制研究和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和方法支撑。
    外源硒对干旱胁迫下胡麻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文霞, 刘宇琪, 夏清, 智慧, 杜杰
    2025, 54(7):  55-6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7.006
    摘要 ( )   PDF (243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缓解胡麻干旱胁迫的方法,提高胡麻抗旱性,以晋亚10号为供试材料,待植株生长至现蕾期,设置正常对照(CK)、喷施清水后干旱(DS)、喷施50 g/hm2 Na2SeO3溶液后干旱(SE)3个处理,分别叶面喷施清水和硒肥,测定干旱结束后所有处理的光合作用指标、叶绿素荧光参数、过氧化氢(H2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现蕾期干旱胁迫极大地抑制了植株的生长发育,施用硒肥显著缓解了干旱对胡麻的不利影响,SE处理籽粒产量比DS处理显著提高16.43%,这主要归因于单株果数和每果粒数的显著增加。外源硒处理显著提升了干旱胁迫下胡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并增加了叶绿素含量,且使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得到显著提高。硒肥还显著增强了干旱胁迫下胡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脱氢酶(GDH)的活性,增幅达11.19%~20.57%,使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及H2O2和MDA含量显著降低。可见,喷施50 g/hm2硒肥可提高胡麻光合作用效率、改善叶绿素荧光参数、提高抗氧化酶和氮代谢关键酶活性、降低活性氧和MDA含量,有效缓解现蕾期干旱胁迫对胡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不利影响。
    白芷种质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
    许兰杰, 安素妨, 余永亮, 董薇, 梁慧珍, 谭政委, 杨青, 杨红旗, 吴晓慧
    2025, 54(7):  64-7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7.007
    摘要 ( )   PDF (140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明白芷亲本中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特点,提高白芷种质的利用效率,选用28个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Start codon targeted polymorphism,SCoT)标记对来自5个白芷居群的78份种质进行PCR扩增,采用POPGENE 1.32、GenALEx6.502等软件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结果表明,28个SCoT标记共扩增出192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59个,平均每个标记的扩增条带数和多态性条带数分别是7、6个;SCoT标记的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值(PIC)、平均Shannon’s多样性指数(I)和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800、0.350、0.240,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5个白芷居群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I 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1.514、1.293、0.265、0.174,以禹白芷居群的NaNeIHe最高。5个白芷居群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分别为0.135、3.195,94%遗传变异来自居群内,较大的基因流减少了居群间遗传差异。基于居群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在0.96处将5个白芷居群聚为三大类,其中禹白芷、杭白芷和川白芷居群被聚为一类;基于白芷种质的GS在0.765处将其聚为三大类,分别包含73、3、2份白芷种质。综上,5个白芷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种质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应加强白芷种质资源创制工作。
    松茸bHLH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及其在重金属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郎茜, 张敏, 王浩, 龚蕾, 周玉
    2025, 54(7):  72-8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7.008
    摘要 ( )   PDF (1916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HLH(Basic helix‑loop‑helix)转录因子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及胁迫应答,为明确松茸中bHLH家族成员的详细信息及其对重金属胁迫应答情况,基于松茸基因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松茸中bHLH家族成员,并对其蛋白质理化性质及结构、保守结构域、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等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松茸子实体不同发育阶段、不同冷藏时间及不同重金属胁迫下bHLH家族成员的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松茸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2个bHLH基因,在9条染色体上均匀分布。理化性质分析表明,松茸bHLH(TmabHLH)基因编码氨基酸数目、蛋白质理论分子质量、等电点、不稳定系数分别在96~878个、10.72~96.02 ku、4.72~10.81、33.55~89.90;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所有基因均定位于细胞核中,且以亲水、不稳定的核蛋白为主。此外,TmabHLH蛋白的三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及无规则卷曲组成,并且TmabHLH 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中含有大量的光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和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暗示其可能参与松茸的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转录组分析显示,大部分TmabHLH 基因在松茸子实体发育早期大量表达,大部分TmabHLH 基因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呈下降趋势。qRT-PCR检测发现,6个TmabHLH 基因均能响应4种重金属胁迫,并且在不同含量下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如As胁迫下基因的响应程度比Hg、Cd和Pb胁迫下更加剧烈。综上所述,松茸bHLH基因家族具有调控松茸响应重金属胁迫的功能。
    农业资源与环境
    外加碳磷对黔中黄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构建过程的影响
    秦仕华, 从春蕾, 闫茹, 刘超, 宋晓慧, 乔志伟
    2025, 54(7):  84-9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7.009
    摘要 ( )   PDF (543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外加碳磷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构建过程的影响,以葡萄糖作为外加碳源物质,同时以磷酸二氢钾作为磷源,设置空白(CK)、碳添加(C)、磷添加(P)、碳磷添加(CP)等4个处理,以黔中黄壤为试验土壤,通过盆栽油菜试验研究碳磷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构建的影响。结果表明,C、P和CP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比CK处理显著提高7.82%、6.17%、6.17%,3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C、P和CP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但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C和P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CK和CP处理;CP处理土壤pH值和铵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处理油菜鲜质量大小依次为CP>C>P>CK。外加碳磷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降低,绿弯菌门(Chloroflexi)、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相对丰度提高;外加碳磷促进了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生长。外加碳磷对细菌和真菌群落α多样性影响较小,曼特尔检验(Mantel test)表明土壤铵态氮、有机质、速效钾含量等指标在P<0.001显著水平上对细菌群落β多样性产生影响;土壤铵态氮、全磷含量等指标在P<0.01显著水平上对真菌群落β多样性产生影响。细菌网络连通平稳度大小依次为P>C>CP>CK,真菌网络连通平稳度大小依次为C>P>CK>CP。各处理细菌和真菌群落构建过程均以随机性过程占主导,铵态氮含量与细菌和真菌βNTI(β-nearest taxon index)值均在P<0.001显著水平上相关,pH值、有机质含量与细菌βNTI值均在P<0.05及以上显著水平上相关,与真菌βNTI值在P<0.001显著水平上相关。综上所述,外加碳磷对土壤理化性质(铵态氮等)产生影响,进而改变微生物群落β多样性和群落构建过程。
    植物保护
    水分管理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和稻飞虱发生的影响
    刘玉午, 卓乐, 程周琦, 邱林, 李有志, 屠乃美, 易镇邪
    2025, 54(7):  98-10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7.010
    摘要 ( )   PDF (656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衡阳当地主栽品种(早稻:湘早籼45号;晚稻:泰优553)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方式(W1:淹水灌溉;W2:间歇灌溉;W3:湿润灌溉)对双季稻产量和稻飞虱发生的影响,以明确有利于湘中南地区水稻稳产并可有效防控稻飞虱发生的水分管理方式,为构建稻飞虱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2022年早稻产量表现为W2处理显著高于W3和W1处理,晚稻产量表现为W2和W3处理显著高于W1处理,W2和W3处理差异不显著,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2023年早、晚稻产量均表现为W3处理高于W1和W2处理,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结实率。水分管理方式对早、晚稻稻飞虱发生均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发生高峰期,总体上稻飞虱百丛头数均表现为W1>W2>W3,W3处理显著低于W1和W2处理,2022年晚稻W3处理分别较W2和W1处理减少15.4%和28.6%,2023年全年分别减少35.2%和40.6%。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时期稻飞虱百丛头数与基部相对湿度、叶鞘含水量、叶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湿润灌溉可通过降低水稻群体基部相对湿度和叶鞘含水量来减轻稻飞虱发生,且可保证水稻较高产量,是理想的水分管理方式。
    河南省夏玉米新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评价及抗锈基因检测
    王子明, 张玉阳, 王子琦, 凡卓, 袁虹霞, 杨雪, 李洪连, 施艳
    2025, 54(7):  107-11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7.011
    摘要 ( )   PDF (130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田间病圃结合人工接种方法,对2021—2024年河南省区域试验和引种备案试验参试玉米品种进行了南方锈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同时对2023、2024年达到中抗以上水平的参试玉米品种进行抗性基因检测,明确新育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为玉米抗锈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21—2024年河南省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分别有134、121、87、119份,其中对南方锈病表现中抗及以上的品种分别占比36.57%、92.57%、57.47%、86.55%;引种备案试验参试玉米品种分别有68、82、43、14份,其中对南方锈病表现中抗及以上的品种分别占比32.35%、95.12%、51.16%、71.43%,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年度之间抗感类型品种比例差异明显,玉米南方锈病大流行年份2021年和2023年参试品种对南方锈病表现抗性的类型比例较低。2023年对达到中抗以上水平的参试玉米品种中抗锈基因RppCRppM携带情况进行检测,发现48.61%的抗性类型品种含有RppC基因,但未检测到RppM基因,另有51.39%品种均未检测到RppCRppM基因;2024年对达到中抗以上水平的参试玉米品种中抗锈基因RppC、RppMRppK携带情况进行检测,发现Rppc基因检出率达92.92%,RppKRppM基因检出率分别为21.24%和20.35%,但仍有3个品种没有检测到这3个抗锈基因的任何一种。综上,近年河南省玉米区试及引种备案参试品种中对南方锈病表现抗性品种占比较高,而且整体上呈逐年增加趋势。抗锈基因RppC在玉米生产上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同时RppKRppM抗锈基因也开始在玉米抗锈育种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但尚需进一步挖掘利用其他抗病基因。
    园艺
    不同光质下细叶百合组培苗长势差异及黄酮类物质代谢组学研究
    邓煜, 侯佳, 马正政, 李正潇, 鲁松辉
    2025, 54(7):  116-12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7.012
    摘要 ( )   PDF (1032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不同光质影响下,细叶百合组培苗长势及黄酮类代谢物差异,在细叶百合组培苗增殖生长阶段设置白光(W)、纯红光(R)、纯蓝光(B)、红蓝1∶1复合光(R1B1)和红蓝绿1∶1∶1复合光(RGB)5种光质处理,观察比较长势差异,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HPLC-MS/MS)联用技术检测黄酮类物质。结果表明,较其他处理,W处理下细叶百合组培苗增殖系数最大,为3.31,且综合长势更好,叶片更加健壮,丛苗更旺盛。红色光质与白色光质相比(R_W,下同),有5种黄酮类差异物质,B_W中有2种黄酮类差异物质,R1B1_W中有29种黄酮类差异物质,RGB_W中有22种黄酮类差异物质;RGB处理下,黄酮类差异物质相对含量较高,且山奈酚、芦丁等占比较大的黄酮物质显著上调。通过KEGG注释,黄酮类差异物质主要富集到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途径、类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且R1B1处理通过调控山奈酚前体物质柚皮素查尔酮来间接抑制山奈酚及下游物质的积累,RGB处理则直接正向调控柚皮素及下游山奈酚等黄酮类物质的积累。
    新型转光膜覆盖对温室切花月季生长及气孔特征的影响
    范小垒, 孟岭超, 李丹丹, 周强
    2025, 54(7):  126-13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7.013
    摘要 ( )   PDF (783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园林植物玫昂红切花月季为试材,探究绿光转红光转光剂(LCA1)、紫光转红光转光剂(LCA2)及绿紫光转红蓝光复配型转光剂(LCA3)对切花月季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参数以及气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转光剂膜覆盖有助于提高月季株高、茎粗、花瓣花径,但对月季分枝数无显著影响,仅LCA3处理下对月季花期有显著影响,较不添加转光剂的普通PO膜对照(CK)增加0.7 d。与CK 相比,LCA3处理下月季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 含量分别增加29.5%、54.5%和33.6%,叶绿素a/b下降14.9%,对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无显著影响;月季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电子相对传递速率(ETR)较CK 分别增加6.9%、55.3%、1.6%、53.6%、11.8%和35.2%;月季叶片厚度、气孔密度、气孔长度、气孔宽度分别增加15.1%、35.8%、15.8%和38.3%。不同转光膜覆盖有助于提高月季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气孔限制值(Ls),而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同时,LCA3处理降低月季乙烯释放量以及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效果高于LCA2、LCA1及CK。综上可知,LCA3处理提高月季光合作用,增加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改善月季农艺性状的效果最好。
    畜牧·兽医
    挪威红牛改良荷斯坦奶牛的重要经济性状和乳品质研究
    金栓兰
    2025, 54(7):  135-14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7.014
    摘要 ( )   PDF (12298KB) ( )  
    数据和表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评估挪威红牛与荷斯坦奶牛杂交后代的重要经济性状表现,通过对比相同饲养环境下挪威红牛杂交后代(F1和F2)与荷斯坦奶牛的配种次数、首次情期受胎率、犊牛出生平均体质量、产后平均胎间距等繁殖指标,平均泌乳天数、305 d产奶量、高峰日平均产奶量等泌乳性能指标,以及牛乳安全指标(菌落总数、重金属和药物残留)及营养指标(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系统分析其繁殖性能、泌乳性能和乳品质特征。结果表明,与荷斯坦奶牛相比,F1、F2繁殖性能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配种次数显著降低,首次情期受胎率显著提高,犊牛出生平均体质量显著降低,产后平均胎间距显著缩短;泌乳性能保持稳定,具体表现为F1、F2的305 d产奶量和高峰日平均产奶量总体上与荷斯坦奶牛无显著差异;乳品质明显改善,具体表现为平均乳脂率和平均乳蛋白率显著增加,酸度值降低;安全性达标,各项卫生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营养均衡性优良,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41.71%)和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71.56%)比值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理想蛋白要求。综上,挪威红牛杂交技术在保持泌乳性能的同时,可显著提高荷斯坦奶牛的繁殖效率和乳品质量,其杂交后代表现出优良的综合生产性能,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优质型杏花鸡与古典鸡盲肠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
    梁舒棋, 贾少炎, 李莹, 许文杰, 吴宝周, 贾新正
    2025, 54(7):  145-15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7.015
    摘要 ( )   PDF (395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低脂(杏花鸡)和高脂(古典鸡)肉鸡品种在育肥出栏阶段盲肠菌群特征,选取相同饲养条件下的126日龄健康杏花鸡和古典鸡各10只进行屠宰测定和比较分析。同时,各从中随机选取5只鸡采集盲肠内容物,通过16S rRNA V3—V4区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杏花鸡的活体质量和屠体质量均显著低于古典鸡,腹脂质量、屠宰率和腹脂率均极显著低于古典鸡。α多样性分析显示,古典鸡肠道菌群的丰富度高于杏花鸡,但差异不显著;在科水平上古典鸡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高于杏花鸡。β多样性分析表明,2个品种在属、科水平上的菌群多态性呈极显著差异。在门水平的菌群结构与差异分析中,古典鸡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杏花鸡,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ot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杏花鸡,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的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杏花鸡;在科水平的菌群结构与差异分析中,古典鸡的氨基酸球菌科(Acidaminococcaceae)和琥珀酸弧菌科(Succinivibrionaceae)丰度均极显著高于杏花鸡,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的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杏花鸡;在属水平的菌群结构与差异分析中,古典鸡的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和厌氧螺菌属(Anaerobiospirillum)丰度均极显著高于杏花鸡,栖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杏花鸡。通过LEfSe差异分析(LDA>3,P<0.05),分别鉴定出8个高脂型古典鸡的特异性标志菌群和5个低脂型杏花鸡的特异性标志菌群。其中,高丰度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Faecalibacterium的LDA得分较高,可能与高脂型古典鸡腹脂沉积较多和低脂型杏花鸡腹脂沉积较少的表型显著相关。综上,通过微生物组学分析揭示了杏花鸡与古典鸡盲肠菌群结构的显著差异,证实了Proteobacteria、Succinivibrionaceae、Phascolarctobacterium 等特征性菌群与肉鸡脂肪沉积的潜在关联,为微生物改善肉鸡生产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家蚕和中国野桑蚕性信息素分泌腺OBP和CSP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王清海, 贾燕华, 张瑜, 黄珍富
    2025, 54(7):  153-16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7.016
    摘要 ( )   PDF (232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昆虫气味识别和化学感受机制,基于前期转录组数据,筛选并鉴定家蚕(Bombyx mori)和中国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性信息素分泌腺(Sex pheromone‑producing glands,PGs)中的气味结合蛋白(OBP)和化学感受蛋白(CSP)基因,分析其差异表达基因的时空表达特征,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家蚕性信息素成分(蚕蛾醇和蚕蛾醛)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相对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在家蚕和中国野桑蚕性信息素分泌腺中共鉴定出13个OBP基因和10个CSP基因。其中,5个OBP基因(OBP11、OBP23、OBP27、OBP41、OBP42)和4个CSP基因(CSP3、CSP12、CSP13、CSP15)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家蚕幼虫和成虫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各异。值得注意的是,OBP11 基因在家蚕和中国野桑蚕性信息素分泌腺中表现出最高的表达量,且在家蚕不同发育阶段的性信息素分泌腺中持续性表达。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基因表达水平在羽化24 h较羽化前在0.001水平上显著升高,而在交配6 h则在0.001水平上显著下降。GC-MS分析显示,蚕蛾醇的相对浓度在羽化前保持稳定,而在羽化24 h在0.001水平上显著上升,交配3 h在0.001水平上显著下降。相比之下,蚕蛾醛的相对浓度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始终维持稳定水平。综上,OBP11基因在家蚕和中国野桑蚕性信息素分泌腺中均呈现高表达,其表达动态(羽化后上调、交配后下调)与蚕蛾醇含量变化高度一致,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了性信息素的结合与释放过程。
    农业信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
    基于改进YOLOv8n 的麦穗自动检测方法研究
    臧贺藏, 周萌, 王亚辉, 彭一龙, 赵晴, 张杰, 李国强
    2025, 54(7):  162-16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7.017
    摘要 ( )   PDF (2113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小麦育种中,穗数是评估小麦产量的关键指标,及时准确检测小麦穗数对产量早期预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实际生产中,采用人工田间调查统计麦穗的方法费时费力。因此,提出了基于改进YOLOv8n的麦穗自动检测方法。首先,利用HGNetV2改进网络结构,增强了小目标麦穗特征的表达能力;其次,引入深度可分离卷积和逐点卷积,提高了模型的计算效率和计数性能;最后,改进损失函数,对模型进行优化,实现了麦穗位置和类别信息的精准判断。结果表明,改进YOLOv8n在麦穗检测任务中的准确率为93.7%,比YOLOv8n提高6.5百分点,与YOLOv5s、YOLOv8x相比,改进YOLOv8n分别提高9.7、0.5百分点,可以在田间复杂情况下检测麦穗图像,具有较好的计算机视觉处理和性能评估检测效果。该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小目标小麦穗数,较好地解决了小麦穗数的遮挡和交叉重叠等问题。
    基于HJ-2 CCD 影像的耕地破碎区油菜种植信息提取
    张萌, 徐祥, 王状, 王杰
    2025, 54(7):  170-18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7.018
    摘要 ( )   PDF (2183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耕地破碎区农田景观格局多样、作物种植结构复杂、地块零散且不规整,使用中低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容易出现严重的混合像元现象,难以获得高精度的农作物种植信息。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普及使用改善了这种情况,提高了耕地破碎区的农作物识别精度,但目前针对油菜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种植提取研究仍较少,已有识别方法存在数据处理量大、过程复杂的问题。针对此,以安徽省枞阳县为研究区,基于空间分辨率与光谱波段双提升的HJ-2 CCD影像,提出一种利用油菜开花期的关键物候期影像植被指数构建衍生光谱特征集、联合Bagging集成策略和最小马氏距离分类器的快速有效的耕地破碎区油菜识别模型。结果表明,与RAW(原生光谱波段)+SVM(支持向量机)、RAW+RF(随机森林)、RAW+Bagging-MMDC(Bagging集成最小马氏距离分类器)、VI(植被指数特征集)+SVM、VI+RF 5种其他典型模型方法相比,所提出模型VI+Bagging-MMDC的地物分类和油菜提取效果最好,总体精度、Kappa系数、油菜的用户精度、油菜的生产者精度分别为94.27%、0.93、98.59%、97.21%;与统计数据相比,所提出模型的总面积精度达到92.80%,相对误差为7.20%,种植分布与真实油菜地块吻合度高,可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红边信息的引入使总体精度、Kappa系数、油菜的用户精度分别提高2.40百分点、0.03、4.94百分点。油菜开花期关键性植被指数、Bagging集成策略、最小马氏距离分类器以及红边信息的结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耕地破碎区作物的提取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