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科学 ›› 2025, Vol. 54 ›› Issue (6): 1-10.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6.001
王海洋1,2,靳海洋2,宋航2,潘秀燕3,闫雅倩1,2,杨习文1,曾昭海4,臧华栋4,郑念3,李向东2,贺德先1
WANG Haiyang1,2,JIN Haiyang2,SONG Hang2,PAN Xiuyan3,YAN Yaqian1,2,YANG Xiwen1,ZENG Zhaohai4,ZANG Huadong4,ZHENG Nian3,LI Xiangdong2,HE Dexian1
摘要: 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大豆、冬小麦—夏玉米‖夏花生和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5种种植模式,分析不同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可以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轮作模式,为黄淮海平原多样化种植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吸收量总体上均最高,其中,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显著增加15.2%、5.0%、13.3%、8.4%,氮吸收量分别增加11.3%、2.3%、13.6%、14.5%。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显著增加25.4%、18.6%、37.6%、16.4%,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分别提高7.0%、9.6%、14.3%、5.6%,花前干物质转运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分别提高8.5%、12.8%、23.6%、7.3%。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花前氮转运率、花前氮转运对籽粒氮的贡献率、花后氮积累量均较高;氮吸收效率最高,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显著提高11.3%、7.1%、15.2%、15.9%;氮利用效率以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最高,夏大豆茬口次之,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穗数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提高20.5%、5.9%、20.0%、16.0%,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6.0%、11.9%、15.9%、5.8%。综上,夏大豆茬口有利于促进冬小麦地上部物质的生产和氮素吸收,提高小麦穗数,增加产量,冬小麦—夏大豆为最优种植模式。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