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氮增密对寒地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焦峰, 张宇涵, 董文军, 唐傲, 刘猷红, 孟英, 王硕
-
2024, 53(11):
41-4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1.005
-
摘要
(
)
PDF (1353KB)
(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2017 年开始的秸秆还田下寒地水稻减氮增密长期定位试验[CK:常规密度(30 cm×13.3 cm),不施氮肥;T1:常规密度(30 cm×13.3 cm),常规施氮量(180 kg/hm2);T2:增加密度32%(30 cm×10 cm),常规施氮量(180 kg/hm2);T3:增加密度32%(30 cm×10 cm),穗肥减少常规施氮总量的20%(总施氮量144kg/hm2);T4:增加密度32%(30cm×10cm),基肥减少常规施氮总量的20%(总施氮量144kg/hm2)],利用2023年监测的试验数据,研究减氮增密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T4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CK、T1、T2处理,增幅分别为39.6%、9.8%、13.3%;T3处理次之,与T4处理差异不显著。二者产量的提高主要归因于有效穗数的提高,其中T4处理有效穗数分别较CK、T1处理显著提高64.0%、18.5%。T3、T4处理收获指数较高,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T4处理分别较CK、T1、T2处理提高30.4%、53.3%、15.6%。拔节期—成熟期,总体上以T4处理叶片SPAD值最高,SPAD 衰减率最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较高。T1—T4 处理植株总吸氮量较CK 显著增加53.6%~94.2%,以T4处理增幅最大。与T1处理相比,T4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氮素吸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36.1%、30.1%、82.4%、37.3%,而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和氮素盈余率则分别显著降低87.5%和103.8%;T3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显著降低22.5%,而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71.2%、34.9%。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氮素盈余率和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与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在减少基肥中氮肥施用量的同时增加移栽密度可提高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适合寒地水稻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