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目录
    目录
    2022, 51(7):  0. 
    摘要 ( )   PDF (399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智慧农业背景下的植物表型组学研究进展
    杨文庆, 刘天霞, 唐兴萍, 徐国富, 马喆, 杨贺凯, 吴文斗
    2022, 51(7):  1-1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7.001
    摘要 ( )   PDF (12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化农业的关键阶段,智慧农业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体现,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农业旨在将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结合,使农业生产实现智能化、绿色化、标准化、数字化。植物表型组学是研究植物表现型特征的科学,是智慧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其通过采集细胞、器官、组织、植株以及群体各层面的表型数据,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可重复性高、可信度高的重要性状信息,为基因挖掘、作物育种和农业生产过程精准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方法支撑。从表型数据采集、分析以及国内外植物表型分析平台建设方面综述了智慧农业背景下植物表型组学的发展现状,概述了植物表型组学研究在智慧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最后对植物表型组学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作物栽培·遗传育种
    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易媛, 马红勃, 王静, 张会云, 赵娜, 朱雪成, 张娜, 刘东涛
    2022, 51(7):  13-2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7.002
    摘要 ( )   PDF (15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淮北麦区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不同播期条件下适宜的播种量,以多穗型品种徐麦40和大穗型品种徐麦41为材料,设置适期播种(10月10日)和晚播(10月25日)2个播期,每个播期下设常规播量(D1,适期播种为120 kg/hm2,晚播为180 kg/hm2)、1.25倍常规播量(D2)和1.5倍常规播量(D3)3个播量,研究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单株茎蘖数、单株穗数、成穗率、穗粒数、千粒质量、粒质量叶比和收获指数;晚播条件下增加播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冬前茎蘖数、最大茎蘖数、穗数、叶面积指数和总结实粒数有补偿作用,但单株茎蘖数、单株穗数、成穗率、粒质量叶比、穗粒数、千粒质量和收获指数降低。与徐麦41相比,多穗型品种徐麦40具有较强的茎蘖成穗能力,较高的成穗率和总结实粒数,但穗粒数、千粒质量、收获指数较低。与适期播种相比,晚播条件下增加播量,多穗型品种徐麦40产量仍可维持在适期播种水平,而大穗型品种徐麦41则减产较多。适期播种条件下,多穗型品种徐麦40和大穗型品种徐麦41适宜播量分别为120 kg/hm2和150 kg/ hm2;晚播条件下,2个品种均以播量180 kg/hm2为宜。综上,多穗型品种徐麦40具有较强的茎蘖成穗能力和较高的成穗率,晚播条件下,由于增加播量对穗数的促进作用大于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降低作用,故产量仍可维持适期播种条件下水平,说明该品种播期弹性较大,可适应生产上极端天气导致的播期推迟状况。
    不同生态环境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素瑜, 靳海洋, 崔静宇, 秦峰, 李向东, 岳俊芹, 邵运辉, 王汉芳, 方保停, 张德奇, 杨程
    2022, 51(7):  22-3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7.003
    摘要 ( )   PDF (12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6为材料,连续2个年度在河南省淇县、原阳、长葛、郸城、南阳5个试验点,分析不同环境下小麦产量和品质,筛选评价强筋小麦品质的代表性指标,并探究影响强筋小麦品质的生态环境因子,以期为优质强筋小麦的区域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2018—2019年度,原阳和南阳试验点的小麦产量显著高于淇县、长葛和郸城试验点;2019—2020年度,淇县、原阳和长葛试验点的小麦产量均显著高于郸城和南阳试验点。不同试验点和年际间小麦品质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2018—2019年度,郸城试验点小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能量和最大拉伸阻力5个指标均未达标到强筋小麦标准,淇县试验点小麦的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未达到强筋小麦标准,除此之外均达到强筋小麦标准;2019—2020年度,仅淇县试验点小麦的湿面筋含量、长葛试验点小麦的稳定时间未达到强筋小麦标准,除此之外均达到强筋小麦标准。2个年度5个试验点间小麦品质指标的变异系数基本表现为弱化度>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形成时间>恒定变形拉伸阻力>能量>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延伸性>沉淀指数>吸水量、出粉率。小麦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与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弱化、出粉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延伸性与沉淀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恒定变形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分别呈极显著、显著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能量、恒定变形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延伸性、出粉率和吸水量共计10个贡献率较大的指标,可作为评价强筋小麦品质的指标。小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与拔节期—开花期日照时间分别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出粉率与拔节期—开花期日照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吸水量与开花期—成熟期日照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拔节期—开花期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湿面筋含量、延伸性与越冬期—拔节期积温均呈显著正相关。
    施氮量对糜子生物量及碳、氮、磷化学计量的特征的影响
    马海曌, 谢呈辉, 徐郗阳, 冯永忠, 黄贵斌, 孔德杰, 高鹏飞, 梅志坤, 任广鑫
    2022, 51(7):  31-4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7.004
    摘要 ( )   PDF (26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不同施氮(N)量[0(N0)、90(N90)、150(N150)、210(N210)kg/hm2]下糜子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地上部器官(茎、叶、穗)生物量及碳(C)、N、磷(P)化学计量特征,揭示生物量分配与C、N、P化学计量特征间的关系,从新视角解释施N量对糜子生长的影响,为糜子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施N量增加,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穗生物量占比先增加后降低,成熟期叶生物量占比先降低后增加,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茎生物量占比呈增加趋势。随施N量增加,各器官C含量无显著变化;茎、叶N含量总体上增加,而P含量表现为施N处理显著低于不施N处理;穗C、N、P含量相对稳定。随施N量增加,成熟期茎N积累量占比呈线性增加,而P积累量占比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变化;叶C、N、P积累量占比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穗与叶相反。随施N量增加,总体上,茎C∶N下降,叶表现为施N处理显著低于不施N处理,各生育时期茎、叶和成熟期穗N∶P增加,穗C∶N和C∶P无显著变化。随施N量增加,产量和收获指数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变化,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呈线性增加。回归分析表明,茎、叶、穗N含量与P含量均呈正向线性相关,茎C含量与N、P含量呈负向线性相关;各生育时期茎、叶和成熟期穗的生物量均与N∶P呈正向线性相关;施N 80.9kg/hm2达最大收获指数(36.2%),施N 172.8 kg/hm2达最高产量,为3 164.5 kg/hm2。综上,施N能通过调控C、N、P化学计量特征改变生物量分配策略,进而影响糜子产量。
    不同种类地膜覆盖对土壤水温、谷子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罗世武, 李凯, 来幸樑, 程炳文
    2022, 51(7):  42-5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7.005
    摘要 ( )   PDF (17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干旱半干旱区,设置渗水地膜(T1)、生物降解地膜(T2)和普通地膜(T3)3种地膜覆盖处理,以露地(T4)种植为对照,研究不同种类地膜覆盖对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温度和谷子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干旱半干旱区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T4处理相比,T1和T3处理各生育时期均提早,生育期缩短2 d,T2处理生育期延长5 d;地膜覆盖处理土壤含水量表现为T1>T3>T2>T4,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T1>T3>T2>T4;总体上地膜覆盖处理各生育时期土壤温度均高于T4处理;总体上,地膜覆盖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提高。与T4处理相比,T1、T2、T3处理谷子叶片SPAD值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提高,以T1处理最高,T3处理次之;T1、T2、T3处理的株高、穗长、穗颈长、穗码数、主穗粒质量、主穗质量、千粒质量和产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总体以T1处理表现最好,T3处理次之。其中,产量具体表现为T1>T3>T2>T4,T1、T3、T2处理分别较T4处理显著增产22.08%、21.77%、12.30%,T1和T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T2处理。产投比表现为T1=T3>T4>T2,纯收入表现为T1>T3>T4>T2,T1处理产投比为1.81,纯收入为9 210.6元/hm2,较T4处理提高28.69%。综上,谷子地膜覆盖以T1处理最优,T3处理
    次之。
    适宜冬闲烟田种植的菜肥两用油菜基因型筛选
    吴照辉, 孙计平, 郭芳阳, 王典, 李倩, 李建华
    2022, 51(7):  51-6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7.006
    摘要 ( )   PDF (12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筛选适宜豫中冬闲烟田种植的菜肥两用油菜基因型,采用大田试验,比较9个油菜基因型生育期、菜薹产量和品质,并研究不同基因型油菜残枝掩青后对后茬烟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油123耐寒性差、生育期过长,不适宜豫中冬闲烟田种植;其他基因型油菜生育期适中,杂双6号、丰油10号、杂双7号菜薹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分别为27 727.80、27 529.05、25 740.15 kg/hm2。丰油10号和杂双7号菜薹粗纤维含量较低,分别为0.97%和0.98%,杂双5号和丰油10号油菜薹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分别为1.06 g/kg和1.04 g/kg。与CK(不种植油菜)相比,种植菜肥两用油菜可以促进烤烟前期发育和后期烟叶落黄,其中种植丰油10号处理对烟叶后期落黄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冬闲烟田种植油菜后,烟叶的产量、产值、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均较CK显著提升,其中种植杂双7号处理烟叶产量提高67.62%;种植丰油10号处理烟叶产值提高82.82%。冬闲烟田种植油菜后,烟叶中烟碱和氯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其中种植杂双6号处理烤后烟叶烟碱含量降低45.45%,种植丰油10号处理烤后烟叶氯含量下降23.58%。冬闲烟田种植油菜能提高烟叶香气质,降低刺激性,提升燃烧性和感官评吸总分,其中种植丰油10号处理烤后烟叶感官质量最好。综合来看,丰油10号为最适宜豫中冬闲烟田种植的菜肥两用油菜基因型。
    黄淮产区地黄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及SSR指纹图谱构建
    李春鑫, 张永战, 陈国参, 杨铁钢, 张英涛, 李春, 董诚明
    2022, 51(7):  61-7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7.007
    摘要 ( )   PDF (17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我国黄淮产区地黄种质间遗传多样性,解析种质间的亲缘关系,为该区地黄品种选育和种质鉴定提供依据,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和108对SSR引物对地黄种质进行分析,以获取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多态性引物、种质分辨率,利用软件TASSEL 3.0和Fig Tree(V 1.4.3)进行聚类分析和作图,选取多态性好、稳定性强的引物构建地黄种质的SSR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共获得多态性引物50对,其片段长度在107~365 bp,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552~0.984,平均为0.729,野生种质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明显低于地方品种和当前主栽品种。聚类结果显示,17个地黄种质分为3个亚群。选取并利用多态性强和分辨率高、扩增稳定的15对引物构建了地黄种质的SSR指纹图谱,实现了对每个地黄种质的快速鉴定。综上,SSR分析是实现地黄鉴真、聚类、DNA指纹图谱构建的一种有效方法。
    农业资源与环境
    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对甘薯土壤养分变化及微生物碳代谢功能的影响
    刘亚军, 王文静, 李敏, 王红刚, 储凤丽, 胡启国
    2022, 51(7):  75-8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7.008
    摘要 ( )   PDF (17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不同施肥措施对甘薯土壤养分变化及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2020—2021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甘薯轮作条件下不同施肥措施[单施化肥(T1)、秸秆还田不施肥(T2)、单施生物有机肥(T3)、80%化肥+生物有机肥配施(T4)、80%化肥+秸秆还田配施(T5)、80%化肥+生物有机肥+秸秆还田配施(T6)]甘薯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以及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或有机肥相比,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能够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变土壤pH值。其中,T6处理土壤速效磷、速效氮、速效钾含量较其他处理分别显著提高9.27%~31.80%、5.79%~28.06%、3.97%~18.54%;土壤有机质含量较T1、T2和T5处理分别显著提高6.56%、11.21%、6.86%。土壤微生物培养120 h时,各处理平均颜色变化率表现为T6>T4>T5>T3>T1>T2;T6处理土壤微生物对多聚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的利用能力较其他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2.75%~74.24%、5.71%~131.25%、20.65%~177.50%;T6处理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McIntosh指数、Richness指数均最高,Simpson指数最低。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各类碳源的利用能力以及多样性指数受多种环境因子共同制约。其中,土壤速效磷(贡献率35.3%)和速效氮(贡献率23.4%)、有机质(贡献率15.7%)分别是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和功能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子。秸秆还田、化肥减量与生物有机肥配施能够有效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及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
    烟稻复种连作年限对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陆峰, 廖超林, 刘峰峰, 肖志鹏, 龙飞, 向鹏华, 唐剑宁, 肖孟宇, 张永革, 单雪华
    2022, 51(7):  85-9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7.009
    摘要 ( )   PDF (14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烟稻复种连作年限对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南方紫色丘陵区未植烟且稻稻连作5 a及以上的紫色水稻土为对照(CK),以研究区烟稻复种连作的紫色水稻土为对象,采用时空替代法、相关及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烟稻复种连作年限(0~5 a、5~10 a、10~15 a、15~20 a、>20 a)对紫色水稻土团聚体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并探索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紫色水稻土烟稻复种连作0~5 a和5~10 a,>5 mm的大团聚体含量分别降低26.71%和24.35%;烟稻复种连作0~5 a的土壤团聚体质量平均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显著降低19.33% 和30.64%,烟稻复种连作5~10 a的MWD、GMD分别显著降低20.17%和34.04%,分形维数显著升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降低。相关及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1~2 mm的石砾和<0.002 mm的黏粒含量是影响团聚体分布的关键指标;烟稻复种连作土壤有机质、全磷、1~2 mm石砾及<0.002 mm黏粒含量的变化,引起了>5 mm团聚体的形成或破坏,从而导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化。综上,烟稻复种连作对紫色水稻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影响主要集中在复种连作0~5 a和5~10 a土壤上,需重视该烟稻复种连作年限段的土壤结构培育和土壤质量保育。
    植物根际促生菌肥代替部分化肥对黑青稞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何建清, 张格杰
    2022, 51(7):  93-10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7.010
    摘要 ( )   PDF (13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发对黑青稞促生效果较好的菌肥,将从黑青稞根际分离筛选出的11株优良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分别制成PGPR菌肥,以全量化肥(尿素150 kg/hm2+过磷酸钙120 kg/hm2)为对照(CK),以上述11种菌肥+半量化肥(尿素75 kg/hm2+过磷酸钙60 kg/hm2)为11个处理,完全随机区组排列,研究PGPR菌肥对黑青稞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比较,研制的PGPR菌肥+半量化肥处理下,供试11种PGPR菌肥大多数能显著促进黑青稞生长、提高黑青稞产量和营养品质(P<0.05)。其中,菌肥SR10-6的促生效果最为突出,处理后黑青稞的出苗数、成熟期株高、拔节期根长、拔节期根体积较CK分别增加了112.50%、15.05%、22.39%、5.88%;千粒质量、穗粒数、产量较CK 分别增加了6.15%、23.91%、97.09%;籽粒粗脂肪、磷、钾和锌含量较CK 分别增加了41.67%、11.31%、17.07%、55.86%。综上,菌株SR10-6(Serratia sp.)可作为开发和推广黑青稞专用生物肥料的优良菌种。
    植物保护
    油菜对4 种杂草种子的化感抑制效应及田间应用
    全威, 郑成忠, 东保柱, 孟焕文, 孙瑞锋, 周洪友
    2022, 51(7):  102-11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7.011
    摘要 ( )   PDF (25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油菜对农田常见杂草的化感作用,为农田杂草绿色防控提供新思路,采用种子萌发生长试验研究油菜水浸提液对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藜(Chenopodium album)、野稷(Panicum miliaceum)4种杂草的化感作用,并通过油菜-燕麦间作验证油菜在燕麦田的除草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0.10、0.15 g/mL油菜浸提液处理下4种杂草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与活力指数较CK(无菌水处理)均显著降低。0.15 g/mL油菜浸提液总体上显著抑制了4种杂草的胚轴长、胚根长、鲜质量,但在0.05 g/mL油菜浸提液处理下,只有狗尾草的干质量较CK显著降低。油菜浸提液对4种杂草的化感综合效应大小为狗尾草>野稷>藜>反枝苋。狗尾草、藜幼苗分别经0.10、0.15 g/mL油菜浸提液处理后,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较CK均显著降低,且0.10、0.15 g/mL油菜浸提液处理后,4种杂草幼苗丙二醛含量均显著提高。油菜-燕麦间作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二者间作可显著降低燕麦生长过程中杂草的种类、株数及鲜质量,与单作燕麦田相比,集宁农科院、内蒙古农业大学新校区农场2个试验点间作田杂草株防效分别达53.27%、49.74%,杂草鲜质量防效达50.74%、48.19%。综上,油菜化感效应能够改变杂草的抗氧化解活性以及丙二醛积累量,从而抑制燕麦田杂草。
    生物诱导剂和杀菌剂对新疆红枣黑斑病抗性的影响
    马玉珊, 范盈盈, 刘敏, 钦巧眉, 王艳, 王成, 张锐利
    2022, 51(7):  112-12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7.012
    摘要 ( )   PDF (19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筛选红枣黑斑病生物防控的有效药剂,以新疆红枣骏枣为供试对象进行田间试验,分别以生物诱导剂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以及生物源杀菌剂木霉源纳米硒(TSNP)为供试药剂,戊唑醇(WZ)为对照化学杀菌剂,清水(CK)为空白对照,测定不同药剂处理红枣果实的自然发病率及采后红枣果实的营养品质指标,并测定枣果全红期接种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后不同时间抗病相关酶活性和酶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MeJA和TSNP处理红枣果实对黑斑病的防效最好,发病率分别较CK降低76.16%和85.50%。药剂处理提高了采后枣果的部分营养品质,其中TSNP处理枣果氨基酸总量较CK提高0.59%,SA处理枣果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分别提高16.73%和18.27%,WZ处理枣果葡萄糖含量提高19.38%,MeJA处理红枣果实中天门冬氨酸(Asp)和组氨酸(His)含量分别较CK提高13.81%和24.56%。药剂处理枣果接种链格孢菌后,抗病性相关酶活性也有所提高,其中,SA处理接种后第3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最高,是CK的6.56倍;TSNP处理接种后第5天,SOD活性最高,是CK的2.51倍,接种后第7天,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分别是CK的14.00、1.37、1.37、1.10倍;MeJA处理接种后第7天,过氧化物酶(POD)、PPO活性分别是CK的1.14、13.75倍。与此同时,抗病相关酶基因表达量也发生变化,MeJA处理接种后第3天,枣果PAL 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比CK上调了63.19%,接种后第5天,CAT基因相对表达量比CK上调55.43%,接种后第7天,SOD 基因相对表达量比CK上调了60.00%;TSNP处理接种后第3天,CAT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比CK上调了72.45%,接种后第7天,PAL 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比CK上调了79.06%;SA处理接种后第5天,SOD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比CK上调了36.96%。综上,不同生物诱导剂和杀菌剂对新疆红枣营养成分和抗病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MeJA和TSNP整体效果最佳,可以作为红枣黑斑病生物防控的有效药剂。
    园艺
    黄瓜嫁接愈合期阶段性光照强度筛选及作用机制初探
    钟路明, 翟挺楷, 郝思怡, 林碧英, 储玉凡, 杨玉莹, 申宝营
    2022, 51(7):  123-13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7.013
    摘要 ( )   PDF (36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嫁接愈合期不同光照强度对嫁接愈合的影响,并筛选黄瓜嫁接愈合期最精确的光照强度,以黄瓜为接穗、南瓜为砧木进行顶插嫁接后,分3个阶段(1~3 d、4~6 d、7~9 d)进行递进试验。每个阶段给与不同的光照强度,采用快速叶绿素荧光技术辅以嫁接愈合表型指标,对嫁接愈合的实时效果进行有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随光照强度增强,黄瓜嫁接愈合期接合部直径在第一阶段(1~3 d)和第三阶段(7~9 d)先上升后下降,但第二阶段(4~6 d)接合部直径无明显变化。嫁接愈合期第一阶段(1~3 d)和第三阶段(7~9 d)的砧木和接穗子叶的Y(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和qP(PSⅡ电子传递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先上升后下降,并且分别在50、150 μmol(/ m2·s)的光照强度处理下取得最大值,而第二阶段(4~6 d)接穗子叶的Y(Ⅱ)和qP均在100 μmol(/ m2·s)的光照强度下取得最大值。第一阶段(1~3 d)和第二阶段(4~6 d)Y(NO)(PSⅡ非调节性能量耗散)随光照强度增强则先下降后上升。通过隶属函数-雷达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出1~3 d、4~6 d、7~9 d分别在50、100、150 μmol(/ m2·s)的光照强度下愈合效果最好。综上所述,嫁接愈合期间1~3 d、4~6 d、7~9 d分别给与50、100、150 μmol(/ m2·s)的光照强度最有利于嫁接愈合。另外,嫁接愈合期适当增强光照强度能够增加接合部愈伤组织数量,提高砧木和接穗子叶光合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同时提升嫁接苗对嫁接胁迫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效促进黄瓜嫁接愈合。
    不同品种香菇子实体游离氨基酸组成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刘芹, 特日根, 师子文, 吴杰, 胡素娟, 崔筱, 孔维丽
    2022, 51(7):  134-14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7.014
    摘要 ( )   PDF (30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科学评价不同香菇品种的营养特征与口感风味,以河南省常规栽培的14个香菇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其游离氨基酸,并系统比较了14个香菇品种的游离氨基酸组分比例及呈味特征。结果表明,14个香菇品种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丰富,多数含17种氨基酸,总含量为10.91~20.57 mg/g,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14个香菇品种中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均接近40%,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接近或大于60%,是理想的蛋白质来源。呈味氨基酸中,豫香1号甜味、苦味及芳香族氨基酸含量均最高。谷氨酸对香菇风味的影响最大,其味道强度值(TAV)在9.29~20.06。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一致,14个香菇品种被显著分为4类(欧氏距离=2.5),其中,豫香1号综合品质最好,为第1类;农香1号、南山1号和香1024综合品质次之,聚成第2类;香25、香LS、香28、雨花3号、L18、香808、香9608、香931、韩香1号聚成第3类;农香3号综合品质最差,为第4类。该结果较好地反映出香菇不同种质间的差异性。
    畜牧·兽医
    发酵中药对禽大肠杆菌病肉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顾艳丽, 曹艳子, 王效禹, 单春乔, 刘艳, 江国托
    2022, 51(7):  145-15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7.015
    摘要 ( )   PDF (337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发酵中药对感染禽大肠杆菌病肉仔鸡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择270只1日龄爱拔益加(AA)白羽肉鸡,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对照组(D组)常规饲养,发酵中药组(PEG组)和抗生素组(K组)分别用致病性大肠杆菌O78造模并治疗。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微生物菌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由穿心莲、白头翁、败酱草、黄连等中药制备的发酵中药,治愈禽大肠杆菌病后的肠道微生物区系在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上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且能够显著提高Akkermansia在肠道菌群中的比例。综上,发酵中药可调节肉鸡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有益菌群丰度,降低有害菌群丰度,调节物质运输和代谢,进而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中国圆田螺形态形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李哲, 吴劲松, 潘贤辉, 韦孜娜, 林勇, 覃俊奇, 黄姻, 罗辉, 叶华, 陈忠, 杜雪松, 文露婷, 周康奇
    2022, 51(7):  154-16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7.016
    摘要 ( )   PDF (13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各形态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对体质量的影响,采集广西壮族自治区4个地点(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河池市南丹县、桂林市全州县、桂林市兴安县)的中国圆田螺420只,测量体质量(Y)和壳高(X1)、壳宽(X2)、壳口高(X3)、壳口宽(X4)、体螺层高(X5)、第二螺层高(X6)、第二螺层宽(X7),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4个地点所采集的中国圆田螺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体质量变异系数均大于20%,具有较高的选育潜力;通径分析表明,不同采集点的中国圆田螺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也不同。建立4个采集点中国圆田螺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回归方程,大化瑶族自治县:YA= -16.365+0.682X1+0.409X4+0.162X7R2=0.791);南丹县:YB= -12.233+0.703X1+0.177X2+0.171X7R2=0.807);全州县:YC= -17.644+0.763X1+0.278X3+0.160X4+0.260X7R2=0.890);兴安县:YD= -13.538+0.632X1R2=0.945)。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共同表明,壳高对4个采集点中国圆田螺的体质量都产生了显著性影响。综上所述,在中国圆田螺良种选育的过程中,壳高和体质量是重点参考的指标。
    农业信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
    酶解改性对小麦醇溶蛋白致敏性的影响与工艺优化
    孟智鹏, 温青玉, 张雨, 李天齐, 张康逸
    2022, 51(7):  163-17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7.017
    摘要 ( )   PDF (207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麦醇溶蛋白(GLI)是小麦中的主要过敏原,为降低其致敏性,研究酶法改性对GLI致敏性的影响,并对酶解工艺进行优化。首先,以致敏性特征值OD450为评价指标,筛选出碱性蛋白酶和复合蛋白酶进行同步酶解。然后以OD450和水解度为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并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酶解工艺,得到降低GLI致敏性的最佳酶解工艺:酶添加量为3 080 U/g,底物质量浓度为32 g/L,酶解温度为50.5℃,酶解pH 值为7.48,酶解时间为4 h。在此条件下,OD450由未处理的1.013 2降至0.363 5。SDS-PAGE 和Tricine-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双酶酶解比单酶酶解有更高的酶解效率。ELISA和Western blot分析显示,酶法改性降低GLI致敏性的效果明显,且最优酶配方(双酶)比单酶降低致敏性的效果更佳。
    3 种拮抗酵母菌组合处理对水蜜桃贮藏品质的影响
    王雅歆, 颜菲, 李建龙
    2022, 51(7):  173-18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7.018
    摘要 ( )   PDF (17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3种拮抗酵母菌罗伦隐球酵母、喜橄榄假丝酵母及间型假丝酵母组合处理对水蜜桃采后常温(25~30 ℃)下贮藏品质的影响,为水蜜桃的贮藏保鲜提供新方法。以凤凰水蜜桃为试验材料,处理组分别使用喜橄榄假丝酵母菌悬浮液、间型假丝酵母菌悬浮液、罗伦隐球酵母+喜橄榄假丝酵母混合菌悬浮液、罗伦隐球酵母+间型假丝酵母混合菌悬浮液、罗伦隐球酵母+喜橄榄假丝酵母+间型假丝酵母混合菌悬浮液浸果,对照组不做处理,测定与贮藏品质相关的腐烂指数、失重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呼吸强度、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8项生理生化指标,试验期8 d。与对照组相比,喜橄榄假丝酵母组果实的失重率显著下降7.39个百分点;间型假丝酵母组果实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上升36.14%;罗伦隐球酵母+喜橄榄假丝酵母组果实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上升40.95%;罗伦隐球酵母+间型假丝酵母组果实的腐烂等级显著降低,硬度得到有效保持,呼吸强度显著下降68.36%,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28.28%;罗伦隐球酵母+喜橄榄假丝酵母+间型假丝酵母组果实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21.26%,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上升37.33%;各处理组在抑制果实相对电导率上升方面无显著差异。综合来看,3种拮抗酵母菌组合处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蜜桃的霉变和腐烂进程,其中罗伦隐球酵母+间型假丝酵母组在各项指标中的表现最好,能显著抑制果实霉变、保持果实风味,保鲜效果最好。
    2011—2016 年《河南农业科学》零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齐红志, 卓文飞, 杨翠苹, 段俊枝
    2022, 51(7):  181-18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7.019
    摘要 ( )   PDF (12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统计来源,对《河南农业科学》2011—2016年零被引论文进行统计,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论文类型、栏目分布、篇幅、关键词、下载频次和参考文献等方面对零被引论文特征进行分析,为期刊选题策划、稿源筛选及影响力提升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该刊6 a共发文2 728篇,零被引论文共161篇,零被引率为5.90%,年际间波动较小(4.26%~7.26%),主要为研究类论文(93.8%),综述、专论类零被引论文较少,2种类型论文零被引率分别为6.10%、3.98%;畜牧·兽医、植物保护、作物栽培·遗传育种、园艺·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产品加工·农业工程·农业信息技术栏目论文零被引率分别为11.14%、6.98%、6.17%、5.36%、2.69%、2.13%;161篇零被引论文中篇幅≤4页的论文占67.7%,5页的论文占19.3%,≥6页的论文占13.0%,篇幅≤4页的论文零被引率(7.13%)明显高于篇幅≥5页的论文零被引率(4.33%);161篇零被引论文篇均下载频次为90.5次,综述、专论类论文篇均下载频次(153.3次)明显高于研究类论文(86.4次);参考文献数量>20个且≤30个的论文零被引率最低(3.81%),零被引论文数量随近2 a文献比例增加而明显减少,随外文文献比例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综上,编辑可从加大综述类论文专家约稿力度、加强畜牧·兽医等栏目选题策划、通过把握来稿篇幅和参考文献特征辅助判断论文质量等方面降低零被引率,提高期刊影响力。
    2015—2020 年《河南农业科学》载文的研究生作者群分析
    冯丽丽, 燕照玲, 段俊枝
    2022, 51(7):  190-19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7.020
    摘要 ( )   PDF (5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统计2015—2020年《河南农业科学》中在读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的发文情况,包括在读研究生的发文量、发文基金资助情况、地域及机构分布、发表的高被引论文(2015—2019年各年被引频次排名前5%)占比情况等,为期刊组约稿件、建立稳定的作者队伍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整体上,2015—2020年《河南农业科学》研究生作者发文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2015年占比最低,为28.30%,2019年最高,为42.21%;2019、2020年研究生作者的发文基金项目资助比例均为100%,且均以省部级和国家级基金项目为主;研究生作者分布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河南省最多,占比33.09%;在《河南农业科学》的高被引论文中,研究生作者发表的论文平均占比37.35%,2019年最高,为61.54%。可见,研究生作者是《河南农业科学》非常重要的作者群体,应重视研究生作者群,吸引研究生作者高质量稿源,不断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