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目录
    目录
    2025, 54(2):  0. 
    摘要 ( )   PDF (347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纳米ZnO在植物病害防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彭宇龙, 孙小芳, 黄云, 赵梓俨
    2025, 54(2):  1-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01
    摘要 ( )   PDF (136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ZnO由于具有良好的微生物抑制效果在植物保护领域备受关注。综述了纳米ZnO对植物病原细菌、真菌、卵菌、病毒、线虫等各类病原物的直接抑制作用,对植物的抗病性诱导和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以及其他潜在的增益效果等,讨论了纳米ZnO复合材料、掺杂型纳米ZnO及纳米ZnO绿色合成在植物病害防控中的应用。未来纳米ZnO在植物病害防控中的应用研究可聚焦于拓展其对多种病原物效果的评估及其作用机制解析、优化纳米ZnO材料的性能以提升其应用效果等方面。
    作物栽培·遗传育种
    粳稻种质资源抗稻瘟病基因PitaPikm的分布及与稻瘟病抗性的关系
    刘浩琳, 沈文娟, 高禹, 齐婧怡, 刘海瑞, 关睿捷, 马钰, 张恬畅, 张银霞
    2025, 54(2):  10-2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02
    摘要 ( )   PDF (216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93份宁夏回族自治区当地及引进的粳稻种质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并进行PitaPikm 2个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检测,分析其基因型,最后进行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与抗性基因Pita、Pikm 的相关性分析,以期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93份粳稻种质中,高感、中感、感病、中抗、抗病种质分别占2.2%(2/93)、32.2%(30/93)、6.5%(6/93)、55.9%(52/93)、3.2%(3/93),具有稻瘟病抗性的粳稻种质共有55份,抗病率为59.1%。分子检测结果显示,Pita抗性基因纯合体有42份,占总种质的45.2%;Pikm抗性基因纯合体有39份,占41.9%。基因组合Pita+/Pikm+在提高稻瘟病抗性方面表现最优秀,其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为2.63,其次是Pita+/Pikm-Pita-/Pikm+,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分别为4.08、4.42,而Pita-/Pikm-的抗性最差(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为5.3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itaPikm基因均与粳稻种质稻瘟病抗性呈显著正相关,且PitaPikm基因也呈显著正相关,表明PitaPikm基因之间存在抗性叠加效应。综上,在生产上将Pita基因和Pikm基因相结合,用于抗稻瘟病的分子辅助聚合育种,可提高宁夏回族自治区水稻稻瘟病抗性。
    小麦矮秆小粒突变体smk56表型分析与基因初步定位
    张福彦, 孙丛苇, 陈晓杰, 王嘉欢, 程仲杰, 赵婉, 马旭辉, 张建伟, 范家霖
    2025, 54(2):  21-2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03
    摘要 ( )   PDF (394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十号”航天诱变小麦品种周麦22获得表型稳定的矮秆小粒突变体smk56(Small kernel 56),对其表型和胚乳淀粉形态进行观察,并将smk56与野生型周麦22(WT)杂交获得F2分离群体,调查F2:3家系的株高和千粒质量,进行突变基因遗传分析,然后通过混合群体分离测序(BSA-Seq)技术、外显子捕获测序和连锁分析进行基因初步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与WT相比,突变体smk56幼苗习性、叶色、穗型、抽穗期和成熟期均无显著差异,株高极显著降低14.51%,千粒质量极显著降低21.83%,穗长、有效小穗数、穗下节长、穗粒数、粒长和粒宽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smk56的淀粉颗粒间充实度差,排列较疏松,胚乳细胞淀粉体发育差,而淀粉颗粒排列和形状与WT相比无明显差异。遗传分析结果表明,smk56突变性状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基因突变位点初步定位于小麦6D染色体遗传图谱23.18—35.54 cM,且与gwm469标记紧密连锁,侧翼分子标记分别为cfd1与cfd132。综上,小麦突变体smk56 的矮秆小粒表型可能由茎节间缩短和籽粒胚乳细胞淀粉体发育差所致,控制该性状的目标基因定位于6D染色体遗传图谱23.18—35.54 cM,遗传距离为12.36 cM,推测该区段可能存在一个新的控制小麦株高和千粒质量形成相关的重要基因。
    不同类型肥料施用深度和施用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韩锐锋, 任荣魁, 董向阳, 胡泽彬, 郭方君, 方甜甜, 马文豪, 张书红
    2025, 54(2):  30-3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04
    摘要 ( )   PDF (406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高塔工艺复合肥、团粒工艺复合肥以及控释掺混复合肥3种肥料,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设置3个施用量[600 kg/hm2(F1)、750 kg/hm2(F2)和900 kg/hm2(F3)]和3个施用深度[6 cm(D1)、8 cm(D2)和10 cm(D3)],研究不同类型肥料施用量及施用深度对冬小麦苗期株高、地上部鲜质量及根长、根直径、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尖数的影响,为冬小麦生产中依据肥料类型合理调节施用量及施用深度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高塔工艺复合肥在施用量F1、施肥深度D2—D3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隶属函数值分别为0.70和0.77(CK隶属函数值为0.61),以F1D3处理效果最优,较CK显著提高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尖数;团粒工艺复合肥在施用量F1—F3、施用深度D3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以F2D3处理效果最优,隶属函数值为0.86,较CK显著提高株高、地上部鲜质量及根长、根直径、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尖数;控释掺混复合肥在施用量F1—F3、施用深度D2—D3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以F1D2和F1D3处理效果较优,隶属函数值分别为0.93和0.92,均较CK显著提高株高、地上部鲜质量及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尖数;在相同施用量以及施用深度条件下,隶属函数值总体上表现为控释掺混复合肥>团粒工艺复合肥>高塔工艺复合肥。综上,高塔工艺复合肥以F1D3处理最优,团粒工艺复合肥以F2D3处理最优,控释掺混复合肥以F1D2和F1D3处理较优,且控释掺混复合肥效果最优。
    干旱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灌浆期旗叶光合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彭超军, 华夏, 王松峰, 高崇, 董海滨, 胡琳
    2025, 54(2):  40-4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05
    摘要 ( )   PDF (208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郑麦1860及其亲本、周麦18(对照)为研究对象,研究干旱胁迫(全生育期仅拔节期灌水)下不同小麦品种旗叶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水分利用率,为小麦水分高效利用、抗旱节水栽培和小麦新品种培育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郑麦1860旗叶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及PSⅡ的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实际光量子效率(ФPSⅡ)、电子传递效率(ETR)均显著高于周麦18,胞间CO2 浓度(Ci)显著低于周麦18,其次是周麦22;郑麦1860 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周麦18,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周麦18,周麦22次之;郑麦1860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周麦18,这主要得益于其千粒质量和穗粒数的显著提高,周麦22次之。综上,干旱胁迫下,郑麦1860在灌浆期通过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能力,保护了PSⅡ的光合电子传递过程,减轻了非气孔限制和膜脂过氧化程度,维持了较高的Pn,从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甲哌鎓复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成铃时空分布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张宁, 张永莉, 刘玉杰, 屠小菊, 周仲华, 刘爱玉
    2025, 54(2):  48-5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06
    摘要 ( )   PDF (255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哌鎓(DPC)复配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提高棉花产量的一种有效措施。为明确其对棉花成铃规律的影响,选用甲哌鎓与复硝酚钠(CSN)、芸苔素内酯(BR)、萘乙酸钠(SNA)和苯肽胺酸(PHA)进行复配,以单剂甲哌鎓为对照,于蕾期、花铃前期、花铃盛期进行3次喷施,分析不同复配组合对棉花冠层结构、成铃时空分布、内源激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复配处理增加了花铃期棉花的叶面积指数,导致冠层下部透光率显著降低。复配处理提高各生殖器官的平均增长速率并增加吐絮铃数,其中吐絮棉铃数量较对照增长35.88%~46.76%。复配处理对棉铃的垂直分布影响较大,冠层下部成铃占比较对照降低,但冠层中上部成铃占比增加。首次施药后10 d复配处理即可降低叶片中吲哚乙酸(IAA)和脱落酸(ABA)的含量,甲哌鎓复配芸苔素内酯在施药后30 d的赤霉素(GA3)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且复配处理均能显著调节玉米素核苷(ZR)含量的增加。与对照相比,复配处理成铃率显著提高9.97%~16.85%,每公顷铃数显著提高9.20%~17.22%,皮棉产量显著增加10.33%~22.30%。综上,甲哌鎓复配处理通过调控棉花内源激素来实现成铃时空分布的优化,使得成铃率显著提高,进而提高棉花产量。
    喷施调环酸钙对不同密度芝麻机收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吕树立, 丁芳, 田壮博
    2025, 54(2):  58-6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07
    摘要 ( )   PDF (139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不同种植密度下喷施调环酸钙对芝麻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以及品质与产量的影响,集成芝麻机收的有效栽培措施,以商芝196为试材,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不同密度为主区(D1:18万株/hm2;D2:21万株/hm2;D3:24万株/hm2),喷施不同量调环酸钙为副区[CK:0 g/hm2(喷施清水);T1:425 g/hm2;T2:500 g/hm2],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芝麻茎粗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降幅为2.01%~4.56%;叶片SPAD 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D2 处理最高,较D1、D3 处理分别提高0.82%、6.65%;叶面积指数(LAI)与SPAD值有相似的表现规律,D2处理的平均值较D1、D3处理平均值分别显著提高4.72%、5.17%;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显著减少,胞间CO2浓度显著增加;单株蒴数、千粒质量明显降低,降幅分别为1.28%~8.45%、1.39%~5.92%,但对芝麻品质无显著影响。喷施调环酸钙后,随用量的增加,芝麻株高、始蒴高度、主茎果轴长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7.89%~10.64%、11.91%~14.01%、5.29%~9.01%,光合作用有效增强,同时显著提高了单株蒴数、千粒质量和产量,提升幅度分别为5.72%~11.14%、2.57%~6.25%、3.34%~6.42%;粗脂肪含量下降,亚油酸、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2.25%~6.08%、3.80%~8.84%。各处理中以D1T2处理Pn、千粒质量最高,D2T2处理与其差异不显著,且D2T2处理SPAD 值、LAI、单株蒴数和产量最高,较D2CK 显著增产7.01%。综合分析认为,种植密度为21 万株/hm2时,在苗期和初花期各喷施1次500 g/hm2调环酸钙对优化芝麻株型、改善机收农艺性状、提升产量和品质效果较好。
    LED 光质对铁皮石斛试管苗生理生化及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林琼瑜, 郑礼方, 孟新亚, 王江宁, 符秋暖, 宋希强
    2025, 54(2):  66-7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08
    摘要 ( )   PDF (177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不同LED光质对铁皮石斛试管苗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及营养成分积累的影响,以铁皮石斛试管苗为材料,设置6种不同的光质处理[100%红光(R)、100%蓝光(B)、80%红光+20%蓝光(8R∶2B)、70%红光+30%蓝光(7R∶3B)、50%红光+50%蓝光(5R∶5B),以白色荧光灯为对照(CK)],在处理90 d后测定生长指标(株高、叶片数、叶长、茎粗、鲜质量、干质量)、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光合指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b含量和叶绿素a/b比值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荧光指标(Fv/Fm、ΦPSⅡ、ETRⅡ、qN、qP、Fv/Fo)及营养成分(氨基酸、生物碱、多糖)含量。结果表明,8R∶2B处理有利于铁皮石斛试管苗株高伸长、叶片生长及茎粗增加。叶片数、qN均以B处理为最高,分别达7.846、0.861。抗氧化指标整体上以5R∶5B处理最优,试管苗干质量、鲜质量、营养物质和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等指标亦整体上以5R∶5B处理最优。生长指标、抗氧化酶指标、营养指标、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R∶5B处理铁皮石斛试管苗生理生长及营养物质积累最优,综合得分达3.12。综上,铁皮石斛试管苗处于5R∶5B LED光质环境时,最利于其生长发育及营养成分积累。
    农业资源与环境
    基于最小数据集探究土壤肥力质量对川芎品质的影响
    李瑞荣, 张亚玉, 杨克方, 周季欣, 金梦真, 吴灵梅
    2025, 54(2):  77-8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09
    摘要 ( )   PDF (556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优化筛选最小数据集(MDS)最大限度表征土壤肥力质量,探究土壤肥力质量与川芎品质形成之间的生态联系,以改良土壤及实现川芎高质量种植。采集四川眉山、彭州、邛崃、什邡四市的38个样地114个样点的川芎和根际土壤,测定21个土壤指标以及5种有效成分指标含量,并计算川芎品质综合指数(AQI)与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SQI)。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MDS包含硝态氮、速效磷、有效镁、有效铁、有效镉、全铁含量6个指标,累计贡献率为81.83%;四市土壤肥力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彭州的川芎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得分最高,为0.53,眉山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得分最低,为0.34;彭州川芎品质综合指数得分亦最高,为0.46;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与土壤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速效磷、有效铁、硝态氮、全铁含量为提高土壤肥力质量的重要因子,结合冗余分析结果,速效磷、有效铁含量是影响川芎品质形成和土壤肥力质量的关键因子。综上所述,基于MDS建立了川芎土壤肥力评价体系,川芎高质量种植过程需要重点调控土壤中速效磷、有效铁含量。
    新疆2 个典型甜瓜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及来源解析
    盘菊秀, 沈琦, 王晓婷, 康琪, 勿吉斯古冷1, 何伟忠, 王成
    2025, 54(2):  88-9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10
    摘要 ( )   PDF (266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新疆2个典型甜瓜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其来源,选取183份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参照《土壤重金属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DB 65T3974—2017),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土壤样品中Cr、Ni、As、Cd、Pb、Cu 6种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计算土壤样品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地累积污染指数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使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样品中6种重金属的污染水平进行评估,并采用主成分分析,解析了样品中6种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土壤样品6种重金属中As和Cd最大值均超过了风险筛选值,污染程度相对较高。2个产区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别达到了3.74、1.40,分别为重度污染和轻度污染。地累积指数方面,2个产区均以As为最高,即均以As污染程度为最高。污染重金属对儿童的健康风险高于成人,经口摄入途径的贡献率相对较高。土壤中Cr、Ni、Cu可能来源于成土母质,人为活动是样品中As、Cd、Pb的重要来源。综上,需通过多种方式降低人为活动对研究区甜瓜土壤As、Cd污染的影响。
    植物保护
    南阳市艾田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李豪雷, 黄显章, 崔建新, 于毅
    2025, 54(2):  99-10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11
    摘要 ( )   PDF (242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南阳市艾田的主要昆虫群落结构,采用扫网法对艾田昆虫进行收集,分类鉴定后开展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艾草夏秋季节共收集到害虫和天敌昆虫70 579头,隶属于膜翅目、鞘翅目、半翅目、脉翅目、螳螂目、直翅目,共6目32科。优势害虫类群为叶蝉科、蚜科、长蝽科、叶甲科、薪甲科;优势天敌类群为茧蜂科、盲蝽科、瓢甲科。艾每年收获3~4茬,刈割艾田夏季昆虫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 多样性指数较高,秋季逐渐降低。未刈割艾田昆虫群落Margalef 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 多样性指数整体较低。未刈割艾田主要优势害虫种群为叶蝉科的蒙奥小叶蝉(Austroasca mitjaevi),于6月下旬开始暴发,持续到8月下旬。刈割艾田的蒙奥小叶蝉在7月中下旬开始暴发,持续到8月下旬;其蚜虫类害虫的优势种艾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yomogifoliae)于7月中下旬开始暴发,持续到8月初才逐渐消减。总体来看,刈割对推迟艾田蒙奥小叶蝉暴发有一定作用,未刈割艾田的蚜虫危害程度轻于刈割艾田。
    园艺
    营养添加剂对广叶绣球菌生长的影响
    刘晓瑜, 肖冬来, 杨驰, 林辉, 江晓凌, 马璐
    2025, 54(2):  107-11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12
    摘要 ( )   PDF (199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进一步提升绣球菌产量,选取复合蛋白质类、复合氨基酸类、糖类、有机酸类和腐植酸类添加剂,通过测定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生物量等指标,筛选对绣球菌生长有促进作用的添加剂,并进行原基诱导和出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别营养添加剂对菌丝生物量和菌丝生长速度影响差异较大,添加荞麦粉、黑苦荞粉、黄豆粉、黑豆粉、立信1号、丰菇王、甘蔗糖蜜、甜菜糖蜜、黄腐酸钾和矿源黄腐酸能显著提高菌丝体生物量,较空白对照组提高30.08%~36.67%,添加荞麦粉、黄豆粉、土豆粉、甘蔗糖蜜、甜菜糖蜜、酒石酸、柠檬酸、L-焦谷氨酸、腐植酸钾、矿源黄腐酸和腐植酸能显著提高菌丝生长速度,较空白对照组提高12.86%~22.98%。在栽培料中添加荞麦粉、黑全麦粉、丰菇王、立信1号、L-焦谷氨酸和腐植酸能提高原基形成率,较无营养添加剂的对照组分别提高10.00、10.00、7.78、5.00、10.00、7.78百分点,其中丰菇王、L-焦谷氨酸和腐植酸能提升绣球菌鲜菇产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6.23%、16.83%和22.36%。
    不同抗旱型芜菁幼苗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生理响应差异
    何苗, 姜元昊, 闵昊哲, 林涛, 王铎, 轩正英
    2025, 54(2):  116-12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13
    摘要 ( )   PDF (238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干旱胁迫和复水对芜菁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以芜菁幼苗[黄恰玛古(B1),抗旱型;恰玛古(B2),干旱敏感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控水法,研究叶片在轻度干旱胁迫、重度干旱胁迫以及复水后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还原糖]含量、抗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功能物质(总酚、类黄酮、花青素)含量及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反式玉米素核苷(ZR)、赤霉素(GA3)]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增加,2种芜菁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逐渐增加,B1增幅较小。干旱胁迫下,B1、B2种质幼苗叶片的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还原糖含量先增加后降低,B1种质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B2呈逐渐增加的趋势;B1、B2种质幼苗叶片的SOD、POD活性与干旱胁迫程度呈正比,B1在重度干旱胁迫时CAT活性有最大值,B2在轻度干旱胁迫时有最大值;B1、B2种质幼苗叶片总酚、类黄酮含量逐渐增加,B1花青素含量逐渐增加,而B2先增加后降低;且各处理时期中B2种质指标变化幅度较B1大。随干旱程度增加,IAA、ABA、ZR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GA3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B1的IAA、ZR、GA3含量较B2低。复水后,除B2的POD活性外,各生理指标含量恢复。综上,干旱以及复水对不同抗旱型芜菁种质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不同,干旱胁迫下,抗旱型种质受到的影响小且表现出更强的干旱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畜牧·兽医
    非洲猪瘟病毒D205R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抗原表位鉴定
    林志钊, 赵燕燕, 任豪杰, 史赛燕, 韩世充, 何文瑞, 万博, 张雨杭, 张改平
    2025, 54(2):  124-13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14
    摘要 ( )   PDF (373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洲猪瘟(ASF)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迄今为止,还没有开发出有效的疫苗或药物用于预防或控制ASF。为提供诊断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重要材料,利用大肠杆菌系统表达ASFV重组D205R蛋白,制备D205R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鉴定mAb识别的抗原表位。结果显示,成功构建pET32a-D205R表达质粒,并纯化大小约为44 ku的重组D205R蛋白。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重组D205R蛋白与ASF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利用杂交瘤细胞融合、筛选的方法,得到mAb 19A5。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结果表明,mAb 19A5能特异性识别真核表达的重组D205R 蛋白,并能检测到野生型D205R 蛋白。用丙氨酸扫描法鉴定出167-SDPPVVWLGGRPGD-180 是mAb 19A5 的抗原表位,S167、W173、L174、G175、P178 和D180 是与mAb19A5结合的关键氨基酸。保守性和结构分析表明,抗原表位高度保守,且位于蛋白质表面,是线性表位。综上,成功制备mAb 19A5,并鉴定了mAb 19A5识别的抗原表位。
    黄淮肉羊CIDEa 和CIDEc 基因组织表达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李君, 高福现, 蒯子茹, 亓玉欣, 韩浩园, 施会彬, 刘昆, 权凯
    2025, 54(2):  131-13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15
    摘要 ( )   PDF (158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究CIDEa CIDEc 基因在黄淮肉羊各组织的表达规律,并分析其与肌内脂肪及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选取3月龄、9月龄、18月龄的黄淮肉羊各3只,屠宰后采集各组织样品并测定其肌内脂肪和脂肪酸含量,利用RT-qPCR技术检测其在不同组织以及不同月龄背最长肌中的表达水平,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其与肌内脂肪和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IDEaCIDEc在皮下脂肪和腹脂中均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CIDEa在4种肌肉组织(半腱肌、背最长肌、臂三头肌、股四头肌)的表达量总体上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CIDEa在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与肌内脂肪、棕榈酸(C16:0)含量均呈正相关(P<0.05),与硬脂酸(C18:0)、花生二烯酸(C20:2)、花生四烯酸(C20:4n6)含量均呈负相关(P<0.05)。而CIDEc 基因在背最长肌和臂三头肌中的表达量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CIDEc与十三碳酸(C13:0)、硬脂酸(C18:0)、花生二烯酸(C20:2)、二十三碳酸(C23:0)、二十四碳酸(C24:0)含量均呈正相关(P<0.05);与银杏酸(C17:1)、油酸(C18:1n9c)含量均呈负相关(P<0.05)。综上,CIDEaCIDEc基因在黄淮肉羊肌内脂肪和脂肪酸调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021—2022 年河南省良凤花种鸡禽白血病病毒感染状况和流行特征
    王汝都, 邓祖丽颖, 乔宏兴, 张菡, 边传周, 罗俊, 彭志锋
    2025, 54(2):  138-14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16
    摘要 ( )   PDF (233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ELISA方法对2021—2022年采自河南省6个市(漯河、驻马店、南阳、新乡、安阳、商丘市)良凤花种鸡的1 342份精液、1 611份泄殖腔拭子、8 187份种蛋和284份胎粪进行ALV-p27(禽白血病病毒-p27)抗原检测,512份母鸡血清进行ALV-A/B和ALV-J亚群抗体检测,利用DF-1细胞从雏鸡胎粪中分离ALV,采用PCR扩增分离毒株的gp85 基因,并将基因序列与ALV-J亚群不同毒株进行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为河南省良凤花种鸡禽白血病的防控与净化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精液、泄殖腔拭子、种蛋、胎粪样品中ALV-p27抗原阳性率分别为13.11%(176/1 342)、7.70%(124/1 611)、2.39%(196/8 187)、2.81%(8/284);母鸡血清样品中ALV-A/B 和ALV-J 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6.60%(85/512)和15.23%(78/512);而且,河南省6个市良凤花种鸡群ALV阳性率差别不大,其中,安阳市最高(4.90%,82/1 675),商丘市最低(3.56%,64/1 798),这表明河南省不同市良凤花种鸡群均有外源性ALV的感染。母鸡泄殖腔拭子、同期所产种蛋、相应雏鸡胎粪的ALV-p27抗原阳性率分别是4.00%(4/100)、1.08%(1/92)、1.15%(1/87),提示雏鸡感染ALV是由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共同造成的,根据种蛋ALV感染情况评估种鸡群中ALV 的垂直传播更客观。分离到1 株ALV-J 毒株HN2022,与参考毒株HLJ09MDJ-1、HuB09-1、SX090912J、CAUHM01和HPRS103在同一进化分支。ALV-J亚群不同毒株gp85 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和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2.7%~97.8%和88.6%~91.8%。gp85 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分离毒株gp85 基因编码氨基酸的变异主要发生在序列高频率变异区Hr 1和Hr 2。综上,试验结果不仅表明河南省良凤花种鸡群中ALV感染比较普遍,而且丰富了ALV遗传变异特性数据,为后续该病毒的研究和该品种鸡禽白血病的净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农业信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
    基于Sentinel-2A 影像和XGBoost 模型的滇中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反演研究
    严正飞, 杨明龙, 唐秀娟, 夏永华, 杨赈, 李万涛
    2025, 54(2):  145-15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17
    摘要 ( )   PDF (326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在保持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效精准地获取SOC含量非常重要。利用Sentinel-2A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并结合实测SOC含量、Sentinel-1后向散射系数、植被指数和地形因子数据(高程、坡度、坡向),分别使用随机森林(RF)、深度森林(DF)和XGBoost算法模型,对姚安灌区的SOC含量进行反演研究。结果表明,从不同组合的辅助变量来看,结合不同变量因子(植被指数因子、地形因子、后向散射系数因子等)有助于提高SOC含量的预测精度,尤其加入地形因子后,RF、DF和XGBoost 3种模型的R2分别提升0.052 3、0.039 8和0.068 9。从不同预测模型测算结果分析,XGBoost和DF算法模型都可以有效地进行耕地SOC含量的精准预测,其中XGBoost算法模型与M3变量组合(Sentinel-2A影像的12个波段数据、植被指数数据、Sentinel-1后向散射系数数据以及地形因子数据的组合)结合的预测能力最高[决定系数(R2)=0.810 6,均方根误差(RMSE)=1.813 2],其次是DF算法模型(R2=0.751 2,RMSE=1.925 5),而RF算法模型的预测能力相对较低(R2=0.624 5,RMSE=2.503 1)。
    烟草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卷烟纸中的应用
    薛云, 吴艺虹, 刘远上, 黄家乐, 周鹏飞, 白家峰, 贾学伟, 代玉祥, 许春平
    2025, 54(2):  154-16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18
    摘要 ( )   PDF (241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烟草精油微胶囊在卷烟纸加香的效果,首先通过水中蒸馏法制备烟草精油,采用复凝聚法,以烟草精油为芯材、壳聚糖为壁材、司班-80为乳化剂,制备烟草精油微胶囊并测定包埋产率,然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和红外光谱分析仪等对微胶囊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最后将微胶囊进行卷烟纸加香并对加香后的卷烟进行感官评价和烟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以壳聚糖为壁材、烟草精油为芯材制备烟草精油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221.1 nm,包埋产率为75.3%。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制备的烟草精油微胶囊观察发现,其呈现表面光滑饱满的球状。对烟草精油、壳聚糖和烟草精油微胶囊进行红外光谱分析,通过对比三者的特征吸收峰可以证明烟草精油被包埋在壳聚糖中。感官评吸结果表明,加香后的卷烟感官质量均有明显改善。烟草精油微胶囊与烟草精油按体积比1∶2复配后加香效果更为显著,感官评吸得分可达86.6。与未加香空白组卷烟相比,添加复配溶液的卷烟烟气成分中烟碱、醇类、醛类、酸类、酯类、酮类成分的含量均有提高,卷烟香味、吃味和劲头均得到改善。
    烘烤过程中烟叶不同区段色度信号值与质体色素关系研究
    单嘉烨, 王秋领, 李春光, 李全胜, 邹声浩, 孙觅, 罗东升, 席飞虎, 景延秋
    2025, 54(2):  163-17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19
    摘要 ( )   PDF (250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实现烘烤过程中烟叶不同区段质体色素及颜色的在线监测,为烟叶不同区段加工及实现智能烘烤提供参考,采用色度信号监测设备、丙酮-分光光度计比色法和色差仪等分别测定烘烤过程中关键温度点烟叶不同区段的色度信号值、色素含量和颜色参数,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借助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色度信号值、色素、颜色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构建色度信号值与色素之间的回归方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烘烤过程中鲜烟叶不同区段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叶基>叶中>叶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烟叶不同区段亮度值(L*)、红度值(a*)、黄度值(b*)与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区段色度信号值与亮度值(L*)、红度值(a*)、黄度值(b*)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段烟叶色度信号值与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拟合度较高;回归方程验证结果表明,叶基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对误差分别为8.19%、9.13%、8.42%、13.58%,叶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对误差分别为11.39%、6.63%、10.42%、7.63%,叶尖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对误差分别为11.47%、10.79%、10.21%、11.58%。综上,色度信号检测设备试验误差小、自动化程度高、准确度高,能够实现对烘烤过程中不同区段烟叶质体色素的快速精准监测。
    超声波辅助酶法制备马铃薯抗性淀粉及其性质分析
    程建新, 田甲春, 葛霞, 赵冰心
    2025, 54(2):  174-18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2.020
    摘要 ( )   PDF (208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适宜的马铃薯抗性淀粉制备方法,以天薯14号马铃薯为原料,分别采用超声波辅助耐高温α-淀粉酶法、超声波辅助普鲁兰酶法、超声波辅助双酶法(耐高温α-淀粉酶法、普鲁兰酶法)及马铃薯熟化后采用超声波辅助耐高温α-淀粉酶法4种方法制备抗性淀粉,比较其抗性淀粉收率、含量、溶解度、膨胀度等理化性质,并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不同方法制备的抗性淀粉颗粒形态及分子链构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马铃薯熟化后采用超声波辅助耐高温α-淀粉酶法制备的抗性淀粉收率(14.25%)、含量(19.31%)及溶解度和膨胀度均高于其他方法制备的抗性淀粉,并且未产生新的官能团,但其强度比略有增加,双螺旋结构程度减小。综上,将熟化后的马铃薯采用超声波辅助耐高温α-淀粉酶法制备的抗性淀粉性质稳定,形态结构与理化性质良好,推荐将其作为马铃薯抗性淀粉优质高效的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