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MaxEnt 模型的不同气候情景下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变化分析
- 张玉翠, 闫彩霞, 赵琳, 谭江红, 王成, 袁良
-
2025, 54(1):
160-16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17
-
摘要
(
)
PDF (5130KB)
(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湖北紫荆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和当代及未来阶段潜在适生区的变化趋势,可以为湖北紫荆的保护和引种移栽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湖北紫荆在我国范围内的329个分布数据,3个地形变量,当代和未来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中的温室气体低排放量(ssp126)、温室气体中排放量(ssp245)、温室气体高排放量(ssp585)情景下的19个气候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对影响湖北紫荆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并对当代及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的分布、面积、空间格局变化、质心迁移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影响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最冷月最低气温(Bio6)、年降水量(Bio12)和平均日温差(Bio2),最佳适宜范围分别为-5.5~5.0 ℃、小于1 750 mm、7.1~9.8 ℃。在当代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总面积为231.46×104 km2,主要分布在我国华东地区中南部、华中大部、华南中北部、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部,其中高、中、低适生区面积分别占比24.66%、35.21%和40.13%。在未来不同时期不同气候情景下,适生区的空间分布与当代相差不大,但总适生面积较当代均有所增加,在ssp126、ssp245、ssp585 情景下潜在适生区总面积在2050s(2041—2060年)分别增加0.49%、5.02%和4.64%,在2070s(2061—2080年)分别增加2.93%、4.47%和5.45%;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的2050s和2070s,适生区新增率较ssp126情景下相同时期的新增率偏高0.88~1.82 百分点,而丧失率与ssp126 情景下的丧失率相当或略偏小;整体而言,适生区新增率为4.80%~6.71%,丧失率为3.37%~4.65%,主要体现为中适生区面积增加,而高适生区面积明显减少;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均整体向北小幅迁移,迁移距离小于1个纬度;适生中心向西北或西南方向移动,移动距离小于300 km,整体位于重庆南部、贵州北部、四川东南部的交界地带,其经向移动幅度均显著大于纬向移动幅度,且在2070s的移动距离小于2050s的移动距离。表明在未来阶段,气候环境经向变化大于纬向变化,且适生中心迁移距离随时间有减小的趋势;在温室气体中、高排放量的气候背景下,气候环境更有利于湖北紫荆适生区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