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目录
    目录
    2024, 53(12):  0. 
    摘要 ( )   PDF (314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间作促进磷吸收利用的研究进展
    吴薪, 毕嘉榆, 戈应同, 何仰发, 王宇蕴
    2024, 53(12):  1-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01
    摘要 ( )   PDF (19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施用磷肥和矿物风化是当前土壤磷的主要来源,但磷的利用率低,加之作物吸收利用磷的能力有限,导致土壤磷累积,从而限制作物生长。间作体系能提高土壤磷有效性,总结了间作对磷利用率的影响,并从土壤微生物、作物根系、作物内源激素变化3个方面综述了间作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作用机制,建议未来重点关注植物根系形态的原位定性、生长素相关基因表达、土壤微生物及相关功能基因测定,旨在为通过间作提高磷利用率提供参考。
    作物栽培·遗传育种
    不同分子质量壳寡糖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张乐, 张富国, 靳亚忠, 张亦涛, 张有利
    2024, 53(12):  10-2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02
    摘要 ( )   PDF (40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干旱胁迫下,喷施50 mg/L不同分子质量(1 197、1 428、1 990 u)的壳寡糖,探究不同分子质量壳寡糖对玉米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为干旱胁迫下不同分子质量壳寡糖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正常水分条件下,喷施壳寡糖能促进玉米幼苗生长。干旱胁迫条件下,喷施壳寡糖能缓解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其中,小、中、大分子质量壳寡糖处理株高分别提高8.55%、9.37%、5.80%,茎粗分别增加10.99%、5.23%、1.31%,地上部干质量分别增加28.27%、38.82%、19.83%,地下部干质量分别提高44.44%、39.58%、29.17%,叶面积分别增加43.45%、65.79%、24.51%,根分枝数分别增加114.57%、104.84%、102.33%,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43.07%、49.42%、36.49%,净光合速率(Pn)分别提高12.70%、22.49%、6.80%,超氧阴离子含量分别减少25.88%、35.74%、21.83%,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分别增加18.77%、29.92%、11.43%,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分别增加23.30%、11.17%、16.51%。总体来看,干旱胁迫条件下喷施小分子质量壳寡糖对地下部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中分子质量壳寡糖对地上部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喷施小分子质量壳寡糖处理综合得分最高,中分子质量壳寡糖处理次之。
    回交转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赤霉病小麦新种质
    李正玲, 韩留鹏, 赵明忠, 齐学礼, 张煜
    2024, 53(12):  23-3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03
    摘要 ( )   PDF (19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抗病基因型和回交代数对后代材料赤霉病抗性和农艺性状的影响,采用回交转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的方法,将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Fhb2Fhb7 聚合到黄淮南部麦区大面积推广品种郑麦1860,并对不同基因型和不同回交世代材料的赤霉病抗性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将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Fhb2Fhb7导入黄淮南部麦区感赤霉病小麦品种郑麦1860,赤霉病抗性可提高38.9%~76.9%,且这3个抗赤霉病基因与高秆、低密度小穗、低千粒质量等不良农艺性状无明显的关联性。2 个年度BC1F2、BC2F2、BC3F2群体的病小穗率分别为37.8%、31.4%、37.8% 和43.4%、45.8%、43.3%,赤霉病抗性不会随着回交代数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回交代数的增加,后代群体的株高由84.95 cm 降低到70.49 cm,结实小穗数由20.48 个/穗增加到21.24 个/穗,穗长由10.23 cm 增加到10.49 cm,千粒质量由37.36 g增加到44.80 g,回交3代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趋同于抗赤霉病基因受体亲本材料。筛选获得抗赤霉病且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新种质郑资2021CH182-33和郑资2021CH182-41,其可作为抗病亲本进一步加以利用。
    水稻B12D 基因家族鉴定与淹水胁迫下表达分析
    张兆冉, 朱博艺, 高松, 李朝炜
    2024, 53(12):  31-4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04
    摘要 ( )   PDF (61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更好地了解水稻B12D基因功能,对水稻B12D基因家族成员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B12D基因在淹水胁迫下水稻(日本晴)和旱稻(鲲旱1号)中的表达差异,最后通过Alphafold分析寻找B12D可能的互作蛋白质。结果表明,水稻基因组中共包含6个B12D基因,分布于3条染色体上;B12D蛋白氨基酸数目介于89~98 aa,等电点介于9.65~10.34,呈碱性。除OsB12D3定位于细胞膜外,其余5个B12D蛋白均定位于线粒体。B12D基因家族在拟南芥和水稻之间仅存在1对共线性基因,在水稻和玉米之间存在3对共线性基因;此外,OsB12D1基因与OsB12D2基因这对串联复制体与OsB12D3基因存在共线性关系。水稻B12D家族蛋白质序列同源性较高,保守性较强。水稻B12D基因家族成员启动子含有大量光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胁迫响应元件和发育相关元件。6个B12D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强度不同,OsB12D1、OsB12D2 基因主要在根中表达;OsB12D3基因主要在子房、胚和胚乳中表达;OsB12D4基因在大部分组织中均高表达;OsB12D5OsB12D6基因均在雄蕊中有明显表达,其中OsB12D5基因表达水平较低,OsB12D6基因表达水平较高,且后者在其他组织中也有不同水平的表达。日本晴胚芽中OsB12D1OsB12D2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鲲旱1号,且淹水胁迫后OsB12D1OsB12D2基因表达量升高幅度高于鲲旱1号,ATP含量下降幅度低于鲲旱1号。水稻B12D蛋白与血红素C和细胞色素C1存在互作。综上,水稻B12D基因家族在稻类生长发育、应对淹水胁迫等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烤烟田间成熟度物质代谢基础研究
    刘腾飞, 李秋剑, 张力, 石秋环, 李渊博, 张雪, 许嘉阳, 贾玮, 韩丹, 许自成, 史久长
    2024, 53(12):  43-5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05
    摘要 ( )   PDF (37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鲜烟叶成熟度的量化指标,以中烟100为试验材料,采收SPAD值分别为10~15(S10~15)、15~20(S15~20)、20~25(S20~25)的中部烟叶,研究不同SPAD值中部烟叶的代谢组学特征和烤后烟叶外观评价、物理特性、化学成分、香气含量以及感官质量。结果显示,S15~20处理烤后烟叶外观质量优,物理特性表现良好,化学成分协调,中性致香物质总量最高,成熟度高。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PLS-DA),在2个对比组别中筛选出32种共有差异代谢物,包括L-色氨酸、γ-氨基丁酸、香叶酸、吡咯-2-羧酸、海藻糖、曲二糖、烟酸D-核糖核苷、1-甲基腺苷、鞘氨醇、美利比醇、吲哚、东莨菪碱、18-羟基皮质酮、25-羟基胆固醇和山柰苷等,这些差异代谢物可能是烟叶成熟过程中较关键的差异代谢物。经过进一步筛选,在2个组别中共筛选出48种显著差异代谢物,包括11种氨基酸、7种类固醇、6种有机酸、6种糖、3种醇、3种核苷酸、2种黄酮、1种维生素以及9种其他代谢物。这些显著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氨基酸的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花生四烯酸代谢、赖氨酸降解、苯丙烷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丁酸代谢等通路中,这些通路可能在烟叶的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不同覆盖方式对植烟土壤理化性状及雪茄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贺远, 李龙科, 高华军, 伍宗毅, 陈国瑀, 刘春奎, 李萌, 吴晓宗, 许春平
    2024, 53(12):  54-6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06
    摘要 ( )   PDF (12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明不同覆盖方式对海南植烟土壤理化性质及雪茄烟叶产质量的影响,以海研101为试材,设置不覆盖地膜(CK)、双色膜覆盖+移栽后30~35 d揭膜除草培土(G1)、双色膜覆盖+全生育期不揭膜(G2)、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全生育期不揭膜(G3)和稻草覆盖(G4)5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下植烟土壤的理化性状,雪茄烟主要生育时期农艺性状和发酵后烟叶的物理性状、化学成分、燃烧性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CK相比,旺长期G3处理土壤温度显著提高7.12%,成熟期G4处理土壤温度显著提高10.01%,伸根期和团棵期G3处理土壤有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0.27%和8.13%。与CK相比,团棵期,G3处理雪茄烟叶SPAD值显著提高8.49%;旺长期G3处理雪茄烟株高显著提高13.10%,成熟期G3处理雪茄茎围、烟叶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分别显著提高6.39%、8.09%和6.17%。雪茄烟叶经过发酵处理后,与CK相比,G3处理雪茄烟叶叶片厚度减少5.88%;烟叶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均为最高,经济效益较CK显著增加46.70%。综上,在海南烟区采用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全生育期不揭膜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较好,雪茄烟叶物理性状较好,化学成分协调,燃烧性得到提升,经济效益最好。
    黄花蒿TCP 转录因子鉴定及其在MeJA 处理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马琦洋, 宋歌
    2024, 53(12):  62-7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07
    摘要 ( )   PDF (133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黄花蒿基因组数据对TCP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对其蛋白质理化性质、进化关系、顺式作用元件等进行分析。利用转录组数据分析黄花蒿TCP(AaTCP)转录因子在不同光处理下的表达模式,并利用qRT-PCR检测其在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共鉴定出29个黄花蒿TCP基因(AaTCP)。AaTCP在蛋白质理化性质上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氨基酸数量和分子质量分别介于132~443 个、14.60~47.86 ku,等电点、不稳定指数、脂肪系数分别介于5.67~9.99、33.28~69.77、51.70~77.40,且均为核蛋白。系统进化关系显示,AaTCP 可被划分成Ⅰ类(11个)和Ⅱ类(18个),不均匀地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AaTCP的Motif数量介于1~7,都含有1个保守的TCP2结构域,并且其启动子上存在大量的光、激素和胁迫响应元件。蛋白质互作预测结果显示,除AaTCP12和AaTCP8外,其余AaTCP蛋白成员之间存在紧密的互作关系。转录组数据表明,不同光处理下AaTCP 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大部分基因的表达均受光的诱导。qRT-PCR结果表明,不同AaTCP的表达量在MeJA处理下均有不同程度上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动态变化。综上,AaTCP基因家族在光调控及激素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黄枯草芽孢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及其促生作用相关基因研究
    腊贵晓, 王林林, 郭军旗, 赵玉龙, 郭红霞, 贾慧, 杨铁钢
    2024, 53(12):  75-8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08
    摘要 ( )   PDF (35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究地黄枯草芽孢杆菌(Bacilus subtilis)对地黄促生作用的相关基因,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功能注释挖掘促生作用相关基因。结果表明,地黄内生促生菌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大小为4 310 699 bp,GC含量为43.44%,共预测编码基因4 521个。GO、COG、KEGG、CAZy、CARD和VFDB数据库注释的基因数分别为3 013、3 354、4 395、206、52、212。与促生作用有关基因有46个,这些基因主要集中在溶磷、固氮、铁载体等方面。同时,antiSMASH预测到共409个基因富集到12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主要编码合成丰原素、3-羧酸碳青霉烯、类双硫醇、杆菌溶素、羊毛硫类细菌素、表面活性肽、美好菌素酸和儿茶酚型嗜铁素等8种抑菌物质,其中美好菌素酸和儿茶酚型嗜铁素还具有螯合周围环境铁离子的作用。
    农业资源与环境
    江西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利用潜力分析
    车奇风, 陈星月, 胡婷婷, 张杰, 张婧, 黄文洁, 涂起红
    2024, 53(12):  86-9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09
    摘要 ( )   PDF (239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江西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资源化利用潜能,为促进农业废弃物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基于GIS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估测江西省2021年各(市、区)主要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产生量及其资源化利用理论值,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及冷热点区域。结果表明,2021年江西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总量为2 386.82万t,秸秆种类以水稻秸秆为主,总体呈现北富南贫特点,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平原北部,其理论上相当于1 133.74万t有机碳、22.70万t N、3.16万t P、42.08万t K、661.36万t标准煤或3.05×109 m3沼气。畜禽粪便年产生量为7 065.23万t,其中家禽粪便产生量最多,占畜禽粪便总量的40.27%,总体呈现南北贫、中部富特点,其理论上相当于974.63万t有机碳、48.70万t N、17.53万t P、31.59万t K、1 158.10万t标准煤或8.26×109 m3沼气。在99%置信度下农作物秸秆热点区域14个、畜禽粪便热点区域11个和秸秆-畜禽粪便双热点区域5个。作物秸秆产生热点区域应切合实际选择直接还田、五料化处理、菌菇养殖等适宜的利用方向,畜禽粪便产生热点区域应综合考虑发展沼气或就地还田循环利用方式,秸秆-畜禽粪便双热点区域则考虑多层次、多元化利用格局,优先考虑农牧结合,发展生态农业。
    植物保护
    8 种缓解药剂对烟草烟嘧磺隆药害的解毒效果
    杨楠, 王明鑫, 江圣飞, 李俊营, 樊良鑫, 常栋, 阴广宇, 徐翠莲
    2024, 53(12):  99-10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10
    摘要 ( )   PDF (28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玉米田烟嘧磺隆残留对后茬烟草的药害,通过室内盆栽与大田试验,结合生物化学分析方法,探究了市售除草剂安全剂萘二甲酸酐、环丙磺酰胺、解草酮、氯草烯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芸苔素内酯、胺鲜酯以及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混合液等缓解药剂对烟草烟嘧磺隆药害的解毒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用量烟嘧磺隆对烟苗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其用量增加而增大。环丙磺酰胺、氯草烯胺、赤霉素、芸苔素内酯、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混合液的施用质量浓度分别为10、20、40、0.1、30 mg/L时,解毒效果较好,而其他3种缓解药剂效果不明显。进一步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环丙磺酰胺和氯草烯胺处理的解毒效果较好,其中氯草烯胺的解毒效果优于环丙磺酰胺。添加氯草烯胺63 d后,烟株的叶长、叶宽、株高、叶片数、茎围较药害对照分别提高26.4%、21.6%、13.2%、75.2%、14.3%。酶活性结果显示,添加解毒剂环丙磺酰胺和氯草烯胺能够提高烟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硝酸还原酶(NR)、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分别比烟嘧磺隆药害对照增加51.91%~61.81%和60.29%~91.95%,其中氯草烯胺处理优于环丙磺酰胺。综上,前茬玉米田施用除草剂烟嘧磺隆时,施用安全剂环丙磺酰胺和氯草烯胺均可有效减轻烟嘧磺隆对烟草的药害,优先使用20 mg/L(50 mL/株)氯草烯胺作为解毒剂。
    山西太行山蝽类昆虫多样性及垂直分布研究
    陈静, 张振华, 魏久锋, 赵清, 张虎芳
    2024, 53(12):  110-11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11
    摘要 ( )   PDF (25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山西太行山蝽类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点,分别于2022年和2023年的6-9月在该地区开展蝽类昆虫多样性调查和垂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和2023年6-9月共采集到蝽类昆虫6 103头,隶属于25科41亚科110属共计189种。不同海拔梯度下的蝽类昆虫优势类群不同,海拔段Ⅱ(770~1 140 m)、海拔段Ⅲ(1 140~1 510 m)、海拔段Ⅴ(1 880~2 250 m)的优势类群均为盲蝽科,海拔段Ⅰ(400~770 m)的优势类群是蝽科,海拔段Ⅳ(1 510~1 880 m)的优势类群是龟蝽科;海拔对山西太行山蝽类昆虫物种个体数、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有显著影响,对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无显著影响;不同海拔间蝽类昆虫物种组成相似性较低,相似性系数为0.040 8~0.147 5,以海拔段Ⅱ和海拔段Ⅲ蝽类昆虫较为相似;对山西太行山蝽类昆虫物种数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为采集地最热季度的降水量(BIO18),相关系数为0.238(P<0.05),对山西太行山蝽类昆虫个体数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为采集地的年降水量(BIO12),相关系数为0.263(P<0.05)。综上,山西太行山地区生态环境多样,蝽类昆虫资源丰富,低海拔和高海拔区间蝽类昆虫物种丰富度较低,中海拔区间的蝽类昆虫物种丰富,垂直分布格局为单峰格局。
    园艺
    基于ISSR 标记的南瓜遗传多样性与DNA 指纹图谱研究
    王加龙, 马坤, 周静, 朱金芳, 高鹏, 黄凤娇
    2024, 53(12):  119-13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12
    摘要 ( )   PDF (33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31份南瓜种质资源为试材,利用筛选得到的7条多态性丰富的内部简单重复序列(ISSR)引物,分析31份南瓜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并建立DNA指纹图谱,为南瓜品种鉴定、种质资源保护及创新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7 条ISSR 引物共扩增出73 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2 个,多态性条带占比为98.63%;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分别为1.986 3、1.570 4、0.329 9、0.494 4;种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12~0.89,平均值为0.46。非加权组平均法聚类分析显示,31份南瓜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46处被分为中国南瓜、美洲南瓜和印度南瓜3类。利用引物UBC811和引物UBC843扩增的14个多态性位点构建31份南瓜材料的DNA指纹图谱,图谱中31份南瓜材料均具有唯一性,可用于南瓜的分子鉴定。综上,31份南瓜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丰富,中国南瓜与美洲南瓜亲缘关系较近,二者与印度南瓜亲缘关系较远,可为南瓜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的南瓜DNA指纹图谱,可为南瓜品种鉴定提供新的途径。
    2 种海藻发酵液对甘蓝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庞晓雯, 谢钦铭
    2024, 53(12):  131-13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13
    摘要 ( )   PDF (14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不同质量分数海带、浒苔发酵液对甘蓝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海藻资源在农作物生产中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圣地斯103甘蓝种子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2种海藻发酵液的3个不同质量分数(1%、5%和20%)进行甘蓝种子萌发试验和幼苗叶面喷施试验,通过测定甘蓝种子的发芽指标以及甘蓝幼苗的生长、生理指标,分析发酵液对甘蓝作物的生理调控效应。结果表明,2种海藻发酵液的不同质量分数处理甘蓝种子萌发指标有着显著差异:5%浒苔发酵液组的甘蓝种子发芽势最高,较空白对照组提高9.32%;20% 浒苔发酵液组的甘蓝种子发芽率最高,为94.67%,较空白对照组提高10.94%;20% 海带发酵液促进胚发育效果最佳,胚根长度、胚芽长度分别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22.03%、28.10%。2种海藻发酵液的不同质量分数处理甘蓝幼苗生长指标有着显著差异:1%海带发酵液对甘蓝幼苗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大,茎长较空白对照组增加17.46%,鲜质量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34.85%。2种海藻发酵液的不同质量分数处理甘蓝幼苗生理抗逆性指标有着显著差异。随着海藻发酵液质量分数的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呈升高趋势,1%处理组最低,小于空白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含量呈下降趋势,1%处理组最高,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综上,适宜浓度的2种海藻发酵液既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也可降低MDA的积累,提高SOD、CAT含量,有效增强植物的抗逆水平,以1%质量分数海带发酵液综合效果最佳。
    不同质量浓度外源ZnONPs 对金鱼草耐热性的影响
    刘丹, 毛凤玲, 白金鑫
    2024, 53(12):  139-14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14
    摘要 ( )   PDF (24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金鱼草幼苗为试材,探究昼/夜温度25 ℃/20 ℃、35 ℃/30 ℃、40 ℃/35 ℃胁迫下叶面喷施不同质量浓度(0、50、100、200 mg/L)氧化锌纳米颗粒(ZnONPs)对金鱼草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及AsA-GSH循环中酶活性及相关物质的影响,以探明ZnONPs缓解金鱼草热胁迫的作用。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金鱼草株高、茎粗、叶长、叶宽以及生物量显著下降,施用不同质量浓度ZnONPs可以缓解金鱼草受到的生长抑制。40 ℃/35 ℃胁迫下,与喷施0 mg/L ZnONPs处理相比,喷施50~200 mg/L ZnONPs处理的金鱼草总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增加3.8%~7.7%和4.9%~11.7%,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脯氨酸含量分别增加12.7%~44.8%和18.2%~32.9%。40 ℃/35 ℃胁迫下,金鱼草AsA-GSH循环过程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不断降低,喷施不同浓度ZnONPs 后金鱼草APX、DHAR、MDHAR 以及GR 活性分别增加35.3%~86.3%、13.5%~24.6%、58.5%~81.5% 和8.6%~19.7%,抗坏血酸(AsA)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抗坏血酸/脱氢抗坏血酸(AsA/DHA)及谷胱甘肽/还原型谷胱甘肽(GSH/GSSG)提高5.9%~11.7%、9.9%~16.5%、14.4%~31.1%和19.5%~37.7%,金鱼草幼苗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则不断下降。综上,不同ZnONPs处理均能够提高金鱼草耐热性,其中喷施100 mg/L ZnONPs处理提高金鱼草幼苗耐热性的效果最好。

    畜牧·兽医
    莫海威芽孢杆菌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活性及其抗菌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李海利, 张婉琪, 徐引弟, 王治方, 朱文豪, 闫祥洲, 冯丽丽, 杨帆, 马春江
    2024, 53(12):  149-15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15
    摘要 ( )   PDF (89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筛选对革兰氏阳性菌抗菌效果较好的药用植物内生菌,采用表面消毒法和平板对峙法分离筛选对丹毒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有拮抗作用的迷迭香内生菌,对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通过全基因组学分析探究其抗菌活性物质。结果表明,从迷迭香根、茎、叶等不同组织中分离得到7株内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抑菌试验,从7 株内生菌中获得一株抗菌效果较好的革兰氏阳性内生菌HNYJJ2211C,经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GCF000245335.1),该菌能有效抑制丹毒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对HNYJJ2211C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其基因组大小为4 147 805 bp,G+C 含量为43.8%,预测编码基因4 075 个。分别有3 311、1 453、2 503、440、158个基因被COG、GO、KEGG、VFDB、CAZy数据库注释;通过antiSMASH软件预测到6个与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相关的基因簇;主要次级代谢产物有表面活性素(Surfactin)、杆菌烯(Bacillaene)、脂肽类丰霉素(Fengycin)、多肽类细菌素儿茶酚型杆菌巴汀/嗜铁素类(Bacillibactin)、细菌素(Subtilosin A)及抗真菌化合物的二肽化合物芽孢菌溶素(Bacilysin)等。在HNYJJ2211C基因组中发现含有TasA 基因,位于2 480 714—2 481 499 bp,基因全长786 bp(gene2481),编码261个氨基酸。从其基因组中含有的抗菌活性物质相关的基因簇可以预测出,该菌株具有开发新药和作为可饲用微生物的潜力。
    添加不同比例黔金荞散对育肥猪饲喂效果的影响
    张涛, 唐远江, 陶小艳, 卢昱希, 周思旋, 杜春林, 张雄, 张静, 谭娅, 杨粤黔
    2024, 53(12):  159-16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16
    摘要 ( )   PDF (12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饲粮中添加黔中金荞麦块根提取物(黔金荞散)对育肥后期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血液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在育肥猪上的应用效果。选取24头体质量相近的外三元育肥猪(杜×长×大),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猪。对照组R1饲喂猪场基础饲粮,试验组R2、R3、R4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3%、0.6%、1.2%黔金荞散,试验期为70 d。结果表明,与R1组相比,R2、R3、R4各组育肥后期猪平均日增质量(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R1组相比,各试验组肌肉中呈味氨基酸、饱和脂肪酸总量、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R3组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降低(P<0.05)。不同比例黔金荞散对屠宰率、背膘厚、pH1h、pH24h、眼肌面积、熟肉率及肌内脂肪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R1组相比,R2组尿素氮(BUN)显著降低(P<0.05);R3、R4组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R2、R3、R4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提高8.04%、2.66%和9.91%(P>0.05)。与R1组相比,R3、R4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各试验组干扰素-γ(IFN-γ)均高于R1组,其中R2组最大,显著提高37.43%(P<0.05)。综上,在育肥后期猪饲粮中添加0.3%~1.2%的黔金荞散对其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无显著影响,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血清抗氧化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
    猪伪狂犬病病毒gE 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王瑞宁, 王勋, 李鸽, 李青梅, 李存法, 杨苏珍, 郭军庆
    2024, 53(12):  167-17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17
    摘要 ( )   PDF (36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开发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免疫诊断试剂,使用HEK293F细胞表达的gE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方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以期获得对PRV反应性良好的抗gE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结果显示,获得2株(2B5和8F7)稳定分泌抗PRV g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其腹水单克隆抗体的ELISA效价均为1∶1 000 000;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结果表明,2株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均为IgG1亚型,轻链均为Kappa链。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测定结果显示,2株单克隆抗体仅与PRV反应,不与其他常见病毒发生反应;SDS-PAGE结果显示,纯化后的单克隆抗体均在约50 ku和25 ku处有纯度较高的特异性条带;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结果表明,制备的2株单克隆抗体与转染gE 质粒的293T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根据Western blot结果,筛选获得的2株单克隆抗体均在120 ku附近出现特异条带,表明这2株单克隆抗体均能特异性识别PRV。综上,成功制备了2株特异性强、效价高的抗gE蛋白单克隆抗体,为后期PRV诊断试剂盒的制备提供重要的生物材料。
    农业信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
    软枝大红火龙果果实发育动态及其模型的建立
    宋亮, 徐婷婷, 卢学鹤, 张海东
    2024, 53(12):  174-18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2.018
    摘要 ( )   PDF (16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长三角地区设施火龙果为试验对象,测定软枝大红火龙果果实生长发育期间横径、纵径、鲜质量和干质量4种生长指标的动态变化。选择Logistic、Gompertz、Richards以及三次多项式4种生长方程,以生理发育时间为尺度建立果实生长发育模型,根据拟合结果确定每种指标最合适的数学模型,并用独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软枝大红果实横径和纵径的变化适合选择三次多项式方程,鲜质量和干质量的变化适合选择Logistic方程,最终得到的拟合模型R²均大于0.98。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横径、纵径、鲜质量和干质量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小于15%,模拟效果较好。以上模型对软枝大红火龙果果实生长指标的预测精度较高,可为长三角地区该品种火龙果的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目录
    《河南农业科学》2024年总目录
    2024, 53(12):  181-200. 
    摘要 ( )   PDF (9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