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目录
    目录
    2024, 53(10):  0. 
    摘要 ( )   PDF (314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氮沉降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朱乐洋, 张西哲, 陶江, 王秀, 韩艳英, 叶彦辉
    2024, 53(10):  1-1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01
    摘要 ( )   PDF (12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氮沉降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生态因子,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系统阐述氮沉降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综述了氮沉降对土壤根系、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呼吸以及土壤含碳矿物质化学氧化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氮沉降量梯度对土壤呼吸的具体影响,并对土壤呼吸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以期为后续深入监测、研究土壤呼吸及相关生命活动提供理论参考。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基因组和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张玉杨
    2024, 53(10):  12-2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02
    摘要 ( )   PDF (17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的猪肠道传染病,给全球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深入了解PEDV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是研制高效安全疫苗的关键。通过解析PEDV的基因组结构、编码的蛋白质以及其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可以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疫苗候选物。诊断技术的进步对于PED的早期诊断及免疫后应答水平监测和评估至关重要。因此,综述了PEDV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包括S、E、M、N、辅助蛋白和非结构蛋白)、血清学以及分子诊断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病毒中和(VN)和间接免疫荧光测定(IFA)、免疫层析试验(ICA)、荧光微球免疫测定(FMIA)、序列测定和聚类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蛋白(Cas)]的最新进展,旨在为建立快速有效的PEDV检测方法提供思路,并为临床上有效防控PED提供参考。
    作物栽培·遗传育种
    玉米单倍体自然加倍的细胞学研究
    张利华, 刘小慢, 马苗苗, 李星星, 张琪凡, 郑斌瑞, 刘宗华, 宋允允, 李浩川
    2024, 53(10):  21-2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03
    摘要 ( )   PDF (32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高自然加倍材料RL36及其单倍体(H-RL36)和低自然加倍材料L119A的单倍体(H-L119A)为试验材料,观察其花粉活力和花药形态,检测不同生育时期营养器官以及生殖器官的细胞倍性,同时观察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行为,以探索单倍体自然加倍产生可育配子的原因,剖析潜在的细胞学机制,为单倍体自然加倍的生物学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高自然加倍单倍体材料H-RL36具有圆形饱满可育的花粉粒,花药组织发育正常,而低自然加倍单倍体材料H-L119A花药内无活性的花粉且形态异常,花药组织皱缩,表现出不育。倍性检测发现,不同生育时期2个单倍体材料的叶片细胞染色体数均未发生加倍,H-RL36雄穗在小喇叭口期存在二倍化细胞和少数四倍体细胞,而H-L119A细胞未出现二倍化现象。利用DAPI(4,6-二脒基-2-苯基吲哚)染色观察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分离行为发现,在第1次减数分裂后期,H-RL36多数细胞染色体偏向一极分离,之后进行正常的第2次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目正常的配子,进而产生可育花粉;而H-L119A细胞内染色体不均等分离,产生染色体数目异常的不可育配子,最终退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偏分离可能导致单倍体自然加倍的产生,且单倍体生殖细胞与体细胞的加倍是2个相互独立的过程。
    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群体光合特性、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刘林业, 王壮壮, 谷丰序, 段剑钊, 王永华
    2024, 53(10):  28-3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04
    摘要 ( )   PDF (2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引进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制的冬小麦双宽双压带状播种机,设置常规等行距机械条播(CS)、宽幅机械条播(WS)、双宽双压带状播种(DDS)3种播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群体光合特性、氮素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旨在明确适宜于豫东南黏壤潮土麦田的播种方式,为该区冬小麦播种质量提升和农机农艺融合的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与CS处理相比,WS和DDS处理均提高了孕穗期后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群体光合速率,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积累量,并显著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尤其是DDS处理,2个处理2个年度分别平均增产6.94%和12.68%。综上,WS和DDS处理能有效提高冬小麦群体光合性能,促进氮素积累转运,实现增产,以DDS处理最优,可作为豫东南黏壤潮土区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方式。
    稻-龟-鳖-鱼综合种养模式对稻田病虫草害和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张琴, 陈灿, 黄璜, 徐萌, 沈乐, 张印
    2024, 53(10):  37-4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05
    摘要 ( )   PDF (17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设置稻-龟-鳖-鱼综合种养(DGBY)、稻-龟-鱼综合种养(DGY)、水稻单作(DCK)及水稻生态空白种植(DCK0)4个处理,研究不同综合种养模式对稻田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促进稻渔综合种养生产力的提质增效。结果表明,与DCK0处理相比,DGBY和DGY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均有防治效果,其中对纹枯病的防效最好,但防效较DCK处理极显著降低,分别为15.36%和13.19%;DGBY和DGY处理对第5代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较好,虫量较DCK0处理分别降低56.79%和48.85%,较DCK处理分别降低32.29%和16.95%,对第3代二化螟幼虫的防效次之,虫量较DCK0处理降低39.29%和33.93%,比DCK处理降低15.00%和7.50%。动物放养后50 d,DGBY处理对杂草密度、干质量的防效分别为38.38%、40.15%,DGY处理分别为32.99、35.39%,均与DCK处理无显著差异。除了DCK处理水稻实际产量显著高于DCK0处理外,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DGBY和DGY处理精米率均较DCK0处理极显著提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较DCK处理降低,具有改善稻米品质的作用。综上,稻-龟-鳖-鱼、稻-龟-鱼综合种养模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草的危害,达到稳产增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的目的。
    基于FISH和GISH技术的芝麻栽培种和野生种染色体组特征比较分析
    马琴, 赵瑞红, 琚铭, 陈成彬, 段迎辉, 杨伟飞, 苗红梅, 张海洋
    2024, 53(10):  48-5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06
    摘要 ( )   PDF (24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揭示胡麻属物种进化特征,探究胡麻属基因组结构演变及物种进化,促进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以芝麻栽培种豫芝11号和2n=26类型野生种S.alatum 3651为试验材料,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芝麻栽培种和野生种染色体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芝麻栽培种和野生种均为2n=2x=26类型;rDNA-FISH杂交结果显示,栽培种的13对染色体中,3对染色体(第7、8、9对染色体)的短臂端部携带45S rDNA特异信号,显示为随体特异染色体;2对染色体(第5、11对染色体)的短臂携带5S rDNA特异信号,5S rDNA与45S rDNA信号位于不同染色体上。野生种的13对染色体中,有2对染色体(第4、7对染色体)携带45S rDNA杂交信号,1对染色体(第4对染色体)携带5Sr DNA特异信号,5S rDNA与45S rDNA信号位于同一染色体不同位置,表明栽培种与野生种的染色体组特征差异较大。GISH杂交结果显示,分别以栽培种和野生种的基因组DNA作探针与自身染色体杂交,每条染色体上携带不同强弱的杂交信号,而与对方染色体杂交,均表现出极少的杂交信号。芝麻栽培种和野生种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但染色体rDNA数量、分布及其GISH信号均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栽培种和野生种亲缘关系较远。
    低烟碱烤烟品种与茄子嫁接效应分析及对嫁接面烟碱合成的影响
    白雅凡, 张梦玥, 李妍, 赵园园, 史素娟, 史宏志
    2024, 53(10):  54-6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07
    摘要 ( )   PDF (13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降低烟叶烟碱含量至低于致瘾阈值水平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减少人们对烟草依赖性的一项措施,但目前已有低烟碱品种的烟碱含量尚不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初步标准。为此,探索采用低烟碱品种与茄子嫁接降低低烟碱品种烟碱含量的效果和可行性,对嫁接面烟碱合成关键基因进行PCR鉴定,分析了嫁接后烟叶微量生物碱的来源和对不同烟碱含量品种的响应。结果表明,引进的低烟碱品种NC926 和国内低烟碱品种LAK326(CD-01)烤后中部叶烟碱含量分别为0.251 3% 和0.272 0%;NC926与茄子嫁接后成熟期鲜烟叶和烤后烟中部叶烟碱含量分别降至0.039 5%和0.046 0%,LAK326与茄子嫁接后成熟期鲜烟叶和烤后烟中部叶烟碱含量分别降至0.037 0%和0.039 4%,接近或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烟碱含量限量标准(0.4 mg/g)。通过比较常规高烟碱品种、低烟碱品种的嫁接烟嫁接面部位和非嫁接烟相应部位茎切面烟碱合成关键基因NtPMT1、NtPMT2、NtQPT2、NtBBLa、NtA622的表达情况,发现高烟碱和低烟碱品种烟茄嫁接后茎切面的烟碱合成关键基因表达量不同程度显著上调,表明嫁接措施可诱导嫁接部位产生烟碱合成能力,推测嫁接烟微量烟碱来自茎切面,且不同烟碱合成能力烤烟品种对嫁接产生不同响应,低烟碱品种烟碱合成关键基因表达量低于高烟碱品种。综上,与常规高烟碱品种与茄子嫁接相比,低烟碱品种与茄子嫁接技术结合可进一步降低烟叶烟碱含量,烤后烟叶可接近或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烟碱含量限量标准。
    86份花生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的鉴评及分析
    于沐, 胡延岭, 杨海棠
    2024, 53(10):  63-7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08
    摘要 ( )   PDF (25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花生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深度挖掘花生优异种质的应用潜力,采用变异系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对86份花生种质资源的22个农艺性状进行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12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0.15~1.08,10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71%~29.25%,各表型性状间具有遗传相关性。以欧氏距离为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可将86份花生种质资源聚为四大类群,其中第Ⅳ类群具有种子休眠性强、抗涝性强、生育期短、荚果产量高、抗锈病等特性,可作为高产花生的优良亲本。主成分分析提取前8个主成分,其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69.382%,按照主成分中信息载量筛选出生育期、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出米率、主茎高、第一侧枝长可以作为花生种质资源评价的主要指标。花生种质资源的综合得分(F值)为-1.05~0.89,筛选出综合得分(F值)>0.7的优异花生种质资源材料5份,分别为201610、濮花82号、201710、丰顺9616、冀农花33号。
    油莎豆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体系的建立
    朱雅婧, 张向歌, 许欣然, 胡海燕, 程珊, 陈晨, 李春鑫, 宋万献, 宋雯栩, 王会伟
    2024, 53(10):  73-8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09
    摘要 ( )   PDF (31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建立高效的油莎豆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体系,对适用于愈伤组织诱导的外植体(幼根、幼叶、幼叶鞘和分蘖节)进行筛选,并探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莎豆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外植体为分蘖节;最优愈伤组织诱导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为2.5 mg/L 2,4-D+0.6 mg/L 6-BA+0.6 mg/L NAA+0.9 mg/L ZT,诱导率可达65.58%;最优愈伤组织增殖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为0.5 mg/L 2,4-D+0.9 mg/L 6-BA+1.2 mg/L NAA+1.2 mg/L ZT,增殖率可达68.12%;最优愈伤组织分化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为0.9 mg/L 6-BA+0.6 mg/L NAA,分化率可达66.67%。试验筛选出了适合油莎豆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外植体,并优化了油莎豆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分化的条件,为后续油莎豆体细胞杂交、遗传转化等生物技术的研究及育种应用奠定基础。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斑地锦叶片和乳汁成分分析
    马良, 周艳, 高起, 黄勇, 夏至, 李贺敏
    2024, 53(10):  82-9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10
    摘要 ( )   PDF (34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比较斑地锦(Euphorbia maculata L.)叶片和乳汁所含活性成分的差异,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进行相关代谢物数据采集,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对斑地锦叶片和乳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差异代谢物,通过文献检索归纳比较叶片和乳汁主要差异代谢物的药理活性。结果表明,在斑地锦叶片和乳汁中共鉴定出1 229种代谢物,主要为生物碱(217种)、苯丙素及其衍生物类(178种)、脂类(147种)、萜类(137种),黄酮类(113种)等化合物。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859种差异代谢物,有466种代谢物在乳汁中高表达,其中3-脱氢莽草酸(酚酸类)、山梨酸(萜类)、原儿茶酸(酚酸类)、肉桂醛(苯丙素及其衍生物类)、橙皮苷(黄酮类)、川芎内酯(萜类)、α-细辛脑(苯丙素及其衍生物类)、水杨酸(酚酸类)、D-樟脑(萜类)、蒙花苷(黄酮类)、反式阿魏酸(苯丙素及其衍生物类)、姜黄素(酚酸类)、二十碳五烯酸乙酯(脂类)、β-石竹烯(萜类)等14种代谢物首次在斑地锦中被报道。斑地锦黄酮类活性成分在叶片中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乳汁;没食子酸乙酯、原儿茶酸乙酯、反式阿魏酸在乳汁中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叶片,其中反式阿魏酸在乳汁中的表达量为叶片的57.74倍。综上,斑地锦叶片和乳汁中代谢物成分和含量具有显著差异。
    胞外多糖对盐胁迫下荆芥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唐茜, 王佳丽, 李文强
    2024, 53(10):  96-10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11
    摘要 ( )   PDF (17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盐渍地中荆芥的种植效益,探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胞外多糖对盐胁迫下荆芥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同时从幼苗根系生理特性上分析其具体作用机制,设置6个处理[空白对照组(CK1)、盐胁迫对照组(CK2)、50 mg/kg胞外多糖组(T1)、100 mg/kg胞外多糖组(T2)、200 mg/kg胞外多糖组(T3)、400 mg/kg胞外多糖组(T4)]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胞外多糖对荆芥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添加200 mg/kg胞外多糖(T3)效果最显著,与CK2相比,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显著增加76.13%、144.16%、137.45%、265.28%,幼苗株高、茎粗、地下干质量和地上干质量分别显著升高60.49%、14.73%、40.08%、85.39%,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21.02%、84.56%、40.02%,Na+含量降低54.63%,K+含量升高95.24%,Na+/K+值降低76.76%,根系电解质渗出率、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44.54%、43.2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显著提高30.39%、34.59%、24.31%。综上所述,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可以通过根系渗透调节和激活抗氧化酶防御系统来提高幼苗的抗盐性,进而促进荆芥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农业资源与环境
    生物质炭和植物促生菌添加对矿井废水灌溉下小麦产量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靳苏娜, 周文峰, 吴钟
    2024, 53(10):  106-11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12
    摘要 ( )   PDF (15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中国农业大学小麦新品系农大136为供试对象,采用盆栽方式,研究矿井废水灌溉下土壤添加5%、10%、15%生物质炭以及各含量生物质炭+植物促生菌(PGPB)处理对小麦产量以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井水浇灌相比,矿井废水灌溉下土壤酶活性减弱,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降低;小麦根系活力下降,在各生育时期表现为拔节期最高,开花期次之,抽穗期最低;小麦各生育时期株高、单茎干物质质量及成熟期实际产量和生物产量均表现为下降趋势。而添加各含量生物质炭以及PGPB处理有利于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小麦生长和增产。与矿井废水浇灌对照处理相比,矿井废水浇灌下添加10%生物质炭+PGPB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以及脱氢酶活性分别增加90.6%、37.5%、60.3%、55.7%、69.2%,土壤pH值、全氮、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1.1%、185.4%、63.9%;小麦抽穗期10%生物质炭+PGPB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最高达139.1 mg/kg,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达253.4 mg/kg;成熟期小麦生物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提高24.4%、24.0%。综上所述,添加不同含量生物质炭和PGPB处理均能够提高矿井废水灌溉下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小麦各生育时期相对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增加株高和单茎干物质质量及小麦成熟期产量,其中以10%生物质炭+PGPB处理小麦增产效果最佳。
    植物保护
    贝莱斯芽孢杆菌EA19 与多菌灵复配防治小麦赤霉病研究
    王文肖, 刘美玲, 阙亚伟, 郑磊, 张强, 喻大昭, 杨立军, 龚双军, 曾凡松, 李利
    2024, 53(10):  117-12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13
    摘要 ( )   PDF (19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EA19与化学药剂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平板菌落计数法、Horsfall法筛选最佳复配比例,并通过离体麦穗和田间试验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不同浓度梯度的EA19发酵液喷雾粉和冻干粉对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为22.53%~93.96%,EC50分布在5.794 4~10.916 4 cfu/mL。菌株EA19与25~100 μg/mL多菌灵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与25~100 μg/mL咪鲜胺和戊唑醇均不具有相容性。多菌灵与EA19喷雾粉和冻干粉按药液体积比6∶4、7∶3、8∶2复配时对禾谷镰孢菌和亚洲镰孢菌的联合毒力较大,各体积比下的最大毒性比率为1.15~1.36。EC50 剂量的多菌灵与2种EA19菌粉按不同体积比复配后对室内离体麦穗赤霉病防效为47.91%~73.50%。田间试验中,EA19冻干粉与多菌灵联合施用,可使多菌灵在减量30%的情况下,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53.76%)、小麦籽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含量(0.50 mg/kg)、小麦理论产量(5 994.35 kg/hm2)与全量多菌灵处理无显著差异。综上,贝莱斯芽孢杆菌EA19与多菌灵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具有协同效果,二者复配可减少多菌灵的用量。
    园艺
    灵武长枣果实光泽度及其品质的调查与分析
    李运毛, 陆晖, 李翔, 冯学瑞, 马冲, 张悦, 曹兵
    2024, 53(10):  127-13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14
    摘要 ( )   PDF (11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灵武长枣不同光泽度果实[高光泽度果实(S果)的表面平整光滑,果形多为典型的长椭圆形,外观品相较好;低光泽度果实(R果)表面凹凸不平,果形多为果顶急剧凸起或凹下,外观品相较差]品质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宁夏灵武市7个灵武长枣种植园为调查对象,调查记录树龄、苗木类型、枣吊粗、枣吊长等指标,并采集不同光泽度果实(S、R果)作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光泽度、单果质量、果实横纵径等果实外观品质指标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维生素C(Vc)、可滴定酸含量等果实内在品质指标,并对其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园均有灵武长枣不同光泽度果实(S和R果),且随着树龄的增长,R果比率有降低的趋势;S果的光泽度是R果的1.56倍,且单果质量、果实纵横径、果形指数、果皮厚、果肉厚、核纵横径、单核质量、果实硬度均极显著小于R果;S果的Vc含量、糖酸比和固酸比均小于R果,但两者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花色素苷含量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灵武长枣S、R果的比率与苗木类型、树龄、枣吊粗、叶片叶绿素含量等因素极显著相关。综上,灵武长枣种植园均存在不同光泽度果实(即S果和R果)。灵武长枣不同光泽度果实品质各有优劣:S果的优势是外观品质好,果型周正,酸甜适口;R果优势则是其果实个大,Vc含量高,利于储存运输。
    盐胁迫下植物促生菌和2,4-表油菜素内酯对月季幼苗光合生理及离子转运的影响
    周士锋, 秦仁强
    2024, 53(10):  138-14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15
    摘要 ( )   PDF (23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月季品种巴西诺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探究不同盐质量分数(0、0.3%、0.6%、0.9%)胁迫下根际施用2,4-表油菜素内酯(EBR,1 μmol/L)、接种植物促生菌(PGPB)普罗维登斯菌(Providencia vermicola,1×107 cfu/mL)及其复合处理对月季幼苗生长、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离子转运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探明两者缓解月季盐胁迫的机制。结果表明,不同质量分数盐胁迫下月季幼苗生长受到抑制,株高、叶片厚度以及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等显著下降,施用EBR或者PGPB可以缓解月季受到的生长抑制程度。0.9%盐胁迫下,与对照(不喷施EBR,不接种PGPB)相比,EBR+PGPB处理的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分别增加13.1%和32.3%;叶绿素荧光参数中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SⅡ潜在活性(Fv/Fo)增加8.8%,净光合速率(Pn)增加53.7%,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变化,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降低6.0%。0.9%盐胁迫下,与对照相比,EBR+PGPB处理后月季地上部和根系Na+含量分别降低21.1%和26.6%,地上部和根系K+含量则分别增加73.7%和70.4%,地上部和根系中K+/Na+值分别增加116.7%和135.1%;同时EBR+PGPB处理能够激活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和H2O2 累积,与对照差异显著。综上,添加EBR、接种PGPB或者EBR+PGPB处理均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月季叶绿素含量,保护叶绿素荧光系统,维持植物Na+和K+的平衡,激活SOD、CAT等抗氧化酶活性以及降低细胞膜脂过氧化和H2O2累积,以减轻盐胁迫对月季幼苗的伤害程度,促进月季生长,其中以EBR+PGPB处理下月季幼苗的抗盐性效果更佳。
    畜牧·兽医
    大口黑鲈虹彩病毒主衣壳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与抗原表位鉴定
    宋占林, 明胜利, 曾磊, 潘佳佳, 赵黎明, 刘桃雪, 王江, 刘忠虎
    2024, 53(10):  149-15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16
    摘要 ( )   PDF (30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大口黑鲈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iridovirus,LMBV)主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为检测靶蛋白,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MCP重组蛋白并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小鼠脾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亚克隆筛选、小鼠腹腔接种、收集腹水等过程获得单克隆抗体;利用免疫印迹技术对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免疫识别的特异性以及其识别的抗原表位进行研究分析,为研制适于养殖现场快速检测LMBV的胶体金检测试纸条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获得了1株单克隆抗体2C9-6。特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单克隆抗体2C9-6可以特异性识别真核表达的LMBV-MCP和LMBV病毒颗粒。抗原表位分析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2C9-6识别LMBV-MCP的抗原表位位于LMBV-MCP蛋白N端第1—20位氨基酸。
    农业信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
    胶冻样芽孢杆菌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活性及其抗菌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李海利, 徐引弟, 王治方, 朱文豪, 陈建豪, 李斌, 段进刚, 冯丽丽, 杨帆, 马春江, 闫祥洲
    2024, 53(10):  159-16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17
    摘要 ( )   PDF (83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筛选对革兰氏阴性菌抑菌活性较好的药用植物芍药的内生菌,采用表面消毒法和平板对峙法分离筛选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有拮抗作用的芍药内生菌,对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通过全基因组学分析探究其抗菌活性物质。结果表明,从芍药根、茎、叶等不同组织分离得到20株内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抑菌试验,从20 株内生菌中获得1 株抗菌效果较好的革兰氏阴性内生菌HNYJ291,经形态学和分子方法鉴定为胶冻样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kribbensis),该菌能有效抑制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对该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HNYJ291的基因组大小为5 609 136 bp,G+C含量为45.48%,预测其编码基因个数为4 805个。分别有4 779、3 678、4 027、3 941、2 994、2 700个基因被NR、Swiss-Prot、Pfam、COG、GO、KEGG数据库注释,通过antiSMASH预测到与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相关的10个基因簇,主要次级代谢产物有环脂肽类抗生素(Fusaricidin B)、细菌素(Paenilan)、抗菌脂肽(Tridecaptin)、多黏菌素(Polymyxin)和抗菌肽(Paenicidin A)等。从其基因组中含有的抗菌活性物质相关基因簇可以预测出,该菌株具有开发新药和作为可饲用微生物的潜力。
    大豆茎秆相关表型自动检测方法研究
    陈佳骏, 刘芝妤, 周婉, 李杨, 詹炜, 黄岚, 王俊, 邱丽娟
    2024, 53(10):  170-18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10.018
    摘要 ( )   PDF (63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成熟期大豆植株中茎节数和茎粗表型的自动获取问题,将其分解为茎节识别、茎秆区域检测、茎节定位与排序、茎粗计算等若干子问题,提出一种融合目标检测、语义分割、路径规划等算法的茎秆表型自动检测方法。以A*寻径算法和目标检测算法为基础,实现了茎节自动检测与计数;以类比法、曲率法和最大内切圆法为基础,实现了茎粗自动检测与计算。针对成熟期植株中豆荚遮挡导致茎秆表型检测精度不佳的问题,在以YOLOv5s为基准的目标检测模型上融入坐标注意力机制,以增强对被遮挡茎节的关注,同时,针对豆荚密集导致的茎节误检问题,设计融合位置信息的过滤算法,将茎节检测任务的平均检测准确度(mAP)提升至93.2%,高于基准模型2.4百分点。使用语义分割模型识别茎秆区域,优化后的均交并比(mIoU)达82.6%。基于语义分割后的茎秆区域,对比3种茎粗检测方法,以最大内切圆法准确率最高。在实际植株样本图片上的检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茎节数和茎粗表型上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33个和0.99 mm,与人工测量的阈值要求基本相符,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74和1.20,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8.96%和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