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目录
    目录
    2025, 54(3):  0. 
    摘要 ( )   PDF (341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物栽培·遗传育种
    水稻蔗糖转运蛋白OsSUT4 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蔡昱萌, 汪颖, 何飞, 刘燕清, 刘静妍, 郭彦丽, 孙玥, 苏京平, 王胜军, 李军玲
    2025, 54(3):  1-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3.001
    摘要 ( )   PDF (51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隆水稻蔗糖转运蛋白OsSUT4基因,利用酵母异源表达系统验证OsSUT4 蔗糖转运功能,并在水稻中过表达,观察转基因植株表型,鉴定其耐盐性和抗旱性,探究OsSUT4基因在水稻抗逆中的作用,为水稻遗传改良提供新的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OsSUT4基因主要在拔节期的剑叶中表达;利用酵母异源表达系统首次验证了OsSUT4具有蔗糖转运功能;过表达OsSUT4基因没有明显改变籽粒的形态和千粒质量,但显著提高了株高和盐、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存活率,增强了水稻的耐盐性和抗旱性。
    花后喷施氨基酸螯合锌对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合成积累的影响
    张博文, 靳海洋, 许海霞, 郑飞, 何宁, 苏亚中, 赵国建, 程红建, 程西永, 李向东
    2025, 54(3):  8-1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3.002
    摘要 ( )   PDF (33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清水为对照(CK),设置花后喷施0.2%、0.4%的硫酸锌、天冬氨酸锌和甘氨酸锌处理,研究花后喷施氨基酸螯合锌对不同时期小麦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氨基酸含量、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优的锌肥,为小麦高产提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结果表明,与CK相比,喷施甘氨酸锌、天冬氨酸锌显著增加了龙亭和郸城两试验点喷施后10 d小麦籽粒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增幅分别为16.26%~27.45%和24.51%~39.13%;在郸城试验点,喷施硫酸锌、甘氨酸锌、天冬氨酸锌均显著增加喷施后10 d小麦籽粒结合态淀粉合成酶活性,增幅为9.93%~17.65%,而在龙亭试验点,仅喷施0.2%天冬氨酸锌使籽粒结合态淀粉合成酶活性显著提高12.15%;喷施甘氨酸锌、天冬氨酸锌显著增加龙亭和郸城两试验点喷施后10 d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增幅分别为14.49%~20.82%和13.26%~20.68%,喷施硫酸锌处理与CK无显著差异,所有喷锌处理对喷施后20 d和成熟期籽粒淀粉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与CK相比,喷施甘氨酸锌显著增加两试验点喷施后10 d小麦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增幅分别为16.67%和10.42%~14.58%,显著增加郸城试验点喷施后10、20 d籽粒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增幅分别为12.18%~15.53%、11.84%~12.76%;喷施0.2%天冬氨酸锌显著增加龙亭试验点喷施后20 d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增幅分别为23.21%和10.83%;喷施0.2%天冬氨酸锌或0.2%甘氨酸锌处理均显著增加两试验点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喷施0.4%甘氨酸锌处理仅显著增加郸城试验点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两试验点均以0.2%天冬氨酸锌处理增幅最大,分别为7.90%和7.25%。综上,花后喷施0.2%天冬氨酸锌、甘氨酸锌可显著促进小麦籽粒蛋白质合成积累,提高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其中以0.2%天冬氨酸锌效果最优。
    芽孢杆菌对盐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邓聪, 马璐, 汪青松, 付健, 王玉凤, 杨克军
    2025, 54(3):  20-3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3.003
    摘要 ( )   PDF (43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芽孢杆菌对萌发期玉米盐碱胁迫的缓解效应,以不同耐盐碱性的玉米品种(垦粘1号、先玉335、佳球105)为材料,在盐胁迫(100 mmol/L NaCl)、碱胁迫(60 mmol/L NaHCO3)下接种芽孢杆菌进行萌发试验,探究芽孢杆菌对盐碱胁迫下玉米胚芽长和胚根长、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膜脂过氧化程度(超氧阴离子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下玉米胚芽和胚根生长受到抑制,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膜脂过氧化程度均呈上升趋势。与盐碱胁迫相比,接种芽孢杆菌可提高盐碱胁迫下3个玉米品种胚芽长、胚根长及胚芽和胚根中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降低胚芽和胚根膜脂过氧化程度。其中,盐胁迫下接种芽孢杆菌后,胚芽中超氧阴离子含量下降14.74%~49.30%,胚根中超氧阴离子含量下降0.37%~57.55%;碱胁迫下接种芽孢杆菌后,胚芽超氧阴离子含量下降18.11%~46.31%,胚根超氧阴离子含量下降15.36%~46.83%。综上,芽孢杆菌能够通过提高玉米胚芽和胚根中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清除体内活性氧、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进而减轻盐碱胁迫对玉米萌发期造成的损伤,提高耐盐碱能力。
    灌溉方式对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
    高翠民, 田媛, 张瑞卿, 何方, 韩伟锋, 张运红, 潘晓莹, 杨永辉
    2025, 54(3):  31-3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3.004
    摘要 ( )   PDF (15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4 a田间定位试验,以不灌水处理为对照(CK),研究传统灌溉(TI)、喷灌(SI)和滴灌(DI)3种灌溉方式对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光合特性、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促进节水灌溉技术在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对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水氮利用率均有显著影响,总体上均以DI处理最高,其次为SI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DI处理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SPAD值分别提高3.3%~105.4%、5.6%~109.6% 和1.0%~19.4%;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分别提高6.9%~21.1%、4.6%~39.2%和9.2%~50.6%;花生单株饱果数、百果质量、出仁率和产量分别提高8.8%~35.5%、
    2.8%~16.2%、1.7%~5.6%和4.1%~30.1%。不同灌溉方式小麦-花生周年总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表现为DI>SI>TI,与TI处理相比,DI处理小麦-花生周年总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7.9%、19.8%和17.9%,SI处理分别提高10.1%、15.1%和10.1%。综上所述,在设置研究条件下,滴灌为小麦-花生周年最佳增产增效灌溉方式,其次为喷灌,两者均可以实现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协同提升的目标。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甜菜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综合评价
    袁团团, 刘长兵, 本秋平, 丁兆斐, 王开勇, 樊华, 李蔚农, 李志强
    2025, 54(3):  40-4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3.005
    摘要 ( )   PDF (35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筛选适宜新疆滴灌条件下提高甜菜产量的生长调节剂,在2021、2022 年分别采用缩节胺(DPC)、矮壮素(CCC)、烯效唑(S3307)、乙烯利(ETH)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甜菜出苗后50、70、90 d进行3次喷施,同时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探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甜菜生长、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明显降低甜菜株高,甜菜叶片光合色素含量较CK提高7.38%~16.81%,净光合速率较CK提高0.54%~21.54%,甜菜叶片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得到了有效改善。2021年DPC、CCC、S3307、ETH 处理较CK 分别增产5.97%、12.91%、2.84% 和14.20%,产糖量较CK 分别提高4.56%、10.90%、6.87%和10.35%;2022年较CK分别增产10.46%、13.08%、8.39%和18.17%,产糖量较CK分别提高8.34%、11.87%、9.44%和0.43%。主成分分析和熵权TOPSIS综合评价表明,各生长调节剂对甜菜的效应大小依次为CCC>ETH>DPC>S3307>CK,矮壮素对甜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调控效果最好。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对烟草的促生作用
    牛文研, 李小杰, 徐敏, 邱睿, 白静科, 刘畅, 陈玉国, 司军柯, 李淑君, 宋鹏宇, 宋守晔
    2025, 54(3):  50-5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3.006
    摘要 ( )   PDF (29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挖掘促进烟草生长的多功能有益微生物菌株,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健康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具有促生潜力的细菌菌株,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通过培养皿种子萌发及盆栽烟草试验明确其促生效果。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细菌菌株JLS0502 和JLS0413发酵液中吲哚-3-乙酸(IAA)含量分别为28.35、22.03 mg/L,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活性分别为546.64、521.21 U/L,且均具有溶磷、解钾、固氮等功能特性。经鉴定,菌株JLS0502为非脱羧勒克氏菌(Leclercia adecarboxylata),菌株JLS00413为路德维希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菌株JLS0502和JLS0413处理均可提高烟草种子萌发率,显著促进根伸长。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JLS0502和JLS0413处理对烟草的株高、鲜质量、根系形态等农艺性状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株高、全株鲜质量、根系鲜质量、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等指标较不加菌的对照分别显著提高66.05%、55.82%、59.30%、22.55%、29.37% 和75.38%、66.29%、105.23%、90.15%、140.48%;烟株叶片中油菜素内酯(BR)、赤霉素(GA)、IAA等植物生长相关激素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性相关酶活性均较对照有提升。可见,菌株JLS0502和JLS0413对烟草生长具有显著的促生作用。
    不同质量浓度外源6-BA对黄精初生根茎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溶溶, 岳贺伟, 张博, 胡鹏, 刘旸, 杨雪, 李娟, 李连珍
    2025, 54(3):  60-7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3.007
    摘要 ( )   PDF (23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6-苄氨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6-BA)对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初生根茎生理特性的影响,设置0 mg/L(CK)、50 mg/L(M1)、100 mg/L(M2)、200 mg/L(M3)4个质量浓度的6-BA处理黄精初生根茎,调查初生根茎出苗及生长情况,测定其出苗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肪酶、苹果酸脱氢酶(MDH)、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活性及丙二醛(MDA)、脂肪、游离氨基酸、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6-BA处理的黄精初生根茎出苗率,幼苗的叶长、叶宽、初生根茎、直径、主根长、侧根数和干物质量均显著高于CK(P<0.05)。其中,第61天,M1、M2、M3、CK出苗率分别为33.10%、60.12%、46.66%、3.68%,M2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显著(P<0.05)。第1—31天,6-BA处理的黄精初生根茎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CK(P<0.05),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CK(P<0.05);POD、SOD、CAT、MDH和G6PDH酶活性整
    体上高于CK,MDA含量整体上低于CK。SOD、CAT和G6PDH活性均在处理后第41天达到最高值。其中,M1、M2、M3 处理SOD 活性分别比CK 提高39.87%、86.99%、51.02%;CAT 活性分别比CK 提高30.25%、54.06%、45.79%;G6PDH活性分别比CK提高51.90%、132.42%、76.89%。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脂肪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这8个指标在不同质量浓度6-BA(0、50、100、200 mg/L)处理下可作为表征黄精初生根茎出苗及生长的核心评价指标。综上,6-BA能够显著提高黄精初生根茎出苗率、物质代谢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其最佳质量浓度为100 mg/L。
    印度梨形孢对濒危藏药薄叶鸡蛋参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柴国柱, 王美汇, 邱泽江, 杨启帆, 袁芳
    2025, 54(3):  71-7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3.008
    摘要 ( )   PDF (20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内生真菌印度梨形孢对栽培薄叶鸡蛋参的促生作用,提高其产量和抗逆性,采用室外盆栽试验,设置对照(CK)和接菌(PI)2个处理,研究印度梨形孢对薄叶鸡蛋参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浸泡结合灌溉接种法,成功建立了印度梨形孢与薄叶鸡蛋参的共生体系,定殖率为70.37%。印度梨形孢定殖的薄叶鸡蛋参,与对照相比较,其叶片数、总茎数、主茎长度、地上部分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显著增加101.27%、102.41%、76.07%、278.23%、265.52%,须根数、须根长度、地下部分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显著增加52.57%、63.39%、23.65%、32.52%,块茎直径增加12.14%;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显著提高9.79%、19.3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了28.02%;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2.84%、92.19%;根系活力显著提高65.57%。综上所述,印度梨形孢能够促进薄叶鸡蛋参的生长和增强其抗逆性,可用于提高薄叶鸡蛋参的栽培质量。
    桑树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功能菌筛选
    李莎, 杨加虎, 王艳辉, 黄新球, 杨文
    2025, 54(3):  77-8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3.009
    摘要 ( )   PDF (39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微生物培养、目标基因序列扩增与同源性鉴定等方法对桑树(Morus alba L.)内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探讨云桑6号桑树根、茎、叶中的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的菌株种类、分布特性及菌株功能特性。结果表明,从桑树中共分离得到9属43株内生细菌及14属22株内生真菌,其中从根部分离得到21株细菌和11株真菌,从茎中分离得到13株细菌和5株真菌,从叶中分离得到9株细菌和6株真菌。桑树根、茎、叶中的内生菌分布差异大,内生细菌在桑树根与茎中共有白色假芽孢杆菌(Falsibacillus pallidus)、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茎与叶中共有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根、茎、叶中共有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内生真菌在桑树根与叶中共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茎与叶、根与茎中没有检测到共有真菌存在。进一步的功能菌筛选结果表明,从65株内生菌中分别得到8株固氮功能菌(7株细菌、1株真菌)、4株溶磷菌(2株细菌、2株真菌)和8株解钾功能菌(6株细菌、2株真菌)。综上,桑树内生细菌、内生真菌在根、茎、叶中具有多样性和分布差异性,其中有溶磷、固氮、解钾等功能菌存在。
    农业资源与环境
    植物根际促生菌和褪黑素对大花金鸡菊抗氧化特性和砷吸收的影响
    梁亚男, 邬梦晞, 肖雍琴, 曾鲸津, 段益莉
    2025, 54(3):  87-9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3.010
    摘要 ( )   PDF (21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大花金鸡菊为试材,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探究80 mg/kg砷(As)胁迫下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与叶面喷施5 μmol/L(MT1)、20 μmol/L(MT2)、50 μmol/L(MT3)褪黑素(MT)及其复合处理对大花金鸡菊生长、根系构型、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营养元素、As吸收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As胁迫的CK处理相比,As胁迫下大花金鸡菊株高、叶面积、总生物量(地上部和根系干质量)整体上显著降低。叶面喷施不同浓度MT和MT+PGPR处理可以减轻As胁迫对大花金鸡菊的伤害。As胁迫下,与不接种PGPR不喷施MT处理相比,As+MT2+PGPR处理的大花金鸡菊根系构型(总根长、总体积、总表面积、根尖数)显著改善,根系活力提高了166.1%,叶绿素含量、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分别增加56.7%、15.6%和62.8%,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下降了23.7%。
    As胁迫显著降低了大花金鸡菊地上部和根系中氮、磷、钾含量,As+MT2+PGPR处理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地上部和根系中氮、磷、钾含量。同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MT和MT+PGPR处理能够增加大花金鸡菊地上部和根系As含量,提高大花金鸡菊As转运系数和富集系数,激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并增加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从而缓解大花金鸡菊受到的氧化胁迫。综上,As+MT2+PGPR处理提高大花金鸡菊抵抗As污染的效果最好。
    植物保护
    八棱海棠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及防治药剂筛选
    杜辰阳, 沈凤英, 吴俊伟, 赵鑫蕊, 王雪, 吴伟刚
    2025, 54(3):  99-10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3.011
    摘要 ( )   PDF (36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感染腐烂病的八棱海棠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并依据柯赫氏法则确定其致病性,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的种类,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从9种常用化学杀菌剂中筛选出对八棱海棠腐烂病病原菌毒力最强的药剂,以期为八棱海棠腐烂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从感染腐烂病的八棱海棠中分离获得的2株病原菌HL-23和HL-100均为黑腐皮壳属真菌Valsa mali。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分析菌株HL-23和HL-100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株HL-23 和HL-100最适宜在PDA培养基上培养,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5.0,最适温度为25~30 ℃,适宜在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磷酸二氢铵。通过室内平板试验测定了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9 种常用化学杀菌剂对八棱海棠腐烂病菌HL-23和HL-100的毒力,发现各杀菌剂对HL-23和HL-100这2株同类型病菌菌株的抑制率具有明显差异,抑制效果最好的为苯醚甲环唑,EC50 为0.010 9~0.011 0 mg/L;其次为嘧菌酯,EC50为0.015 8~0.018 1 mg/L。
    园艺
    不同隔根方式间作对白菜土壤养分、胞外酶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孙欣莹, 范博文, 赵立琴, 刘俊彩, 董子铭, 杨凤军
    2025, 54(3):  110-11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3.012
    摘要 ( )   PDF (58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究白菜大蒜间作下土壤养分含量和与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的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为白菜高效生产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以春秋帝王白菜和肇州白蒜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白菜单作(CK)、白菜大蒜塑料膜隔根间作(SM)、白菜大蒜尼龙网隔根间作(NW)、白菜大蒜不分隔间作(BF),测定土壤的养分性质和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L-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碱性磷酸酶(ALP)4种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并计算矢量长度和角度用于指示微生物的资源限制情况。结果表明,与CK相比,BF处理能够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速效磷(AP)含量,分别提高10.51%~21.21%、24.51%~266.07%、35.71%~102.86%和18.88%~154.17%,间作能够改善土壤养分情况,提高土壤肥力。与CK相比,NW和BF处理能够显著提高NAG和ALP活性,NAG活性分别提高17.54%~104.58%和48.04%~159.05%,ALP活性分别提高9.60%~31.55%和20.67%~48.32%。通过计算酶化学计量比,与NW和BF处理相比,CK和SM处理矢量长度和角度显著增加,盆栽土壤主要受微生物碳磷共同限制。与CK相比,NW和BF处理下碳磷限制程度减缓。单一作物种植易使土壤微生物面临的碳、磷限制加剧;不分隔间作能够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增加土壤ALP活性,有效缓解微生物资源限制。
    牡丹PomiR2592bj 及其靶基因PoSDR1 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雷炀, 高靖姗, 南琼琼, 郭丽丽, 侯小改
    2025, 54(3):  120-12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3.013
    摘要 ( )   PDF (85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前期对牡丹早花品种凤丹、凤丹早花突变植株和晚花品种连鹤转录组、miRNA和降解组联合分析,挖掘到调控牡丹花期的PomiR2592bj及其靶基因PoSDR1。为探究牡丹PomiR2592bj和PoSDR1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克隆得到了113 bp的PomiR2592bj和1 380 bp的PoSDR1序列,二级结构分析表明,PomiR2592bj 的前体序列可形成稳定的茎环结构,成熟序列分布在其3'臂端;多序列比对表明,PomiR2592bj成熟序列具有保守性;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miR2592家族分为了10个分支,且具有同源性。PoSDR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含296个氨基酸,具有亲水性,不存在跨膜结构域,不存在信号肽,Ser位点有19个被磷酸化,Thr位点有11个被磷酸化,Tyr位点有2个被磷酸化,具有NADB_Rossmann超家族保守域。PomiR2592bj经预测与PoSDR1具有靶向关系。
    畜牧·兽医
    SP1/IGF2BP3 轴对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
    黄雨馨, 王伟, 李一星, 唐中林
    2025, 54(3):  129-13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3.014
    摘要 ( )   PDF (59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3(IGF2BP3)对猪骨骼肌生长发育的影响,并解析其生物学功能和表达调控机制,为猪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候选基因,以猪骨骼肌卫星细胞为试验材料,通过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检测细胞增殖标志基因PCNA、CDK4、Cyclin A2MKI67的表达,采用EdU和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和速率,通过突变IGF2BP3基因启动子区SP1结合位点的双荧光素酶试验和ChIP试验探索转录因子SP1对IGF2BP3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在猪骨骼肌卫星细胞中敲低IGF2BP3后,细胞增殖标志基因的表达均明显上调,EdU阳性细胞比例增加,细胞增殖速率
    在48、72 h均明显提高。SP1结合位点的突变使双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而过表达SP1使双荧光素酶活性明显增强。SP1可与IGF2BP3 基因启动子区结合。干扰SP1IGF2BP3表达降低,而过表达SP1IGF2BP3表达增加。过表达SP1能部分消除敲低IGF2BP3促进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的表型。综上,转录因子SP1IGF2BP3基因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
    投喂频率对乌苏里拟鲿幼鱼生长特性、消化酶活性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陈军平, 武慧慧, 沈方方, 张佳鑫, 于若梦, 付永杰, 胡吉帮, 赵道全, 谢国强, 孙文喜
    2025, 54(3):  139-14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3.015
    摘要 ( )   PDF (14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投喂频率[每天投喂1(F1)、2(F2)、3(F3)、4(F4)次]对乌苏里拟鲿幼鱼的生长特性、肠道消化酶(脂肪酶、α-淀粉酶、胰蛋白酶)活性、肝脏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确定最佳投喂频率,以提高乌苏里拟鲿幼鱼的饲料利用率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F2组乌苏里拟鲿幼鱼末体质量、体质量特定生长率、相对增质量率、体质量日增加量和体长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F1、F3组。F1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F2组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F3、F4组。投喂频率对肝脏组织的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F1组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F2、F4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F1、F3组;F4组粗脂肪含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总氨基酸含量组间差异显著,表现为F1>F3>F2>F4。综上,建议投喂频率为2次/d,更有利于乌苏里拟鲿的生长。
    农业信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
    重庆市蜡梅开花期气候适宜度模型构建及潜在种植区研究
    吉莉, 李强
    2025, 54(3):  147-15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3.016
    摘要 ( )   PDF (72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蜡梅生长发育所需的光、温、水等资源产生了变化,开展蜡梅关键生育期的气候适应性研究有助于为蜡梅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以重庆市北碚区蜡梅开花时生长发育所需的光、温、水条件为基础,基于气候适宜性理论和模糊数学构建了蜡梅的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重庆市蜡梅开花期的气候适宜性特征,查找重庆市蜡梅潜在种植区,为蜡梅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北碚温度适宜度最高,主要在0.83~0.99,有利于蜡梅开花;降水适宜度在0.45~1.00,较能充分满足蜡梅开花期对水分的需求;日照适宜度最低,平均只有0.28,光照条件对蜡梅开花有一定的影响。对比分析2019—2022年蜡梅开花期的综合气候适宜度与实际蜡梅开花量,其趋势基本一致,都呈上升趋势,说明蜡梅气候适宜度模型较合理,能较好地反映蜡梅气候适宜性。重庆市12月—翌年1月的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平均气温分布在3~9 ℃,降水分布不均,日照时长自西向东逐渐增加。渝东南和渝东北2个区域的低温日数相对较多,且日较差大,对蜡梅自然生长有一定的影响。重庆地区蜡梅生长的气候条件中,气温适宜度>降水适宜度>日照适宜度,气温整体有利于蜡梅开花,而日照对重庆地区蜡梅开花有一定的影响。总的来说,重庆市蜡梅开花期综合气候适宜度比较高,渝西具有适合蜡梅开花的最优气候条件。
    不同类型烟叶热失重特性及分步热释放香味成分分析
    梁淼, 刘语煊, 朱海波, 苏曼, 郑永杰, 谢一飞, 姜希, 张峻松, 朱远洋
    2025, 54(3):  157-16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3.017
    摘要 ( )   PDF (55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不同类型烟叶在不同热失重温度区间的失重特性和成分释放特征,以烤烟、雪茄烟及白肋烟为研究对象,利用热重分析法和自主搭建的程序控温加热平台耦连烟气捕集装置,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烟叶的热失重特性及分步加热条件下的热释放产物。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烟叶的热失重过程均可分为4个阶段,但各样品的热失重特征参数有差异,烤烟在阶段Ⅱ的失重率和最大失重速率偏高,雪茄烟和白肋烟的初始分解温度偏高,而终止分解温度偏低。烤烟具有较低的综合热解指数[9.84×10-5%/(min·°C2)]和残余质量(28.47%)。热解动力学分析表明,烤烟在阶段Ⅱ的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A)均高于雪茄烟和白肋烟,白肋烟在阶段Ⅲ的Ea值高于烤烟和雪茄烟,而雪茄烟在阶段Ⅳ的Ea值高于烤烟和白肋烟。分步加热条件下,不同类型烟叶均在热分解阶段Ⅲ表现出最高的失重速率,阶段Ⅱ的失重率表现为烤烟>雪茄烟>白肋烟,烤烟和雪茄烟在阶段Ⅲ的失重率明显高于白肋烟(34.60%)。不同类型烟叶在各加热阶段的热释放香味产物差异明显,香味物质释放总量表现为雪茄烟(13 883.48 μg/g)>白肋烟(11 970.11 μg/g)>烤烟(8 753.42 μg/g),其中阶段Ⅲ释放的香味物质含量分别占总含量的42.86%、48.68%和61.85%。综上,不同类型烟叶的热失重特性及分步热释放香味成分具有差异性,卷烟产品配方设计时应考虑烟叶原料类型及对应温度的热释放成分。
    不同酶处理对低次烟叶提取物提质效果的影响
    罗海涛, 王硕赢, 齐雅婷, 李瑞丽, 陈栋, 饶超奇, 张峻松, 邹恩凯
    2025, 54(3):  170-18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3.018
    摘要 ( )   PDF (24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低次烟叶的使用价值,以去离子水处理为对照,选取果胶酶、木瓜蛋白酶、纤维素酶、α-淀粉酶、漆酶对低次烟叶进行预处理,制备烟草提取物,并对各提取物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卷烟加香感官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经GC-MS分析,6组提取物共检测出6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CK(去离子水处理所得烟草提取物)挥发性成分总量为12 335.78 μg/g,经不同酶处理后所制备的提取物挥发性成分总量为12 968.96~14 993.75 μg/g,较CK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以漆酶处理制备的烟叶提取物挥发性成分总量最高;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提取物挥发性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经漆酶处理所得的烟草提取物综合得分最高,其次为纤维素酶、α-淀粉酶处理所得的烟草提取物,木瓜蛋白酶、果胶酶、去离子水处理所得的烟草提取物综合得分较低;与CK相比,将酶处理后制备的烟叶提取物进行卷烟加香后能够提升卷烟的香气质量,降低刺激性和杂气,余味更舒适,其中漆酶处理制备的烟叶提取物卷烟加香后的综合得分最高,为87.4分,较CK提高7.5分。综上,漆酶为制备适用于卷烟加香的低次烟叶提取物的最优生物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