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目录
    目录
    2025, 54(1):  0. 
    摘要 ( )   PDF (349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物栽培·遗传育种
    TaGW2-A1 过表达小麦种质的创制及表型分析
    张浩然, 刘晓莹, 周峰龙, 许明晨, 郭争争, 程佳雨, 张坤普, 王道文, 师翠兰
    2025, 54(1):  1-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01
    摘要 ( )   PDF (28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TaGW2-A1基因过表达载体并转化小麦,鉴定并筛选T2纯合株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试验分析TaGW2-A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表达情况,结合烟草瞬时表达和细胞组分分离试验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并对转基因纯合株系进行表型分析,为深入解析TaGW2调控网络奠定基础,并为小麦高产优质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基因资源。结果表明,成功构建TaGW2-A1基因过表达载体,转化小麦后获得阳性转基因植株,并在T2筛选获得纯合转基因株系。TaGW2-A1基因表达水平在转基因纯合株系叶片和籽粒中较高,但仅在籽粒中检测到TaGW2-A1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TaGW2-A1蛋白主要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行使功能。表型分析结果表明,TaGW2-A1基因过表达显著降低株高、粒长、粒宽、千粒质量和单株产量,而对穗粒数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没有显著影响。
    滇麦7 号和滇麦12 号适应性评价及成株期抗条锈病基因检测
    蒋国飞, 王旭琴, 张玲源, 白玉涛, 张平, 刘俊娜, 李莉, 李寒雪, 覃鹏
    2025, 54(1):  9-2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02
    摘要 ( )   PDF (21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滇麦7号和滇麦12号在云南省7个试验点[丽江(海拔2 240 m)、楚雄(海拔1 773 m)、红河(海拔1 672 m)、保山(海拔1 654 m)、昆明(海拔1 603 m)、玉溪(海拔1 507 m)和临沧(海拔1 476 m)试验点]开展适应性评价,并进行成株期抗条锈基因(QYr.nwafu-4BL、Yr5、Yr10、Yr15、Yr18、Yr26、Yr29、Yr39、Yr41、Yr65、Yr67、Yr78Yr80)检测,旨在为推动云南省小麦优势区域布局和抗条锈病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红河试验点2个小麦品种产量较高,其生育期、株高、群体结构和抗逆性均表现较优异;2个品种间比较,滇麦7号的农艺性状表现较优异。对2个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条锈基因检测发现,滇麦7 号携带2 个抗病基因Yr78+QYr. nwafu-4BL,滇麦12 号携带4 个抗病基因Yr5+Yr65+Yr67+QYr.nwafu-4BL。综上,红河试验点的农艺性状表现较优,滇麦7号表现优于滇麦12号,适合在全省推广种植;2个品种在成株期表现出较高的条锈病抗性,其抗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抗性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01 农艺性状及不育生理机制分析
    刘欣怡, 廖志杰, 吕丹, 莫佳梅, 贾魏, 罗红兵
    2025, 54(1):  21-2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03
    摘要 ( )   PDF (20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揭示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生理机制,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01和保持系T01为试验材料,调查其农艺性状和花粉形态,并在苗期(V1)、拔节期(V6)、十一叶期(V11)、抽雄期(VT)、散粉期(R1)和籽粒建成期(R2)分别测定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不育系C01与保持系T01农艺性状无显著差异,但花药形态存在明显差异,T01花药饱满且能够正常开裂,呈浅黄色,有花粉;C01花药干瘪、不开裂,呈嫩绿色,花药长度和横截面直径均显著低于T01,且内无花粉。V1—VT,C01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低于T01;除VT外,C01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T01;C01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在VT和R1均显著低于T01;在所有生育时期,C01叶片中SOD活性均显著低于T01,POD活性无显著差异,CAT活性在V11和VT均显著低于T01;MDA含量无显著差异。由此推断,C01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合成运输途径可能受阻,能量供给不足致使CAT和SOD活性低,进而导致C01发生雄性不育。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的谷子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张爱琴, 郭斌, 柳利龙, 李旭华, 王青, 徐瑞, 张环
    2025, 54(1):  28-3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04
    摘要 ( )   PDF (40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究甘肃省中部地区不同谷子品种营养成分含量特征,建立谷子营养品质评价体系,筛选营养品质优良的谷子品种,以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种植的10个谷子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基本营养成分(水分、灰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粗脂肪、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及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功能营养成分(黄酮、总酚和粗多糖含量)和矿物元素(Zn、Mn、Cu、Fe、Ca、Mg、Se含量)等19个营养品质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谷子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谷子品种中,除水分含量外,其他18个营养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变异系数介于1.58%~103.46%,说明不同谷子品种单一营养品质指标间的差异较大。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确定了蛋白质、直链淀粉、粗多糖、镁(Mg)、硒(Se)和锌(Zn)含量可作为评价谷子营养品质的核心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建立了谷子营养品质评价模型,并依据营养品质综合得分获得排名前3位的谷子品种分别为陇谷23(M-8)、陇谷029(M-10)、陇谷032(M-9),与隶属函数法评价结果一致,说明这3个谷子品种营养品质较好;聚类分析将10个谷子品种分为3类,其中第Ⅱ类包括M-8和M-9,营养品质表现优异。
    镉胁迫下野生大豆苗期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耐镉候选基因筛选
    车雅丽1, 吴苏峻1, 王坤杨2, 王艳丽1, 张锴1, 乔亚科1, 袁泉3
    2025, 54(1):  40-5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05
    摘要 ( )   PDF (79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源种,具有丰富的耐逆等位基因。为筛选耐镉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并解析其耐镉分子机制,以冀东地区205份野生大豆品系作为研究材料,采用水培试验,设置镉胁迫和对照(不进行镉胁迫)2个处理以及2022年11月和2023年7月2个环境重复,测定苗期地上部鲜质量(SFW)、地下部鲜质量(RFW)、株高(PH)、根长(RL),计算鲜质量根冠比(RSR)、各性状对应的耐镉系数(CTC)及各个野生大豆材料的耐镉综合评价值(D值),同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并对15号染色体上的显著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除RSR外,镉胁迫处理幼苗性状平均值均低于对照;频率分析结果显示,2个环境下的CTC均表现为正态分布,呈现数量性状遗传特性;参照D值筛选出13份耐镉野生大豆种质。主成分分析显示,205份野生大豆材料可被分为3个类群;连锁不平衡(LD)分析发现,205份野生大豆自然群体在100 kb处出现衰减。GWAS分析共检测到195个与野生大豆耐镉性状显著相关的SNP,单个SNP可解释1.95%~25.43%的表型变异。根据SNP的物理位置共鉴定到591个候选基因,其中11个候选基因分别由多个SNP重复关联到,属于一因多效。更重要的是,根据功能注释发现了2 个金属耐性蛋白(MTPs)基因和2 个重金属相关蛋白(HIPPs)基因,分别是LOC114386540(MTP 10-like)、LOC114388453(MTP 10-like)、LOC114369981(HIPP 36-like)和LOC114381753(HIPP 37-like),这4个基因为阐明野生大豆耐镉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单倍型分析发现,15号染色体上的单倍型2的平均耐镉系数最大,属于优异单倍型。
    河南省牛至及其近缘种甘牛至SRAP 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指纹图谱构建
    田慧鑫, 于婵, 杨帆, 苏亚楠, 王晓东, 周艳, 李贺敏, 黄勇, 梁妍, 夏至
    2025, 54(1):  55-6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06
    摘要 ( )   PDF (24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河南省不同区域分布的牛至(Origanum vulgare)及其近缘种甘牛至(Origanum majorana)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牛至及甘牛至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分子标记方法,选取牛至野生居群(7个)、栽培居群(1个)及甘牛至栽培居群(1个)共9个居群77份牛至和甘牛至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构建DNA指纹图谱。结果表明,9对引物共扩增出98个条带,多态性条带94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5.92%,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0.89条。等位基因数(Na)为1.959 2、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19 5、Nei 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63 2、Shannon’s指数(I)为0.411 9。基于SRAP分子标记数据建立的UPGMA亲缘关系聚类图,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66~0.95。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6时,将牛至和甘牛至分为2个单独分支。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5时,不同区域牛至分为5个分支。综上,SRAP分子标记可以有效鉴别牛至与甘牛至;河南省南阳牛至种群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区域;筛选出了5对SRAP 引物(Me1/em6、Me1/em11、Me3/em4、Me3/em11、Me5/em3)构建牛至和甘牛至种质DNA指纹图谱。
    不同灌溉和施肥量对小茴香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祁天成, 李应海, 李洋洋
    2025, 54(1):  66-7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07
    摘要 ( )   PDF (21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不同灌溉和施肥量对小茴香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及品质的影响,设置3个灌溉定额(1 800、3 000、4 200 m3/hm2)、3个灌溉次数(2、3、4次)、3个施肥水平(270、450、630 kg/hm2),采用正交试验设计9个处理测定小茴香生长、生产和商品指标,通过极差和方差分析研究三因素对小茴香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有代表性的主成分,结合隶属函数法对9个处理小茴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小茴香的生长性状、产量构成及品质等存在显著性差异,三因素的影响次序为灌溉定额>灌溉次数>施肥量。不同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花序数与单株产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99。综合评价值由高到低排前三的处理依次为处理9(4 200 m3/hm2、4次、450 kg/hm2)、处理3(1 800 m3/hm2、4次、630 kg/hm2)、处理6(3 000 m3/hm2、4次、270 kg/hm2)。其中,处理9产量为3 728.25kg/hm2,显著高于处理1(1 800 m3/hm2、2次、270 kg/hm2),较处理1增产53.98%,综合评价值达0.837;处理3精油含量最高,为43.70 g/kg;处理6植株最高,株高为131.53 cm。综上,宁夏小茴香的最佳灌溉施肥模式为灌溉定额4 200 m3/hm2,灌溉次数4次(生长期1次,花期2次,坐果期1次),施肥量450 kg/hm2
    (生长期1次,花期1次)。
    农业资源与环境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川泽泻土壤肥力评价
    杨克方, 李瑞荣, 金梦真, 吴灵梅, 周季欣, 张亚玉
    2025, 54(1):  76-8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08
    摘要 ( )   PDF (35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建立科学的四川省土壤肥力评价体系并为川泽泻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参考,在川泽泻53个种植区收集159份土壤和川泽泻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川泽泻有效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最小数据集,综合评价该地土壤肥力情况。结果表明,川泽泻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中特征根值≥1的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2.803%,能够代表大部分土壤肥力评价指标的信息。筛选出的最小数据集由土壤pH值及全氮、速效磷、全铁、全锰和全锌含量6项指标构成,去除了68.42%的信息冗余。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川泽泻土壤质量指数介于0.26~0.82,均值为0.49,采样点78%的土壤肥力属于中高等水平。夹江县、五通桥区、东坡区和彭山县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分别为0.529、0.526、0.388、0.603,4个区域土壤肥力差异明显,但各区域土壤肥力变异强度低,适合川泽泻生长。基于全量数据集与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质量评价模型的土壤肥力结果相似,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变化趋势较为一致(R2=0.899),表明最小数据集对川泽泻土壤肥力有较好的覆盖作用,可以表征川泽泻土壤肥力状况。川泽泻土壤质量评价因子的障碍度介于0.03~0.08,Nash有效系数为0.673,表明土壤存在轻度障碍因子,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肥力评价精确程度高。综上,基于最小数据集构建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可以代表全量数据集对川泽泻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生产中应适当提高土壤pH值,合理施用氮肥、微肥并采取适宜的耕作管理措施,以改善川泽泻土壤肥力,促进川泽泻生长及品质提升。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宁夏旱作区土壤环境及饲用型作物生长的影响
    李凯, 罗世武, 王湛, 杨军学, 王勇, 王斐, 张建彤
    2025, 54(1):  90-10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09
    摘要 ( )   PDF (24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不同类型地膜覆盖下土壤环境及饲用型作物生长特征,以饲用玉米(C)和饲用高粱(S)为材料,采用渗水地膜(1)、普通地膜(2)、生物降解地膜(3)3种覆盖材料种植,测定2种作物生长特性、生物产量及土壤温湿度、养分、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C3和S3处理株高和SPAD值均低于其他处理。C1和C2处理鲜草产量较C3处理分别显著提高23.01、26.56%,S1和S2处理鲜草产量分别较S3处理显著提高18.61%、24.70%。与其他处理相比,C3和S3处理总体上均降低了土壤含水量和温度。C1、C2处理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分别较C3处理显著提高14.19%、14.62%和17.64%、19.86%,S1、S2处理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分别较S3处理显著提高13.08%、9.63%和38.19%、36.32%;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均表现为C2>C1>C3、S1>S2>S3,且C2和S1处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在宁夏旱作区种植饲用玉
    米覆盖材料以普通地膜为宜,饲用高粱覆盖材料以渗水地膜为宜。
    植物保护
    多黏类芽孢杆菌抗真菌活性及其纳米硒化应用
    袁莲莲, 刘天波, 李晓东, 邓征宇, 滕凯, 申莉莉, 焦裕冰, 王英文, 杨金广, 李莹
    2025, 54(1):  101-10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10
    摘要 ( )   PDF (74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筛选防效优良的微生物应用于作物真菌类病害防治,对前期筛选得到的多黏类芽孢杆菌KZJ-1进行了抗病及纳米硒化研究。结果显示,KZJ-1菌液对烟草炭疽病菌、靶斑病菌、根腐病菌、黑胫病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分别为49.78%、53.64%、46.42%、58.85%。菌株KZJ-1可以生物合成纳米硒,不同浓度的纳米硒活性菌液对黑胫病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随着加入的亚硒酸钠浓度增大,抑制效果增强。同时,盆栽试验结果显示,KZJ-1菌液及其纳米硒活性菌液均可有效防治烟草黑胫病并促进烟株生长,灌施纳米硒活性菌液7 d后烟草黑胫病病情指数最低,防效达90.23%,14 d后防效稍有下降,仍高达83.32%,均显著高于药剂对照;纳米硒活性菌液灌根的本氏烟生长发育最好,株高、最大叶长、最大叶宽的增长率分别为16.21%、31.74%、33.61%。可见,菌株KZJ-1生物合成纳米硒增强了原始菌株的抗病及促生能力,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蠋蝽对棉铃虫幼虫的捕食能力及捕食偏好
    陈俊华, 李非凡, 杜跃卿, 谢佳鑫, 张俏俏, 王晨旭, 郭世保
    2025, 54(1):  109-11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11
    摘要 ( )   PDF (17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蠋蝽(Arma chinensis)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的生物防控潜能,室内测定3、4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对2、3、4龄棉铃虫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并探究了5龄蠋蝽若虫和雌雄成虫捕食2龄棉铃虫的种内干扰效应和蠋蝽雌成虫对棉铃虫3龄幼虫、黄粉虫蛹的捕食偏好。结果显示,3、4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均能捕食2、3、4龄棉铃虫幼虫,且捕食功能反应遵循Holling Ⅱ模型。不同发育阶段蠋蝽对棉铃虫幼虫的控害效能表现为蠋蝽雌成虫>4龄若虫>3龄若虫,同一龄期蠋蝽的捕食量随猎物(棉铃虫)龄期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蠋蝽雌成虫、4龄与3龄若虫对2龄棉铃虫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36.778、28.351、26.938头,由此可见,雌成虫对棉铃虫2龄幼虫的捕食能力最强。随猎物(棉铃虫)密度降低,蠋蝽对棉铃虫幼虫的搜寻效应逐渐提升。此外,蠋蝽捕食作用受到自身密度的干扰,蠋蝽种内干扰作用表现为5龄若虫>雄成虫>雌成虫。捕食偏好结果显示,当黄粉虫蛹和3龄棉铃虫幼虫共存时,蠋蝽更倾向于捕食黄粉虫蛹,此结果为蠋蝽的室内扩繁提供了研究基础。
    园艺
    褪黑素对切花菊的保鲜效应分析
    田云芳, 楚志刚, 陈丽培, 贺一新, 刘晓娟, 范春丽
    2025, 54(1):  119-12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12
    摘要 ( )   PDF (32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升切花菊的贮运性,将优香鲜切花枝插于蒸馏水(对照)、基础瓶插液(30 g/kg蔗糖+250 mg/L 8-羟基喹啉+200 mg/L柠檬酸)、褪黑素瓶插液(20 μmol/L褪黑素)、基础+褪黑素复合液(20 μmol/L褪黑素+30 g/kg蔗糖+250 mg/L 8-羟基喹啉+200 mg/L柠檬酸)中,探索褪黑素对切花菊的保鲜效应。基于前面保鲜效应结果,以优香、黄小、白舟鲜切花枝为试验材料,设光照组(光照16 h/黑暗8 h,蒸馏水)、黑暗胁迫组(光照0 h/黑暗24 h,蒸馏水)、黑暗缓解组(光照0 h/黑暗24 h,20 μmol/L褪黑素)3个处理,研究褪黑素对3种切花菊黑暗胁迫下叶片黄化衰老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添加褪黑素能够明显延缓切花菊优香花径张开度,提升水分平衡值,提高色素含量,减缓切花鲜质量变化率下降速度,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相对电导率。与对照瓶插液(蒸馏水)相比,基础+褪黑素复合瓶插溶液对优香切花的保鲜效果最好(处理第7天花径平均值最小,为7.11 cm,可继续开放),其次是20 μmol/L褪黑素瓶插溶液和基础瓶插溶液。褪黑素处理提高了黑暗胁迫下3种切花菊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延缓了切花菊叶片可溶性蛋白的降解速度,降低了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在处理第7天,黑暗缓解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与黑暗胁迫组相比均降低最多,优香分别为13.76%、12.12%,黄小分别为17.35%、12.47%,白舟分别为10.64%、13.28%,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20 μmol/L褪黑素可以缓解切花菊叶片黑暗胁迫。推断褪黑素通过提高切花菊抗氧化酶活性等从而降低MDA含量,以缓解黑暗胁迫,从而延长叶绿期。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北美冬青果实品质的影响
    刘佳琪, 邹义萍, 殷雅文, 郝明灼
    2025, 54(1):  128-13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13
    摘要 ( )   PDF (15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北美冬青果实品质的调控效果,以2年生北美冬青奥斯特地栽苗为材料,将调环酸钙与甲哌鎓进行不同质量浓度的混配,与不同质量浓度的烯效唑和多效唑对比调控效果,并设置清水对照。在北美冬青坐果后的第1次果实膨大期和转色期对全株叶片表面进行喷施,成熟后采样,测定果实横纵径、单果鲜质量、含水量等形态指标以及果皮色度值和果实硬度值,并对果实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色素含量进行测定,结合果实黄酮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等内含物指标,进行指标间相关性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处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药剂处理后的果实果形指数均大于对照,表明各处理都有使果实形状规整、饱满的趋势;T4处理(5%烯效唑3.30g/L)处理的单果鲜质量最高,平均单果鲜质量为0.44 g;果实平均含水量最高的处理为T3(5%调环酸钙0.67 g/L+98%甲哌鎓0.30 g/L),含水量为65.73%。各处理均能提高果实亮度,使色泽鲜艳,其中T5处理(5%烯效唑2.00 g/L)下的果实L*和a*均最高,各处理下的果实b*无显著差异。T1处理(5%调环酸钙2.00 g/L+98%甲哌鎓1.00 g/L)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为0.022 mg/g;T5处理花青素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为190.57 μg/g;果实总黄酮含量随着药剂喷施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T2处理(5%调环酸钙1.30 g/L+98%甲哌鎓0.67 g/L)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最高;T3处理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较对照提高38.34%。各处理组的隶属函数值排名依次为T5>T2=T7>T3>T4>T6>T1>CK,表明在果实膨大期和转色期分别喷施2次5%烯效唑2.00 g/L,果实品质效果最优。
    玉露香梨杂交后代花粉生活力及其贮藏特性研究
    黄平, 杨策, 彭建营, 张玉星
    2025, 54(1):  136-14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14
    摘要 ( )   PDF (13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梨杂交后代花粉生活力变异特点以及花粉贮藏特性,为生产应用和理论研究提供依据。以玉露香×新世纪和玉露香×香红梨亲本及杂交后代各20个株系的花粉为试材,通过离体培养法测定不同株系花粉的萌发率来确定花粉的育性,并在-20 ℃条件下贮藏3-4、7-9、6-17、10-4、6-3株系的花粉,观察贮藏过程中生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玉露香×新世纪杂交后代的20个株系中15个株系的花粉萌发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不育株系有5个。玉露香×香红梨杂交后代的20个株系中7个株系的萌发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不育株系有13个。2个杂交组合中17个株系贮藏13个月后的花粉生活力和新鲜花粉无显著差异或高于新鲜花粉,3个株系的新鲜花粉和贮藏13个月的花粉具有显著差异,10-173 株系的下降幅度为34.91%,3-4 株系的下降幅度为55.48%,2-13 株系的下降幅度为100%。−20 ℃条件下贮藏的3-4、7-9、6-17、10-4、6-3等5个株系的花粉生活力动态检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7-9、6-17、6-3的花粉生活力先升后降,3-4的花粉生活力前3个月没有显著变化,之后开始下降。其中,6-3、10-4、6-17、7-9的花粉贮藏13个月的萌发率和新鲜花粉相比没有降低;3-4的花粉萌发率不足新鲜花粉的50%。玉露香×新世纪和玉露香×香红梨杂交后代花粉萌发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和不同比例的不育株系;前者组合后代的花粉萌发率明显高于后者组合,且不育株系比例明显低于后者组合。-20 ℃低温条件适合梨花粉1 a期的贮藏,贮藏后的花粉萌发率能满足授粉要求。
    畜牧·兽医
    锦鲤let-7 家族系统进化、靶基因预测及表达分析
    李泓, 田月瑶, 崔开明, 秦楠, 范道省, 田雪, 朱文锦
    2025, 54(1):  144-15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15
    摘要 ( )   PDF (50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锦鲤let-7家族成员的前体序列进行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检测锦鲤let-7家族成员表达量在体色形成过程中的变化,通过TargetScan和miRWalk对let-7j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并对靶基因的本体特征和代谢通路进行富集分析,为了解let-7家族的进化历史及其在锦鲤及硬骨鱼类体色形成中的作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锦鲤let-7家族成员在鱼类中高度保守,且其前体序列的5'端保守性高于3'。锦鲤let-7家族成员表达量在体色形成的4个阶段均表现为逐步升高的趋势,在体色完全形成的孵化后47 d达到最高。利用TargetScan和miRWalk对let-7j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其中571个靶基因在2个软件中均被预测到,这571个候选靶基因富集到了10个与体色形成相关的GO条目,包括色素沉积、发育过程的色素沉积、色素细胞分化、黑色素细胞分化、细胞色素沉积、黑色素小体转运、色素颗粒转运、色素代谢过程、黑色素小体定位的建立和黑色素小体定位;富集到与体色相关的KEGG调控通路主要有Wnt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和黑色素沉积通路。以上GO和KEGG通路中存在ltk、pmel、plin6、kitlgapax7a 等多个与色素细胞分化和迁移相关的基因。综上,let-7家族成员在鱼类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可能靶向色素细胞分化相关的基因参与锦鲤红色体色的形成。
    鲤源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特性研究
    张超, 吕军
    2025, 54(1):  153-15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16
    摘要 ( )   PDF (19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重庆市万州区某养殖场鲤苗种死亡的病因,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通过细菌分离纯化、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和cpn60基因检测、系统进化分析、动物回归感染试验对病原进行鉴定,并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株的药敏特性。结果显示,从患病鲤苗种的肝脏、肾脏和脾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WZ2302),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两端钝圆,整体呈杆状;菌落表面光滑、颜色为浅黄色半透明;有运动性,氧化酶、精氨酸双水解酶、过氧化氢酶、吲哚试验呈阳性,能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蔗糖、七叶苷、阿拉伯糖、甘露醇、水杨苷;16S rDNA和cpn60基因序列与豚鼠气单胞菌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和98%;回归试验攻毒组与临床病例表现相似。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氧氟沙星等13种药物敏感;对环丙沙星、链霉素和麦迪霉素敏感性较差,对青霉素、头孢噻吩、氨苄西林和头孢哌酮存在耐药性。综上,引起重庆市万州区某养殖场鲤鱼苗种死亡的病原菌是豚鼠气单胞菌,可选用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进行防治。
    农业信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
    基于MaxEnt 模型的不同气候情景下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变化分析
    张玉翠, 闫彩霞, 赵琳, 谭江红, 王成, 袁良
    2025, 54(1):  160-16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17
    摘要 ( )   PDF (51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湖北紫荆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和当代及未来阶段潜在适生区的变化趋势,可以为湖北紫荆的保护和引种移栽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湖北紫荆在我国范围内的329个分布数据,3个地形变量,当代和未来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中的温室气体低排放量(ssp126)、温室气体中排放量(ssp245)、温室气体高排放量(ssp585)情景下的19个气候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对影响湖北紫荆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并对当代及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的分布、面积、空间格局变化、质心迁移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影响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最冷月最低气温(Bio6)、年降水量(Bio12)和平均日温差(Bio2),最佳适宜范围分别为-5.5~5.0 ℃、小于1 750 mm、7.1~9.8 ℃。在当代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总面积为231.46×104 km2,主要分布在我国华东地区中南部、华中大部、华南中北部、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部,其中高、中、低适生区面积分别占比24.66%、35.21%和40.13%。在未来不同时期不同气候情景下,适生区的空间分布与当代相差不大,但总适生面积较当代均有所增加,在ssp126、ssp245、ssp585 情景下潜在适生区总面积在2050s(2041—2060年)分别增加0.49%、5.02%和4.64%,在2070s(2061—2080年)分别增加2.93%、4.47%和5.45%;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的2050s和2070s,适生区新增率较ssp126情景下相同时期的新增率偏高0.88~1.82 百分点,而丧失率与ssp126 情景下的丧失率相当或略偏小;整体而言,适生区新增率为4.80%~6.71%,丧失率为3.37%~4.65%,主要体现为中适生区面积增加,而高适生区面积明显减少;湖北紫荆潜在适生区均整体向北小幅迁移,迁移距离小于1个纬度;适生中心向西北或西南方向移动,移动距离小于300 km,整体位于重庆南部、贵州北部、四川东南部的交界地带,其经向移动幅度均显著大于纬向移动幅度,且在2070s的移动距离小于2050s的移动距离。表明在未来阶段,气候环境经向变化大于纬向变化,且适生中心迁移距离随时间有减小的趋势;在温室气体中、高排放量的气候背景下,气候环境更有利于湖北紫荆适生区的扩张。
    烟草秸秆基活性炭制备工艺的优化及性能表征
    黄世杰1, 方志辉2, 周芸1, 梁淼2, 李瑞丽2, 张嘉辉2, 陈志燕1, 张峻松2
    2025, 54(1):  170-18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01.018
    摘要 ( )   PDF (43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烟草秸秆基活性炭的制备工艺及其对孔隙结构的影响,选用烟草秸秆为碳源,以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微孔率为考察指标,通过BET比表面积检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烟秆基活性炭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活化剂制备出的活性炭表面形貌及孔隙结构有较大差异,官能团的种类基本一致,但是含量与比例有所差异。活化温度对比表面积以及总孔体积有较大影响,而微孔率主要影响因素是活化时间。通过优化得到的最优工艺条件为,以KOH为活化剂,物料比(烟秆∶活化剂,质量比)1∶2、浸渍时间12 h、活化温度800 ℃、活化时间60 min。所制备出的最优烟秆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1 980.91 m2/g,总孔体积为1.215 1 cm3/g,微孔率为66.66%。最优烟秆基活性炭对β-苯乙醇的吸附率达到101.49%,35 d的脱附率为35.78%。最优条件下制备出的烟草秸秆基活性炭孔隙结构发达,官能团种类丰富,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为烟草秸秆废弃物的多用途利用及高性能烟秆基活性炭的制备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