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目录
    目录
    2022, 51(3):  0. 
    摘要 ( )   PDF (639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有机无机肥配施影响土壤肥力与土壤环境的研究进展
    梁路, 张卫杰, 徐博涵, 庄秋丽, 姜秀芳, 黄玉波
    2022, 51(3):  1-1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3.001
    摘要 ( )   PDF (102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技术是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综述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土壤氮磷流失以及土壤重金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有机无机肥合理配施提供依据。
    基于图像处理的作物行识别算法研究进展
    刁智华, 闫娇楠, 赵素娜, 贺振东
    2022, 51(3):  12-1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3.002
    摘要 ( )   PDF (75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可靠的作物行识别是智慧农业机器人可靠导航的基石,可以有效减少农业机器人对农作物的损伤。基于图像处理的传统作物行识别技术包括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作物行拟合。综述了Hough变换法、最小二乘法、垂直投影法等传统作物行识别方法,并对其他的传统作物行识别方法进行了总结。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深度学习在农业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更好地采集图像的各种特征,并与农业机械有效结合是深度学习作物行识别与传统方法的不同。从上述2个方面,对国内外的作物行识别算法研究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指出基于图像处理的作物行识别算法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现在的研究状况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作物栽培·遗传育种
    缓释尿素减量侧深施用对长江中下游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姜恒鑫, 黄恒, 汪源, 赵灿, 王维领, 霍中洋
    2022, 51(3):  20-2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3.003
    摘要 ( )   PDF (80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优质食味粳稻南粳9108(迟熟)和南粳5718(中熟)为材料,以常规施氮300 kg/hm2、基蘖氮肥与穗氮肥比7∶3处理为对照,分别设计侧深基施缓释尿素量(施氮量)较对照基蘖氮肥量减少0(A)、10%(B)、15%(C)、20%(D)、25%(E)、30%(F)6个处理,不施分蘖肥,穗肥施氮量同对照,研究缓释尿素减量侧深施用对长江中下游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缓释肥侧深施技术在农业中更好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采用缓释尿素侧深施能够促进水稻生长,显著提高水稻产量,2个水稻品种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1.63%和10.61%,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但降低稻米的食味值。在5个减氮处理中,随着施氮量的减少,2个水稻品种生长变慢,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降低,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降低,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提高。与对照相比,B—D处理总体上能促进2个水稻品种生长,显著提高产量,改善加工、外观品质;B、C处理降低食味品质,提高营养品质;D处理提高食味品质,降低营养品质;E、F处理延缓2个水稻品种生长,显著降低产量,降低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提高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其中,D处理2个水稻品种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3.54%和2.16%,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得到改善,且稻米的食味品质提高,是一种优质稳产的施肥方式。
    施氮量对不同优质籼稻品种(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
    聂新星, 张敏敏, 段小丽, 吴茂前, 冯敬云, 刘波, 周雷, 杨利
    2022, 51(3):  30-3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3.004
    摘要 ( )   PDF (65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0、100、140、180 kg/hm2 4个施氮水平(分别命名为N0、N100、N140、N180)为主区,以3个湖北主栽或新育成优质籼稻品种(系)丰两优4号、巨2优60、E两优263为裂区,研究不同施氮量下3个水稻品种(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稻米品质的变化,为优质稻生产中氮高效利用品种的选择及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后丰两优4号、巨2优60和E两优263分别增产12.3%~18.8%、33.5%~50.3% 和24.1%~39.4%,且在N140和N180处理时,水稻产量表现为巨2优60和E两优263相近,均高于丰两优4号,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的提高。随着施氮量增加,3个籼稻品种(系)仅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整体来看,巨2优60的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高于丰两优4号和E两优263;E两优263的氮肥利用率高于丰两优4号和巨2优60;巨2优60和E两优263的氮肥偏生产力相近,均高于丰两优4号。施氮后3个籼稻品种(系)稻米蛋白质含量均显著增加,以E两优263 N180处理蛋白质含量最高,为9.7%。此外,施氮能够显著降低丰两优4号稻米胶稠度;显著提高巨2优60的糙米率、精米率,总体显著降低其垩白度;在N140处理时显著提高E两优263整精米率和垩白度;在N180处理时显著提高丰两优4号精米率、巨2优60整精米率,显著降低巨2优60胶稠度;稻米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均未见显著变化。整体来看,E两优263的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最高,丰两优4号次之;丰两优4号和巨2优60的直链淀粉含量相近,均高于E两优263;3个籼稻品种(系)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长宽比等指标方面相近。综上,巨2优60和E两优263更能兼顾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提高,不同稻米品质指标对施氮量的响应在3个籼稻品种(系)间存在差异。
    播期对藜麦主要农艺性状及籽粒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刘俊娜, 孔治有, 张平, 王倩朝, 环秀菊, 刘永江, 李莉, 覃鹏
    2022, 51(3):  38-4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3.005
    摘要 ( )   PDF (78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滇藜1号(红藜)和滇藜2号(白藜)2个品系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4月1日、4月15日、5月1日、5月15日、6月1日、6月15日、7月1日和7月15日)对藜麦主要农艺性状及籽粒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影响,以明确最佳播期。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红藜和白藜的生育期总体上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均在播期6月15日下最短;红藜和白藜的株高总体上均呈先降低后升高并趋于平稳的趋势,播期5月15日下最矮,播期4月1日下最高,且所有播期下红藜株高高于白藜;白藜单株产量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红藜单株产量呈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均在播期5月1日下最高,且总体上红藜单株产量均高于白藜;白藜和红藜的千粒质量总体上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红藜千粒质量在播期4月15日下最高,白藜千粒质量在播期5月15日下最高,且总体上白藜千粒质量高于红藜;籽粒钙含量总体上先升高后降低,在播期5月1日下白藜钙含量最高,在播期5月15日下红藜钙含量最高;红藜籽粒镁含量总体上先升高后降低,在播期6月15日下最高,白藜籽粒镁含量相对稳定,在播期5月15日下最高,且红藜籽粒镁含量均高于白藜;白藜籽粒铁含量在播期4月1日下最高,红藜籽粒铁含量在播期4月15日下最高;红藜籽粒锌含量在播期6月15日下最高,白藜籽粒锌含量除播期5月15日外,早播早熟的藜麦籽粒锌含量均高于晚播晚熟的藜麦,播期5月1日下最高。综上,总体上红藜的单株产量及籽粒钙、镁、锌含量均高于白藜;适宜的播期能有效地提高藜麦产量和籽粒矿物质元素含量,5—6月为适宜播期。
    不同引发处理对低温下糯玉米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崔正果, 曹庆军, 胡博, 王靖瑜, 杨浩, 李刚
    2022, 51(3):  47-5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3.006
    摘要 ( )   PDF (62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不同引发处理对糯玉米低温抗性的影响,以糯玉米万糯2000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早播的方法研究0.5 mmol/L褪黑素(MT)、0.5 mmol/L亚精胺(Spd)以及0.5 mmol/L褪黑素+0.5 mmol/L亚精胺(MT+Spd)3种引发处理对低温下糯玉米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引发处理(MT、Spd、MT + Spd)糯玉米出苗率分别较无引发剂处理(CK)显著提高26.05、27.09、31.25个百分点,种子出苗时间分别较CK显著缩短3.75、4.50、5.25 d,株高和株高整齐度均较CK显著提高,以MT+Spd处理效果最明显。引发处理均能显著增加低温下糯玉米根系表面积、根长、根系直径、地上部干质量、根系干质量、根冠比等,以MT+Spd处理效果最明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地上部干质量与根系干质量、根系表面积、根长均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利用引发处理提高大田条件下种子低温抗性是可行的,以MT+Spd处理效果最好。
    我国芝麻主要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优异变异位点挖掘
    李春, 段迎辉, 琚铭, 苗红梅, 杜华, 张海洋
    2022, 51(3):  55-6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3.007
    摘要 ( )   PDF (99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深入分析芝麻育成品种的多样性,挖掘优异等位基因位点,加快芝麻分子育种进程,以705份芝麻种质资源材料(95份我国育成芝麻品种、405份国内地方种、205份国外种质)基因组数据为基础,开展了芝麻育成品种和地方种间分子多样性的比较分析。通过分析,获得了12 704个普遍存在的SNP/InDel变异位点,通过比较95份育成品种和405份地方种间的核苷酸多样性差异,发现育成品种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158,较地方种(0.246)显著降低。进一步通过模拟置换检验发现,在95个育成品种中,共有2 483个位点的遗传多样性较地方种显著降低,115个位点的多样性显著升高;同时,以遗传分化系数Fst 为参数,筛选出在育成品种与地方种群体之间表现出显著分化的变异位点1 290个。通过结果的交集分析,获得了在群体间显著分化且遗传多样性在育成品种内显著提升的变异位点80个,其中,具有强突变效应的变异位点14 个。结合基因组信息分析发现,位点Chr2:8176782 和Chr10:3441593分别位于2个抗病相关基因(C_2_2.176 和C37.81)内,且在育成品种中的基因频率较地方种分别提高了12.93倍和3.44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某些位点在芝麻育成品种与地方种间发生了显著的多样性变异,而这种改变可能与育成品种优良性状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地表覆盖对茶树冻害及茶园地温时空变化的影响
    余跑兰, 孙永明, 吴艳, 肖小军, 林小兵, 周莺, 汪海鸿
    2022, 51(3):  65-7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3.008
    摘要 ( )   PDF (74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地表不同覆盖物对茶树低温冻害及茶园地温时空变化的影响,指导茶农有效开展冻害预防,采用稻草、白膜、防草布3种材料对茶园地表进行覆盖,同时以不覆盖为对照,比较极端低温下茶园土壤温度时空变化和茶树冻害的发生情况,分析地表最低温度、日较差、低温持续时间与茶树受冻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白膜、稻草、防草布覆盖均能提高土壤地表最低温度,比对照分别高2.9、2.6、0.9℃,减轻茶树受冻程度,覆白膜和稻草处理的茶树受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和覆防草布处理。覆白膜具有增温作用,能提高不同深度土壤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使其较对照分别平均提高1.0~2.9℃和1.0~4.7 ℃,增温效果大于覆盖其他材料;覆稻草具有高温时降温和低温时升温的双向调控作用,增加了同一深度土壤温度的稳定性,日较差最小,降温效果最好;覆防草布降温不如覆稻草,增温不如覆白膜。地温时空变化主要体现在表层土壤,地下土壤与表层土壤相比温度变化趋于平缓;沿着土壤深度方向,土壤温度峰值出现的时间延后。茶树受冻率与地表平均最低温度、地表温度<0 ℃最长持续时间呈显著相关,与地表温度<4 ℃最长持续时间呈极显著相关,地表温度<0 ℃不是茶树受冻的临界温度,当茶园地表温度0~4 ℃,持续时间大于7 d且日持续时间大于13.5 h,茶树仍可发生冻害。因此,从预防茶园低温冻害考虑,覆盖材料推荐使用白膜和稻草;从保持土壤温度的稳定性考虑,推荐使用稻草。
    农业资源与环境
    稻蟹共生系统根际土壤菌群组成及主要代谢通路分析
    宋宇
    2022, 51(3):  73-8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3.009
    摘要 ( )   PDF (86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稻蟹共生系统中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主要代谢通路,以水稻单作为对照(CK),利用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对2种稻田成熟期的根际土壤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土壤细菌、古菌和真菌的种类、丰度差异以及微生物的主要代谢通路差异。结果表明,样品中细菌界占98.09%,古菌界占1.76%,真菌界和其他占0.15%。在细菌门水平上,2 种稻田的前4 个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4种优势菌门在2种稻田的相对丰度为90.86%;在细菌属水平上,位居前四的菌属在稻蟹共生系统中的相对丰度均高于CK。在古菌门水平上,共有4个优势菌门,其中稻蟹共生系统中的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相对丰度为4.41%,是CK(0.48%)的9.19倍;在古菌属水平上,甲烷螺菌属(Methanospirillum)和甲烷丝菌属(Methanothrix)共占53.63%,是主要菌属。在真菌门水平上,优势菌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稻蟹共生系统中的子囊菌门相对丰度为72.58%,是CK(64.81%)的1.12倍;在真菌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前十的菌属中,稻蟹共生系统的毛壳菌属(Chaetomium)相对丰度为23.62%,是CK(11.88%)的1.99倍,木霉菌属(Trichoderma)相对丰度为2.56%,是CK(0.92%)的2.78倍。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无论细菌、古菌还是真菌,稻蟹共生系统的物种数均高于CK。共有1 594 699个非冗余基因注释到KEGG代谢通路中,分属421类代谢通路,稻蟹共生系统在前20类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均高于CK,说明河蟹引入生物有机肥稻田后丰富了微生物的物种组成,加强了物种代谢能力。
    不同碳源有机物料对植烟土壤碳氮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张蕤, 王欢欢, 赵园园, 程玉渊, 吴疆, 史宏志
    2022, 51(3):  84-9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3.010
    摘要 ( )   PDF (97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同一碳氮比条件下,不同碳源有机物料对植烟土壤碳氮、细菌群落及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分别添加生物炭、腐熟小麦秸秆、腐熟牛粪、沼渣4种有机物料,将其与无机氮(化肥)混合调至碳氮比为30,研究其对植烟土壤碳氮及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物料的施用可降低土壤容重、硝态氮含量,增加碱解氮、铵态氮含量,增加土壤总碳、总氮含量。腐熟小麦秸秆、腐熟牛粪的施用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可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进而影响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就不同碳源有机物料添加的整体效果来看,以腐熟小麦秸秆与无机氮配施对植烟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改善效果最好。该处理与对照(单施氮肥)相比,烟草移栽后60 d时,土壤容重降低了9.22%,总碳、总氮、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细菌OTU(操作分类单元)数分别增加了44.39%、21.06%、49.22%、53.37%、6.70%;土壤细菌优势菌群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黏球菌门(Myxococcota)。
    植物保护
    拟轮枝镰孢二氢乳清酸氧化酶对伏马毒素合成的影响
    李绍宽, 刘静, 赵楠, 庞民好, 唐博文, 赵斌, 刘颖超
    2022, 51(3):  95-10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3.011
    摘要 ( )   PDF (86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是玉米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产生的伏马毒素是一种有毒次级代谢产物,严重降低玉米品质,威胁食品安全。DHOD基因编码二氢乳清酸氧化酶(DHOD),主要通过参与生命体中的嘧啶合成途径来影响机体的DNA、RNA合成,进而调控次生物质代谢等过程。为明确DHOD基因在拟轮枝镰孢伏马毒素生物合成中的作用,首先分析拟轮枝镰孢DHOD的系统发育关系,然后通过同源重组法创制拟轮枝镰孢DHOD基因敲除突变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拟轮枝镰孢野生型与DHOD基因敲除突变体伏马毒素产生量的差异,并利用RT-qPCR技术分析DHOD基因及伏马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系统发育分析及序列同源比对结果表明,DHOD基因在镰孢菌中较保守;PCR和RT-qPCR分析表明,采用同源重组法获得了拟轮枝镰孢DHOD 基因敲除突变体;HPLC分析显示,DHOD基因敲除突变体的毒素产量较野生型显著下降88.32%~93.56%;RT-qPCR检测结果表明,拟轮枝镰孢DHOD基因敲除突变体中fum1、fum6、fum8 和fum13基因表达量较野生型均显著下降。综上所述,拟轮枝镰孢中DHOD基因表达量与伏马毒素的产量呈正相关。
    楸树茎腐病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不同楸树材料抗病性差异
    杨潇, 王曙光, 梁慎, 娄长城, 王利民, 师曼, 张和臣
    2022, 51(3):  104-11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3.012
    摘要 ( )   PDF (91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楸树茎腐病的致病原因,了解不同楸树材料对致病菌的抗性差异,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感病楸树植株中分离纯化菌株并验证其致病性,之后进行形态与分子鉴定,采用离体叶片穿刺法和浸根法将致病菌接种至不同楸树材料,测定不同楸树材料叶片β-1,3-葡聚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楸树茎腐病的病原菌为露湿漆斑菌(Myrothecium roridum)。在离体叶片穿刺试验中,洛楸1号(CL1)病情指数最低,为39.17;在浸根法试验中,金丝楸(CJS)病情指数最低,为26.67。3个楸树材料中,CJS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最快,其活性峰值比CL1高14.89%,比豫楸2号与灰楸的杂交种(CZ2)高7.12%;CL1的SOD活性上升最快;CL1和CJS的POD活性分别在第3天和第6天达到峰值,且CJS的峰值比CL1高11.11%,比CZ2高25.00%。综合病情指数和酶活性变化,CJS对茎腐病的抗性更强。
    园艺
    凤丹白牡丹EIN3/EIL 家族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韩波, 徐玲霞, 曹小迎, 张光琴
    2022, 51(3):  112-11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3.013
    摘要 ( )   PDF (55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乙烯调节植物非生物应激反应和耐受性,而EIN3/EIL家族基因是乙烯通路中的关键基因。参考牡丹3个EIL基因设计引物,获得3个凤丹白牡丹的EIN3/EIL基因,分别命名为PoEIL1、PoEIL2、PoEIL3(GenBank登录号为MZ648327—MZ648329)。序列分析表明,它们与拟南芥EIN3/EIL家族基因具有较高相似度,其中PoEIL1 与拟南芥的AtEIL3聚为一支,PoEIL2PoEIL3AtEIN3AtEIL1 聚在一起。保守基序(Motif)分析结果显示,每条序列至少存在5个相同位置的保守基序。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表明,3个基因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各异。3个基因在不同花期花瓣中的表达特性也不一致,PoEIL1随着花的盛开表达量增加,推测PoEIL1与花的发育有关,可以通过调控PoEIL1 的表达来调控花期。
    杏鲍菇液体菌种的细胞固定化技术及其保藏条件研究
    周婷婷, 周荣翔, 张瑶, 陈文才, 李霁虹, 马桂珍
    2022, 51(3):  118-12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3.014
    摘要 ( )   PDF (73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杏鲍菇液体菌种不耐储存和不易运输等问题,通过筛选适宜的固定化载体种类及其质量浓度,分析液体菌种与固定化载体体积比、CaCl2质量浓度、交联时间等对固定化小球形成的影响,优化固定化条件,研究杏鲍菇液体菌种细胞固定化技术;通过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保藏不同时间固定化菌种的成活率、菌丝生长速度、呼吸强度、纤维素酶活性等,明确固定化菌种的生物活性和保藏稳定性。结果表明,杏鲍菇液体菌种的细胞固定化最佳条件为:将海藻酸钠与聚乙烯醇(质量比3∶7)作为固定化载体,固定化载体质量浓度为80 g/L,液体菌种与固定化载体溶液体积比5∶5,CaCl2质量浓度为20 g/L,交联时间6 h,制得的固定化菌种球形规则,传质性快,为15 min,机械强度适中,为60.1 g,菌丝增长率高达200.1%。固定化菌种在20、4℃条件下保藏30 d,随着保藏时间增加,成活率和菌丝生长速度无显著性变化,呼吸强度降低,纤维素酶活性升高,说明菌种仍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利于固定化菌种生物活性稳定;-20℃保藏10 d成活率和菌丝生长速度分别降低50个百分点和72.73%,呼吸强度和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降低,菌种生物活性降低,不利于菌种的保藏。
    大跨度外保温型塑料大棚内番茄栽培温度适宜度评价和游程分析
    董晓星, 余路明, 牛旭旭, 张增光, 李胜利
    2022, 51(3):  127-13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3.015
    摘要 ( )   PDF (89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科学利用大跨度外保温型塑料大棚(WSTP)进行番茄生产栽培,针对性地进行环境调控,利用已获得的棚内小气候数据,通过温度适宜度模型,分别对该大棚内3个茬口的番茄栽培温度适宜度进行评价,并对其中的不适宜时段进行游程分析,筛选环境限制因子并制定适宜生产栽培计划,提出相应的环境调控措施。结果表明,在河南地区WSTP大棚内3个栽培茬口中,早春茬适宜度最高,累计适宜度(白天气温+夜间气温+白天地温+夜间地温)为3.50,越冬茬次之,秋冬茬最低,但后两者累计适宜度差异不大。棚内主要的不适宜时期集中在8月31日至9月9日和12月5日至次年2月23日。棚内夜间气温是首要的不利环境因子,适宜度低,游程烈度大,游程历时长,其后依次是白天气温、白天地温和夜间地温。WSTP大棚内种植番茄采用一年两茬安排生产计划更有利于栽培生产。
    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和灌溉量对大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丹
    2022, 51(3):  139-14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3.016
    摘要 ( )   PDF (61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牟蒜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化肥减量[675 kg/hm2(F3)、607 kg/hm2(F2)和540 kg/hm2(F1)]配施生物有机肥[3 000 kg/hm2(O1)、5 000 kg/hm2(O2)和8 000 kg/hm2(O3)]对蒜薹、蒜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佳肥料组合,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灌溉量[800 m3/hm2(I1)和1 600 m3/hm2(I2)]对蒜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的水肥管理措施。结果表明,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增加,蒜薹和蒜头的产量均先增加后降低,以O2处理最高。在O1条件下,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蒜薹和蒜头的产量均显著增加;在O2和O3条件下,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蒜薹和蒜头的产量均减少。蒜薹和蒜头的产量均以O2F1处理最高,分别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2.79%~28.28%、1.84%~21.44%。随着生物有机肥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随着生物有机肥的增加、化肥施用量的减少,蒜头和蒜薹的大蒜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Vc)含量均逐渐增加,硝酸盐含量均逐渐降低。蒜头和蒜薹的品质以O3F1处理最优,O3F2、O2F1处理较优,总体上三者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蒜头和蒜薹的产量和品质,以O2F1处理最优。在O2F1处理基础上进行灌溉量试验,结果表明,I2O2F1处理蒜头产量较I1O2F1处理显著提高4.4%,大蒜素、Vc、硝酸盐含量较I1O2F1处理显著降低10.40%、4.19%、9.38%,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较I1O2F1处理显著增加5.52%、3.83%。综合考虑大蒜产量和品质,以I2O2F1处理最优。
    畜牧·兽医
    2020 年河南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ORF5 基因变异分析
    郭占达, 杜季梅, 郭子仪, 王新港, 张彦华
    2022, 51(3):  146-15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3.017
    摘要 ( )   PDF (63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河南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流行及变异情况,对2020年采集于河南的401份PRRSV感染疑似病料进行TaqMan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结果显示,共检测出100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24.9%。对其中18株PRRSV流行毒株ORF5基因进行测序、同源性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18株PRRSV流行毒株ORF5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3.4%以上,与参考毒株同源性为82.9%~99.7%。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18株PRRSV流行毒株序列均为美洲株,分属于1、5、8三个谱系,其中2株属于以JXAl为代表的谱系8,1株属于以VR2332为代表的谱系5,15株属于以NADC30为代表的谱系1。氨基酸比对结果显示,HN-TH1-2020、HY-PY1-2020、HN-XY1-2020毒株的13位以及HN-XC1-2020毒株的151位氨基酸毒力相关位点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突变。
    蜜蜂残翅病毒两步法荧光定量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红坤, 王艺桦, 周丹银, 董坤, 张炫
    2022, 51(3):  154-16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3.018
    摘要 ( )   PDF (66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建立一种灵敏度更高的蜜蜂残翅病毒两步法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根据残翅病毒保守基因片段设计引物,采取反转录过程与荧光定量PCR过程分步进行的方式,建立基于SYBR染料法检测残翅病毒的两步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灵敏性、稳定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建立的两步法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采用的引物特异性良好,在6.58×101~6.58×108拷贝/μL质粒标准品间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2为0.999 7,扩增效率为100.8%。该方法的灵敏度为6.58拷贝/μL,与蜜蜂黑蜂王台病毒和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组内变异系数为0.20%~0.66%,组间变异系数为0.08%~0.98%,对蜜蜂样品残翅病毒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PCR,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重复性和实用性。综上,成功建立了一种灵敏度高、适用性好的残翅病毒两步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我国蜜蜂残翅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的构建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响应面法优化畜禽清肺颗粒制备工艺
    张艳, 郝敬友, 薛沾枚, 刘雪松, 苏景, 唐伟, 刘彦凯, 孙洪杰, 史同瑞
    2022, 51(3):  162-17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3.019
    摘要 ( )   PDF (78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决传统中药提取效率低的技术问题,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对畜禽清肺颗粒制备工艺进行改良,包括发酵提取、浸膏提取、醇沉、颗粒处方、制粒、烘干和整粒等,并测定改良畜禽清肺颗粒的药物有效成分含量。结果表明,畜禽清肺颗粒最佳制备工艺为发酵中药加8 倍水提取2 次,1.5 h/次;所得浸膏用70%乙醇于相对密度1.35条件下静置24 h;将浸膏、辅料以1∶7.6配比,辅料为乳糖与糊精1∶2配比,并以80%乙醇作为湿润剂湿混30 min,过1.40 mm孔径筛,总混30 min,制备颗粒;湿颗粒于70 ℃烘干4 h,用1.40 mm孔径漩振筛整粒,粗颗粒用摇摆颗粒机1.40 mm孔径筛继续整粒即可。与传统畜禽清肺颗粒相比,改良畜禽清肺颗粒中(R,S)-告依春和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含量分别提高22.67%和25.39%,甘草苷和甘草酸铵含量均提高1倍以上。
    农业信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
    烤烟烘烤过程风机频率对叶温和烟叶变黄失水的影响
    李昱霖, 丁应福, 王胜雷, 段卫东, 李静超, 王廷贤, 宋朝鹏, 宋江雨
    2022, 51(3):  173-18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3.020
    摘要 ( )   PDF (74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烤烟烘烤过程风机频率对叶温和烟叶变黄失水的影响,以期为风机频率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设置全程30 Hz、全程40 Hz和全程50 Hz 3个档次的风机频率,测定不同温度下的叶温不均匀度、烟叶的颜色参数和失水指标,分析叶温不均匀度和变黄失水协调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温度下叶温不均匀度最小的频率为30 Hz(36℃)、40 Hz(38℃)、50 Hz(42℃)、50 Hz(48℃)、40 Hz(54℃)、30 Hz(68℃)。在烟叶变黄方面,取样温度36—42℃时,30 Hz的变黄程度和黄蓝值最高;取样温度48—68℃时,50 Hz的变黄程度、亮度值和黄蓝值最高。在烟叶失水方面,取样温度38—48℃时,50 Hz的失水程度最高;取样温度38—68℃时,30 Hz的厚度收缩率最高;横向卷曲度和卷曲度先减小后增大,整体上以50 Hz最高。各温度下变黄失水协调程度最好的频率为30 Hz(36℃)、40 Hz(38℃)、50 Hz(42—68℃)。叶温均匀是烟叶变黄失水较协调的特征,可以将烘烤过程中叶温不均匀度的高低作为筛选各温度下风机频率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