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目录
    目录
    2025, 54(11):  0. 
    摘要 ( )   PDF (349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农田盐渍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其管理研究进展
    李红瑶, 卢云, 柏彦超, 陈硕桐
    2025, 54(11):  1-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11.001
    摘要 ( )   PDF (12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梳理了农田盐渍化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盐分类型与空间异质性对团聚体结构和有机质保护的影响、微生物多样性及关键功能基因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调控机制,以及生物有机改良、理化调控及综合耕作管理等措施在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提升中的作用。基于此,提出明确盐分类型,倡导多组学、分区域和跨尺度等手段协同应用,为提升盐渍化农田碳汇功能和实现可持续治理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作物栽培·遗传育种
    不同有机物料对调亏灌溉下冬小麦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李瑞莹, 曹辉, 王玲, 高阳, 李鹏慧, 刘战东
    2025, 54(11):  8-1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11.002
    摘要 ( )   PDF (19369KB) ( )  
    数据和表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周麦22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有机物料[秸秆(S)、鸡粪(M)、菌渣(MR)和生物炭(B)]对不同灌溉条件[充分灌溉(FI,每次灌溉量45 mm)和调亏灌溉(DI,每次灌溉量33.75 mm)]下冬小麦籽粒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蛋白质、谷蛋白、醇溶蛋白、清蛋白、球蛋白、磷(P)、钾(K)、钙(Ca)、铁(Fe)、锌(Zn)含量等营养品质指标的影响,为节水优质冬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与充分灌溉相比,调亏灌溉条件下生物炭处理对总淀粉、支链淀粉、谷蛋白、Fe含量的提升效果最好,分别提高了19.49%、23.55%、22.41%、98.09%;菌渣处理对醇溶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含量的提升效果最佳,分别提高了17.20%、9.67%、24.37%;鸡粪处理对总蛋白质、Zn、Ca含量提升效果最佳,分别提高了5.80%、31.06%、28.71%。在调亏灌溉条件下,与秸秆处理相比,生物炭处理对总淀粉、支链淀粉、醇溶蛋白含量提升效果最佳,分别提高了15.83%、21.30%、25.00%;菌渣处理对球蛋白含量的提升效果最佳,提高了30.20%;鸡粪处理对总蛋白质、谷蛋白、清蛋白、Fe含量的提升效果最佳,分别提高了5.63%、10.39%、18.11%、72.90%。在充分灌溉条件下,与秸秆处理相比,生物炭处理对醇溶蛋白含量的提升效果最佳,鸡粪处理对总淀粉、支链淀粉、总蛋白质、谷蛋白、清蛋白、球蛋白、Fe含量的提升效果最佳。综上,在调亏灌溉条件下,施用生物炭、鸡粪效果较好,可促进冬小麦籽粒淀粉、蛋白质、Fe的合成与积累,从而改善籽粒营养品质。
    2021—2024 年我国小麦品种品质性状演变及不同区域间差异分析
    张凡, 董军红, 侯军红, 刘国涛, 杨春玲
    2025, 54(11):  18-2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11.003
    摘要 ( )   PDF (58194KB) ( )  
    数据和表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近年来我国小麦品质的变化趋势及不同区域间的差异,对2021—2024年通过国家审定的11个区域的660个小麦品种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吸水率、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60个小麦品种的平均容重为808 g/L,蛋白质含量为14.1%,湿面筋含量为31.6%,稳定时间为6.2 min,吸水率为59.5%,最大拉伸阻力为383 EU,拉伸面积为82 cm2;大多数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最大拉伸阻力均达到强筋小麦标准,主要制约指标是稳定时间;整体上以中筋品种为主,弱筋品种最少。年际间,中强筋品种比例总体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稳的趋势,弱筋品种比例呈下降趋势,强筋品种规律不明显;容重、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总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在11个区域中,强筋品种主要分布在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G3)和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G4),弱筋品种仅出现在长江上游冬麦区(G1)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G2)。不同区域间比较,G1区平均蛋白质含量最低(12.2%),东北春麦区(G8)和南疆耐盐碱冬小麦组(G11)平均蛋白质含量最高(14.9%);湿面筋含量在不同区域的分布与蛋白质含量的分布较一致;稳定时间在各区域之间的变化幅度较大,西北春麦区(G9)的平均稳定时间最高(7.2 min),G1区最低(2.4 min);吸水率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小;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在G1区最小,其次是G2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吸水率与拉伸面积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他各品质性状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将11个区域划分为3大类群,类群3包含G3、G4、G5、G7、G9、G10、G11,该类群品质性状较好,大部分品质指标均达到强筋或中强筋小麦标准。综上,2021—2024年我国小麦品种整体以中筋类型为主,其次为中强筋、强筋,弱筋小麦品种极少;品种间稳定时间变异较大,具有较大的改良空间,建议在育种过程中重点关注该性状。
    红粒抗穗发芽小麦种质的筛选与育种利用
    付梦思, 左志轩, 许培, 岳灵, 胡喜贵, 胡铁柱, 李淦, 茹振钢, 赵来宾
    2025, 54(11):  30-3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11.004
    摘要 ( )   PDF (10832KB) ( )  
    数据和表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筛选抗穗发芽新种质、挖掘抗穗发芽新基因、评价红粒抗穗发芽材料在黄淮麦区的育种利用情况,对98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33份西南麦区小麦品种(系)及以西南麦区小麦材料为第一次杂交亲本、黄淮麦区材料为复交亲本的310份杂交F1的田间穗发芽情况进行统计,随机选择5份材料进行室内发芽验证,并对12份材料(4份红粒抗穗发芽和8份白粒感穗发芽材料)进行抗穗发芽相关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98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和33份西南麦区小麦品种(系)聚为4类,第Ⅳ类为抗穗发芽材料,包含25份材料,大部分为红粒材料(68%),发芽率在0~11%。室内发芽率和田间发芽率结果表现相同的趋势。以红粒材料为第一次杂交亲本的195份F1材料中,114份聚在第Ⅳ类(抗穗发芽,发芽率介于0~16%),占第Ⅳ类材料的93%,远远高于以白粒材料为第一次杂交亲本的后代中抗穗发芽材料的占比(7%),说明红粒材料贡献了大部分杂交后代的穗发芽抗性,利用红粒材料可以明显提高杂交后代的抗穗发芽能力。在这195份F1材料中,白粒材料有111份,33份抗穗发芽,说明粒色和穗发芽抗性是可以调节的。育种实践证明可以利用红粒种质培育白粒抗穗发芽新材料。白粒和红粒材料中未检测到TaVp-1BTaSdr-B1基因,都具有相同的Tamyb10-A、Tamyb10-B、Dorm-1TaVp-1A 基因型,表明这些基因不是红粒材料抗穗发芽的主要原因。红粒抗穗发芽材料21B2含有PM19a抗穗发芽等位基因,中国春、21B2和21B42均含有Tamyb10-D基因,基因PM19aTaMyb10-D可能对红粒材料的抗性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筛选到1份不含TaMyb10-D 基因的抗穗发芽红粒材料,并在其后代获得了抗穗发芽白粒材料,说明其可以作为黄淮麦区抗穗发芽种质进行育种利用。
    不同施硒方式对胡麻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文霞, 谢安琦, 夏清, 智慧, 杜杰
    2025, 54(11):  40-4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11.005
    摘要 ( )   PDF (2315KB) ( )  
    数据和表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胡麻适宜的施硒方式,以同亚16号(TY16)和晋亚10号(JY10)为供试材料,设置种子不拌Na2SeO3+生育期内叶面不喷硒(对照,CK)、种子拌硒[100 g种子拌Na2SeO3 0.1 g、0.3 g、0.5 g]、叶面施硒(10、50、90 g/hm2 Na2SeO3)共7个处理,测定不同施硒方式对胡麻农艺性状、光合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硒在促进胡麻产量形成、改善生理机能及提升籽粒品质方面总体优于种子拌硒。其中,2个品种在叶面喷施50 g/hm2 Na2SeO3处理下增产效果最佳,较CK提高9.64%~9.91%,高于最优种子拌硒处理(100 g种子拌Na2SeO3 0.3 g)1.59%~1.64%,其增产效应主要源于单株果数和每果粒数的增加;该处理还使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达到最高峰值,并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在硒富集效率方面,叶面喷硒效果同样显著,90 g/hm2处理下两品种籽粒硒含量较CK 提高了18.40~25.05 倍,而种子拌硒处理最高可增加为14.33~22.50 倍。品质分析显示,50 g/hm2叶面喷硒对胡麻籽粒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的提升幅度显著优于种子拌硒处理。综合考量产量与品质效应,叶面施用50 g/hm2 Na2SeO3是实现胡麻安全高效硒生物强化的优化农业措施。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不同气候下鹅绒藤潜在适生区
    孙妍, 王航, 牛绿原, 袁志良, 邵毅贞, 雷小伟, 田祥宇
    2025, 54(11):  50-6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11.006
    摘要 ( )   PDF (19952KB) ( )  
    数据和表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影响鹅绒藤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及其生态阈值,量化不同时期其潜在适生区,借助MaxEnt 模型与ArcGIS 空间分析技术,融合鹅绒藤在我国的301个分布点位信息及生物气候数据,对其在2个过去时期[末次盛冰期(约22 000 a前)和全新世中期(约6 000 a前)]、当前时期(1970—2000年)以及3个未来时期[2030s(2021—2040年)、2050s(2041—2060年)、2070s(2061—2080年)]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MaxEnt 模型各时期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均高于0.9,预测结果可靠。鹅绒藤的分布主要受年平均温度、温度季节性变异系数、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和最湿月份降水量影响。当前时期下,鹅绒藤的总适生区面积达193.376 75×10 km²,其中高适生区面积为69.015 63×10 km²。与当前时期相对比,鹅绒藤在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中期适生区扩张幅度较为显著。3个未来时期中,鹅绒藤在SSP370(区域竞争路径)气候变化情景下2070s适生区面积最大,在SSP126(可持续路径)气候变化情景下2030s适生区面积最小,但均比当前时期适生区面积有所扩张。综上,鹅绒藤在2个过去时期和3个未来时期不同气候情景下均呈现扩张趋势,反映了气候变化,尤其是碳循环所引起的温度变化对物种分布的阶段性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碳基肥与化肥配施效应研究
    耿赛男, 李岚涛, 杨启睿, 周琦, 任天宝, 王宜伦
    2025, 54(11):  62-6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11.007
    摘要 ( )   PDF (1911KB) ( )  
    数据和表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碳基肥施用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促进效果,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当地常规施肥减氮20%(CK)、常规施肥减氮20%+碳基肥375 kg/hm2(T1)、常规施肥减氮20%+碳基肥750 kg/hm2(T2)、常规施肥减氮20%+碳基肥1 125 kg/hm2(T3)、当地常规施肥(100%化肥氮,T4)共5个处理,探究化肥减量配施碳基肥对当季冬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同时探明其对后茬夏玉米产量和养分积累的后效。结果表明,与CK相比,T3处理的冬小麦产量最高,较CK显著提升16.25%;T2处理次之,较CK显著提升15.13%。T3、T2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与T4处理相比,产量差异也未达到显著水平。T3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地上部干质量以及氮和磷积累量均最大,且均显著高于CK,其氮和磷积累量较T4处理也均有显著提升;T2处理较T3处理次之,但总体上二者之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与CK相比,常规施肥减氮20%配施碳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提升,其中T3、T2处理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提升达到显著水平,T3处理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T4处理。与CK相比,常规施肥减氮20%配施碳基肥后茬夏玉米产量和氮、磷、钾积累量也得到明显提升,且T3、T2处理产量优于T4处理。综上,常规施肥减氮20%配施750~1 125 kg/hm2碳基肥可以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冬小麦养分积累量,进而有利于冬小麦产量提升和品质改善,并有利于后茬夏玉米产量提升,是设置研究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适宜的施肥模式。
    生物炭组配矿物改良剂对土壤碳氮调控效应及烟叶品质的影响
    赵文军, 尹梅, 刘魁, 王正旭, 付利波, 徐梓荷, 宛祥, 王志远, 陈检锋, 陈华
    2025, 54(11):  70-7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11.008
    摘要 ( )   PDF (1282KB) ( )  
    数据和表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烤烟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生物炭材料(稻壳生物炭和玉米秸秆生物炭)分别与不同矿物改良剂(膨润土和海泡石)进行配施,探究不同生物炭与土壤矿物改良剂组配对烤烟生长、土壤碳氮动态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共设7个处理:常规处理(CK,不施用生物炭和改良剂);单施稻壳生物炭(R);稻壳生物炭+膨润土(R1);稻壳生物炭+海泡石(R2);单施玉米秸秆生物炭(C);玉米秸秆生物炭+膨润土(C1);玉米秸秆生物炭+海泡石(C2)。结果表明,R1处理显著提高了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其中采烤期全氮含量较CK增加19.10%,全氮降幅(11.50%)明显低于CK(21.70%)。R1处理显著提升了土壤碳库质量,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较CK增加21.60%、22.30%、39.00%,碳氮比从8.10提高到11.34。R1处理的根系干质量在旺长期和采烤期分别较CK提高26.90%、23.80%。在经济性状和烟叶品质方面,R1处理的烤烟产量达2 709.69 kg/hm²,较CK增产6.55%;上等烟比例提高至58.12%,均价和产值分别较CK提升11.04%、18.45%。烟叶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R1处理优化了烟碱(3.27%)、总糖(31.40%)和石油醚提取物(8.63%)等关键指标,其中石油醚提取物含量较CK 提高21.90%。相比之下,玉米秸秆生物炭处理组的效果总体上逊于稻壳生物炭处理组,表明生物炭原料特性是关键影响因素。综上,稻壳生物炭与膨润土组合处理(R1)表现出最优的综合效应,该处理能有效改善根际土壤碳氮环境,增强养分保持能力,显著提升烤烟产量和品质。
    植物保护
    贝莱斯芽孢杆菌Bv1-4 对3 种药材的防病促生效果评价及其全基因组分析
    王飞, 李雪梦, 杨瑾, 郭治辰, 宋露洋, 秦艳红, 文艺, 高素霞, 鲁书豪, 刘琦, 齐红志, 李绍建
    2025, 54(11):  79-9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11.009
    摘要 ( )   PDF (12037KB) ( )  
    数据和表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评估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Bv1-4对怀山药、怀地黄和怀牛膝3种药材的防病促生效果和作用机制,通过平板对峙和发酵滤液抑菌试验检测其对不同病菌的拮抗效果,利用室内盆栽试验验证其防效,并采用三代测序技术进行菌株Bv1-4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该菌株的基因组特征,挖掘其功能基因及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潜力,进一步明确其拮抗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菌株Bv1-4对怀山药茎基腐病菌(Fusarium solani)、怀地黄根腐病菌(F.oxysporum)和怀牛膝枯萎病菌(F.proliferatum)的抑菌率分别为67.12%、54.20%和67.97%,且发酵滤液和灭菌发酵滤液也能抑制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室内盆栽试验中,预接种Bv1-4能够显著降低3种病害的病情指数,防效为45.39%~62.31%,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0倍液的防效相当,单独接种Bv1-4也能显著提高怀山药、怀地黄和怀牛膝地下部鲜质量,增幅分别为19.30%、36.66%、75.36%。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该菌基因组长度为4 075 292 bp,GC含量平均为46.35%,共预测4 030个蛋白质编码基因;通过antiSMASH预测,菌株Bv1-4基因组中共有14 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其中与解淀粉素GF610(Amyloliquecidin GF610)、大环内酯素H(Macrolactin H)、杆菌烯素(Bacillaene)、丰原素(Fengycin)、达菲菌素(Difficidin)、儿茶酚型嗜铁素(Bacillibactin)和溶杆菌素(Bacilysin)的生物合成基因簇相似率均为100%。综上,贝莱斯芽孢杆菌Bv1-4对多种药材镰孢菌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表现出显著的促生特性,具备开发为中药材专用微生物菌剂的潜力。
    小麦根部球毛壳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全蚀病的生防作用
    冯超红, 徐飞, 张姣姣, 李丽娟, 韩自行, 刘露露, 赵国建
    2025, 54(11):  91-10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11.010
    摘要 ( )   PDF (16899KB) ( )  
    数据和表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开发小麦全蚀病的绿色防控策略,从河南省不同区域健康小麦根部分离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鉴定得到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探究小麦根部球毛壳菌对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的拮抗能力并解析其代谢调控机制。结果表明,从小麦根部共分离鉴定出27个球毛壳菌菌株,经平板拮抗和苗期试验筛选出15株具有显著促生和防病效果的菌株,其对全蚀病菌GaNS-90的平板抑制率为33.7%~65.1%,苗期防效达30.4%~64.6%。综合产子囊壳量评估,确定M12XP1-2-3为最优菌株。转录组分析揭示,球毛壳菌M12XP1-2-3能通过调控全蚀病菌的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及药物抗性相关基因表达发挥资源竞争、代谢重编程和抗生素压力等多途径拮抗作用。其发酵液可显著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89.4%),对苗期小麦全蚀病的防效达39.8%,并通过下调宿主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渗透物质积累缓解宿主过度防御反应,促进小麦生长恢复。综上,球毛壳菌M12XP1-2-3可通过代谢产物拮抗和宿主防御调节的协同作用防治小麦全蚀病,为该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新策略。
    饥饿对东亚小花蝽存活、繁殖和捕食能力的影响
    赵钧, 吴彦辉, 田效园, 何雷, 李珏, 白静科, 李淑君, 李成军
    2025, 54(11):  102-10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11.011
    摘要 ( )   PDF (2016KB) ( )  
    数据和表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东亚小花蝽的饥饿耐受能力以及不同程度饥饿对其繁殖和捕食能力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饥饿胁迫环境,测定了长期饥饿环境下不同发育阶段东亚小花蝽的存活率和寿命,并分析了不同程度短期饥饿对其雌成虫产卵量、卵孵化率、捕食量和捕食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雌成虫的耐饥饿能力最强,平均寿命为14.15 d,显著高于雄成虫和若虫。不同程度短期饥饿对东亚小花蝽雌成虫繁殖力影响不同,当饥饿时间达到72 h后,其产卵率和产卵量明显下降,分别为78.33%和82.47粒,显著低于对照(无饥饿处理的雌成虫,96.67%和110.20粒)。对照和各饥饿处理组东亚小花蝽对棉铃虫卵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模型,但模型的各项参数均发生了变化,当饥饿时间分别为24 h和48 h时,其捕食效能(分别为38.384 1和32.026 9)与寻找效应最低值(分别为0.707 0和0.680 5)均高于对照(28.372 0和0.643 8);当饥饿时间达到72 h后,其捕食效能与寻找效应最低值(分别为19.070 9和0.592 5)均显著低于对照。综上,应优先选择东亚小花蝽雌成虫作为田间释放应用的最佳虫态,但运输、储存时饥饿时间超过72 h会显著降低雌成虫的繁殖和捕食能力,影响其在田间的定殖和控害效果。
    园艺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榅桲响应NaHCO₃碱胁迫分子机制
    郭献平, 吕珍珍, 王东升, 蒋卉, 吴中营, 徐凌飞, 韩永平, 郭鹏, 王蛟
    2025, 54(11):  109-12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11.012
    摘要 ( )   PDF (264331KB) ( )  
    数据和表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梨异属矮化砧木榅桲响应NaHCO3碱胁迫的分子机制,对水培榅桲幼苗进行5(T1)、10 mmol/L(T2)NaHCO3碱胁迫处理,以不加NaHCO3为对照(CK),处理6周后,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根系和叶片K+/Na+等指标,并对根系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榅桲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随着碱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T1、T2处理叶绿素a+b含量比CK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15.71%、45.38%,叶片净光合速率比CK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15.90%、55.42%。T1、T2处理叶片和根系K+/Na+均比CK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45.40%和96.69%、92.04%和96.32%。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CK相比,T1、T2处理共筛选出4 974个差异表达基因,T2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显著高于T1。GO(Gene ontology)功能富集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显示,T1和T2处理在生物学过程(BP)主要富集到过氧化氢分解途径、对伤害的反应等条目,KEGG通路主要富集于苯丙烷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结果显示,与CK相比,苯丙烷生物合成代谢通路在T1 和T2 碱胁迫处理下活性增强。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显示,T1 处理枢纽基因cydonia_oblonga_newGene_11700表达受到碱胁迫的显著诱导,该基因被注释为木质素代谢转录因子。T2处理枢纽基因cydonia_oblonga_newGene_11460cydonia_oblonga_newGene_14681均被注释为碳酸酐酶。选取5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其表达模式与RNA-Seq分析结果一致。综合分析,榅桲在10 mmol/L NaHCO3条件下比5 mmol/L NaHCO3下能调动更多的基因响应碱胁迫,且木质素合成代谢通路和碳酸酐酶在榅桲响应NaHCO3碱胁迫时起到重要作用。
    不同土壤湿度下减氮配施菌渣对薄皮甜瓜产量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唐贝, 李元元, 杨巧云, 洪泽华
    2025, 54(11):  123-13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11.013
    摘要 ( )   PDF (2393KB) ( )  
    数据和表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不同土壤湿度下减氮配施菌渣对甜瓜生长特性、果实品质、营养元素吸收以及土壤环境的影响,以薄皮甜瓜超甜白凤为供试对象,设置2个土壤湿度(60%土壤持水量、90%土壤持水量)下4个减氮+菌渣处理水平[常规施尿素210 kg/hm2(N100)、减氮50%(N50)、减氮50%+500 kg/hm2菌渣(N50+SMS1)和减氮50%+1 000 kg/hm2(N50+SMS2)],共8个处理。结果表明,随土壤持水量的增加,甜瓜生长特性、果实品质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同一土壤湿度条件下,与N100相比,N50+SMS2处理下的甜瓜在开花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株高、茎粗以及叶面积最大,甜瓜果实中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29.6%~36.2%、9.3%~10.8%、11.3%~12.4%、13.7%~14.3%,甜瓜茎、叶中氮、磷、钾含量也显著增加,且90%土壤持水量下N50+SMS2处理的甜瓜产量最高,达15.46 t/hm2。此外,甜瓜土壤各土层深度内蔗糖酶、脲酶、多酚氧化酶活性表现为20~40 cm>0~20 cm,减氮配施菌渣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不同土层深度下蔗糖酶、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N100相比,N50+SMS2处理的各土层深度内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分别提高38.6%~79.2%和56.5%~76.9%,MBC/MBN无显著变化,土壤可溶性碳(DOC)、可溶性氮(DON)分别提高52.8%~57.7% 和43.0%~81.5%,DOC/DON 也无显著变化。综上,不同土壤湿度下N50+SMS2处理能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增强甜瓜对氮、磷、钾的吸收量,是减少氮肥施用、改善品质、增加产量的有效方式。
    河南省地方长豇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薄晓培, 李武, 王晓青, 吕淑平, 李晶晶, 肖亚川, 黄聪聪, 徐铭月, 聂利红, 赵付安, 杨晓杰
    2025, 54(11):  134-14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11.014
    摘要 ( )   PDF (3184KB) ( )  
    数据和表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河南省地方长豇豆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和遗传多样性丰富程度,使用55对分子标记对58份长豇豆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使用55对分子标记共扩增出319个位点,多态性位点310个,多态性比率达97.2%;观测等位基因数(Na)均值为2.018 2;有效等位基因数(Ne)均值为1.763 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0.418 1;香农指数(I)均值为0.608 1;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值为0.327 8。说明所选引物具有较好的多态性,河南省地方长豇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聚类分析将58份河南省地方长豇豆种质资源分为类群1和类群2,类群1的种质资源全部来自河南省西部高海拔地区;类群2的种质资源主要分布于南阳盆地和华北平原等低海拔地区。使用分子标记可将58份种质资源全部分开,但是各地区之间的遗传分化并不明显,说明河南省地方品种与来源地关系不大,材料的遗传变异受地方环境影响较小。
    畜牧·兽医
    1 株重组鹅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基因组序列分析
    薛拥志, 雷白时, 刘曼迪, 路文彬, 赵款, 张武超, 胡满, 袁万哲
    2025, 54(11):  144-15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11.015
    摘要 ( )   PDF (15175KB) ( )  
    数据和表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河北省定兴县鹅细小病毒(GPV)流行毒株的基因组特征及遗传进化规律,对来自河北省定兴县某鹅场35日龄疑似小鹅瘟致死鹅的肝脏病料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经鹅胚尿囊腔接种并培养病毒,通过透射电镜(TEM)观察病毒粒子形态;利用PCR分段扩增并测序,经拼接获得一株GPV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一步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其基因组结构,预测潜在糖基化位点,并开展重组检测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在鹅胚培养中可致尿囊液内产生大量尿酸盐;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直径约20 nm的病毒颗粒。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毒株对雏鹅的致死率达53.3%。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显示,分离株基因组全长为5 046 bp,命名为HB-DX株(GenBank登录号:OR544341.1)。序列比对发现,HB-DX株与RC16、82-0321、YZ99-6等毒株类似,在基因组两端的UTR区均存在两处14 bp的缺失。糖基化位点预测结果显示,该毒株非结构蛋白1(NS1)编码区存在4个潜在糖基化位点,结构蛋白1(VP1)编码区存在5个潜在糖基化位点。重组分析表明,HB-DX株发生2次基因重组事件,其主要亲本为欧洲致病性B株,次要亲本为我国疫苗株SYG61v。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该分离株与GPV分支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3.3%~99.6%,与NGPV(新型鹅细小病毒)分支为92.9%~94.4%,而与MDPV(番鸭细小病毒)分支的同源性较低,为80.0%~84.1%。综上,HB-DX为一株经重组产生的强毒力GPV毒株。
    虹鳟腐败希瓦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刘宇昊, 宋国林, 柳纪省, 刘哲
    2025, 54(11):  152-15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11.016
    摘要 ( )   PDF (9420KB) ( )  
    数据和表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甘肃省某虹鳟养殖场细菌性疾病的致病特征并为其防控提供科学依据,自患病虹鳟内脏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SP001,综合采用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16S rDNA测序与系统发育分析、毒力基因检测、生长特性测定、药敏试验、人工感染试验及病理组织学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SP001 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16S rDNA 序列与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 strain Sh1)相似度达99.86%,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确认其分类地位;携带dksA 和fur 毒力基因;生长特性测定显示,该菌在虹鳟适宜水温(18 ℃)及更高的28 ℃下均能稳定增殖;对喹诺酮类和部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耐药;人工感染试验7 d累计死亡率达80%,病鱼表现鳍基部出血、鳃组织坏死、肝脾肿大等特征性病变,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综上,该养殖场虹鳟病害的病原为腐败希瓦氏菌,相关研究结果为该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农业信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
    不同仓贮环境对龙江911 初烤烟叶醇化质量的影响
    杜荆山, 刘茜, 鄂志莹, 曲相霖, 栾笠, 刘宇, 申洪涛, 王艳芳, 刘领
    2025, 54(11):  160-17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11.017
    摘要 ( )   PDF (2652KB) ( )  
    数据和表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不同仓贮环境对初烤烟叶醇化质量的影响,以黑龙江省主栽品种龙江911初烤烟叶(C2L和C3V等级)为材料,分别置于黑龙江省勃利县、河南省新郑市和云南省昆明市醇化库进行自然醇化,系统比较不同仓贮环境下烟叶感官质量与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随醇化时间延长,各库C2L和C3V等级烟叶的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糖碱比和两糖比总体上均显著上升,而总氮含量、总植物碱含量、淀粉含量、多酚总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则显著下降。至醇化18月时,与勃利县醇化库相比,新郑市醇化库C2L烟叶的淀粉含量、多酚总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降低5.86%、4.30%和6.77%,C3V烟叶分别降低2.35%、1.86% 和7.92%;昆明市醇化库C2L烟叶这3项指标分别降低9.30%、4.77% 和11.11%,C3V烟叶分别降低3.85%、2.87%和17.12%。与此同时,经过18月醇化后,新郑市醇化库C2L烟叶的总糖、还原糖含量分别提高了2.10%、3.72%,C3V烟叶提高6.09%、5.40%;昆明市醇化库C2L烟叶分别提高2.74%、7.58%,C3V烟叶分别提高8.43%、10.92%。感官质量评价显示,各地醇化烟叶评分均总体上呈先上升后趋于平稳的趋势,其中,昆明市醇化库C2L和C3V烟叶及新郑市醇化库C2L烟叶在醇化12月时即达到最高分,较勃利县醇化库提前3月。整个醇化周期中,两等级烟叶感官质量均表现为昆明市>新郑市>勃利县。综上,相较于黑龙江省勃利县,河南省新郑市与云南省昆明市的仓贮环境可显著加速烟叶醇化进程、提升醇化质量,其中以昆明市醇化库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醇化速度最快,感官评分最高。
    艾叶多糖对草莓腐败菌的抑制及保鲜应用
    宋淑红, 王子钰, 邵丽竹, 张博源, 赵恒, 李鹏, 张莉
    2025, 54(11):  172-18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5.11.018
    摘要 ( )   PDF (2998KB) ( )  
    数据和表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艾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抑菌作用及其在草莓保鲜中的应用潜力,通过改良水提法提取艾叶多糖,采用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和ABTS[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自由基清除试验评价其抗氧化能力,利用Kirby-Bauer滤纸片法分析其对草莓腐败菌沙福芽孢杆菌a-2的抑菌效果,并进一步通过测定Ca2+/Mg2+-ATP酶活性、活性氧(ROS)含量及胞外蛋白质含量探究其抑菌机制,最后通过草莓果实贮藏试验评估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9.0 g/L艾叶多糖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98.50%,6.0 g/L艾叶多糖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94.20%,3.0 g/L艾叶多糖对沙福芽孢杆菌a-2的抑菌率最高,为70.00%,处理4 h后Ca2+/Mg2+-ATP酶活性降低97.81%,2 h时胞内ROS含量积累至对照组的1.77倍;保鲜试验显示,多糖处理可显著延缓草莓腐烂指数上升,减少可溶性固形物损失,并使果实硬度较对照组(无菌水处理)提高47.85%,表现出良好的保鲜效果。综上,艾叶多糖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与抑菌活性,可通过破坏细胞膜功能及干扰能量代谢发挥抑菌作用,并能有效延长草莓贮藏期,为开发天然果蔬保鲜剂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