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目录
    目录
    2023, 52(1):  0. 
    摘要 ( )   PDF (350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RSD 防控设施土壤和蔬菜连作障碍机制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王广印, 郭卫丽, 陈碧华, 潘飞飞, 黄新琦, 蔡祖聪, 周建华, 顾桂兰
    2023, 52(1):  1-1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1.001
    摘要 ( )   PDF (12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强还原土壤灭菌法(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方法,能够杀灭土传病原菌并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已成功用于设施土壤和蔬菜连作障碍防控。为给RSD防控土壤连作障碍的机制与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综述了RSD防控土壤连作障碍机制研究进展,介绍了近年来RSD在设施土壤与蔬菜生产方面的具体应用,并对今后RSD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作物栽培·遗传育种
    叶面喷锌时期对不同夏玉米品种植株微量元素含量及分配的影响
    张盼盼, 乔江方, 李川, 张美微, 牛军, 何佳雯
    2023, 52(1):  11-2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1.002
    摘要 ( )   PDF (22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叶面喷锌时期(不喷锌、苗期和拔节期1∶1喷锌、拔节期和大口期1∶1喷锌、大口期喷锌,喷锌量均为ZnSO4·7H2O 4.5 kg/hm2)对10个夏玉米品种植株中铜、锰、铁、锌含量及分配的影响,探讨产量和微量元素含量间的关系,为叶面锌肥在夏玉米生产上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不喷锌处理相比,拔节期和大口期1∶1喷锌显著提高了夏玉米籽粒中铜和锌含量,提高了籽粒中铜、铁、锌累积量,显著提高了铜的收获指数,但降低了锌的收获指数,对锰、铁含量及其收获指数均无显著影响。品种间比较,发现迪卡653籽粒中铜含量最高,谷神玉66籽粒中锰和锌含量最高,隆平638和伟科702籽粒中铁含量最高,平均值分别为9.71、9.56、50.74、51.83 mg/kg;铜、锰、铁、锌的收获指数分别以迪卡653、秋乐618、伟科702、德单5号最高。与不喷锌处理相比,喷锌处理产量均显著提高,以拔节期和大口期1∶1喷锌处理、大口期喷锌处理较高,两者差异不显著,分别提高3.2%、4.7%。产量与籽粒锌含量及其他组织铜、锰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籽粒锌含量与籽粒铜含量及其他组织铜、锰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籽粒锰含量与籽粒铁含量、其他组织铜含量与其他组织锰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体来看,在夏玉米生产中,拔节期和大口期1∶1叶面喷施锌肥能够提高夏玉米籽粒中铜、铁、锌等微量元素的累积量和产量,达到籽粒产量和矿质元素营养品质同步提高的目的,可在大田中进行推广应用。
    不同作物+小龙虾种养模式作物产量及氮、磷平衡分析
    汤伟, 陈灿, 黄璜, 周天送, 王忍
    2023, 52(1):  24-3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1.003
    摘要 ( )   PDF (12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设置稻虾连作(RC)、水稻单作(R)、莲虾共作(LC)、子莲单作(L)、茭虾共作(ZC)、茭白单作(Z)6个处理,研究不同作物+小龙虾种养模式作物的产量、氮和磷吸收量及氮、磷平衡状况,为合理调控生态种养养分循环和平衡、促进农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除RC处理产量因不施肥较R处理显著减少外,LC、ZC处理产量与相应作物的单作处理均无显著差异。关于作物的氮、磷吸收,RC处理水稻籽粒的磷吸收量较R处理显著减少17.02%,ZC处理净茭和茭白秸秆的氮吸收量较Z处理分别显著增加31.47%和21.16%,其余同一作物的2个处理间作物的氮、磷吸收量均无显著差异。与相应作物单作处理相比,不同作物+小龙虾处理不仅提高了氮、磷的输入量和输出量,还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氮和磷盈余量。因此,为提高农田氮、磷利用率,减少氮、磷环境污染风险,需适当减少农田化肥和饲料的投入,以保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油莎豆基因组大小、倍性和系统发育分析
    王会伟, 朱世新, 张新友, 王艳, 杨铁钢, 张向歌, 王树峰, 李春鑫
    2023, 52(1):  34-4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1.004
    摘要 ( )   PDF (20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黄淮地区油莎豆主栽品种和特色种质资源的基因组特性及与其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流式细胞仪和基因组Survey分析对6个油莎豆材料基因组大小、倍性进行评估,并基于核糖体DNA的外转录间隔区(Ex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ETS)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其与近缘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6 个油莎豆材料基因组在0.808 6~0.858 5 Gb,均值为0.826 4 Gb;基因组Survey分析结果表明,3种粒型油莎豆材料豫油莎2号、豫油莎3号、YYS-4 的基因组大小、重复序列占比、GC 含量、杂合率分别为0.697 9 Gb、81.02%、34.7%、0.28%,0.778 7 Gb、84.45%、36.4%、0.08%,0.790 6 Gb、83.75%、34.9%、0.19%;基因组Survey分析和花粉粒染色结果显示,3种粒型油莎豆材料均为三倍体。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6个油莎豆材料聚为油莎豆分支,该分支与香附子和头状穗莎草构成的分支形成亲缘关系较近的姐妹群,并与其余的C4植物(碎米莎草、长尖莎草等)构成C4植物分支。
    基于模糊数学法评价肥料运筹模式对豫西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陈培钰, 石秋环, 马君红, 李丽华, 李豪豪, 宋正熊, 代晓燕
    2023, 52(1):  42-5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1.005
    摘要 ( )   PDF (12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不同肥料配施对烤烟生长及品质的影响,为豫西烟区优化配方施肥及完善烤烟品质综合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以当地主栽品种秦烟96为材料,对氮、磷、钾3种肥料因素进行L9(34)正交设计,比较不同施肥模式对烤烟干物质积累、光合性能及烤后烟叶产质量的影响,并应用模糊数学及加权法对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CCUI)及经济效果指数(ECI)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氮用量的增加,烟株净光合速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中氮处理可提高烤后中上部叶总糖、还原糖含量,协调糖碱比值;高氮处理中上部叶两糖含量降低,中部叶烟碱含量显著增加。同一施氮水平下,增施钾肥可有效提高烤烟的光合指标;高氮水平下,高钾处理烤后中上部叶糖含量、产值及ECI值较低钾处理显著增加。相同氮肥处理下,高磷处理烤烟氯含量较低磷水平显著降低,钾氯比显著增加,外观质量及中部叶致香物质总量明显提高。模糊分析结果表明,氮肥水平一致时,增施磷钾肥可不同程度提高烤烟的外观质量、CCUI及ECI值;中氮处理的烟叶得分较高,其中T5(N2P2K3)处理烤烟干物质积累量明显提高,光合指标和CCUI值显著增加,产值较T8(N3P2K1)处理显著提高96.22%,ECI值及综合评价得分最高。氮、磷、钾肥分别施用60.0、120.0、354.0 kg/hm2时有利于实现烤烟最佳产质效益,可作为豫西烟区推荐施肥模式。
    不同滴施量艾氟迪对棉花光合特性及成铃规律的影响
    李文姗, 张俊尧, 王家勇, 李亚兵, 徐文修, 徐清华, 娄善伟, 唐江华
    2023, 52(1):  53-6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1.006
    摘要 ( )   PDF (30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植物生长调节剂艾氟迪(AFD)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对棉花光合特性、成铃规律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筛选出最适宜的艾氟迪滴施量。于2021 年4—10 月进行田间试验,设置0 g/hm2[对照(CK)]、1 050 g/hm2(A)、1 350 g/hm2(B)、1 650 g/hm2(C)、1 950 g/hm2(D)、2 250 g/hm2(E)、2 550 g/hm2(F)7个处理,分别于始花期7月6日(15%)和盛花期7月14日(85%)滴施2次,分析不同滴施量对棉花光合特性、成铃规律及籽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7月10日起至8月10日SPAD值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8月1日各处理基本达到最大值,表现为D>E>C>B>A>CK>F;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叶面积指数(LAI)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盛铃期时各处理基本达到最大值,表现为D>E>C>F>B>A>CK;花铃期时棉花净光合速率(Pn)、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均大于盛铃期,花铃期时随着艾氟迪用量的增加Pn基本呈增加的趋势,而Ci呈相反的变化规律;艾氟迪在促进棉铃成铃率和抑制棉铃脱落率方面效果明显;当处理水平为1 650 g/hm2时,单株铃数和单铃质量较CK有显著提高,同时获得的籽棉产量最高。综合考虑,艾氟迪滴施量以1 650 g/hm2最佳。
    农业资源与环境
    黑土区坡耕地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及对降雨的响应
    侯淑涛, 王烁, 王轶昂, 刘焕军, 孟令华, 宋梦宁, 侯永华
    2023, 52(1):  61-7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1.007
    摘要 ( )   PDF (83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揭示坡耕地不同土层、不同点位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大气降雨的响应,以典型黑土区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原位监测法,获取玉米生长期内坡上、西线坡中及坡下、东线坡中及坡下5个点位0~100 cm土壤含水量与大气降水数据,探究降雨后田块尺度内不同坡位的降雨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坡耕地土壤水分分布不均。水平分布上,西线坡下位剖面平均土壤含水量最高(34.63%),而坡上位最低(30.00%),且坡上位剖面平均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最大(20.38%);垂直分布上,随土层加深土壤含水量上升,变异系数降低。受季节性干旱与玉米生长影响,监测期内田间土壤蓄水量呈下降趋势,不同点位之间、干旱前期与后期土壤蓄水量响应特征存在差异,干旱后期土壤蓄水量对降雨响应更强烈。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与降雨量一致,响应时间最早,随着土层加深,响应时间出现滞后。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受优势流影响,即土壤侧向流动补给以及玉米根系形成的大孔隙迅速下渗。不同点位土壤水分对降雨响应存在差异,坡上位由于处于坡顶且坡度大,对降雨响应不显著;西线坡中位由于降雨侵蚀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改变,对降雨响应强烈;坡下位受坡上水分补给影响,水分消退速度较慢。
    豫西南丘陵区植烟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及肥力评价
    李倩, 贾晓果, 李亮, 张翔, 程玉渊, 李鹏
    2023, 52(1):  73-8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1.008
    摘要 ( )   PDF (93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豫西南丘陵区植烟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选取内乡县2002、2020年植烟土壤数据,运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并采用模糊数学模型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8 a来,内乡县植烟土壤pH值平均值由7.74降至6.59,下降了1.15,速效钾和水溶性氯平均含量分别降低了7.31%、34.29%,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平均含量分别增加了21.00%、109.77%、20.77%;土壤肥力指数由0.54提升至0.61,土壤肥力以Ⅲ级为主提升至以Ⅱ级为主;土壤pH值、碱解氮和水溶性氯含量空间变异较大,其中土壤pH值和水溶性氯含量偏高的植烟面积占比分别下降了79.14、16.84个百分点,碱解氮含量中等及以上植烟面积占比增加了97.46个百分点。2020年全县土壤肥力等级以良好为主,且相同等级区域呈集中分布,65.51%植烟区域碱解氮含量偏高,83.16%的植烟区域水溶性氯含量偏高,表明该研究区长期科学管理有效提高了植烟土壤肥力,但仍需因地制宜采取控氮、降氯措施,进一步提升植烟土壤肥力。
    土柱模拟条件下降雨强度对滇西和豫中典型植烟土壤氮淋失的影响
    王阁, 赵园园, 陈小龙, 韦建玉, 王政, 谢天琪, 史宏志
    2023, 52(1):  86-9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1.009
    摘要 ( )   PDF (13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降雨,比较不同典型植烟土壤氮淋失差异。选取豫中(襄城县)和滇西(洱源县)典型植烟土壤,设定总降雨量600 mm,模拟3 种不同降雨强度P1(0.52 mm/h)、P2(1.04 mm/h)、P3(1.56 mm/h),研究淋溶液渗出量及硝态氮、铵态氮的淋失情况。结果表明,高降雨强度削减土壤持水量,滇西植烟土壤持水量高于豫中。氮素淋失集中出现在淋失初期,硝态氮的淋失浓度及淋失量随降雨量增加下降迅速,铵态氮下降较缓慢。植烟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淋失总量及淋失速率随降雨强度增加而增加,淋失形态以硝态氮为主,两地平均占比90%,土壤硝态氮的淋失浓度受降雨强度影响不明显,受土壤残留氮含量影响较显著。滇西地区植烟土壤氮淋失量及淋失速率均高于豫中,氮淋失污染风险较高。
    植物保护
    不同砧穗组合对猕猴桃溃疡病的抗性差异及机制分析
    贺占雪, 朱太富, 李欣, 苏效兰, 刘惠民, 王连春
    2023, 52(1):  95-10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1.010
    摘要 ( )   PDF (30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不同砧木[昭通猕猴桃(A1)、显脉猕猴桃2号(A2)、簇花猕猴桃(A3)、硬毛猕猴桃(A4)]、不同接穗[红阳猕猴桃(B1)、Hort16-A(B2)、贵长猕猴桃(B3)、Hort16-A 种子繁殖植株(B4)]、不同病原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Psa)菌液浓度[5×105(C1)、5×106(C2)、5×107(C3)、5×108(C4)cfu/mL]和不同接种方式[注射接种(D1)、创伤接种(D2)、针刺接种(D3)、无伤接种(D4)]4个因素进行L16(44)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不同因素对猕猴桃溃疡病病情指数的影响,分析接种Psa病原菌后植株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其与溃疡病病情指数的相关性,为今后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野生猕猴桃资源的利用以及抗病性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6个组合中,A1B4C4D4、A2B2C1D4、A3B1C3D4、A4B3C2D4组合对溃疡病表现为高抗,A3B4C2D1、A4B4C1D3组合表现为抗病,A1B1C1D1、A1B2C2D2、A1B3C3D3、A2B1C2D3、A2B3C4D1、A3B2C4D3组合表现为耐病,A2B4C3D2、A3B3C1D2、A4B1C4D2、A4B2C3D1组合表现为感病;4个因素中,接种方式是影响猕猴桃溃疡病病情指数的主要因素,最优组合是A1B3C1D4(昭通猕猴桃为砧木、贵长猕猴桃为接穗、Psa病原菌菌液浓度5×105 cfu/mL、无伤接种)。接种Psa病原菌后10~40 d,猕猴桃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病情指数与POD、SOD、PPO活性,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与丙二醛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上,伤口是引起猕猴桃溃疡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菌液浓度、接穗、砧木对猕猴桃的抗病性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砧木的抗性能够有效增强接穗的抗病性;POD、SOD、PPO活性和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均与病情指数存在线性关系,可以作为评价猕猴桃抗溃疡病的生理指标。
    天敌昆虫益蝽的产卵行为及产卵介质筛选研究
    孙淦琳, 郭朴原, 杨韵, 李建勇, 陈斌, 陈聪
    2023, 52(1):  108-11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1.011
    摘要 ( )   PDF (17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天敌昆虫益蝽(Picromerus lewisi)雌成虫的产卵行为,筛选出适合雌成虫产卵的介质,在室内采用网室法观察了益蝽成虫的产卵行为,同时分析益蝽雌成虫在折叠与未折叠处理的牛皮纸、硫酸纸、A4打印纸和纱布4种介质上的产卵量、卵块集中度、产卵持续时间和卵的孵化率。结果显示,益蝽雌成虫的产卵行为表现为寻找产卵位置、产卵和停歇3个步骤;雌成虫能多次产卵且卵以卵块形式分布;雌成虫对折叠纱布具有较高的产卵选择性,在折叠纱布上的产卵集中度最高,为38.86%,产卵量(49.33粒)和总产卵量(140.87粒)较大,产卵持续时间最长,达38.27 d;折叠与未折叠的产卵介质对益蝽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牛皮纸、硫酸纸、A4打印纸、纱布4种介质上卵的孵化率均在90.00%以上。综上,天敌昆虫益蝽雌成虫产卵量大且卵的孵化率高,折叠纱布是室内规模繁育益蝽的有效产卵介质。
    园艺
    硅和硒对镉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于敏敏, 樊文华, 刘奋武, 田露丹, 王改玲, 孟庆慧
    2023, 52(1):  116-12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1.012
    摘要 ( )   PDF (14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究在石灰性土壤中施用硅(Si)和硒(Se)对镉(Cd)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为Si和Se在缓解Cd毒性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在Cd(5 mg/kg)胁迫下,单独或同时施用Si(300 mg/kg)、Se(2、4 mg/kg)对黄瓜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d胁迫对黄瓜幼苗植株的生长、叶片光合作用以及抗氧化系统产生了明显的毒害作用。与空白对照相比,Cd处理下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显著降低,胞间CO2 浓度(Ci)显著升高,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施用300 mg/kg Si或2、4 mg/kg Se均能有效缓解Cd毒害,促进黄瓜生长,显著提高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Pn、Tr、Gs以及POD、SOD、CAT活性,降低Ci、MDA含量。同时施用Si和Se的作用效果比单施Si或Se更明显,施用300 mg/kg Si和2 mg/kg Se时作用效果最好,与单施Cd相比,黄瓜叶片Pn、Tr、Gs显著增加18.53%、42.67%、87.50%,Ci显著降低35.61%,POD、SOD、CAT活性显著提高87.65%、32.40%、23.58%,MDA含量显著降低42.68%。表明在石灰性土壤中施用Si和Se可有效缓解Cd对黄瓜的毒害,增强黄瓜叶片光合作用,提高抗氧化酶系统活性,且Si和Se同时施用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青花菜花蕾发育LncRNAs 内参基因筛选
    裴徐梨, 冯鹏宇, 唐征, 李亚梅, 焦鹏, 荆赞革
    2023, 52(1):  125-13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1.013
    摘要 ( )   PDF (14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分析青花菜花蕾发育过程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的表达中,筛选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至关重要。通过前期高通量测序筛选出16个候选内参基因,利用qRT-PCR技术检测其表达水平,并结合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 3个软件对16个LncRNAs在青花菜花蕾不同部位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花蕾不同部位中,geNorm算法认为XLOC_000400、XLOC_008536、XLOC_034059为最适内参基因;NormFinder计算XLOC_021473、XLOC_000400、XLOC_034059为最佳内参基因;BestKeeper显示XLOC_025578表达最稳定。在花蕾不同发育时期中,geNorm算法认为XLOC_000108、XLOC_039609、XLOC_021473为最适内参基因;NormFinder计算XLOC_021473、XLOC_039609、XLOC_000108为最佳内参基因;BestKeeper显示XLOC_034059表达最稳定。综合评估后,在花蕾不同部位和不同发育时期中适宜的内参基因对分别为XLOC_000400/XLOC_008536XLOC_039609/XLOC_021473
    畜牧·兽医
    miR-M11 基因编辑对马立克病病毒体外复制的影响
    王伟东, 滕蔓, 郑鹿平, 刘金玲, 张文凯, 李林燕, 张志会, 樊剑鸣, 罗俊
    2023, 52(1):  134-14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1.014
    摘要 ( )   PDF (38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病毒编码的微小RNA前体基因miR-M11对马立克病病毒(MDV)体外复制能力的影响,以MDV国内分离株HN302为研究对象,利用CRISPR/Cas9系统靶向编辑并敲除位于Mid基因簇的miRM11,构建1株miR-M11基因编辑缺失毒株HN302ΔM11(克隆号C58-8-4)。经过PCR鉴定、测序分析、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以及传代稳定性分析,证实HN302编码的miRM11被精确编辑并从病毒基因组中完全缺失,且未发生回复突变。病毒增殖曲线绘制结果显示,miRM11缺失毒株HN302ΔM11的增殖速度显著高于亲本毒株HN302(P<0.05)。综上,miR-M11是MDV复制的非必需基因,且其缺失后可增强MDV的体外复制能力。
    丁酸梭菌对肉鸡生长、肠道形态及屏障功能的影响
    李文嘉, 徐彬, 魏凤仙, 邓文, 马慧慧, 王琳燚, 白杰, 孙全友, 席燕燕, 李绍钰
    2023, 52(1):  144-153.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1.015
    摘要 ( )   PDF (19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对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形态以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选取健康且规格一致的1日龄爱拔益加公仔鸡324只,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8 只。对照组(CON)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组(ANT)和丁酸梭菌组(CB)分别饲喂含10 mg/kg维吉尼亚霉素和1×109 cfu/kg丁酸梭菌的日粮。试验周期为42 d。分别于21、42日龄,以重复为单位统计分析各组的生长性能和肠道组织形态,以及肠道黏膜细胞焦亡和肠道屏障相关基因mRNA表达丰度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抗生素组和丁酸梭菌组的平均日增质量(ADG)以及末质量(FBW)分别显著升高6.31%、8.43%和6.26%、8.31%。42日龄,丁酸梭菌组半胱天冬酶-1(Caspase‑1)、白介素-18(IL‑18)和白介素-1β(IL‑1β)水平较对照组分别显著下降24.91%、42.96%和19.91%。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组空肠绒毛高与绒毛高/隐窝深(V/C)比值分别显著提高13.40%和54.20%;回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32.62%,V/C比值显著升高60.76%。42日龄,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和抗生素组空肠黏膜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aspase-1IL-18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且丁酸梭菌组闭合小环蛋白-1(ZO-1)和闭合蛋白-1(Claudin-1)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综上,日粮中添加1×109cfu/kg丁酸梭菌能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改善肉鸡肠道形态,提升肠道免疫和屏障功能,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肉鸡的肠道细胞焦亡。
    人工饲料和桑叶对家蚕机体3 种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王永生, 朱水芬, 陈松, 陈云明, 江亚, 范永慧, 杨启慧, 李琼艳, 杨海
    2023, 52(1):  154-16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1.016
    摘要 ( )   PDF (13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人工饲料和桑叶饲育对蚕体代谢酶活性的影响,自五龄起蚕开始用人工饲料和桑叶分组饲养家蚕,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家蚕中肠组织和血淋巴中碱性磷酸酶(ALP)、羧酸酯酶(CarE)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人工饲料组家蚕的血淋巴ALP活性无显著变化,而桑叶组血淋巴ALP活性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在60 h和72 h,桑叶组的ALP活性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桑叶组和人工饲料组血淋巴CarE活性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其中人工饲料组CarE活性略高于桑叶组,但差异不显著。在12 h和24 h,桑叶组血淋巴AchE活性略低于人工饲料组;在36 h,桑叶组血淋巴AchE活性开始升高,并且在48、60、72 h持续高于人工饲料组,AchE活性分别是人工饲料组的1.52、1.64、1.71倍。桑叶组家蚕中肠ALP活性在36 h开始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升高,在72 h,酶活性极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酶活性为人工饲料组的2.13倍。人工饲料组中肠CarE活性在24 h开始显著高于桑叶组,在60 h达到最高值,为桑叶组的2.61倍;在72 h,CarE活性有下降的趋势,但仍显著高于桑叶组。桑叶组家蚕中肠AchE活性在12 h开始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在24~48 h桑叶组AchE活性继续增强;在60、72 h,AchE活性极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分别为人工饲料组的2.68、2.84倍。综合分析可知,喂食人工饲料家蚕血淋巴和中肠ALP和AchE活性均显著低于桑叶组,而中肠CarE活性显著高于桑叶组,提示人工饲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蚕的代谢生理,降低蚕体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
    农业信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
    基于K-means 聚类和改进MLP的苹果分级研究
    王迎超, 张婧婧, 贾东霖, 周腾飞
    2023, 52(1):  161-17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1.017
    摘要 ( )   PDF (39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准确实现多特征融合的苹果分级,提出了一种基于K-means聚类和改进MLP的苹果分级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图像预处理、亮度均衡化、背景分割、特征加权以及改进的MLP分级网络训练。首先借助均值滤波算法和直方图均衡化操作改善苹果图像质量;接着借助K-means聚类算法进行背景分割;在果体与背景分割的基础上,依次提取苹果的果径、果形、颜色、缺陷、纹理5个特征;然后借助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人工挑选偏好权重对特征数据集综合加权,模拟人工分级场景;最后将特征数据送入改进的MLP神经网络中完成苹果的分级定等。通过对400个定好等级的苹果进行分级测试,准确率达到94.25%,验证了分级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该方法与现行的苹果分级标准相结合,具备时效性强、检测指标完备等分级优势。
    不同后熟处理对烤烟上部叶烘烤质量的影响
    轩栋栋, 贾宏昉, 郭仕平, 谢良文, 伍德洋, 秦艳青, 杨兴有, 冯长春
    2023, 52(1):  172-17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1.018
    摘要 ( )   PDF (19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后熟处理对烤烟上部叶烘烤品质的影响,提高上部叶可用性,以正常处理(CK)、12 h后熟处理(H1)、24 h后熟处理(H2)、36 h后熟处理(H3)的上部叶为供试材料,利用透射电镜和荧光定量PCR(qRT-PCR)等技术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层面分析后熟处理对上部叶烘烤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正常处理烟叶相比,后熟处理烟叶在烘烤过程中褐变速度减缓、褐变程度减轻,烤后烟中上等烟比例提高,H2 处理轻度褐变烟叶比例下降34.39%,中度及以上褐变比例下降43.02%,上等烟比例提高17.29%。(2)后熟处理上部叶组织结构较松散,淀粉粒数量降低;H2处理烤后烟叶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分别提高53.33%和16.33%,H3处理淀粉含量降低5.61%。表明后熟处理上部叶大分子物质大量降解,内在化学成分更协调。(3)后熟处理烟叶脂氧合酶(LOX)活性显著增加,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表明后熟处理烟叶的成熟度提高,同时减少了烘烤过程中脂质代谢底物的含量,褐变程度降低。(4)糖代谢及脂质代谢关键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后熟处理烟叶中脂质转运蛋白基因1(LTP1)、MYB家族基因48(MYB48)、蜡质合成基因10(CER10)、蔗糖合成酶基因(SS)、蔗糖转化酶基因(INV)和焦磷酸化酶基因(AGP)的表达量均显著下调。表明后熟处理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糖代谢和脂质合成均受到抑制,对烤烟上部叶烘烤过程中的内含物和颜色变化具有正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