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专论 综述
    河南省农业专家在线视频诊断系统建设
    邹庆鹏,杨学德,任银玲,许宏云,郑国清
    2011, 40(12):  1-3. 
    摘要 ( )   PDF (1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河南省农业专家在线远程视频诊断系统的建设。该系统基于计算机、多媒体、Inter-net、3G无线网络等信息技术,整体建设采用"123技术方案",即:1个统一门户+2种预约模式+3种沟通方式,能以远程视频会议、远程视频监控、3G手机视频通话等多种方式实现农业远程诊断。系统建设分为先在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示范,之后全省覆盖2个建设阶段,逐步将该系统建设成为提供技术、信息、农资、农产品销售等服务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基于农业企业化的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研究
    李爱民,王淑英,王 丹
    2011, 40(12):  4-9. 
    摘要 ( )   PDF (3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企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创新模式,能促进农业生产力各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实现最佳配置,进而可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此,分析了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并将河南省各个地区进行分类,提出了在河南省不同地区推行农业企业化组织形式的选择和发展农业企业化的相关建议。 
    县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舒 锟,何腾兵
    2011, 40(12):  10-13. 
    摘要 ( )   PDF (1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国民经济产值变化之间关系,以便更好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及相关农业结构、产业布局等来提高国民经济产值。结合回归分析法,运用软件SPSS 17.0的相关性分析功能,对金沙县(研究区)近10a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平均每增加1hm2建设用地,GDP增长762万元;其他土地(交通用地和水域)的影响为负影响,平均每减少1hm2其他土地,GDP增加141万元;农用地平均每增加1hm2,GDP增长183万元。建设用地对三大产业产值及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其他土地和农用地对各产业产值的影响。 
    “十一五”时期河南省农民收入增长因素解析
    雷英杰,孙晓亮,雷振生
    2011, 40(12):  14-16,79. 
    摘要 ( )   PDF (3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调查和分析,明确了河南省农民增收的五大来源:第一产业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第二三产业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分别占到总收入的48.1%、35.2%、10.5%、5.1%和1.1%;并且与全国平均水平及中部六省进行比较,明确了河南省农民收入在全国及在地区间所处的位置,分析了影响河南省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建议。
    郑州市蝴蝶兰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王 俊,杨书才,杨录军,冯 建
    2011, 40(12):  17-19. 
    摘要 ( )   PDF (1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蝴蝶兰国内外生产概况,详细分析了郑州市发展蝴蝶兰产业的区位优势、气候优势和政策优势及郑州蝴蝶兰产业科研、生产、销售现状,剖析了郑州蝴蝶兰产业在品种、栽培技术、管理体系、种苗来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郑州市蝴蝶兰产业的发展思路及相应的发展建议。
    赤眼蜂在我国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向玉勇,张 帆
    2011, 40(12):  20-24. 
    摘要 ( )   PDF (2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赤眼蜂的分类、寄主范围、寄生机制、寄生潜能、大规模生产、田间放蜂技术、大面积应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我国赤眼蜂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利用花药相关基因及启动子创制雄性不育种质研究进展
    杨晓杰,房卫平,谢德意,周小玲,赵元明,赵付安,唐中杰,李付广
    2011, 40(12):  25-29. 
    摘要 ( )   PDF (2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改良作物品质的有效途径,而作物雄性不育及优良的育性恢复种质是利用杂种优势的关键因素。为此,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花药发育重要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以及运用植物遗传转化工程创制植物雄性不育种质的进展。同时讨论了利用转基因技术创制作物雄性不育系、恢复系和保持系的技术策略,并对利用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创制植物杂种优势利用中"三系"种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园艺植物叶色变化机制研究进展
    陈延惠,李跃霞,郭晓丽,连红可,李洪涛,胡青霞
    2011, 40(12):  30-34. 
    摘要 ( )   PDF (2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园艺植物叶色变化受叶片色素成分、含量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对叶片色素的研究可以为改良和培育彩叶植物品种提供参考依据。从叶片色素成分、叶片色素含量与叶形态和结构特征、光合特性及其他相关影响因子等方面论述了园艺植物叶色变化的研究概况,总结了提取园艺植物三大叶片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的最佳方法,并提出了今后彩叶园艺植物育种的方向。
    猪流感病毒研究进展
    王宏魁,黄 涛,苏惠龙,曹三杰
    2011, 40(12):  35-39. 
    摘要 ( )   PDF (2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猪流感是猪常见呼吸道疾病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患猪常续发其他疫病,导致猪死亡率增加,该病毒变异体还可跨种传播,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发展及人的健康。为此,简要介绍了猪流感的病原,比较了猪流感临床症状,分析了病毒跨种间传播致病机制的分子基础,并概述了其公共卫生意义。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周变华,王宏伟,杨自军,王国永,郝雪琴,孔 涛
    2011, 40(12):  40-42. 
    摘要 ( )   PDF (1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是结合抑制性PCR和消减杂交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分离差异表达基因的方法,具有特异性高、假阳性率低、操作简便、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利用SSH技术进行不同状态下基因的表达变化分析、差异基因的克隆和鉴定对了解基因表达调控有着重要意义。为此,综述了SSH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发育调控基因、疾病发生机制、药物研发、性状筛选及环境生物修复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物栽培 遗传育种
    玉米ZmERD4基因的分离及转基因株系的获得
    曹言勇,赵心萍,赵秋勇,张 艳,唐保军,刘方方,王利锋,李会勇
    2011, 40(12):  43-47. 
    摘要 ( )   PDF (14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获得转ZmERD4基因玉米植株,验证ZmERD4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在抗旱性强的玉米自交系CN165中克隆了ZmERD4基因全长cDNA,该基因全长2 073bp,包含一个编码591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和水稻中的OsERD4(XP476646)有82%的相似性,与拟南芥中的AtERD4(BAB63915)有58%的相似性。构建了由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子控制下的ZmERD4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对玉米杂交种Hi-Ⅱ进行了遗传转化,通过双丙氨磷抗性筛选、双丙氨磷抗性基因和ZmERD4基因PCR扩增对转基因后代株系进行了检测,获得了42个转ZmERD4基因株系,转化率为2%,为玉米抗旱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密度对夏玉米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孟战赢,王育红,王向阳,沈东风
    2011, 40(12):  48-51. 
    摘要 ( )   PDF (3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适宜种植密度(60 000株/hm2)和增加密度(60 000+15 000株/hm2)对夏播玉米洛玉8号、郑单958灌浆特性的影响,以借助密度调控灌浆,实现夏玉米高产和源库协调。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由60 000株/hm2增加到75 000株/hm2,郑单958籽粒干质量增加量减小,日增量也减小,最终产量增加3.20%;洛玉8号籽粒质量增加量灌浆前期减小,散粉后35 d开始增加,增量峰值也减小,最终产量增加7.2%。同一密度条件下,两品种表现也有所不同,60 000株/hm2密度下洛玉8号籽粒质量增量大于郑单958,日增量峰值则较郑单958低5.42%,产量(9 877.8kg/hm2)比郑单958高3.0%。75 000株/hm2密度下洛玉8号籽粒干质量增量大于郑单958,日增量较郑单958高22.27%,产量(10 586.1kg/hm2)比郑单958高7.0%。随着密度增加,灌浆进程减缓,洛玉8号较郑单958受影响小,且最终产量均增加。 
    玉米新品种洛玉7号群体生理指标研究
    梁晓伟,卫勇强,万会利,雷晓兵,陈润玲,李 林,赵合林
    2011, 40(12):  52-55. 
    摘要 ( )   PDF (1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玉米新品种洛玉7号的群体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洛玉7号适宜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2。在此密度下,群体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合理,具有"前快、中稳、后衰慢"的特点,最大叶面积指数5.32,稳定期在20 d以上,成熟时仍达2.75;总光合势每公顷325.67万(m2/d);全生育期净同化率平均7.76g/(m2.d);干物质积累总量23 438.9kg/hm2,其中,吐丝期以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占全部积累量的60%;群体生长率231.1kg/(hm2.d);灌浆速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后期灌浆持续时间长,强度高;最终产量达12 028.4kg/hm2。 
    冻害胁迫对小麦叶片抗寒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康国章,岳彩凤,彭慧芳,韩巧霞,李鸽子,许 微,刘国芹,郭天财
    2011, 40(12):  56-60. 
    摘要 ( )   PDF (7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大田冬季冻害条件下,幼穗发育不同阶段的小麦叶片内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脯氨酸(Pro)、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等抗寒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冻害胁迫期间,植株幼穗发育进程快(播期较早)、且受冻害较重的豫麦34号和郑麦9023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抗坏血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幼穗发育进程慢(播期较晚)、受冻害较轻的品种豫农949和偃展4110,表明其适宜作为胁迫过程中小麦抗冻性的鉴定指标。冻害胁迫期间,4个小麦品种不同幼穗发育植株的叶片内脯氨酸和谷胱甘肽含量均比寒流来临之前增幅大,幼穗发育进程快且受冻害较重的豫麦34号和郑麦9023品种,这2种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幼穗发育进程慢、受冻较轻的豫农949和偃展4110,推测这2种物质不宜作为小麦抗冻性的鉴定指标。 
    灌水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映红,董 昀,盛 坤,杨丽鹃,付亮,赵宗武
    2011, 40(12):  61-64. 
    摘要 ( )   PDF (1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6个当地主推小麦品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的表现,研究豫北地区小麦节水高效栽培技术,筛选节水条件下的高产品种。结果表明:最佳节水灌溉模式为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在不同灌溉模式下品种的产量潜力有差别,在只灌底墒水模式下,可选种周麦22,产量达7 351.65kg/hm2;在底墒水+拔节水模式下,选种周麦22,其次是洛麦22和矮抗58,产量分别为7 720.95kg/hm2、7 677.30kg/hm2、7 664.55kg/hm2;在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模式下,选种洛麦22,产量达8 190.15kg/hm2,也可选种周麦22和矮抗58,产量分别为7 984.95kg/hm2、7 910.70kg/hm2。在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模式下,周麦22、矮抗58、洛麦22三个品种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利用效率均表现为最高,三品种平均较底墒水+拔节水模式、只灌底墒水模式高4.4%、17.0%;24.8%、51.5%;4.5%、16.8%;75.1%,150.9%。而灌溉水利用效率则相反,表现为只灌底墒水模式下最高,三品种分别较底墒水+拔节水模式、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模式高161.2%、262.3%,说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
    河南省小麦供给现状、问题及对策
    张瑞红
    2011, 40(12):  65-68. 
    摘要 ( )   PDF (1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了近10a河南省小麦供给的变化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河南省小麦供给的对策建议。小麦供给受国家政策、前期价格、成本及自然条件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且前期价格对小麦种植面积及产量供给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河南省小麦生产应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立足河南省的资源优势,逐步增加小麦的播种面积,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保证小麦供给及市场竞争力的稳步提升。
    中国花生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
    白 丽,赵邦宏,曹文文
    2011, 40(12):  69-71,87. 
    摘要 ( )   PDF (4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我国1991-2009年花生生产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对花生生产效率的变动及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9年间,我国花生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指数为0.911,低于大豆和3种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的平均水平而高于油菜籽的水平。花生综合效率指数为1.025,以年均0.025的速度稳步提高,其中规模效率为1.015,年均增速为0.015;与此同时,技术进步水平为0.891,出现了负增长,年均增速为-0.109,技术进步水平低下直接导致我国花生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据此,可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水平、扩大生产规模等手段来改善我国花生生产效率水平。
    新引进油棕种质农艺性状的评价
    丁 灿,郎南军,林位夫
    2011, 40(12):  72-76. 
    摘要 ( )   PDF (3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新引进的8个油棕品种(R1-R8)为材料,从农艺性状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从产量性状来看,平均每株每年产棕油量最多的是R7品种(14.75kg),最少的是R4品种(3.58kg);从品质性状来看,碘值最高的是R3品种(67.85),最低的是R5品种(59.23)。供试品种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变幅为55.51%~60.54%,食用品质较好。从农艺性状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来看,R7品种具有比较理想的株形,生长缓慢、冠幅偏小,而叶片数和果穗数较多,单株产油量最高。 
    BM 秸秆腐熟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
    刘元东,刘香坤,姜玉琴,朱玉成,董旭勇,王风英,刘尚伟
    2011, 40(12):  77-79. 
    摘要 ( )   PDF (1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BM秸秆腐熟剂对还田玉米秸秆腐熟程度和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BM秸秆腐熟剂与不施用BM秸秆腐熟剂相比,还田秸秆提早30d腐熟,且小麦植株生长健壮,分蘖多,千粒重提高。最佳处理方法是在施用配方肥的基础上(525kg/hm2)进行秸秆还田并加施BM秸秆腐熟剂30kg/hm2,与在习惯性施肥基础上(底施磷酸二铵375kg/hm2)不施用BM秸秆腐熟剂相比,可使农田秸秆提早55d腐熟,小麦生长健壮,分蘖多增产1667.5kg/hm2,增幅19.7%。 
    资源与环境
    放牧和围封对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郑敬刚,何明珠,苏 云,徐建国,李新荣
    2011, 40(12):  80-83. 
    摘要 ( )   PDF (5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10a短期围封对贺兰山西坡哈拉乌一带短花针茅群落植被组成及土壤水分、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0a围封使短花针茅群落的植被盖度从围封前的30%增加到80%,旱生灌丛由2种增加到3种,1a生、多年生草本分别从0种和3种增加到2种和5种。围封区的物种丰富度指数(1.46)、多样性指数(2.84)和均匀度指数(0.81)均高于相应对照区(1.02、1.77和0.76),Jac-card相似性指数仅为0.25,也表明围封区和对照区的物种组成发生了显著改变。与对照区相比,围封区0~20cm土层有机质、总氮含量分别从(1 170±360)g/kg、(580±140)g/kg增加到(2 890±310)g/kg、(880±180)g/kg,砂粒含量从(15.0±2.8)%增加到(20.3±2.6)%,而粉粒、黏粒含量则由(69.7±9.6)%、(15.3±4.2)%下降到(67.0±6.8)%、(12.7±3.3)%。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放牧干扰下的干旱区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模型,指出放牧引起的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和围封引起的草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是不可逆过程。最后,提出了季节性封育、合理利用草地资源的干旱区荒漠草场管理对策。
    郑州市城郊菜地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
    杨 磊,万红友
    2011, 40(12):  84-87. 
    摘要 ( )   PDF (4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郑州市城郊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综合污染指数为1.9,处于轻污染状态。菜地主要污染物为Cd,单因子污染指数为2.44。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重金属有一定的累积现象,剖面分布上表现出表面聚集特征,Ni、Cu、Pb三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这可能与Ni、Cu、Pb来源相同有关系。
    酒糟和果渣厌氧发酵产沼气特性研究
    邢 颖,李菽琳,石 艳,任广鑫
    2011, 40(12):  88-90. 
    摘要 ( )   PDF (3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糟和果渣的优化处理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基础。探求酒糟和果渣厌氧发酵特性,以期为解决酒糟、果渣的清洁处理及再利用问题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自行研究设计的可控性恒温厌氧发酵装置,分别以工厂产生的果渣和酒糟为原料,常温厌氧发酵池的底物为接种物,在25~45℃温度范围内,每5℃设1个温度梯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2种原料在所设温度范围内均能够发酵产生沼气,但二者产气量峰值出现时的温度不同,在1 000mL发酵壶内,酒糟在30℃时累积产气量最大,为10 122.4mL,25℃时的累积产气量次之;果渣在35℃时累积产气量最大,为11 113.3mL,40℃时的累计产气量次之。可见用酒糟厌氧发酵生产沼气以25~30℃为佳,而果渣以35~40℃为佳。 
    河南省花生产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
    张忠信,汤丰收,张新友,秦 利,董文召,臧秀旺,徐 静,韩锁义
    2011, 40(12):  91-92,97. 
    摘要 ( )   PDF (1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河南省花生产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对河南省驻马店、开封等14个花生产区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所测产区砷的含量为3.04~8.90mg/kg,平均6.20 mg/kg,铅的含量为5.53~18.30 mg/kg,平均12.83 mg/kg,铬的含量为13.80~43.60 mg/kg,平均24.11 mg/kg,没有检测到镉。这4种元素在各点的含量以及平均含量均符合无公害和绿色花生基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并达到了一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植物保护
    烟草青枯病拮抗真菌烟曲霉发酵条件的优化
    周晓见,査鑫垚,董夏伟,缪 莉,董昆明,靳翠丽
    2011, 40(12):  93-97. 
    摘要 ( )   PDF (3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对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有稳定的拮抗作用,在验证其发酵液对烟苗生长无害的前提下,利用四因素(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装液量)三水平三重复正交试验,测定该真菌的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烟曲霉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8℃、发醇时间96h、接种量5%、装液量50 mL(150 mL容器),此时真菌粗提物产量达301.3μg,且抑菌活性最高,青枯病菌OD630平均值为0.370。试验还证明,装液量和发酵温度是影响烟曲霉发酵效果的主要因素。 更多还原
    宿主植物对黄芩根际土著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郭辉娟,王 薇,贺学礼
    2011, 40(12):  98-101,105. 
    摘要 ( )   PDF (2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玉米(Zeamays L.)和高粱(Sorghum vulgare Pers.)4种宿主植物对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根际土著丛枝菌根(AM)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供试植物都能与AM真菌形成共生关系,但不同宿主植物对黄芩AM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玉米作为宿主时,黄芩AM真菌的孢子密度、菌根侵染率、根内菌丝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菌根长度分别为8.03个/g、93.33%、51.10%、9.67cm,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和总球囊霉素含量分别为0.46mg/g和1.06mg/g,均高于其他3种寄主植物,说明以玉米作为宿主植物对黄芩根际土著AM真菌生长最为有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芩AM真菌孢子密度与宿主地下部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总球囊霉素含量与真菌孢子密度和菌根侵染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宿主植物地下部可溶性糖含量对AM真菌孢子的形成有显著影响,土壤总球囊霉素含量可作为评价AM真菌生长发育的参考指标。
    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真菌富士长喙壳的致病性研究
    周秀华,崔 磊,邓 勋,宋瑞清
    2011, 40(12):  102-105. 
    摘要 ( )   PDF (1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人工接种条件下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真菌富士长喙壳(Ceratocystis fujiensis)的3个菌株对长白落叶松样树和木段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致病力最强的菌株为CF3,CF1、CF2致病力差异不大。固体接种韧皮部坏死反应区域稍大于液体接种,说明菌丝体容易在木质部与韧皮部间定殖,树体内营养条件适合伴生真菌生长。3个菌株对木段造成的伤害显著高于对样树造成的伤害,说明在伴生真菌入侵的同时样树产生了积极的防御反应。在接种样树和木段产生的坏死反应及蓝变区域内均可以分离到接种真菌。 
    农杆菌介导的绿木霉ZBS6的T-DNA转化研究
    孙 虎,施 艳,薛保国,杨丽荣,梁 慎,全 鑫,刘德畅
    2011, 40(12):  106-109. 
    摘要 ( )   PDF (7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农杆菌介导的T-DNA转化技术,成功转化了生防绿木霉(Trichoderma viride)ZBS6,共获得368个转化子,转化效率为每106个分生孢子产生92个转化子。PCR和Southern blot分子鉴定以及遗传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转化子T-DNA插入率为90%,均能够稳定遗传,且T-DNA单拷贝插入率达到80%。进一步以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ms var.tritici)作为供试病原菌进行室内生防作用测定,最终筛选出2个生防作用显著增强的转化子,分别为T79和T124。农杆菌介导的T-DNA转化技术在绿木霉ZBS6中的成功应用,将为木霉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基础,并为其生防作用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充足的材料和手段。 
    3种植物提取物复配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
    卢金清,何冬黎*,许家琦,阮小云,王 琴,曹儒宾
    2011, 40(12):  110-112. 
    摘要 ( )   PDF (1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制高效低毒的植物源杀虫剂,有效控制小菜蛾的危害,采用浸虫法测定了苦参、川楝子和百部提取物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并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测定了不同提取物配比对小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从而筛选最佳复配比例。结果表明,苦参、川楝子和百部提取物均对小菜蛾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半数致死剂量(LC50)分别为74.07 mg/L、58.64 mg/L、86.97 mg/L。当3种提取物的质量浓度比为苦参∶川楝子∶百部=6∶5∶6时,复配提取物对小菜蛾的触杀效果最强,小菜蛾的死亡率达到98.8%。 
    河南省叶蝉名录(半翅目:叶蝉科)
    钱兰华,申效诚,沈雪林,蔡 平
    2011, 40(12):  113-119. 
    摘要 ( )   PDF (2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河南省叶蝉科昆虫进行系统分类,共记述河南省分布的18个亚科86属209种,其中包括7个新种,即宽板短头叶蝉(Iassus latus Shen et Cai,sp.nov.)、刻缘短头叶蝉(Iassus acutangulusShen et Cai,sp.nov.)、突缘短头叶蝉(Iassus flangus Shen et Cai,sp.nov.)、铲突长突叶蝉(Ba-tracomorphus spadixShen et Cai,sp.nov.)、棒突长突叶蝉(Batracomorphus clavatus Shen et Cai,sp.nov.)、拱缘长突叶蝉(Batracomorphus arcuatus Shen et Cai,sp.nov.)、直缘长突叶蝉(Batra-comorphus lineatus Shen et Cai,sp.nov.)。 
    园艺 林学
    不同颜色肉质萝卜核型分析研究
    许 江,许冬梅,姚启伦,陈发波
    2011, 40(12):  120-125. 
    摘要 ( )   PDF (7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红皮红心、绿皮红心、红皮白心和白皮白心4种不同肉质颜色的32份萝卜品种为材料,室内检测红色肉质萝卜的色素含量及镜检观测不同颜色肉质萝卜的核型。结果表明,供试红色肉质萝卜色素含量变幅为3.4‰~28.8‰,基因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颜色肉质萝卜品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18,且未见随体,红皮红心萝卜核型公式为2n=2x=14m+4sm,属于2A型,核不对称系数为59.28%;绿皮红心萝卜核型公式为2n=2x=16m+2sm,属于1B型;红皮白心萝卜核型公式为2n=2x=18m,属于1A型;白皮白心萝卜核型公式为2n=2x=16 m+2 sm,属于1A型。从核型进化看,红色肉质萝卜比白色肉质萝卜进化程度高,红色肉质萝卜可能是由白色肉质萝卜演化而来,据此推测,红色肉质萝卜可能是白色肉质萝卜的变种。 
    盐胁迫对茴香生理特性的影响
    高方胜,王明友
    2011, 40(12):  126-128,132. 
    摘要 ( )   PDF (5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德农一号茴香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土壤含盐量对茴香叶片叶绿素含量、质膜相对透性、丙二醛(MDA)、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叶绿素含量随土壤含盐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叶片脯氨酸含量在土壤含盐量较低时无显著变化,当土壤含盐量达到6mg/g时,其含量明显增加,较对照增加27.9%;当土壤盐含量达到6 mg/g后,细胞膜受伤害度明显增加;与对照相比,低盐处理(2 mg/g、4 mg/g)可降低MDA在茴香组织体内的积累,而高盐处理(6 mg/g、8 mg/g、10 mg/g)可提高MDA在茴香组织体内的积累,其中10 mg/g处理的MDA含量最高,为32.0 μmol/g;可溶性糖变化趋势和MDA变化相反。可见,低盐胁迫下茴香通过增加可溶性糖的含量来实现渗透调节,高盐胁迫下茴香通过增加脯氨酸含量来实现渗透调节。 
    不同贮存条件下小白菜和菠菜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含量研究
    宋 犇,周 伟
    2011, 40(12):  129-132. 
    摘要 ( )   PDF (1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降低叶类蔬菜贮存过程中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含量,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5℃、5℃+包装(采用PE食品袋包装)、25℃、25℃+包装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贮存方式下小白菜、菠菜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5℃、5℃+包装、25℃、25℃+包装贮存条件下,2种蔬菜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均随贮存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其中,25℃+包装处理的小白菜贮存4d后,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含量都达最大值,为3 821mg/kg和12.0 mg/kg,较贮存前分别增加188.4%和471.4%;25℃+包装处理菠菜贮存4 d后,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含量亦分别达最大值,为1 966mg/kg和12.0mg/kg,较贮存前分别增加514.4%和757.1%,而5℃+包装的处理增幅最小,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表明小白菜和菠菜加包装后低温冷藏有利于抑制硝酸盐、亚硝酸盐的积累,而常温下加包装则会显著增加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不利于食用者的健康。 
    不同栽培方式对藏药麻花艽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何淑玲,马令法,刘伯渠,羊志晖,杨 澜,朱 静
    2011, 40(12):  133-135. 
    摘要 ( )   PDF (1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在甘南高原白膜覆盖侧沟栽、黑膜覆盖侧沟栽、白膜覆盖平栽、黑膜覆盖平栽和露地平栽5种栽培方式对麻花艽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膜覆盖侧沟栽麻花艽的主根最长为19.18 cm,根茎最粗为22.28 mm。产量最高(10 775.00 kg/hm2)、品质最优,且产量较露地平栽极显著地提高了85.38%;落干酸含量、龙胆苦苷含量、番木鳖酸含量也最高,依次为2.76%、4.15%和0.197%,分别比露地平栽极显著增加了0.39、0.47、0.33个百分点;折干率也最高,为48.75%,比露地平栽增加了8.37个百分点。因此,黑膜覆盖侧沟栽是麻花艽高产栽培的最佳覆膜栽培方式,建议在生产中大力推广。
    不同因素对互叶白千层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莫昭展,杨 福,苏建睦,王云波,许 凤
    2011, 40(12):  136-139. 
    摘要 ( )   PDF (7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不同基本培养基、碳源及其质量浓度、稀土元素、6-BA和2,4-D配比对互叶白千层丛生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导效果较好的是MS培养基。以20 g/L的葡萄糖代替其他浓度的糖类,能有效提高白千层丛生芽诱导率。稀土元素对丛生芽的诱导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5mg/L的硝酸铈效果较好,诱导率为93.33%。在添加1.0 mg/L 6-BA和0.01 mg/L 2,4-D的MS培养基上丛生芽诱导率高达100%。 
    沙松嫁接技术研究
    章 林,王晓娜,张大明,王元兴,董元海,任晓光
    2011, 40(12):  140-141,152. 
    摘要 ( )   PDF (1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不同嫁接方法、采穗母树年龄及嫁接时间对沙松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松嫁接采用劈接法处理最佳,嫁接成活率为49.1%。沙松嫁接成活率随着采穗母树的年龄增加而下降,采穗母树的年龄在60~70a时嫁接成活率最高,为48.8%,而在90~100a时成活率仅为21.4%。因此,在采集穗条时,应尽量在年龄低的母树上采集。嫁接时间选在5月下旬为宜,接穗当年抽梢生长,能安全越冬。
    畜牧 兽医
    河南省动物疫情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吴志明,张志凌,张 健,闫若潜,刘光辉,方先珍,赵雪丽
    2011, 40(12):  142-144,148. 
    摘要 ( )   PDF (1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强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与动物疫情预警工作对于从根本上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阐述了河南省动物疫情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方法,即通过研究监测模型、建立监测网络、筛选监测方法、开展监测分析,建立监测(评估)预警体系。提出了动物疫情监测预警体系的各项保障措施,同时对河南省动物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后的运行成效进行了介绍。
    华南地区猪输血传播病毒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南文金,娄高明,黄健强,冯顺胜
    2011, 40(12):  145-148. 
    摘要 ( )   PDF (4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华南地区规模化猪场猪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状况,采用PCR方法对2005-2007年间来自广东、江西、湖南、福建和广西五省44个规模化猪场193份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TTV1型阳性率为41.5%,TTV2型阳性率为21.8%,TTV1型和TTV2型共同感染阳性率为13.0%。TTV1型阳性猪场占72.7%,TTV2型阳性猪场占63.6%,TTV1型和TTV2型共同感猪场占43.1%,TTV阴性猪场占11.4%。研究表明,我国华南地区规模化猪场广泛存在TTV流行,各地区TTV1型阳性率为33.3%~57.1%,TTV2型阳性率为5%~25.7%,除湖南外,其他地区均存在TTV1和TTV2混合感染情况。
    自拟纯中药复方制剂球克星对鸡球虫病的治疗效果
    刘诗柱,方磊涵,韩庆斌
    2011, 40(12):  149-152. 
    摘要 ( )   PDF (1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验证纯中药复方制剂球克星对鸡球虫病的临床疗效和对雏鸡生长的影响,将300只35日龄的雏鸡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球克星大、中、小剂量组(即药物试验组,球克星剂量分别为10g/kg、6g/kg、2g/kg),药物对照组(地克珠利,200mg/kg),阳性对照组(感染球虫不给药),阴性对照组(不感染球虫,不给药)。除阴性对照组外,其余全部供试鸡每只嗉囊接种5×105个混合球虫卵囊。根据各组鸡的存活率、相对增重、病变记分、抗球虫指数(ACI)等指标进行药物疗效判定。结果表明,球克星大、中剂量组与小剂量组的雏鸡成活率分别达100%、100%和98%,远高于阳性对照组雏鸡的成活率(62%);球克星大、中、小剂量组的相对增重率分别达94.5%、91.0%和84.6%,高于阳性照组的68.9%和药物对照组的78%;大、中剂量组的抗球虫指数(ACI)为良好水平,分别为171.2、164.7;小剂量组和地克珠利组的ACI较差,分别为152.3、142.7。试验结果表明,大、中剂量球克星抗球虫效力达到中等水平,小剂量球克星抗球虫效力属低等水平,但都优于同类药物地克珠利。 
    不同能量和粗蛋白水平日粮对石岐杂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养分表观代谢率的影响
    何 翔,高振华,孔 鹏,林嘉贺,莫子艺,张晓慧,肖 曼
    2011, 40(12):  153-156. 
    摘要 ( )   PDF (1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不同蛋白和能量水平日粮对石岐杂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养分表观代谢率的影响,选取21日龄体质量相近、健康的石岐杂鸡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进行试验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能量和蛋白水平分别为12.09MJ/kg和18.07%、13.09MJ/kg和18.01%、12.09MJ/kg和20.08%、13.09MJ/kg和19.93%,试验期21d。结果表明:饲喂Ⅰ-Ⅳ组不同日粮,以试验Ⅳ组的日增体质量最高(22.44g)、料肉比最低(2.70),以试验Ⅰ组的采食量最高(63.33g),但Ⅰ-Ⅳ组的日增体质量、日采食量和料肉比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Ⅳ组粗灰分、蛋白质、脂肪和钙的表观代谢率均为最高,但和其他3组差异不显著(P>0.05);Ⅱ组和Ⅳ组较Ⅰ组和Ⅲ组可显著提高屠体质量和腿肌质量(P<0.05);Ⅱ组和Ⅳ组较Ⅲ组可显著提高半净膛质量、全净膛质量和屠宰率(P<0.05)。综合分析,能量和蛋白水平为13.09MJ/kg、18.01%的日粮对22日龄以后肉鸡较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