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豆丹丹, 孙建军, 郭玉玺, 王德新, 郭新海, 丁超明. 基于DUS 测试性状的黄淮海地区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5): 24-32. |
[2] |
马学虎, 马昀君, 黄璜, 陈灿, 王忍, 张印, 伍世豪, 张泉, 张琴. 稻禽共生对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11): 42-48. |
[3] |
易媛, 马红勃, 王静, 张会云, 赵娜, 朱雪成, 张娜, 刘东涛. 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51(7): 13-21. |
[4] |
王新涛, 李保叶, 杨青, 代资举, 郝俊杰. 玉米籽粒相关性状的QTL 定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50(9): 9-15. |
[5] |
李敏, 李爽, 张忠信, 杜鹏强, 周琳, 董文召. 河南省花生白绢病菌群体多样性及对萎锈灵敏感性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50(5): 64-73. |
[6] |
张小花, 田蕾, 罗成科, 马天利, 李培富, 孙建昌, 张银霞. 基于水稻RIL 群体的稻瘟病抗性QTL 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50(11): 97-107. |
[7] |
田蓉蓉, 白天亮, 马帅国, 吕建东, 胡慧, 朱春艳, 李杰, 王震宇, 田蕾, 李培富. 水稻回交群体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及产量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20, 49(11): 10-18. |
[8] |
武海燕, 李喜焕, 李文龙, 孔佑宾, 杜汇, 张彩英. 大豆耐低磷性状鉴定及优异种质筛选[J]. 河南农业科学, 2020, 49(1): 61-67. |
[9] |
彭 涛,尹国红,成东梅,于金林,赵伟峰,高 燕,田纪春,邓志英. 小麦冬前最大分蘖期根数的QTL定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9, 48(8): 27-33. |
[10] |
王俊芳,王 淼. 枯草芽孢杆菌ComQXPA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潜在生防应用[J]. 河南农业科学, 2019, 48(6): 8-13. |
[11] |
杨 程,张德奇,时艳华,李向东,张素瑜,邵运辉,方保停,岳俊芹. 不同灌水处理对不同抗旱型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9, 48(5): 10-15. |
[12] |
白 婷,周珠扬,靳玉龙,朱明霞,强小林. 二棱青稞品系群体动态及农艺性状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9, 48(2): 35-39. |
[13] |
刘家欢, 郑成娟, 李云, 李增源, 付浩然, 张卫峰. 基于冠层图像处理的小麦茎蘖数快速诊断技术[J]. 河南农业科学, 2019, 48(11): 174-180. |
[14] |
杨治伟,刘晓刚,田 玲,马嘉欣,田 颖,马 钰,田 蕾,张银霞,杨淑琴,李培富. 粳稻种质资源籽粒锌、铁含量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9, 48(03): 8-16. |
[15] |
付 景,王生轩,尹海庆,王付华,王越涛,陈献功,王 亚,杨文博,白 涛. 施氮量对直播稻郑旱10号群体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46(1): 30-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