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朝冉, 彭漪, 杨凯丽, 袁宁鸽, 黎远金, 刘小娟, 吴慧丽. 基于光合有效吸收的水稻穗生物量遥感估测[J].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6): 154-161. |
[2] |
苏奇倩, 安福全, 于龙凤, . 茶树对土壤锗的吸收及富集机制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4): 1-8. |
[3] |
郝永会, 靳海洋, 闫雅倩, 李向东, 郑飞, 岳俊芹, 张德奇, 方保停, 杨程, 程红建, 李春喜. 长期秸秆还田下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4): 9-19. |
[4] |
张永泽, 王瑞刚, 王艺媚, 王梓豪, 李俊周, 杜彦修, 孙红正, 彭廷, 赵全志, 张静. 播期和施氮量对中籼杂交稻群体质量、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4): 37-46. |
[5] |
刘新, 蒋雨洲, 张吉立, 岳志强, 黄锐, 王鹏. 秸秆还田条件下大豆-玉米轮作体系中磷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和磷利用效率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4): 65-75. |
[6] |
张盼盼, 乔江方, 李川, 张美微, 穆蔚林, 郭涵潇, 岑俊娟. 氮锌配施对夏玉米灌浆期籽粒氮、锌元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3): 17-32. |
[7] |
王俊, 李广鑫, 李畅, 刘红恩, 高巍, 秦世玉, 王龙, 睢福庆, 冯洋, 赵鹏. 外源施用磷肥缓解小麦镉积累的效应[J].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3): 78-86. |
[8] |
许豆豆, 贺云新, 李飞, 刘爱玉, 周仲华. 间套作模式在棉田上的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6): 1-11. |
[9] |
彭成林, 佀国涵, 赵书军, 袁家富, 吕洪九, 徐祥玉, 徐大兵, 谢媛圆, 周剑雄. 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氮肥运筹对直播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5): 9-16. |
[10] |
郭芳芳, 韩亚倩, 周苏玫, 杜西河, 宋淼, 张洁梅, 黄源, 胡乃月, 臧贺藏, 杨习文. 施氮量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锌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3): 12-25. |
[11] |
屈小玉, 吴娜, 赵匆, 陈娟, 刘吉利. 供磷水平对柳枝稷干物质量及磷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3): 82-90. |
[12] |
朱灿灿, 付森杰, 秦娜, 王春义, 代书桃, 宋迎辉, 魏昕, 李君霞. 磷肥施用深度对谷子根系分布、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12): 22-30. |
[13] |
柴冠群, 刘桂华, 罗沐欣键, 王丽, 秦松, 范成五 .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石灰土辣椒Cd吸收累积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51(9): 68-78. |
[14] |
胡峰, 张运红, 毛家伟, 刘小奇, 钱凯, 张杰. 不同专用肥对豫北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51(8): 74-83. |
[15] |
康利允, 李晓慧, 高宁宁, 梁慎, 李海伦, 王慧颖, 常高正, 徐小利, 赵卫星. 低钾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甜瓜产量、品质及钾素吸收利用差异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51(8): 99-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