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松(耕)时机与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
刘卫玲,程思贤,周金龙,王川锋,周亚男,王 群,赵亚丽,李潮海 |
1. 河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2. 河南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3.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2;4. 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02 |
|
|
摘要 设计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对照)、秋季深松+夏季免耕、秋季深耕+夏季免耕、秋季深耕+夏季下位深松和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共5个处理,研究深松(耕)时机与方式对砂姜黑土土壤紧实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玉米干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筛选砂姜黑土区适宜的深松(耕)时机和方式。结果表明,秋季深松+夏季免耕、秋季深耕+夏季免耕和秋季深耕+夏季深松能显著降低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促进玉米地上部生长,进而增加玉米产量。秋季深耕+夏季深松对土壤耕层的改良效果和玉米产量均高于秋季深松+夏季免耕和秋季深耕+夏季免耕。5个处理中,以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对土壤耕层特性的改良效果最好,玉米地上部干质量和产量最高。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的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容重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分别降低29.0%和12.7%,土壤含水量增加7.8%,玉米产量增加15.5%。在5个不同的深松(耕)时机和方式处理中,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玉米产量最高。因此,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是砂姜黑土区适宜的深松(耕)时机和方式。
|
|
关键词 :
深松(耕)时机,
深松(耕)方式,
土壤紧实度,
产量
|
收稿日期: 2017-11-10
|
|
基金资助: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1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300106);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02-17) |
通讯作者:
赵亚丽(1980-),女,河南许昌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玉米生理生态研究。E-mail: zhaoyali2006@126.com
李潮海(1956-),男,河南巩义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玉米生理生态研究。E-mail: lichaohai2005@163.com
|
作者简介: 刘卫玲(1990-)女,河南开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玉米生理生态。E-mail:961665694@qq.com |
[1] 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 中国土壤[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601-617.
[2] 曹承富, 肖扬书, 武际, 等. 沿淮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大面积超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J]. 农学学报, 2014, 4(9): 13-18.
[3] 王静. 砂姜黑土的形成特点与改良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5): 252-253.
[4] 杨雪, 逄焕成, 李轶冰, 等. 深旋松耕作法对华北缺水区壤质黏潮土物理性状及作物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6): 3401-3412.
[5] Abuhamdeh N H. Compaction and subsoiling effects on corn growth and soil bulk density[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3, 67(4): 1213-1219.
[6] Henderson H D, Almassim M I A. Deep tillage in the beqacvalley, Lebanon[J]. 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 1981, 23(6): 1466-1470.
[7] Benjamin J G. Tillage effects on near-surface soil hydraulic properties[J]. Soil & Tillage Research, 1993, 26(4): 277-288.
[8]杜聪阳,杨习文,王勇,等. 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水平对砂姜黑土物理性状、微生物学特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17,46(8):13-21.
[9] 赵亚丽, 薛志伟, 郭海斌, 等.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17): 3359-3371.
[10] 张瑞富, 杨恒山, 高聚林, 等. 深松对春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5): 78-84.
[11]赵亚丽,于淑,穆心愿,等.深耕加秸秆还田下施氮量对土壤碳氮比、玉米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6,45( 10) : 50-54.
[12]杨永辉,武继承,潘晓莹,等.不同耕作保墒措施下施氮量对小麦耗水量、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6,45( 4) : 61-65.
[13]齐华,刘明,张卫建,等.深松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根系分布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2, 27(4): 191-196.
[14]冯国艺,张谦,祁虹,等.不同深耕时间对滨海盐碱棉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棉苗光合特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5,44( 2) : 34-38.
[15]冀保毅,赵亚丽,郭海斌,等.深耕和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 2015,44( 3) : 65-70,107.
[16]宋岩,王道波刘永贤.耕作和施氮方式对广西沿海地区红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4,45(4):601-604.
[17] 宫秀杰, 钱春荣, 于洋, 等. 深松免耕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09, 17(5): 134-137.
[18] 梁金凤, 齐庆振, 贾小红, 等.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性质与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4): 945-950.
[19] 于吉琳, 齐华, 张振平, 等. 深松与播期对玉米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3, 21(3): 94-99.
[20] 战秀梅, 李秀龙, 韩晓日, 等. 深耕及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花后碳氮积累及根系特征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2, 43(4): 461-466.
[21]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22] 王新俊, 王桂英, 王平馨, 等. 深松对陇东旱塬区土壤蓄水保墒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 甘肃农业科技, 2016(3): 53-58.
[23] 李永平, 王孟本, 史向远, 等.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12, 40(7): 723-727.
[24] 高盼, 刘玉涛, 王宇先, 等. 深松对半干旱区土壤蓄水能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4): 23-26.
[25] 许迪, Schmid R, Mermoud A. 夏玉米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特性时间变异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14(1): 64-70.
[26] 阎晓光, 李洪, 王青水, 等. 不同深松时期对旱地春玉米水分利用状况及产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4, 32(6): 165-170.
[27] 孔凡磊, 陈阜, 张海林, 等. 轮耕对土壤物理性状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8): 150-155.
[28] 聂良鹏, 郭利伟, 牛海燕, 等. 轮耕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耕层构造及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5, 41(3): 468-478.
[29] 赵亚丽, 郭海斌, 薛志伟, 等.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4, 40(10): 1797-1807.
[30] 尹宝重, 甄文超, 冯悦. 海河低平原深松播种对夏玉米根系生理的影响及其节水增产效应[J].作物学报, 2015,41(4): 623-632.
[31] 杨净, 蔺国仓, 孙美乐, 等. 土壤深松对糯玉米生长表现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30(4): 796-802.
[32] 朱文新, 孙继颖, 高聚林, 等. 深松和灌水次数对春玉米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6, 24(5): 75-82. |
[1] |
逯 昀. 不同有机肥配比对温室黄瓜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5): 94-98. |
[2] |
李锦馨,张 阁,马 燕,马 丽. UV-B辐射胁迫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5): 1-7. |
[3] |
张 琨,秦毛毛,刘艳喜,秦海霞,郑春风,车 军,周正富,吴政卿,雷振生. 减量施氮对郑麦101产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5): 24-27. |
[4] |
郭 瑞,李正玲,张 煜,赵明忠,胡 琳. 30 a来河南省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演变规律[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4): 15-20. |
[5] |
李国领,齐学礼,张志强,罗 鹏,辛均安,李延峰,史利霞. 不同小麦品种的生理和产量特性对灌浆期干旱胁迫的响应[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4): 8-14. |
[6] |
王 炎,李振宙,周 良,王 雨,孔德章,张晓娜,陈庆富,黄小燕,黄凯丰. 不同施氮量对甜荞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4): 26-30. |
[7] |
宋 兵,高超丹,庄克云. 番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对灌水的响应[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3): 92-95. |
[8] |
胡素娟,段亚魁,康源春,袁瑞奇,张玉亭,孟庆涛,孔维丽. 2种基质对平菇胞外酶活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3): 96-99. |
[9] |
贾 豪,郭 恒,王 舰. 氮、磷、钾肥配施对马铃薯肥料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2): 32-36. |
[10] |
王 帅,王立波,李玉玺,刘凌云,陈殿元,王 楠,庄 巍. 不同施氮水平下单作及间作紫花苜蓿对玉米产量及白浆土养分含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2): 22-28. |
[11] |
秦 娜,许为钢,齐学礼,赵明忠,张 磊. 干旱胁迫下郑麦7698的抗旱性能及光合特性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2): 7-11. |
[12] |
武继承,杨永辉, 潘晓莹,张洁梅,何 方. 测墒灌溉条件下不同养分配置对小麦-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46(9): 11-17. |
[13] |
刘 领,李继伟,任 鹏,赵世民,王 慧,李友军. 不同芸薹属绿肥对烤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46(8): 52-56,76. |
[14] |
付 景,王生轩,尹海庆,吴 蔚,王越涛,王付华,陈献功,王 亚,杨文博,白 涛. 播量对直播稻郑旱10号产量及根系生理性状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46(8): 22-26. |
[15] |
逯 昀,刘毓侠. 不同水肥管理对马铃薯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46(8): 57-6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