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铜对平菇生长发育、品质和铜含量的影响 |
孔维威1,卢娇娇2,孔维丽1,袁瑞奇1,韩玉娥1,段亚魁1,张玉亭1,康源春1* |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2.河南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
|
|
摘要 为了探明平菇对Cu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了培养料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Cu对平菇菌丝生长、原基诱导时间、产量、子实体品质和Cu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u对平菇菌丝生长、原基诱导时间、产量、子实体氨基酸、蛋白质、粗脂肪含量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浓度效应。Cu质量浓度为1 500 mg/kg时,平菇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且原基比对照早2 d出现;Cu质量浓度为500 mg/kg时,平菇产量(干质量)最高;Cu质量浓度为1 000 mg/kg时,子实体氨基酸、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6.00%、24.88%、2.34%。而子实体菌柄和菌盖中Cu含量随着培养料中Cu质量浓度(0~3 000 mg/kg)的升高而增加。
|
|
关键词 :
 ,
Cu,
平菇,
生长发育,
产量,
品质
|
收稿日期: 2016-10-10
|
基金资助: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基金项目(2016YQ13);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S2010-09);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自主创新基金项目(2013JC20) |
通讯作者:
康源春(1964-),男,河南舞阳人,研究员,本科,主要从事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E-mail:kyc_2725@163.com
|
作者简介: 孔维威(1981-),男,河南商丘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食用菌生理研究。E-mail:kongweiwei888@126.com |
[1] |
逯 昀. 不同有机肥配比对温室黄瓜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5): 94-98. |
[2] |
李艳敏,王利民,董晓宇,师 曼,张 晶,蒋 卉,王慧娟,高 杰,张和臣. 红叶樱花不同采集时期外植体萌芽差异及其原因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5): 111-116. |
[3] |
李锦馨,张 阁,马 燕,马 丽. UV-B辐射胁迫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5): 1-7. |
[4] |
张 琨,秦毛毛,刘艳喜,秦海霞,郑春风,车 军,周正富,吴政卿,雷振生. 减量施氮对郑麦101产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5): 24-27. |
[5] |
曹颖妮,余大杰,赵光华,胡京枝,张可可,裴金花,郝学飞. 不同淀粉粒配粉对面条品质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4): 149-153. |
[6] |
赵建敏,芦建文. 基于字典学习的马铃薯叶片病害图像识别算法[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4): 154-160. |
[7] |
张俊波,印双红. NF-κB信号通路在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感染中的作用[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4): 135-140. |
[8] |
贾笑颖,孙佳琪,高同国,雷白时,茹雪峰,朱宝成. 豆粕发酵产蛋白酶功能菌株的筛选及鉴定[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4): 119-123. |
[9] |
王录军,段强德,冯丽丽. 大肠杆菌热稳定肠毒素Ⅰ和卵清蛋白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4): 141-144. |
[10] |
徐 文,安素妨,王 艳,贾琳琳,鲁丹丹,张莹莹,刘建丰,李保全. 基于RNA-seq技术的甘蓝型油菜新转录本的鉴定[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4): 38-42. |
[11] |
王 震,李金秀,张 彬,李 符,李金榜. 河南省大面积种植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鉴定及品质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4): 64-70. |
[12] |
李国领,齐学礼,张志强,罗 鹏,辛均安,李延峰,史利霞. 不同小麦品种的生理和产量特性对灌浆期干旱胁迫的响应[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4): 8-14. |
[13] |
袁刘正,柳家友,王会强,付家锋,张运栋,吴伟华,闫海霞. 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对玉米遮荫胁迫的缓解作用[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4): 21-25. |
[14] |
王 炎,李振宙,周 良,王 雨,孔德章,张晓娜,陈庆富,黄小燕,黄凯丰. 不同施氮量对甜荞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4): 26-30. |
[15] |
索相敏,马 斌,郝 婕,刘铁铮,冯建忠,鄢新民,王献革,李学营. 球孢白僵菌对3种苹果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4): 71-7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