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政策与伦理
道德声明
编辑评审
版权政策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阅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服务
专题策划
更多>>
《河南农业科学》
微信公众号
《河南农业科学》
官网二维码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稻田生态种养专题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氮肥运筹对直播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彭成林, 佀国涵, 赵书军, 袁家富, 吕洪九, 徐祥玉, 徐大兵, 谢媛圆, 周剑雄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
5
): 9-1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3.05.002
摘要
(
165
)
PDF
(1249KB)(
246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稻单作模式为对照,研究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氮肥运筹处理(氮基肥分别占50%、40%、30%、20%、0及不施氮肥)对直播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为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栽培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氮基肥比例为20%和0、水稻单作模式下氮基肥比例为30%和20%,均有利于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在相同氮肥运筹方式下,稻虾共作模式较水稻单作模式能大幅促进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氮基肥比例降至20%及以下,水稻单作模式下氮基肥比例降至30%及以下时,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主要是通过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的增加来实现的;长期稻虾共作模式的水稻产量较水稻单作模式提高,平均提高11.1%,主要是通过有效穗数的增加来实现的。随氮基肥比例的下降,2种模式下水稻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表观利用率、贡献率总体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长期稻虾共作模式较水稻单作模式能较大幅度提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平均提高9.5%、21.3%,但降低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贡献率。综上,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推荐氮基肥比例为20%和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稻蟹共作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水稻产量的关联分析
宋宇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51 (
10
): 86-9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10.010
摘要
(
197
)
PDF
(1383KB)(
274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稻蟹共作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与水稻生长和产量指标的相关性,设置施入生物有机肥的稻蟹共作稻田(HXTCS)和仅施入生物有机肥稻田(对照,YJTCS)的水稻大田试验,测定水稻的根长、株高、穗长、单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和Spearman相关法分析成熟期水稻生长和产量指标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YJTCS相比,稻蟹共作稻田中水稻的单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显著提升(P<0.05);河蟹引入稻田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的相对丰度分别下降了5.71%、16.12%、51.01%,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相对丰度则分别增加了23.35%、41.36%、50.00%。HXTCS土壤中的Chao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较对照分别降低了11.22%、7.54%、2.00%。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2个处理间微生物群落结构整体差异较大。Spearman 分析结果表明,绿弯菌门与株高和穗长均呈显著负相关(
P
<0.05);单穗粒数与酸杆菌门、Gemmatimonadetes_d_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门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根际土壤微生物COG(蛋白质相邻类的聚簇)、KEGG(京都基因及基因组百科全书)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功能注释与水稻生长和产量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综上,河蟹引入生物有机肥稻田后利于水稻产量指标提升,这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鸭品种对稻鸭共生系统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张印, 余政军, 王忍, 吕广动, 陈灿, 黄璜, 陈治锋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50 (
12
): 23-3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03
摘要
(
330
)
PDF
(1945KB)(
297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稻常规单作为对照(CK),研究水鸭(SY)、洋鸭(YY)和绿头鸭(LTY)对稻鸭共生系统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及稻田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稻鸭共生系统鸭品种选择及模式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CK相比,3个稻鸭共生处理总体上均降低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变化,pH值均升高;YY和LTY处理水稻有效穗数、结实率和产量均显著增加,穗总粒数均显著降低,SY处理水稻有效穗数、结实率和产量虽有所增加但是差异不显著;3个稻鸭共生处理的经济效益均提高,表现为YY>LTY>SY>CK。综上,稻鸭共生有利于促进水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改善土壤酸化,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以YY处理最优,LTY处理次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不同稻鱼模式对再生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陈璐, 陈灿, 黄璜, 隆斌庆, 马微微, 王忍, 张印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50 (
12
): 32-3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12.004
摘要
(
261
)
PDF
(1389KB)(
114
)
可视化
收藏
以Y两优800、黄华占2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稻鲫鱼模式(FR)、稻鳅模式(LR)、常规栽培模式(对照,CK),研究不同稻鱼模式对再生稻头季、再生季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再生稻稻米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与CK相比,FR处理能显著提高两季稻谷总产量,黄华占和Y两优800的增幅分别为10.31%和9.80%,LR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2个水稻品种再生季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均高于头季。黄华占再生季稻米整精米率较头季显著增加了20.16~22.25个百分点,且两季糙米率均以LR处理最高;Y两优800两季糙米率则以FR处理最高。2个品种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均表现为再生季显著低于头季,头季均以LR处理最低;2个水稻品种稻米长宽比均表现为再生季大于头季,FR和LR处理与CK 均无显著差异。黄华占再生季稻米糊化温度显著低于头季,而Y两优800则相反;2个水稻品种头季稻米胶稠度均表现为LR、FR处理显著高于CK,分别增加27.12%~52.24%和12.54%~29.35%,但LR处理稻米胶稠度在再生季均表现为较CK降低。2个水稻品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均表现为再生季显著高于头季,以LR处理最低;2个水稻品种稻米蛋白质含量均表现为再生季高于头季,除黄华占头季外,均以LR处理最高,且再生季均表现为LR、FR处理显著高于CK。综上,FR模式能显著提高两季稻谷总产量,FR、LR模式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头季、再生季稻米品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垄作稻鱼鸡共生对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马微微, 陈灿, 黄璜, 任勃, 周晶, 李桂香, 王忍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50 (
8
): 9-1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1.08.002
摘要
(
366
)
PDF
(2173KB)(
188
)
可视化
收藏
于2018—2019 年分别设置垄作稻鱼鸡(RFC)、垄作稻鱼(RF)、垄作稻鸡(RC)和垄作单稻(CK)4个处理,研究垄作稻鱼鸡共生对土壤养分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垄作稻鱼鸡共生模式的发展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CK相比,2 a RC、RFC处理水稻成熟期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均提高,且RC、RFC处理全磷含量与CK均达到显著性差异;2 a RC、RFC处理成熟期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CK,RFC处理齐穗期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CK;2 a RFC、RC、RF处理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CK。2018年RF处理水稻产量较CK提高5.75%,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019年RFC、RC、RF处理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CK,增幅分别为16.29%、14.03%、9.35%。综上可知,RC和RFC处理均能够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水稻产量,可作为稻田综合种养的优选模式,尤其是RFC处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对不同施氮量下直播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彭成林, 袁家富, 贾平安, 佀国涵, 徐祥玉, 赵书军, 李金华
河南农业科学 2020, 49 (
4
): 15-2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4.003
摘要
(
204
)
PDF
(1273KB)(
273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稻单作模式为对照,研究了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对不同施氮量下直播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明确2种模式下的最佳施氮量。结果表明,相对于水稻单作模式,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增加16.3%,且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来实现的;长期稻虾共作模式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以及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5.3%、7.6%和22.7%;采用线性+平台模型确定在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和水稻单作模式下直播水稻氮肥合理用量分别为102.4 kg/hm
2
和139.6 kg/hm
2
,长期稻虾共作模式的直播水稻合理施氮量较水稻单作模式降低了26.6%。由此可见,长期稻虾共作模式能够大幅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