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科学 ›› 2013, Vol. 42 ›› Issue (4): 91-94.

• 植物保护 • 上一篇    下一篇

2009-2011年河南省小麦叶锈菌毒性结构分析

赵盼盼,孟庆芳,郭楠,张林亚,闫红飞*,刘大群*   

  1. 河北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河北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1
  • 收稿日期:2012-12-05 出版日期:2013-04-15 发布日期:2013-04-15
  • 通讯作者: 闫红飞(1975-),男,河北高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与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E-mail:hongfeiyan2006@163.com 刘大群(1958-),男,河北石家庄人,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与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E-mail:ldq@hebau.edu.cn
  • 作者简介:赵盼盼(1986-),女,河北石家庄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植物病理学。
  • 基金资助: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903035);河北省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20120340);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10130212005);河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11144)

  • Received:2012-12-05 Published:2013-04-15 Online:2013-04-15

摘要:  采用16个固定鉴别寄主和21个辅助鉴别寄主,在小麦苗期对2009-2011年采自河南省6个地区184个单孢子堆上纯化分离的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致病性鉴定及毒性基因频率分析。结果显示:2009-2011年河南省主要优势致病类型为THTS、THTT、THKS、PHKT、PHTT、THPS、PHKS、PHSS、THFS、THPN和THSS,出现总频率为52.13%。毒性基因V1、V2c、V3、V16、V26、Vb、V25和V37的平均毒性频率超过95%,说明其对应的小麦抗叶锈病基因在河南省几乎完全丧失了抗性;毒性基因V9、V24、V19、V38和V47的平均毒性频率低于4%,说明其对应的抗病基因为目前河南省小麦叶锈菌有效抗病基因,尤其毒性基因V24的毒性频率为0,表明目前河南省无对其表现出毒力的小麦叶锈菌小种。另外,毒性基因V11、V15、V17、V30、V10、V14a、V23、V29、V18、V21、V32、V33+34、V36和V39等的毒性频率在2009-2011年际间差异较大。 

关键词: 河南省, 小麦叶锈菌, 致病类型, 毒性基因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