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Vol. 45 ›› Issue (11): 25-29.

• 作物栽培·遗传育种 • 上一篇    下一篇

转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GmPAP 大豆研究

毛璐璐,孔佑宾,李喜焕*,张彩英*   

  1. (河北农业大学/教育部华北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河北 保定 071001)
  • 收稿日期:2016-06-02 出版日期:2016-11-15 发布日期:2016-11-15
  • 通讯作者: 李喜焕(1974-),女,河北保定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大豆遗传育种与转基因研究。E-mail:lixihuan@hebau.edu.cn 张彩英(1960-),女,河北深泽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大豆遗传育种与转基因研究。E-mail:zhangcaiying@hebau.edu.cn
  • 作者简介:毛璐璐(1990-),女,黑龙江鹤岗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豆分子生物学与转基因研究。E-mail:maolulu524@163.com
  • 基金资助: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14ZX0800404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01405)

  • Received:2016-06-02 Published:2016-11-15 Online:2016-11-15

摘要:  为获得磷高效利用转基因大豆新材料,构建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GmPAP14超表达载体pBI121-GmPAP14与pCAMBIA3301-GmPAP14,通过农杆菌介导子叶节转化技术将2个载体分别转入高产优质大豆品种,并分析了GmPAP14在转基因植株内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利用PCR和DNA测序分析可检测到转化植株中的目的条带,其中,转入pBI121-GmPAP14载体的保豆3号阳性植株有6 株;转入pCAMBIA3301-GmPAP14载体的中豆32有9株,冀豆12有11株,农大豆2号20株。进一步将上述T0植株自交,目前已获得T1转基因后代;经实时定量PCR检测,部分株系的GmPAP14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对照,说明GmPAP14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并能够在转录水平正常表达。

关键词: 大豆, 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 载体构建, 遗传转化, 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