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目录
    目录
    2024, 53(4):  0. 
    摘要 ( )   PDF (404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茶树对土壤锗的吸收及富集机制研究进展
    苏奇倩, 安福全, 于龙凤,
    2024, 53(4):  1-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4.001
    摘要 ( )   PDF (12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对锗元素具有较强的吸收利用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生长发育。经过生物富集作用,茶树将有毒的无机锗(GeO2)转化为无毒的有机锗(Ge-132),其中有机锗极易为人体所吸收,有益于身体健康。目前锗在茶树中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深入探究其富锗机制是研究开发富锗茶的关键。因此,综述了土壤中锗的分布及其与茶树生长的关系、茶树对锗的吸收利用以及锗在茶树中的富集作用及机制,为今后提高茶树对土壤锗的吸收效率及富锗茶的种植开发提供基础信息和理论参考。
    作物栽培·遗传育种
    长期秸秆还田下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郝永会, 靳海洋, 闫雅倩, 李向东, 郑飞, 岳俊芹, 张德奇, 方保停, 杨程, 程红建, 李春喜
    2024, 53(4):  9-1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4.002
    摘要 ( )   PDF (14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长期秸秆还田且基施足量氮肥(150 kg/hm2)条件下研究拔节期不同追氮量[0 kg/hm2(N150)、37.5 kg/hm2(N150+37.5)、75 kg/hm2(N150+75)、112.5 kg/hm2(N150+112.5)和150 kg/hm2(N150+150)]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协同实现较高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追氮量,以期为秸秆还田下冬小麦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冬前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150+75和N150+112.5处理下较高。花前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花后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不追氮(N150)和低追氮量(N150+37.5、N150+75)处理的花前干物质转运量与转运率总体上均显著高于高追氮量(N150+112.5、N150+150)和不施氮(N0)处理;花前氮素转运量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在N150+150处理达到最大值,但其花前氮素转运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与仅基施氮150 kg/hm2处理相比,拔节期追氮37.5~150 kg/hm2增加籽粒产量10.45%~33.64%。随着追氮量的增加,籽粒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150+112.5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较N150、N150+37.5、N150+75、N150+150 处理提高30.85%~33.64%、15.04%~20.99%、6.62%~11.07%、7.35%~7.81%;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直线下降,N150+75与N150+112.5处理间差异总体上不显著。综上,拔节期追施氮肥有利于增加冬小麦花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但过量追氮导致花前干物质和氮素转运率大幅降低,产量增加效应减小,氮肥利用效率大幅降低;在长期秸秆还田基施氮150 kg/hm2条件下,拔节期追氮112.5 kg/hm2有利于协调冬小麦花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同时拟合分析发现,拔节期追氮107.81~139.50 kg/hm2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PAW及其与LTP 的联合作用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齐先科, 李淼, 李彩虹, 渠琛玲
    2024, 53(4):  20-2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4.003
    摘要 ( )   PDF (23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济麦22、百农307为材料,研究等离子体活化水(PAW,制备时间分别为5.0、7.5、10.0 min,分别命名为PAW-5、PAW-7.5、PAW-10)及其与低温等离子体(LTP)联合处理(LTP+W-5、LTP+W-7.5、LTP+W-10)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PAW、LTP在小麦种子活力提高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个小麦品种种子均于LTP处理9 s时的发芽率及发芽指数达到最佳,因此选用LTP处理时间9 s进行PAW与LTP联合作用效果研究。PAW、PAW与LTP联合处理均能提高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株高、幼苗鲜质量和干质量,并显著提高种子的活力指数,总体以LTP+W-7.5处理效果最好;未经LTP处理的种子与蒸馏水之间的接触角最大,表明其润湿性能最弱,相较之下,未经LTP处理的种子与PAW之间的接触角有所下降,而经LTP处理后的种子与蒸馏水或PAW之间的接触角极显著下降;与蒸馏水处理相比,PAW及其与LTP联合处理的小麦幼苗中的活性氧氮(RONS)含量总体上显著增加,而仅LTP处理的小麦幼苗中RONS含量无显著变化。综上,PAW及其与LTP联合处理均有效地促进了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其中LTP+W-7.5处理的促进效果最佳。
    低氮胁迫对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氮积累、代谢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齐学礼, 马杰, 赵明忠, 董海滨, 张煜, 许国震
    2024, 53(4):  30-3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4.004
    摘要 ( )   PDF (14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氮效率不同的2个小麦品种郑麦0943(氮利用效率指数为1.557)和周麦18(氮利用效率指数为0.895)为试验材料,研究低氮胁迫对2个小麦品种净光合速率、氮积累量、氮代谢酶活性、根系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小麦氮高效育种和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研发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正常供氮和低氮处理下,郑麦0943花后7、14、21 d的净光合速率,花后14 d 10:00—15:00的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成熟期秸秆和籽粒氮积累量,产量均显著高于周麦18;低氮处理下,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正常供氮处理,且郑麦0943的降低幅度低于周麦18,其中,郑麦0943产量降低21.40%,周麦18降低24.87%。低氮处理下,郑麦0943的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周麦18;2个小麦品种根系性状均显著高于正常供氮处理,且郑麦0943的提高幅度高于周麦18。低氮胁迫显著影响2个小麦品种的品质,郑麦0943的品质受影响较小,低氮处理下郑麦0943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等指标较正常供氮处理的降幅均低于周麦18,除拉伸面积外,其余指标均达到了中强筋小麦标准。综上,郑麦0943较周麦18更耐低氮,低氮对其光合速率、氮积累量、氮代谢酶活性、根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更小,低氮下其具有更好的光合特性、更高的氮吸收和同化能力、更发达的根系,进而获得更高的产量和较优的品质。
    播期和施氮量对中籼杂交稻群体质量、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张永泽, 王瑞刚, 王艺媚, 王梓豪, 李俊周, 杜彦修, 孙红正, 彭廷, 赵全志, 张静
    2024, 53(4):  37-4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4.005
    摘要 ( )   PDF (14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中籼杂交稻Y两优900为试验材料,研究播期[4月15日(D1)、4月30日(D2)、5月15日(D3)、5月30日(D4)、6月14日(D5)]和施氮量[0 kg/hm2(N0)、150 kg/hm2(N150)和300 kg/hm2(N300)]对中籼杂交稻群体质量、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探寻豫南稻区最适播期和施氮量。结果表明,播期和施氮量对中籼杂交稻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产量随播期推迟先升高后降低,以D2播期最高,D5播期最低,D2播期产量较D5播期提高126.42%。D2播期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整体来看,D2N300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D1N300、D2N150处理。总叶面积指数和高效叶面积指数均随播期推迟先升高后降低,总叶面积指数和低效叶面积指数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整体来看,总叶面积指数以D3N300处理最高,其次是D4N300、D2N300处理;高效叶面积指数以D3N300处理最高,其次是D4N300、D1N300处理;低效叶面积指数以D2N300处理最高,其次是D4N300、D3N300处理。粒数叶比和粒质量叶比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降低,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整体来看,粒数叶比以D1N0处理最高,其次是D2N0、D3N0处理;粒质量叶比以D1N0处理最高,其次是D3N0、D2N0处理。D1、D2、D3播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茎叶氮含量分别较D5 播期增加12.81%、14.77%、13.02% 和10.64%、25.08%、30.40%,且各个播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茎叶氮含量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抽穗期和成熟期穗氮含量表现为D1、D2播期显著高于D3、D4、D5播期,且各个播期N150、N300处理穗氮含量总体上均高于N0处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随着播期推迟先升高后下降,N150和N300处理均以D2播期最高,D5播期最低,且N150处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明显高于N300处理。综上,播期和施氮量通过调节叶面积、粒叶比、植株氮含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影响产量,中籼杂交稻Y两优900在豫南地区丰产高效的适宜播种期是4月30日(D2),适宜施氮量为150~300 kg/hm2
    噻苯隆复配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吴刚, 田阳青, 赵强, 李欣欣, 穆妮热·阿卜杜艾尼, 王文庆, 张家豪
    2024, 53(4):  47-5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4.006
    摘要 ( )   PDF (21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叶面喷施噻苯隆复配不同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调控效应,于2022年7—10月在新疆沙雅县海楼镇团结村进行大田试验,新陆中84号为供试棉花品种,以0.1%噻苯隆为主,分别复配缩节胺(W1)、调环酸钙(W2)、烯效唑(W3)、氟节胺(W4),以清水为CK,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棉花化学打顶前后各喷施一次,分析其对棉花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叶面积指数、SPAD值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中W3处理各项调查指标总体最优。具体表现如下:吐絮期,W3处理棉花株高、株宽、第3 果枝长、第7 果枝长、叶枝长较CK 分别降低1.23%、3.14%、10.96%、11.72%、18.92%;施药后30 d,SPAD值和蕾铃的干物质积累量较CK分别增加2.05%和9.98%,生殖器官干物质占比较CK提升7.61%,叶面积指数较CK提高10.85%;单株铃数较CK增加11.28%,籽棉产量较CK增加11.23%。综上,在化学打顶前后各喷施一次0.1%噻苯隆450 mL/hm2+5%烯效唑75 g/hm2能够抑制棉花无限生长,提高棉花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促进棉株生殖生长,提高单株铃数,从而显著提高棉花产量。
    党参秸秆水浸提液对中药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丰王妹, 张俊松, 焦娜, 陈宏福, 杨具田, 高丹丹, 郭鹏辉
    2024, 53(4):  57-6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4.007
    摘要 ( )   PDF (22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不同质量浓度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秸秆水浸提液对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和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3种中药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设置0、0.025、0.050、0.100、0.200 g/mL 5个党参秸秆水浸提液质量浓度,研究其对上述3种中药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党参秸秆水浸提液明显降低了3种中药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指数,且水浸提液质量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大。党参秸秆水浸提液对3种中药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存在差异,不同质量浓度均对蒙古黄芪幼苗苗高表现为促进作用,对其根长、幼苗鲜质量和干质量均表现为低质量浓度促进、高质量浓度抑制;党参秸秆水浸提液高质量浓度抑制黄芩幼苗苗高,但不同质量浓度对黄芩幼苗根长、鲜质量和干质量均表现为促进作用;党参秸秆水浸提液不同质量浓度对柴胡幼苗生长均表现为较强的抑制作用。党参秸秆水浸提液对3种中药种子萌发均具有化感抑制作用,对蒙古黄芪和黄芩幼苗生长指标的化感效应存在差异。党参秸秆水浸提液对3种中药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对黄芩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值均大于0,表现为促进作用;0.025 g/mL党参秸秆水浸提液处理对蒙古黄芪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大于0,表现为促进作用,其余质量浓度下其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均小于0,表现为抑制作用;对柴胡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值均小于0,表现为抑制作用。与蒙古黄芪和黄芩相比,党参秸秆水浸提液对柴胡抑制作用较强。
    农业资源与环境
    秸秆还田条件下大豆-玉米轮作体系中磷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和磷利用效率的影响
    刘新, 蒋雨洲, 张吉立, 岳志强, 黄锐, 王鹏
    2024, 53(4):  65-7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4.008
    摘要 ( )   PDF (12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6~7 a秸秆还田条件下大豆-玉米轮作体系中磷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和磷肥利用的影响,为玉米种植科学施磷提供参考。于2021—2022年在黑龙江省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九三分公司所属大西江、尖山和七星泡农场进行田间试验,按全程机械化玉米生产方式,分别设不施磷肥(P0)、当地推荐施磷量80%(P1)、当地推荐施磷量(P2)和当地推荐施磷量120%(P3)4个处理,研究磷肥用量对玉米生长、产量、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农场P1、P2和P3玉米产量和产量性状均无显著差异;磷肥用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总量影响显著,3个农场中均以P3处理最高,2021年大西江、尖山和七星泡农场玉米干物质积累量较P1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12.74%、11.16%、14.63%,2022年大西江和七星泡农场较P1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7.88%、11.02%;玉米磷吸收量整体上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2021年大西江、尖山和七星泡农场成熟期P3处理玉米磷吸收总量显著高于P1,分别较P1增加了17.75%、17.45%、25.25%,2022年大西江和七星泡农场分别增加了11.65%、16.96%,但玉米籽粒磷吸收量无显著差异;P1显著提高了磷肥农学效率和磷肥偏生产力,2021年大西江、尖山和七星泡农场磷肥农学效率分别较P2处理提高了61.04%、38.45%、17.84%,2022年大西江和七星泡农场磷肥农学效率分别较P2处理提高了18.37%、19.03%,磷肥偏生产力2021 年大西江、尖山和七星泡农场分别较P2 处理提高了30.33%、27.69%、23.57%,2022年大西江和七星泡农场分别较P2处理提高了22.42%、24.31%;3个农场P1、P2和P3磷肥表观利用率整体上无显著差异。经过6~7 a秸秆还田且连续实施大豆-玉米轮作培肥条件下,磷肥施用量可较当地推荐磷肥用量降低20%,磷肥用量过多仅增加玉米营养体磷积累,降低磷
    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
    豫西典型工业区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生态风险与来源解析
    李杰飞, 王棣, 徐宇鹏, 杨浩, 蔺洪永, 包海花, 张玲敏
    2024, 53(4):  76-9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4.009
    摘要 ( )   PDF (42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豫西典型工业区(1个钢铁厂、6个工业园、5个冶炼厂)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采集并测定研究区109个土壤样品中镉(Cd)、铅(Pb)、砷(As)、锌(Zn)、铜(Cu)、铬(Cr)和镍(Ni)的含量,运用一系列指数法、形态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了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污染与生态风险评价、形态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与累积效应密切相关,Pb的污染程度最高,且地累积效应最强。Cd、Pb和As为引起土壤环境风险的主要因子,其对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48.26%、18.81%、15.58%。Pb和Cd的有效态含量分别高达92.49%、79.54%;Zn的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Cu的有机结合态占比相对其他重金属较高,分别为33.07%、24.25%;而Cr、Ni迁移转化生态风险相对较低,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主要为残渣态,占比分别为91.00%、64.63%。冶炼厂(S1、S3)与周围的冶炼厂(S2、S4)、钢铁厂SW和工业园(IP1、IP2、IP3)对研究区域西北片区农田土壤重金属Pb、Cd和Zn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产生了协同影响。Zn、Pb、Cu主要来源于工业源(冶炼厂、钢铁厂等工业生产活动);Cd和As来源于工业源(冶炼厂)和农业源;Cr、Ni 主要来源为自然源。此外,Zn、Pb、Cu、Cd容易受自然淋溶、成土过程和农业活动的影响,增加迁移转化的生态风险。
    植物保护
    地黄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室内药效检测
    李海骋, 王繁珍, 姜永成, 宋欣, 陈招荣
    2024, 53(4):  92-10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4.010
    摘要 ( )   PDF (37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天津市蓟州区地黄叶斑病病原种类及生物学特性,筛选防治地黄叶斑病病原菌的有效农药,通过采集病叶、菌株分离、显微观察、离体回接以及ITS、EF1-α、Tub多基因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的方法,对地黄叶斑病致病菌进行分离纯化、形态学鉴定、致病性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分离菌在3种培养基、4种碳氮源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同时选取4种杀菌剂对其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从天津市蓟州区地黄叶斑病发病叶片部位分离出的病原菌A1 为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最适培养基、氮源、碳源分别为Czapek培养基、甘氨酸、蔗糖。室内药效检测结果表明,45%咪鲜胺水乳剂对该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半效应质量浓度(EC50)为63.69 mg/L,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可达83.64%;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抑制效果最差,EC50 为 355.06 mg/L,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为64.63%。综上,天津市蓟州区地黄叶斑病病原菌为木贼镰孢菌(F.equiseti),45%咪鲜胺水乳剂对地黄叶斑病病原菌的防治效果最好。
    河南省花生青枯病菌的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桑素玲, 王振宇, 李绍建, 范腕腕, 高蒙, 崔小伟, 张海燕, 冯兰兰
    2024, 53(4):  102-11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4.011
    摘要 ( )   PDF (16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明确河南省花生青枯病的病原菌分类属性,对采自河南省内不同市的30个青枯病菌株在16S rDNA序列、碳水化合物利用、致病性、演化型及序列变种等方面进行了鉴定。30个青枯病菌株的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引起河南花生青枯病的病原为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所有青枯病菌株可侵染茄子、辣椒、马铃薯、烟草和番茄,但不侵染姜,属于生理小种1号;根据能否利用3种双糖和3种己醇的能力,可将其中4个菌株归于生化型Ⅱ,10个菌株归于生化型Ⅲ,16个菌株归于生化型V;所有青枯病菌株均能用多重PCR扩增得到144 bp演化型Ⅰ特异条带和280 bp茄科雷尔氏菌特异条带,表明青枯病原菌均属于茄科雷尔氏菌演化型Ⅰ,即亚洲组13;利用egl 基因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表明,来自河南的30个菌株与Gx525、Ah-XnJn-12-6、HA2-1聚为一支,属于序列变种14。
    园艺
    欧洲葡萄NF-YB3 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崔小月, 尚泓泉, 吕中伟, 娄玉穗, 张柯, 樊红杰, 吴文莹, 张晓锋
    2024, 53(4):  111-11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4.012
    摘要 ( )   PDF (46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VvNF-YB3基因在葡萄生长发育和响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的功能,以无核白为试材,克隆得到了VvNF-YB3 基因编码区序列,全长为624 bp,编码207个氨基酸,蛋白质等电点6.31,不稳定指数27.66,总平均疏水指数-0.738,为一酸性、稳定的亲水蛋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VvNF-YB3基因位于10号染色体,含有1个内含子,编码蛋白质存在1个CBFD_NFYB_HMF结构域,与河岸葡萄NFYB3相似性最高。VvNF-YB3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占比较高,三级结构为单体的螺旋-卷曲-螺旋,启动子中包含响应激素和胁迫的多个顺式作用元件。VvNF-YB3 基因在葡萄的叶片、卷须、花、幼果和茎中均表达,且在成熟的叶片中表达量最高。PEG模拟的干旱、低温和高温胁迫均可影响VvNF-YB3基因的表达,VvNF-YB3为一胁迫响应基因。VvNF-YB3的互作蛋白大多是核因子Y家族的亚基,ERF、bHLH、ARF等27个转录因子可能调控VvNF-YB3 基因的表达。由此推测,VvNF-YB3 基因可能通过受到上游转录因子的调控并与其他NF-Y蛋白互作响应各种环境胁迫。
    基于色彩参数和高光谱参数估测风箱果属植物叶片色素含量
    李丹阳, 魏进华
    2024, 53(4):  119-12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4.013
    摘要 ( )   PDF (15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快速、无损检测3种(品种)不同色系风箱果叶片色素含量及光合性能,在生长季内分别测定3种试材不同叶位叶片的色素含量、色彩参数、高光谱反射率,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建立叶片色素含量估算模型,并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风箱果、金叶风箱果叶片光谱反射特性相似,紫叶风箱果在绿光峰值及近红外光处区别于前两者,三者光谱反射率表现为金叶风箱果>风箱果>紫叶风箱果。基于偏最小二乘构建的色素估算模型精度最高,其中,叶片色彩参数与风箱果总叶绿素、花色素苷及紫叶风箱果花色素苷含量建模和检验R2均在0.68以上,最高为0.89;高光谱参数与风箱果及金叶风箱果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含量建模R2均在0.79以上,最高为0.98,检验R2均在0.64以上,最高为0.91。基于高光谱参数建立的叶片色素估算模型精度高于基于色彩参数所建模型;证实了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在3种(品种)色系风箱果叶片色素含量估算中的优越性,并构建了高精度的叶片色素估算模型。
    畜牧·兽医
    鸡圆圈病毒3 型可视化LAMP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张民秀, 谢芝勋, 张艳芳, 谢志勤, 谢丽基, 李孟, 罗思思, 曾婷婷, 王粲
    2024, 53(4):  128-13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4.014
    摘要 ( )   PDF (41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鸡圆圈病毒3型(GyV3)可视化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为临床上快速检测鸡GyV3提供一种诊断方法。参考GyV3的VP3 基因序列,设计1套LAMP特异性引物,分别通过温度优化、引物浓度优化和反应时间的优化,确定鸡GyV3可视化LAMP诊断方法的扩增温度、引物浓度和反应时间,通过特异性试验、敏感性试验、重复性试验和临床样品检测,验证鸡GyV3可视化LAMP诊断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结果显示,鸡GyV3 LAMP检测方法的反应体系:总体积为20.0 μL,包括DNA 模板1.0 μL,2×Master Mix 10.0 μL,内引物GyV3-FIP 和GyV3-BIP 混合液(工作浓度16.0μmol/L)2.0 μL,外引物GyV3-F3和GyV3-B3混合液(工作浓度2.0 μmol/L)2.0 μL,环引物GyV3-LF和GyV3-LB混合液(工作浓度8.0 μmol/L)2.0 μL,ddH2O 3 μL;鸡GyV3 LAMP检测方法的扩增程序:66 ℃反应20 min,80 ℃灭活5 min。鸡GyV3可视化LAMP检测方法能特异性检测GyV3,最低检测浓度为101拷贝/μL,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小于5%;与常规PCR方法检测临床样品的结果比较,两者结果符合率达100%。建立的鸡GyV3可视化LAMP检测方法能特异性检测GyV3,具有特异性好、敏感性高及污染小等优点,且检测结果可通过肉眼观察进行判断,适用于GyV3的临床快速筛查。
    新型鹅星状病毒衣壳蛋白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高冬生, 张菡, 王海燕, 张晓战, 赵盼盼, 于彤彤, 宋幸辉, 乔宏兴, 李庆东, 彭志锋
    2024, 53(4):  137-14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4.015
    摘要 ( )   PDF (21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制针对新型鹅星状病毒(GAstV)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和高效抗体,克隆新型GAstV HNZZ-4毒株的ORF2基因序列,构建pET-32a-Cap 重组质粒,进行衣壳蛋白(Cap)原核表达;用重组Cap蛋白免疫兔只制备多克隆抗体,并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鉴定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的反应原性。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ET-32a-Cap 经限制性内切酶NdeⅠ和XhoⅠ进行酶切后,得到大小约5 000 bp和750 bp的2个与预期一致的条带;阳性重组质粒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ET-32a-Cap;pET-32a-Cap原核表达获得了分子质量约为27.5 ku的GAstV重组Cap蛋白;制备的兔抗GAstV Cap多克隆抗体能够与重组Cap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且能特异性结合感染LMH细胞的GAstV。综上,制备的兔源抗新型GAstV Cap多克隆抗体保留了抗原性,特异性较好。
    农业信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
    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的吸附等温线及其热力学性质研究
    陈卓, 陈家鼎, 毛岚, 白涛, 李生栋, 王涛, 宋朝鹏, 张豹林
    2024, 53(4):  143-15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4.016
    摘要 ( )   PDF (17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在吸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水分吸附特性,测定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在环境温度20、25、30、35、40 ℃以及环境相对湿度50%、60%、70%、80%、90%下的吸湿情况,绘制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的吸附等温线,采用5种常用的农产品吸附等温线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的吸附等温线属于Ⅲ型等温线,在环境相对湿度相同的条件下,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的平衡含水率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MHAE模型是描述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吸附等温线的最佳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98 77~0.999 05,平均相对百分率误差(MRE)为1.455 15%~2.949 68%。热力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在平衡含水率发生变化时,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的净等量吸附热(Qst)与微分吸附熵(ΔS)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均随平衡含水率的升高而下降,且两者与温度之间都没有明显关系。在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的水分吸附过程中,熵-焓补偿理论也同样存在并适用,并且水分吸附过程是自发的由焓所驱动的反应。综上,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在水分吸附过程中的热力学性质较为相似,MHAE模型适合用来描述初烤烟叶主脉与叶片在温度20~40 ℃的吸附等温线。
    不同保鲜袋包装对雾培马铃薯微型种薯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
    李守强, 田甲春, 葛霞, 李梅, 程建新, 李玉梅, 田世龙
    2024, 53(4):  152-16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4.017
    摘要 ( )   PDF (18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明确不同保鲜袋包装对雾培马铃薯微型种薯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以大西洋雾培微型种薯为试材,通过测定种薯块茎贮藏期间的失重率、发芽率和腐烂率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等,探究4种保鲜袋对微型种薯的贮藏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在(20±1)℃下,与普通网袋(CK)相比,普通A膜袋、纳米保鲜袋、核桃保鲜袋、蒜薹保鲜袋等4种保鲜袋均能有效改善微型种薯的贮藏保鲜效果,其中以核桃保鲜袋和纳米保鲜袋对微型种薯的贮藏保鲜效果较佳。这2种保鲜袋包装均能够明显降低微型种薯的失重率,且以纳米保鲜袋包装微型种薯的腐烂率最低,贮藏84 d,核桃保鲜袋和纳米保鲜袋包装微型种薯的失重率分别较CK降低73.20%、63.62%,核桃保鲜袋包装微型种薯的腐烂率较CK升高21.43%,纳米保鲜袋包装微型种薯的腐烂率较CK降低31.25%;抑制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的上升速度,减少细胞膜的受损程度,贮藏70 d,核桃保鲜袋和纳米保鲜袋包装微型种薯的MDA 含量分别较CK 降低23.26%、13.95%;同时,还可促进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提高,减少氧自由基的伤害,并能够正常发芽,对雾培微型种薯具有良好的贮藏保鲜效果。综合考虑,建议在雾培微型种薯贮藏期间采用纳米保鲜袋包装
    基于SR-YOLOv8n-BCG的模糊花卉图像检测
    黄小龙, 陈中举, 许浩然, 李和平
    2024, 53(4):  161-17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4.018
    摘要 ( )   PDF (62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满足复杂环境下对模糊花卉图像快速、精确的检测需求,提出了一种组合模型SR-YOLOv8n-BCG,该模型有效地综合了SRGAN(Super⁃resolutio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的图像重建能力和YOLOv8 的目标检测能力,并针对网络结构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准确率并实现轻量化。首先,SRYOLOv8n-BCG 利用SRGAN 对模糊花卉图像进行超分辨处理,提高输入模型的图像质量。其次,在YOLOv8n特征提取网络中使用加权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Bidirectional feature pyramid network,BiFPN)替换PAN-FPN模块,以有效融合多尺度的花卉特征,并降低模型的体积。同时,引入坐标注意力机制(Coordinate attention,CA)以增强模型的特征提取能力。最后,利用Ghost卷积替换普通卷积,进一步提升检测精度并轻量化模型。结果表明,经过在自制的5 类花卉数据集上的试验评估,相较于SRYOLOv8n,SR-YOLOv8n-BCG模型在模型尺寸减小35.5%的情况下,平均精度均值提高1.2百分点,达到95.4%。表明提出的改进模型有效地提高了对模糊花卉图像检测的准确率,并实现了轻量化以适应低配的设备。
    基于深度图像和BP 神经网络的红枣体积
    贾雅欣, 李传峰, 弋晓康, 吴明清
    2024, 53(4):  172-18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4.04.019
    摘要 ( )   PDF (24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实现红枣体积的快速无损测量,提高红枣体积分级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图像和BP(Back propagatio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红枣体积测量方法。通过采集红枣深度图像,利用分割算法进行平面分割和红枣聚类,对聚类后的红枣点云分别进行柱面拟合,建立红枣3D模型。采用包围盒算法、凸包法等多种方法提取红枣3D模型上的长径、短径、轮廓周长、投影面积、球度共5种特征,建立7组不同特征组合的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预测红枣体积。结果表明,包含红枣5种特征的模型预测结果最好,其体积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为0.861 87,均方根误差(RMSE)为1.66 mL,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65%。表明采用深度图像和BP神经网络估测红枣体积具有较高预测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