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6年 第3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6-04-15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徐静;张新友;李春喜;
    2006, 35(4):  5-8.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01
    摘要 ( )   PDF (1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作为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以其安全、精确、直观、信息丰富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杂种染色体分析,物种的起源、进化和亲缘关系探索,染色体行为考察等方面。文中就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局限性以及发展前景等作了较为系统的综述。
    植物激素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孟庆杰;王光全;
    2006, 35(4):  9-12.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02
    摘要 ( )   PDF (1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了五大类植物激素的发现、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以及传输特点,扼要阐明了植物激素的作用机理与生理功能,并结合生产实践,介绍了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植物诱导抗病性及其研究现状
    刘喜存;刘红彦;李洪连
    2006, 35(4):  12-16.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03
    摘要 ( )   PDF (1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了植物诱导抗病性的发展历史及一般理论,诱导抗病性的种类、特征,同时也对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机制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指出了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并对诱导抗病性的应用和发展方向作了概括。
    2种穗型冬小麦灌浆期籽粒糖含量及淀粉积累的动态变化
    郭天财;岳艳军;查菲娜;宋晓;马冬云;王永华
    2006, 35(4):  17-20.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04
    摘要 ( )   PDF (2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系灌浆期间籽粒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及淀粉积累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两品种灌浆期间籽粒糖含量呈一致下降趋势,而淀粉含量则呈一致上升趋势,籽粒中糖含量变化与淀粉合成关系密切。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花后10d内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低于豫麦49-198系,而在花后10d之后反高于豫麦49-198系;籽粒中蔗糖含量在花后20d内高于豫麦49-198系,而在花后20d之后则低于豫麦49-198系;与豫麦49-198系相比较,灌浆期间兰考矮早八籽粒淀粉含量和淀粉积累速率表现为前期低、后期高的变化特点,表明该品种在籽粒灌浆初期同化物供应充足,而在灌浆后期具有较强的转化利用同化物能力,从而为最终实现较高粒重提供了物质保证。
    河南省烟草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吴克宁;杨扬;吕巧灵;刘国顺;叶协锋
    2006, 35(4):  20-23.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05
    摘要 ( )   PDF (1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河南省烟草生长的现状,探讨了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用特尔菲法进行指标选择,从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地形条件3个方面选择17个评价指标,建立了河南省烟草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指标权重的确定上,通过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其权重。
    氮离子注入对同源四倍体水稻的诱变效应
    黄群策;彭建军;李玉峰
    2006, 35(4):  24-27.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06
    摘要 ( )   PDF (1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不同倍性的水稻进行低能氮离子束注入试验,研究离子注入后的效果与染色体组倍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水稻比二倍体水稻对低能氮离子束注入处理更敏感;在同源四倍体水稻群体中所出现的变异频率比在二倍体水稻群体中出现的变异频率高;在经过低能氮离子束注入处理的同源四倍体后代群体中。分别筛选到结实率高达90.16%的单株和具有双胚苗性状的单棒。同源四倍体水稻的高结实率特性和双胚苗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可遗传性。
    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张前进;王振华;张新;王俊璞
    2006, 35(4):  28-31.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07
    摘要 ( )   PDF (1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我国玉米育种实践为例,阐述了当今玉米种质创新与利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探讨了实现种质创新和利用的可能途径与方法。提出玉米育种应注重中长期育种目标的制定,充分利用地方种质、外来资源、野生近缘种等,选用合理的群体改良方法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手段进行玉米种质的创新与利用。
    硫对春小麦籽粒淀粉及其组分的效应
    韩占江;王伟华;胡尚连;郜庆炉;吴玉娥
    2006, 35(4):  32-34.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08
    摘要 ( )   PDF (1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3个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为材料,在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研究施硫对籽粒总淀粉及其组分的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施氮处理,获得最高籽粒总淀粉含量对硫的需求量各异。施硫对小麦籽粒淀粉组分具有调节作用,但这种调节作用的发挥要以一定氮水平为基础。在尿素60kg/hm^2或128kg/hm^2(N60或N128)条件下,施用硫肥有利于降低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改善淀粉组分。
    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趋势分析
    宋宇;宋家永;王海红
    2006, 35(4):  35-38.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09
    摘要 ( )   PDF (1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南是中国小麦第一主产省,形成河南小麦生产的三大要素是面积、单产和总产。从历史、现状和发展来看,河南小麦面积稳中有降,单产和总产曲线上升。影响河南小麦单产的首要因素是品种,从种性来看,发展趋势是春性上升,冬性下降;从品质来看,优质小麦发展呈现“S”型。超级小麦育种处于积极探索阶段。
    黄淮海平原棉花形态发育和源库关系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陈金平;李利红;周新国;刘祖贵;刘安能;王和洲
    2006, 35(4):  39-43.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10
    摘要 ( )   PDF (2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黄淮海棉区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棉花形态发育和源库的调节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棉花的株高、营养枝载果量、植株总叶面积、果枝数、营养枝数和叶果比均有显著的提高,而营养枝倾角、果枝倾角和单位叶面积载果量则显著减小。土壤水分低于70%(相对土壤含水量,试验场地土壤田间持水量为24%,下同)时,果枝叶面积所占植株总叶面积的比例减小,主茎叶面积所占比例增加;土壤水分高于70%时,果枝叶面积和主茎叶面积所占比例同时下降,营养枝叶面积所占比例上升。花铃前期,70%土壤含水量的棉花籽棉干重/茎枝叶干重、铃和蕾量最大,分别达到了1.31,9.3个/株和53,7个/株。研究认为,黄淮海平原棉区,棉花蕾期至吐絮期的适宜土壤水分下限为70%,这样既改善了棉花植株的形态发育,又促进了源库关系的协调发展,提高了棉花产量。
    河南省沿黄稻区有机稻生产技术
    吴大付
    2006, 35(4):  43-45.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11
    摘要 ( )   PDF (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汛期黄河泄洪水资源发展有机稻,首先慎重选择有机稻生产基地;其次做好土壤多途径培肥.满足有机稻养分的需求;三是采取生物、物理和综合防治等不同措施防治病虫草害的发生;四是通过三级培训严把质量关;最后根据生产目的的不同,做好有机稻的申请认证,才能保证有机稻生产持续发展。
    锰对大豆POD和EST同工酶谱的影响
    徐根娣;孙和和;刘鹏;包海英
    2006, 35(4):  46-50.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12
    摘要 ( )   PDF (5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了2个大豆品种(华春18和浙春3号)在不同时期、不同锰浓度处理下的过氧化物(POD)同工酶和酯酶(EST)同工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锰浓度的增加,华春18的POD同工酶的酶带数下降,EST同工酶的酶带数变化不大,浙春3号的2种同工酶的酶带数变化不大;2个大豆品种在不同时期的POD和EST同工酶的酶带数也变化不一,这与各品种对锰胁迫的抗性有关。
    外源赤霉素对烤烟叶片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李浩亮;史金钟;何登峰;陈华;韩富根
    2006, 35(4):  51-54.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13
    摘要 ( )   PDF (1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豫西旱区进行了不同时期喷施不同浓度赤霉素对烤烟叶片生长和品质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打顶当天喷施适当浓度的赤霉素,可增大烤烟上部和全株叶面积,尤以喷施20mg/L的处理,可优化烤烟产量构成因素,明显提高K含量,降低上部烟叶烟碱含量和叶片厚度,并使上部和中部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具有较好协调性。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小麦品质育种中的应用
    刘媛媛;王瑞芳;张磊
    2006, 35(4):  54-56.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14
    摘要 ( )   PDF (1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概述了分析仪器和测试技术在我国小麦品质育种中的具体应用,并阐述了小麦品质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河南省棉花生产滑坡原因与发展对策
    王汉民;刘晓峰
    2006, 35(4):  57-59.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15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近3年来河南省植棉面积滑坡的主要原因和生产优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促进河南省棉花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对棉花生产具有现实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高产稳产棉花杂交种豫杂0568及其栽培技术
    杨修身;王振宇;牛郑花
    2006, 35(4):  60-60.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16
    摘要 ( )   PDF (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豫杂0568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棉花多抗育种研究室以95-5作母本,Y68作父本选育而成的棉花杂交种。2002~2003年,参加安徽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04年,参加安徽省棉花品种生产试验,表现出很好的高产稳产性和广泛的适应性,2005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棉田残膜污染调查及其危害
    孙志洁
    2006, 35(4):  61-62.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17
    摘要 ( )   PDF (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将地膜应用于棉花生产。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地膜棉花比大田棉花生育期提早10~15d,霜前花率提高15%~20%,增产40%~60%,因此,地膜棉花发展十分迅猛,到目前为止,地膜棉花栽培面积已占全国总植棉面积的70%~80%。由于多年连续使用地膜,棉农对地膜不注重回收或回收率不高,地膜残留于土壤较多。据对多年使用地膜的棉田调查,残膜对棉田的污染和危害逐年加重,导致土壤容重增加,影响棉花种子发芽出苗,产量降低。现将残膜对棉田的污染情况、残膜对棉田的危害及控制残膜的措施阐述如下。
    河南省小麦吸浆虫严重回升的原因及对策
    吕印谱;李建仁;郭林英;寿永前;王朝阳
    2006, 35(4):  62-65.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18
    摘要 ( )   PDF (2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要回顾了河南省小麦吸浆虫发生危害历史;重点阐述了2005年全省小麦吸浆虫发生危害情况和普查结果,从生态学、生物学以及人为因素等,分析了小麦吸浆虫严重回升的原因,并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对策。
    不同抗黑胚病小麦品种接菌后几种酶活性变化
    于巧丽;孙炳剑;王璟;邢小萍;李洪连;袁虹霞
    2006, 35(4):  66-69.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19
    摘要 ( )   PDF (1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接种链格孢菌前后抗、感黑胚病的小麦品种(各3个)小穗内与抗性反应有关的SOD、POD、PPO3种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接菌后,抗病品种SOD酶活性第2天达最大峰值;感病品种豫农9901的SOD最大值在第5天出现,豫麦57号和中育6号的SOD最大值在接菌后第4天出现,且酶活性低于抗病品种。对POD活性测定发现,在3个抗病品种中,豫优1号接菌后POD活性迅速攀升,直至第3天达最大峰值后迅速下降,国优1号和豫麦47号的POD活性均迅速升高,在接菌后1d达最大峰值,到第3天第2次出现峰值,但没有第1次活性强。感病品种POD酶活性变化迟缓,豫麦57号在第3天POD活性最高,豫农9901和中育6号POD活性在第4天达到最大峰值,但没有抗病品种POD活性水平高。PPO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接菌后抗病品种PPO活性迅速上升,在第1天达到最大值,第5天活性再次增强,但没有第1天活性强;感病品种接菌后2d变化不大,2d之后PPO活性急剧上升,并在第4天上升至最大,此后逐渐减弱。以上结果说明,SOD、POD、PPO3种酶在植物抗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棉籽饼提取物对小麦白粉病和黄瓜霜霉病防治试验
    武予清;李素娟;韩松;刘爱芝;段鹏飞;王伟
    2006, 35(4):  70- .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20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棉籽饼提取物配制的杀菌剂,分别对黄瓜霜霉病(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he ) 和小麦白粉病( Erysiphe graminis )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0倍处理1周后,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为55.5%;750倍和1000倍处理1周后,可以使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分别减少28.22%和42.01%。
    植保机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弋晓康
    2006, 35(4):  72-73.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21
    摘要 ( )   PDF (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保机械和农药使用技术严重落后的现状与高速发展的农药水平极不相称,已严重妨碍了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带来了诸如农药有效利用率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作物药害、天敌死亡、操作者中毒等负面影响,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以及其他不良后果。植保机械不同于其他的农业机械,其质量和使用的好坏牵涉到操作人员和农产品的安全。在我国入世承诺中,植保机械被列入强制性产品(CCC)目录,但就如何改变施药技术和植保机械落后现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相关部门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为此,笔者以新疆兵团为例,简要介绍了植保机械的使用现状及问题,并且阐述了其发展趋势。
    小麦纹枯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牛本永;周玉琴;朱衣成
    2006, 35(4):  74-75.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22
    摘要 ( )   PDF (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麦纹枯病又称麦尖眼点病(Wheat Sharp eyespot),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几乎遍布世界各温带小麦种植地区。早在1934年国外就有小麦纹枯病的报道,我国于1973年发现此病,但由于发病轻,面积小,没有引起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施肥水平的不断提高,纹枯病在我国江淮流域和黄河中下游麦区均有发生,而且呈越来越重的趋势。受纹枯病危害,小麦产量损失一般在10%~20%,严重时高达70%以上,产量损失轻重与麦株发病时间、发病部位密切相关。发病越早,病级越高,发病叶鞘和茎秆节越高,孕穗期病级越高,产量损失越大。
    适乐时对烟草病害的防治效果
    董晓红;贾艳丽;姬朝峰;李群保
    2006, 35(4):  75-76.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23
    摘要 ( )   PDF (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烟草黑胫病、炭疽病、猝倒病、赤星病、病毒病等是烟草生产上的几种主要病害。在这些病害的防治上,烟农习惯在发病盛期采用代森锰锌、福美砷、甲霜灵锰锌等几种常规药剂进行灌根或田间喷洒的方式来防治,但防效均不理想。为了探索对几种烟草病害的最佳控制效果,在2003年试验的基础上,2004年特选用了适乐时与代森锰锌、甲霜灵锰锌等杀菌剂,以不同的处理方式对烟草黑胫病、炭疽病、猝倒病、赤星病、病毒病的防效进行对比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长期定位施肥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皇甫湘荣;杨先明;黄绍敏;宝德俊;许为钢;胡琳;介晓磊[2,4]
    2006, 35(4):  77-80.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24
    摘要 ( )   PDF (1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国家潮土肥力监测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监测基地”15年不同施肥制度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NP和NPK处理的小麦产量、穗粒数、穗数、蛋白质组分含量和蛋白质产量、湿面筋产量较其他处理有明显的提高,且形成时间明显缩短,稳定时间较长,弱化度减小;N和NK处理的小麦千粒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较其他处理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小麦产量、蛋白质和湿面筋产量最低;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产量均与NPK处理差异不显著,千粒重、穗数、蛋白质含量均较NPK处理高,以增施有机肥料(1.5MNPK)处理表现最为明显;秸秆还田(SNPK)能够增加蛋白质组分含量。在生产实践中,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合理配施,不仅能够改良土壤,还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改善品质,是保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施肥措施。
    瓜类枯萎病菌拮抗放线菌分离方法的研究
    闫建芳;刘秋;刘志恒;胡树仁;屈蕾蕾;樊慧梅;王福妹
    2006, 35(4):  81-83.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25
    摘要 ( )   PDF (1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不同温度、不同孢子激活剂、不同抑制剂、不同培养基等条件的梯度试验,得到对黄瓜枯萎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土壤放线菌的分离方法:将土壤样品经100℃干热处理1h.用0.05%的SDS稀释,分别涂布于含有1μg/ml青霉素的高氏合成1号琼脂、淀粉琼脂、腐植酸-维生素琼脂(HVG)组合培养基上,置于28℃培养7d,并分离到69株瓜类枯萎病的拮抗放线菌。
    盐胁迫下不同耐盐性葡萄砧木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张亚冰;刘崇怀;潘兴;郭景南;马锋旺
    2006, 35(4):  84-86.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26
    摘要 ( )   PDF (1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水培法,对5种不同耐盐性葡萄砧木品种的一年生苗进行不同浓度的氯化钠胁迫处理,测定叶片中MDA和Pro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不同耐盐性葡萄砧木品种的MDA和Pro含量变化不同。NaCl胁迫对高抗品种ZM01-1的MDA含量影响较小,MDA含量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而其他品种的MDA变化幅度大。因此,可以把MDA含量的相对稳定作为葡萄耐盐性鉴定的辅助指标。NaCl胁迫下Pro含量呈波动式变化,在0.1%NaCl条件下,高抗品种ZM01-1的Pro积累少,在0.3%NaCl条件下ZM01-1的Pro积累多,所以Pro不宜作为葡萄耐盐性鉴定指标。。
    蕨类花卉的繁殖及栽培技术
    王淑珍
    2006, 35(4):  87-88.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27
    摘要 ( )   PDF (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蕨类植物是植物界的一大类群。现今最繁茂、栽培较多、观赏价值较高的是真蕨类植物。如肾蕨、铁线蕨、鸟巢蕨、鹿角蕨、凤尾蕨等,都是很受欢迎的蕨类花卉。蕨类花卉四季常绿,株形奇特优雅、叶色清秀、叶形美丽多姿,耐阴性强,是居室装饰的理想花卉,特别是在炎炎的盛夏,郁郁葱葱的蕨类植物,更能体昧清爽的绿色带来的凉意和生机。因此,蕨类植物作盆栽观赏或插花装饰,日益受到重视。其繁殖和栽培技术如下。
    芍药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张庆瑞;孙建洲;任凝辉;董小宇;刘志敏;翟敏
    2006, 35(4):  88-90.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28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芍药休眠芽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消毒的最佳方法是用0.1%HgCl2消毒10min,适宜的启动培养基为1/2MS+GA3 1mg/L+6-BA 1mg/L,最佳增殖培养基为1/2MS+6-BA 1 mg/L+KT 0.5mg/L。采用两步生根法,组培苗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IBA 1 mg/L。
    中蔬6号番茄高频再生体系的研究
    于明礼;张柱岐;张法琴
    2006, 35(4):  91-93.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29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中蔬6号番茄高频再生体系的研究,确定中蔬6号种子消毒方法为先用酒精处理30S,再用0.7%NaClO(有效氯含量)处理20min;最佳的愈伤组织诱导及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MS+ZT 2.0mg/L+IAA 0.5mg/L;最佳的生根壮苗培养基为MS+IAA 0.5mg/L。卡那霉素的最终筛选浓度为50mg/L。
    保护地辣椒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李伟东;侯殿明;韩丰宇;石永博;李艳荣;贺鹏飞;仲重瑞
    2006, 35(4):  94-95.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30
    摘要 ( )   PDF (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牟县是国家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保护地辣椒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但由于常年连作,造成一些病害流行,疫病是其中一种较为严重的病害,给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一般年份因发病造成的减产为20%~30%,严重时可达70%~80%,甚至绝收。
    绿化苗木主要蚧壳虫综合防治技术
    周爱武;周申华
    2006, 35(4):  96-96.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31
    摘要 ( )   PDF (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蚧壳虫是影响城市绿化苗木正常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采取有效措施搞好防治是确保苗木正常生长的关键一环。近年来,我们针对郑州、焦作、安阳等地绿化苗木蚧壳虫严重发生的情况,以生态控制技术为基础和选用不同药剂、不同时期对苗木主要蚧壳虫防治效果进行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较完整的综合配套防治技术,经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有效地解决了苗木上蚧壳虫严重发生危害的问题。其综合配套防治技术如下。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猪旋毛虫病试验
    邓瑞广;孙开冬;慕桂香;杨艳艳;李学伍;肖治军;柴书军;张改平
    2006, 35(4):  97-99.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32
    摘要 ( )   PDF (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10份猪旋毛虫病阳性样品,结果均为阳性;检测18份猪蛔虫病、12份猪囊虫病、11份猪细颈囊尾蚴病阳性样品和10份健康猪阴性样品,结果全部呈阴性;检测6份人工感染猪旋毛虫病阳性血清抗体滴度,结果与ELISA方法相一致。用该试纸条诊断旋毛虫病,特异性高,敏感性强,重复性和稳定性好,方法简便,快速实用。
    不同剂量达虫净对山羊自然感染线虫的驱虫效果试验
    臧为民;宁长申;张龙现;菅复春;李涛;米国芹;刘红英;石团员;于乐;禄宇超
    2006, 35(4):  100-102.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33
    摘要 ( )   PDF (1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按体重5mg/kg、10mg/kg、15mg/kg不同剂量的达虫净对自然感染线虫的山羊进行拌料饲喂驱虫,同时用0.2mg/kg阿维菌素一次皮下注射作药效对照,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后第7天取粪便进行虫卵计数。用药后第2天起每天检查由粪便中驱出的虫体数至查不出为止。结果表明:各剂量组药物对肺线虫虫卵减少率分别为100%,100%,100%,83.3%,虫卵转阴率分别为100%,100%,100%,66.7%;对捻转血矛线虫等其他线虫虫卵减少率分别为88.9%。100%,100%,100%,虫卵转阴率分别为66.7%,100%,100%。100%。用药后第2天病羊开始排虫,第3天为排虫高峰,第4天排虫减少,第5夭仅见有少量虫体,第6天以后未再见虫体排出。
    猪弓形体临床感染血清学检测报告
    石冬梅;郭永刚;皇甫和平;范英磊
    2006, 35(4):  103-104.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34
    摘要 ( )   PDF (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到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兽医院就诊的病猪中,随机采血492例,检测猪弓形体抗体水平。结果表明,河南省猪弓形体病的阳性率为13.21%,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以第3季度的阳性率较高;地域分布差异不大,以郑州郊区的阳性率偏高。
    母猪乏情原因分析及防治
    茹宝瑞;张长兴
    2006, 35(4):  105-107.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35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母猪乏情是困扰养猪生产的一个突出问题。遗传疾病、发育不良、体况不良、生殖系统疾病、传染病、饲料中毒素、不适当的饲养管理等均可造成母猪乏情。通过对母猪乏情因素分析,提出了预防母猪乏情的措施和治疗方案。
    喹噁啉类饲料添加剂对肉鸡促生长机理研究
    曹香林;李学梅;陈建军;张力;梁剑平;
    2006, 35(4):  108-11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06.04.036
    摘要 ( )   PDF (1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不同喹噁啉,对肉鸡的生产性能、蛋白代谢进行了研究。将320只肉鸡随机分为4组,Ⅰ组未添加任何抗生素,Ⅱ、Ⅲ、Ⅳ组分别添加50 mg/kg喹乙醇、喹胺醇和喹烯酮。结果表明:喹胺醇和喹烯酮组的日增重、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喹乙醇组,而喹乙醇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喹胺醇和喹烯酮组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与空白组差异不显著,喹乙醇组总蛋白和白蛋白显著低于空白组。喹胺醇和喹烯酮组肌肉中RNA、RNA/DNA与对照组差异显著,DNA差异不显著。
    饲料中辛硫磷的残留量及限量标准的调查研究
    孙占田;马秋刚;计成;宋春玲;刘来亭;
    2006, 35(4):  111-113.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37
    摘要 ( )   PDF (1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雌激素及其对动物生殖功能的影响
    任巧玲;马强;白红杰;梁永红
    2006, 35(4):  114-115.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04.038
    摘要 ( )   PDF (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雌激素(Estrogen,E)作为动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生殖激素,在动物发情、分娩、泌乳等生殖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雌激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相似,分子中含有18个碳原子的类固醇激素。天然的雌激素主要为雌二醇(Estradiol)和雌酮(Estrone),雌二醇的生物活性最强。动物体内的雌激素主要来源于卵巢的卵泡内膜细胞和卵泡颗粒细胞。此外,黄体、胎盘、肾上腺皮质、雄性动物的睾丸也可少量分泌。生产中常用的雌激素以人工合成的最为多见。
    郑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流通中心农畜产品中农兽药残留速测质量保证制度(试行)
    符建伟;工毅红;李鹏坤;朱香玲;
    2006, 35(4):  121-12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06.04.039
    摘要 ( )   PDF (6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