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白天亮, 李杰, 冉杰, 杨辉, 乔承彬, 李培富, 田蕾.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QTL 精细定位的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51(8): 1-8. |
[2] |
张杰, 张慧, 陈丹丹, 李国领, 张建涛, 臧贺藏, 赵晴, 胡峰, 李国强, . 河南省夏玉米生育期有效降雨量和需水量时空分布特征[J]. 河南农业科学, 2020, 49(9): 173-180. |
[3] |
刘剑锋, 陈琳, 孟琪, 王璇, 王远征, 王来刚, 张喜旺. 基于CASA-VPM模型的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9, 48(12): 157-163. |
[4] |
孟 琪,王来刚,秦 奋,张喜旺,刘 莎. 河南省农作物最大光能利用率综合评估与时空特征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7): 149-156. |
[5] |
陈丹丹,李国强,张 杰,臧贺藏,胡 峰,郑国清. 基于DSSAT模型的河南省冬小麦需水量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46(2): 153-160. |
[6] |
李晓慧,赵卫星,常高正,梁 慎,康利允,高宁宁,徐小利. 厚皮甜瓜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性及其与产量和品质构成关系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6, 45(12): 116-119,131. |
[7] |
杨 程,李向东,张德奇,王汉芳,邵运辉,方保停,岳俊芹,马富举,秦 峰. 小麦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通径和灰色关联度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6, 45(10): 19-23. |
[8] |
赵 虹,王西成,胡卫国,曹廷杰,李博. 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倒春寒冻害成因及预防措施[J].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43(8): 34-38. |
[9] |
孟战赢,王育红,沈东风,席玲玲. 豫西地区行距配置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42(7): 19-22. |
[10] |
郭辉娟,贺学礼. 冀蒙农牧交错带柠条丛枝菌根真菌和球囊霉素的时空分布[J].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42(3): 50-54. |
[11] |
史兴海,李秀连. 甜荞打顶试验研究初报[J].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42(1): 36-37. |
[12] |
郑志松,王建敏. 水肥耦合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2, 41(8): 26-33. |
[13] |
李巧云, 李磊, 刘万代, 周苏梅, 尹 钧. 河南省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变化规律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0(4): 38-40. |
[14] |
王恒亮, 吴仁海, 朱昆,张永超, 张玉聚, 孙建伟. 玉米倒伏成因与控制措施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0(10): 1-5. |
[15] |
房卫平,谢德意,李文,马宗斌,李伶俐. 不同密度下短季棉成铃时空分布[J]. 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0(1): 58-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