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科学 ›› 2014, Vol. 43 ›› Issue (3): 89-92.

• 植物保护 • 上一篇    下一篇

余甘果采后黑疔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郑 毅,姜少娟,邓建梅   

  1. 攀枝花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 攀枝花 617000
  • 收稿日期:2013-08-07 出版日期:2014-03-15 发布日期:2014-03-15
  • 作者简介:郑毅(1978-),男,四川德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微生物学与果蔬加工研究。E-mail:armmu@163.com
  • 基金资助:
    四川省2010年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子项目(2060503)

  • Received:2013-08-07 Published:2014-03-15 Online:2014-03-15

摘要: 为了寻找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果实采后黑疔病的有效防治措施,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采集有典型黑疔病症状的余甘果,通过恒温恒湿储藏研究其发病规律,分别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和孢子侵染法进行病原分离和致病性研究,并对具有致病性的菌株进行常规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余甘果储藏7d后发病开始增多,到13 d发病率达到11.7%。从果实病健交界处分离获得4个菌株,其中菌株Pmy028回接感染率最高,15d达到93.3%,确定其为余甘果采后黑疔病的病原,经鉴定属于链格孢属菌株(Alternariasp.)。

关键词: 余甘子, 采后病害, 病原, 鉴定, ITS, 链格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