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刘亚军, 王文静, 李敏, 胡启国, 刘广卿, 孙喜云, 储凤丽. 甘薯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53(2): 65-74. |
| [2] |
张立成, 李娟, 章明清, 辜祖超. 有机肥替减化肥对赤红壤菜-稻轮作区甘蓝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8): 87-95. |
| [3] |
魏全全, 顾小凤, 芶久兰, 张萌, 饶勇, 肖华贵. 氮肥及有机物料配施对黄壤冬油菜-玉米轮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6): 41-50. |
| [4] |
王聪, 李明, 邱广伟, 王立春, 刘玲玲, 王怀鹏, 庞泽, 唐春双, 孙继英. 不同种植模式对黑龙江黑土理化性状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2): 74-83. |
| [5] |
李凌云, 和爱玲, 杨焕焕, 刘高远, 郭中义, 杜君. 氮肥减施对黄褐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11): 21-32. |
| [6] |
张书萍, 赵海岩, 刘晶, 张洋, 王大为, 肖万欣 . 氮密互作对春玉米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51(5): 23-33. |
| [7] |
聂胜委, 张巧萍, 潘秀燕, 王建超, 郑念, 许纪东, 张玉亭, 陈朝霞. 牛粪秸秆堆肥替代20% 全量化肥对麦玉轮作系统耕层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51(12): 53-62. |
| [8] |
陈华, 赵文军, 王正旭, 尹梅, 薛开政, 何正海, 陈检锋, 王志远, 王伟, 王应学, 杨艳鲜, 付利波. 不同轮作模式下氮素调控对烤烟产质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50(9): 87-95. |
| [9] |
李超, 王吉, 朱敏, 李凤海. 增密条件下化控处理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叶片衰老及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50(3): 33-41. |
| [10] |
张阳阳, 张淑利, 谢迎新, 康国章, 陈波, 马冬云, 王晨阳, 郭天财. 沿黄淮稻麦轮作区农田土壤磷库现状及减量施磷农学效应初探[J].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50(3): 67-73. |
| [11] |
李晓波, 邵云, 马守臣, 李春喜, 刘晴, 翁正鹏. 不同两熟轮作模式下土壤-作物系统的Fe、Mn周年变化[J]. 河南农业科学, 2020, 49(9): 62-71. |
| [12] |
邵云, 朱群英, 翁正鹏, 李昊烊, 崔景明, 李春喜. 基于等价产量的不同轮作模式作物资源利用效率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20, 49(8): 45-53. |
| [13] |
谭英爱, 赵秋, 田秀平, 周丽平, 宁晓光, 张新建, 岳露. 冬绿肥覆盖翻压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0, 49(5): 81-87. |
| [14] |
王一昊, 武永峰, 张立亭, 张锦水, 李崇瑞, 张晓旭. 基于TVDI的东北地区春玉米干旱监测 ——以2018年为例[J]. 河南农业科学, 2020, 49(3): 167-180. |
| [15] |
杨旸, 崔超, 马广全, 杭国庆.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河套灌区春玉米生长发育、氮素效率及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0, 49(2): 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