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科学 ›› 2014, Vol. 43 ›› Issue (1): 74-78.

• 植物保护 • 上一篇    下一篇

CIMMYT小麦Pavon 76和PBW 343叶锈成株抗性QTL分析

郑嫚嫚,王翠芬,李 欢,李在峰*,刘大群*   

  1. 河北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河北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1
  • 收稿日期:2013-09-23 出版日期:2014-01-15 发布日期:2014-01-15
  • 通讯作者: 李在峰(1975-),男,河南卫辉人,教授,主要从事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E-mail:lzf7551@yahoo.com.cn 刘大群(1958-),男,河北灵寿人,教授,主要从事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E-mail:ldq@hebau.edu.cn
  • 作者简介:郑嫚嫚(1988-),女,山东泰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分子植物病理学。E-mail:504207924@qq.com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1772)

  • Received:2013-09-23 Published:2014-01-15 Online:2014-01-15

摘要:  CIMMYT(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小麦多数携带成株慢锈基因,Pavon 76和PBW343在田间对我国叶锈菌种表现为抗病,其可能携带有多个成株慢锈QTL位点。为了检测和定位Pavon 76和PBW 343中的成株慢锈QTL位点,以Pavon 76和PBW 343杂交、多次自交获得的包含有178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将其种植在河北农业大学试验田和CIMMYT的Obregon小麦试验田,分别接种不同的小麦叶锈菌混合小种进行田间抗叶锈鉴定,获得群体的表现型数据,同时利用480个在亲本间有多态性的DArT(多样性序列芯片技术)标记检测178个家系,获得群体的基因型数据。结合表现型数据和基因型数据,利用Map Manager QTXb20和QTL IciMapping软件,进行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在2个环境共检测到4个QTL位点。其中位于1BL染色体上来源于亲本Pavon 76的QTL位点解释5.5%的表型变异,另外3个QTL位点都来源于亲本PBW 343,其中的2个QTL位点位于1AL和2DL染色体上且只在墨西哥试验点检测到,分别解释7.0%和4.3%的表型变异,另外1个QTL位点只在保定试验点检测到,位于3AL染色体上,解释5.7%的表型变异。位于1A和3A染色体上的QTL可能为新的成株抗叶锈QTL,其丰富了现有的小麦成株慢锈基因库,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以用于标记辅助育种、培育持久抗病品种。 

关键词: 小麦叶锈病, 成株慢锈基因, QTL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