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思, 周迎鑫, 罗薇, 陶明德, 陈平平, 罗红兵, 周文新, 易镇邪. 不同栽培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抗倒性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4): 42-50. |
[2] |
吴志超, 杨秀丽, 李富荣, 徐守俊, 石含之, 杜瑞英, 王旭. 不同典型栽培模式下空心菜对砷和矿质元素的富集特征差异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51(11): 109-118. |
[3] |
薛金元, 许芳芳, 王娟娟, 杨建昌, 王桂良, 钱晓晴. 减氮增密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剖面养分分布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50(6): 82-90. |
[4] |
张盼盼, 李志源, 刘京宝, 黄璐, 乔江方, 李川, 张美微, 刘锋. 黄淮海地区高产氮高效玉米品种的筛选与评价[J].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50(10): 10-17. |
[5] |
张卫正, 李旭光, 万瀚文, 李灿林, 张伟伟, 金保华, 刘 岩. 基于骨架提取和二叉树分析的玉米植株图像茎叶分割方法[J]. 河南农业科学, 2020, 49(9): 166-172. |
[6] |
胡 月,郭晓红,李 猛,姜红芳,那永光,蓝金路,王洪洋,宋 蕊. 栽培模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9, 48(03): 17-24. |
[7] |
桑正林,杨顺强,赵启君,武 婷. 不同栽培模式对昭通乌天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8): 35-38. |
[8] |
姜丽娜,李金娜,齐红志,岳 影,张雅雯,朱娅林,李春喜. 不同栽培模式冬小麦物质积累转运及光热资源利用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12): 14-19. |
[9] |
杜子璇,李彤霄,王秀萍,李香颜. 黄淮海地区“永优”系列玉米气候敏感性因子区划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6, 45(8): 31-38. |
[10] |
朱家成,张书芬,王建平,文雁成,张书法,赵 磊,曹金华,何俊平,蔡东芳. 高含油量油菜杂交种双油092的选育及保优高产栽培技术[J]. 河南农业科学, 2016, 45(3): 63-66. |
[11] |
杨育峰,李君霞,代小冬,杨晓平,王春义,杨国红. 甘薯新品种郑红23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J].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44(9): 22-24. |
[12] |
邱喜阳,王彦丽,邱海军,任秋芳,罗 明,沈天民. 国审小麦品种天民198特征特性及超高产栽培技术[J].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44(12): 39-41. |
[13] |
孟庆法,何瑞珍,王平格. 建始槭引种与栽培技术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43(9): 133-136. |
[14] |
龙海舟,王超,毕君. 冀东铁矿排岩场植被恢复树种选择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43(6): 71-74. |
[15] |
宋虎卫,张正锋,卢国强,赵祥祥. 保护地栽培线辣椒新品种镇研20号的选育[J].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43(3): 107-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