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盼盼, 李志源, 刘京宝, 黄璐, 乔江方, 李川, 张美微, 刘锋. 黄淮海地区高产氮高效玉米品种的筛选与评价[J].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50(10): 10-17. |
[2] |
杜子璇,李彤霄,王秀萍,李香颜. 黄淮海地区“永优”系列玉米气候敏感性因子区划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6, 45(8): 31-38. |
[3] |
宋鹏飞,毛培,姚双艳,王甜甜,牛东娟,罗梅浩. 丁布胁迫对亚洲玉米螟危害程度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43(11): 72-76. |
[4] |
王桂清,李凡海. 玉米灰斑病菌与不同品种玉米互作后果胶酶活性的变化[J].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43(11): 77-81. |
[5] |
刘京宝;唐保军;赵霞;胡青妞;曹玉华;黄璐;夏来坤. 玉米新品种郑单528适宜密度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0, 39(12): 20-25 . |
[6] |
马万杰;. 继承百年传统 创新农业科技 为河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写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创建100周年之际[J]. 河南农业科学, 2009, 38(9): 5-10. |
[7] |
铁双贵;齐建双;孙建军;朱卫红;王延召;卢彩霞;孙若楠;王彦玲. 郑单系列玉米品种对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的推动效应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09, 38(9): 46-49. |
[8] |
李锦辉;张显华;聂占武;. 河南省农科院财务管理工作回顾与探索[J]. 河南农业科学, 2009, 38(9): 223-225. |
[9] |
耿锐,刘善强,孔庆志,王久增. 夏玉米锈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 河南农业科学, 2005, 34(7): 113-114. |
[10] |
马政;李文君;唐保军;丁勇. 加强品种权保护,提升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实践[J]. 河南农业科学, 2005, 34(11): 11-12. |
[11] |
华福平,申为民,张毅,刘海平,宋志均. 优良玉米自交系昌7-2的特征特性及其利用[J]. 河南农业科学, 2004, 33(9): 11-13. |
[12] |
张学舜,周联东,刘经纬,刘俊恒. 高产、优质、抗病玉米杂交种新单23[J]. 河南农业科学, 2004, 33(8): 97-97. |
[13] |
王继印,赵献林.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的意义及策略[J]. 河南农业科学, 2004, 33(8): 47-49. |
[14] |
李文纯,徐东春,周文伟,李桂芝,宋万友. 糯玉米及其栽培要点[J]. 河南农业科学, 2004, 33(5): 78-78. |
[15] |
苏新宏;胡克福;等. 特用玉米栽培中应注意的环节[J]. 河南农业科学, 2002, 31(5): 37-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