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同时期施氮比例与种植方式对豫南稻区粳稻产量性状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河南省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省水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河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 河南 郑州450002 |
|
|
摘要 采用裂区设计,在豫南地区研究了不同时期施氮比例和种植方式(手插秧、机插秧)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指导豫南稻区水稻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手插秧、机插秧2种种植方式下,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不同氮素配比(基蘖肥与穗肥比例4:6、5:5、6:4、7:3)均可提高水稻的穗粒数和产量,手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为6:4产量最高,增幅达27.65%;机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为7:3产量最高,增幅达115.55%;且机插秧产量高于手插秧,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手插秧在6:4处理条件下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高于其他处理;机插秧在5:5处理条件下有效穗数最高,在7:3处理条件下穗粒数最高;手插秧和机插秧对照在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最高。手插秧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在氮素配比为6:4达最大;抽穗开花期手插秧与机插秧在氮素配比6:4与7:3处理条件下叶片、茎鞘、植株氮素含量较高;氮素生理利用率在不同氮素配比条件下机插秧均高于手插秧,且2种种植方式均以氮素配比7:3为最高;氮素偏生产力手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6:4为最高,机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7:3最高;而百公斤籽粒需氮量手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5:5与6:4最高,机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6:4最高。因此,种植方式对氮素配比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手插秧和机插秧的最佳施氮配比分别为6:4和7:3条件下,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最高。
|
|
关键词 :
水稻,
手插秧,
机插秧,
氮肥运筹,
氮肥利用率,
产量性状
|
|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651);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S2012-04-02) |
通讯作者:
赵全志(1968—),男,河南平舆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水稻生理生态研究
|
作者简介: 彭 廷(1985—),男,河南桐柏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水稻分子生理研究。 |
[1] |
部丽群,田 玲,赵 璐,杨治伟,赵 娜,金 润,田 蕾,张银霞,杨淑琴,李培富. 外引水稻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5): 28-35. |
[2] |
孙 备,沈 樱,张 雪,苏本卿,王国骄,郭 伟,周 斌. 水稻化感品种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反馈对伴生稗草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5): 41-47. |
[3] |
徐伟慧,刘泽平,符春敏,王志刚. 根际芽孢杆菌对水稻根系的促生效应[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4): 59-63. |
[4] |
卢 磊,徐 雪,段俊枝,张青冬,王 英,王玉联,李 念,姚国新. 神农架高山水稻冷水红退化原因及提纯材料选择[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2): 29-31. |
[5] |
杨 润,余显权,周丽洁,秦建权. 5个水稻三系新不育系特征特性观察与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46(9): 6-10,17. |
[6] |
陈凌玉,刘 飞,赵双娇,李朋相,丁冠宇,石 旭,彭其安. 干湿交替条件下铁氧化对水稻土CO2排放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46(8): 72-76. |
[7] |
付 景,王越涛,尹海庆,王生轩,王付华,陈献功,王 亚,杨文博,白 涛. 施氮量对沿黄粳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46(7): 18-25. |
[8] |
张 俊,刘 娟,臧秀旺,汤丰收,张忠信,董文召,苗利娟,徐 静. 生育后期湿涝胁迫对不同花生品种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46(6): 51-55. |
[9] |
秦 文,韩燕来,张毅博,乔丹丹,李宁宁,赵家俊,邹旭瑞,李 慧. 减氮增施腐殖酸液肥对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46(4): 21-25. |
[10] |
王凤敏,杨春燕,王静华,刘兵强,赵双进,史晓蕾,冯 燕,张孟臣,秦 君. 大豆姊妹系品种冀豆17和冀nf58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46(4): 38-43. |
[11] |
陈文娟,刘亚男,孙亚利,李万昌,李景原. 水稻矮秆基因克隆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46(3): 1-7. |
[12] |
王红军,陈 妍. 混剂中毒死蜱在水稻及稻田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46(3): 100-106. |
[13] |
徐 雪,王 英,邹礼平,魏 朗,彭 方,黄文超,段俊枝,姚国新.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6功能标记开发及微核心种质中Rf6基因的筛选[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46(2): 12-15. |
[14] |
韩丹丹,骆焱平,侯文成,王兰英. 槟榔内生细菌BLG1的抗菌活性及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46(2): 60-63. |
[15] |
曹 胜,周卫军,周雨舟,罗思颖. 硅钙镁土壤调理剂对酸性镉污染稻田的降镉效果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46(12): 54-5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