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科学

• 作物栽培·遗传育种 • 上一篇    下一篇

不同时期施氮比例与种植方式对豫南稻区粳稻产量性状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1. 河南省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省水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河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 河南 郑州450002
  • 出版日期:2017-11-15 发布日期:2017-11-15
  • 通讯作者: 赵全志(1968—),男,河南平舆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水稻生理生态研究
  • 作者简介:彭 廷(1985—),男,河南桐柏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水稻分子生理研究。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651);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S2012-04-02)

  • Published:2017-11-15 Online:2017-11-15

摘要: 采用裂区设计,在豫南地区研究了不同时期施氮比例和种植方式(手插秧、机插秧)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指导豫南稻区水稻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手插秧、机插秧2种种植方式下,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不同氮素配比(基蘖肥与穗肥比例4:6、5:5、6:4、7:3)均可提高水稻的穗粒数和产量,手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为6:4产量最高,增幅达27.65%;机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为7:3产量最高,增幅达115.55%;且机插秧产量高于手插秧,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手插秧在6:4处理条件下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高于其他处理;机插秧在5:5处理条件下有效穗数最高,在7:3处理条件下穗粒数最高;手插秧和机插秧对照在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最高。手插秧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在氮素配比为6:4达最大;抽穗开花期手插秧与机插秧在氮素配比6:4与7:3处理条件下叶片、茎鞘、植株氮素含量较高;氮素生理利用率在不同氮素配比条件下机插秧均高于手插秧,且2种种植方式均以氮素配比7:3为最高;氮素偏生产力手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6:4为最高,机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7:3最高;而百公斤籽粒需氮量手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5:5与6:4最高,机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6:4最高。因此,种植方式对氮素配比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手插秧和机插秧的最佳施氮配比分别为6:4和7:3条件下,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最高。

关键词: 水稻, 手插秧, 机插秧, 氮肥运筹, 氮肥利用率, 产量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