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德亮.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警技术研究[J].科技导报,2012,30(19):3.
[2] 花庆,刘小刚,张静雅,等.小麦冷驯化相关基因及抗寒性分子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6):8-22.
[3] 任德超,胡新,黄绍华,等.黄淮麦区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抗晚霜冻害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819-5820.
[4] 王兴,徐琛,苍晶,等.外源6-BA对小麦种子萌发及越冬期植株冻害的缓解作用[J].麦类作物学报,2013,33(2):357-363.
[5] 顾大路,杨文飞,廷刚,等.冻害胁迫下防冻剂处理对小麦生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6,32(3):490-496.
[6] 李春喜,王言景,邵云,等.化学调控剂不同施用方式对小麦抗冻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2):384-390.
[7] 魏凤珍,李金才,王永华,等.小麦抗寒性的影响因素及小麦冻害的防御与补救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078-2080.
[8] 李春燕,李东升,宋森楠,等.小麦阶段性冻害的生理机制及预防途径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6):1175-1179.
[9] 杨小丽,崔守亮,左灵芝.小麦冻害调查及其防御和补救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06(10):43-44.
[10] 陈襄礼,李林峰,王重锋,等.小麦倒春寒发生特点及防御措施初探[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2):35-37,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