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辛玉杰, 刘继红, 冯丹, 赵光华, 裴金花, 尹海燕, 王允, 王红旗, 刘冬梅, 曹成, 王俊艳, 郑嘉, 曹颖妮. 2017—2021 年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系)的品质性状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2): 31-37. |
[2] |
李春鑫, 赵明忠, 韩留鹏, 高崇, 李正玲, 王艳, 昝香存, 胡琳. 黄淮麦区41 个小麦品种(系)品质相关基因的分子检测[J].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51(2): 18-27. |
[3] |
臧贺藏, 王言景, 赵巧丽, 李国强, 郑国清. 表型性状数据采集系统在玉米区域试验中的应用[J]. 河南农业科学, 2019, 48(12): 152-156. |
[4] |
贾琳琳, 王永霞, 靳晓杰. 基于SDS-PAGE与荧光标记检测技术的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HMW-GS组成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9, 48(11): 18-26. |
[5] |
王 宁,苏桂兰,周 红,许庆华,黄 群,严根土. 中国与美国棉花品种的铃质量与衣分差异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44(7): 43-47. |
[6] |
付 亮,蒋志凯,李 洋,刘朝辉,范永胜,王映红. 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系)品质性状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2, 41(10): 40-43. |
[7] |
王美芳;雷振生;张学斌;赵献林;杨会民;杨攀;何宁;李巍;徐福新;何盛莲. 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系)品质遗传组成及其效应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0, 39(10): 8-13. |
[8] |
王西成;赵虹;曹廷杰;范和君;胡卫国;陈渝. 河南省小麦品种利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河南农业科学, 2009, 38(9): 34-38. |
[9] |
李国领;李莉;赵红;王静;丁宇涛. 高产玉米新品种LN3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J]. 河南农业科学, 2006, 35(9): 38-38. |
[10] |
赵虹;王西成;曹廷杰. 注重用种安全,用好小麦良种——2006年秋播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利用建议[J]. 河南农业科学, 2006, 35(8): 20-24. |
[11] |
蒋志凯;赵宗武;马华平;董昀;郭战备;范永胜;刘朝辉. 优质强筋国审小麦品种新麦18号的选育[J]. 河南农业科学, 2006, 35(8): 48-50. |
[12] |
杨修身;王振宇;牛郑花. 高产稳产棉花杂交种豫杂0568及其栽培技术[J]. 河南农业科学, 2006, 35(4): 60-60. |
[13] |
董昀,赵宗武,马华平,刘朝辉,范永胜,蒋志凯. 新麦16号小麦品种特性及选育方法探讨[J]. 河南农业科学, 2005, 34(9): 24-26. |
[14] |
胡廷积,魏义章.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小麦超高产攻关田兰考点实打验收报告[J]. 河南农业科学, 2005, 34(7): 41-41. |
[15] |
郭桂义 ;王荣献 ;杨洁 ;高俊峰 ;扶晓 . 茶树新品种中茶102在江北茶区的适应性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05, 34(4): 3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