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目录
    2020年第49卷第9期目录
    2020, 49(9):  0. 
    摘要 ( )   PDF (2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云南省地方稻种资源研究进展
    赵才美, 程在全, 殷富有, 李定琴, 陈玲, 钟巧芳, 肖素勤, 陈越, 王波, 黄兴奇
    2020, 49(9):  1-1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9.001
    摘要 ( )   PDF (12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省具有丰富的地方稻种资源,合理地挖掘和利用地方稻种优异性状,有利于加快水稻育种效率,促进水稻产业的发展。从云南省地方稻种资源的收集与分类、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品质和抗性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更深入研究和利用云南省地方稻种资源提供理论参考。
    作物栽培·遗传育种
    小麦Dof转录因子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和表达分析
    任永康, 牛瑜琦, 逯成芳, 唐朝晖
    2020, 49(9):  11-1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9.002
    摘要 ( )   PDF (9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小麦Dof转录因子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对其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关系、共线性和表达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小麦Dof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在小麦基因组水平上共鉴定到86个Dof基因,它们在小麦染色体上不均等分布,A、B、D染色体组中分别含有30、29、27个Dof转录因子;小麦Dof转录因子可被分成A、B、C1、C2、C3、D1、D2七个亚组,其中亚组D1是最大的一个亚组,含有29个Dof转录因子;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所有的Dof转录因子都包含有一个C-X2-C-X21-CX2-C保守基序;共线性结果表明,有23个Dof基因组成了29对共线性基因对,暗示Dof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复制;表达模式分析表明,Dof基因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组织和胁迫条件下均存在差异表达,说明Dof基因广泛参与小麦生长发育,且在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不同叶面肥及施用时期对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秦猛, 刘丽华, 郑桂萍, 康楷, 李红宇, 吕艳东, 陈志波, 孙维声
    2020, 49(9):  20-26.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9.003
    摘要 ( )   PDF (11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垦粳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叶面肥[雷力(0.45 L/hm2)、战氏零农残(1.05 L/hm2,简称战氏)、磷酸二氢钾(3.00 kg/hm2)]及不同施用时期(2次:齐穗期、齐穗后15 d ;4次:拔节期、齐穗期、齐穗后10 d、齐穗后20 d)对水稻穗部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水稻高产优质叶面肥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不施叶面肥的对照相比,施用4次雷力的一次和二次枝梗数,一次和二次枝梗的结实率、千粒质量均较高。不同时期施用雷力、战氏、磷酸二氢钾对水稻均有不同的增产效果,其中施用4次叶面肥处理的增产效果优于施用2次叶面肥处理,施用4次雷力、战氏、磷酸二氢钾处理分别较对照增产12.43%、10.59%、11.24%。品质方面,施用4次雷力对增加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效果最佳,施用4次磷酸二氢钾对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效果最佳。综上,在拔节期、齐穗期、齐穗后10 d、齐穗后20 d 共4次施用雷力对提高水稻产量及品质综合效果最佳。
    高产优质耐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新单58的选育
    马俊峰, 马毅, 魏锋, 卫晓轶, 洪德峰, 王稼苜, 彭东, 唐振海, 张建新, 张学舜
    2020, 49(9):  27-3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9.004
    摘要 ( )   PDF (1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单58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新美09为母本、自选系新4095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新品种,2019年11月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7—2018年参加国家良种攻关黄淮海夏玉米机收组区域试验,2 a平均产量为8 472.0 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4%。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 385.9 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7%。新单58具有高产、优质、耐密、适宜籽粒机械化收获的特点,适宜种植密度为75 000~90 000株/hm2,适合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唐山市、廊坊市、保定市以及沧州市以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陕西省关中灌区,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以及晋城市的部分平川地区,江苏省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湖北省襄阳地区作为籽粒机收品种种植。
    桑树SPL转录因子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特征分析
    韩利红, 刘潮, 赵明玉, 胡丽娟, 胡玉霜
    2020, 49(9):  33-4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9.005
    摘要 ( )   PDF (94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QUAMOSA启动子结合类蛋白质(SQUAMOSA promoter binding protein-like,SPL)是一类植物生长发育和应对胁迫相关的重要转录因子。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川桑(Morus notabilis)基因组中鉴定到15个SPL基因,进化分析将其归为8个聚类组,其具有保守的基因结构和氨基酸基序,在拟南芥和水稻中存在多个直系同源基因,预测到7个MnSPLs基因的表达受miR156/157调控,MnSPLs在桑树多个组织中检测到表达,其中6个基因在5类组织中均有较高表达量,部分基因主要在冬芽和雄花中有较高表达量,MnSPL基因存在组织表达特异性,在桑树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物炭和有机肥配施对重金属Pb胁迫下烟叶生长的影响
    金洪石, 金江华, 贺兆伟, 于大鹏, 张世强, 郭莉莉, 赵铭钦, 李玉娥, 刘鹏飞
    2020, 49(9):  43-5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9.006
    摘要 ( )   PDF (25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缓解重金属Pb对烤烟的胁迫,降低Pb对烤烟的毒害作用,采用盆栽试验模拟土壤Pb污染(200mg/kg),设置不施肥(CK)、单施烟草专用复合肥(T1)、烟草专用复合肥+生物炭配施(T2)、烟草专用复合肥+生物炭+有机肥配施(T34种处理,研究了Pb胁迫下生物炭和有机肥配施对烤烟生物量积累、烟株根系活力、烟株Pb积累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后90 dT3处理烤烟生物量比T1处理提高24.5%,且在相同施氮量情况下T3>T2>T1;烟株根系活力总体表现为T3>T2>T1>CK,其中,移栽后90 d T3T2处理较CK分别高94.9%55.1%;移栽后90 d T3处理土壤中有效态Pb、烟茎Pb含量和烟叶Pb含量分别较CK降低15.8%40.6%和25.0%,另外,T3处理烟叶Pb含量与T1T2处理相比分别下降了30.0%20.9%T3处理在土壤pH值和土壤微生物数量方面与CKT1处理相比有显著改善。总体上,施用生物炭以及生物炭和有机肥配施可以降低重金属Pb胁迫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降低土壤有效态Pb含量,减少Pb在根系、茎、叶中的积累,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
    农业资源与环境
    茄子秆生物炭联合黑麦草对土壤镉-芘复合污染修复的影响
    李桂荣, 陈富凯, 贾胜勇, 王宗硕, 郭泽楠
    2020, 49(9):  51-6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9.007
    摘要 ( )   PDF (28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当前我国农田土壤中广泛存在的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问题,采用盆栽方法,考察茄子秆生物炭联合黑麦草对去除土壤重金属镉(Cd)与多环芳烃芘(Pyrene)复合污染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期揭示茄子秆生物炭联合黑麦草对土壤镉-芘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机制。结果显示,在Cd、Pyrene含量分别为16.8、71.04 mg/kg条件下,添加生物炭土壤的Cd和Pyrene去除率在第60天分别达到21.88%和23.55%,较无生物炭添加的对照分别提高17.71%与14.28%。在生物炭添加量30 mg/g及种植黑麦草密度为13.5 mg/cm2条件下,土壤Cd和Pyrene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20.59%与70.58%。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丰富度,生物炭联合黑麦草明显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Cd-Pyrene致使土壤优势菌相对含量下降,其中,鞘氨醇单胞菌相对含量下降3.08个百分点,芽单胞菌相对含量下降1.69个百分点;但施用生物炭能够使耐Cd菌和高效降解Pyrene菌鞘氨醇单胞菌相对含量提高1.22个百分点,生物炭联合黑麦草使Pyrene降解菌假单胞菌、肠杆菌相对含量分别提高160、414倍。因此,茄子秆生物炭联合黑麦草将有效修复Cd和Pyrene复合污染土壤并增加Cd-Pyrene降解菌相对含量。
    不同两熟轮作模式下土壤-作物系统的Fe、Mn周年变化
    李晓波, 邵云, 马守臣, 李春喜, 刘晴, 翁正鹏
    2020, 49(9):  62-7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9.008
    摘要 ( )   PDF (24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微量元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研究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作物系统内Fe、Mn含量变化,为基于轮作模式的土壤-作物系统中Fe、Mn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生产指导。采用根箱试验方法,设置了小麦-玉米(W-M)、小麦-大豆(W-B)、小麦-花生(W-P)和小麦-甘薯(W-S)4种轮作模式,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不同处理土壤与作物体内Fe、Mn含量,计算作物地上部Fe、Mn累积量和成熟期Fe、Mn富集系数。结果表明,W-M、W-B模式下小麦和夏季作物地上部Fe、Mn含量均随生育时期的推进而逐渐增加,而W-P模式小麦地上部分Fe含量则逐渐递减;W-P模式夏季作物地上部分Fe、Mn累积量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W-S模式小麦地上部分Fe、Mn累积量均随生育时期的推进而逐渐增加,但是夏季作物地上部分Fe、Mn累积量均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先增加后减少。在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中Fe、Mn含量均逐渐减少;在0~20、20~50 cm土层深度,W-M模式在2018年10月Fe、Mn含量均最高,在50~80 cm土层深度,W-B、W-S模式在2018年10月Fe、Mn含量较高;不同作物在表层土壤中的Fe富集系数均小于Mn;小麦Fe、Mn富集系数均为W-S模式最高;夏季作物W-M模式Fe富集系数最高,W-B模式Mn富集系数最高。
    不同凋落物输入处理对暖温带森林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韩中海, 李会平, 赵利新, 王天平, 史贝贝, 许乾增, 王璐, 吴明作
    2020, 49(9):  72-8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9.009
    摘要 ( )   PDF (24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河南省国有焦作林场麻栎林1 hm2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样地,设置加倍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去除地表物并挖壕沟和对照(正常凋落物输入)等不同处理方式,连续2 a测定0~10 cm、10~2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计算其变化率、变化速率、环比增长率、同比增长率,分析暖温带森林近地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受凋落物输入改变的影响程度,为土壤有效磷动态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为生态系统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等研究提供基础。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含量具有季节变化,春季与夏初较低、秋季与冬季较高;0~10 cm土层中土壤有效磷含量稍高于10~20 cm层次的,但差异不显著,其相关性可用幂函数表示。0~10 cm层次上,加倍凋落物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去除凋落物与去除地表物并挖壕沟处理降低了土壤有效磷含量,但不同处理间的差异性不显著,不同处理间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率差异极显著;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速率表现出减幅波动,而环比增长率与同比增长率在后期波动较大,但不同处理间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凋落物输入的不同处理与季节变化对0~10 cm层次土壤有效磷含量有显著性影响,而对10~20 cm层次的影响不显著。表明,凋落物输入的不同处理主要影响到0~10 cm层次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对10~20 cm层次的影响较弱,且季节变化对土壤有效磷含量亦有较大影响。
    植物保护
    稻瘟病菌对咪鲜胺和三环唑的敏感性及两者的协同作用
    刘世江, 赵琪君, 丁怡, 李荣玉, 李明, 吴小毛
    2020, 49(9):  81-8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9.010
    摘要 ( )   PDF (12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稻瘟病菌对咪鲜胺和三环唑的敏感性及两者的协同作用,从贵州、湖北、河南、湖南省稻区采集分离得到103株稻瘟病菌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稻瘟病菌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采用水稻苗活体法测定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敏感性及咪鲜胺和三环唑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咪鲜胺、三环唑对供试稻瘟病菌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分别为0.004 2~0.056、0.35~9.67 μg/mL,且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均近似于正态分布,可将EC50均值0.027、5.24 μg/mL分别作为南方稻区稻瘟病菌对咪鲜胺、三环唑的敏感基线。协同组合筛选结果表明,咪鲜胺与三环唑以有效成分比为4∶20时,增效作用明显,其共毒系数为177.10,EC50值为1.10 μg/mL;该组合在有效成分180 g/hm2剂量下,药后21 d对稻瘟病的田间防效达到86.41%。因此,咪鲜胺、三环唑(有效成分比为4∶20)组合可用于田间防治水稻稻瘟病,推荐剂量为有效成分180 g/hm2
    黄胸蓟马对不同花卉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初探
    曹宇, 孟永禄, 杨红, 李军, 张国洲, 王亚维, 李灿
    2020, 49(9):  88-97.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9.011
    摘要 ( )   PDF (14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Y型嗅觉仪和四臂嗅觉仪法测定了黄胸蓟马对洋桔梗、杜鹃、百合及菊花4种花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并进一步采用GS-MS方法分析了4种花的挥发物在成分及含量上的差异,以期探讨黄胸蓟马的寄主选择机制和危害机制。结果表明,黄胸蓟马雌成虫对不同花卉表现出稳定的偏好性,依次为洋桔梗>杜鹃>百合>菊花。通过GC-MS分析,在洋桔梗上共检测到38种化合物,其中2-丁烯醛含量最高,为47.06%;杜鹃上共检测到56种化合物,其中壬醛含量最高,为15.21%;百合上共检测到42种化合物,其中反-β-罗勒烯含量最高,为25.16%;菊花上共检测到44种化合物,其中菊油环酮含量最高,为30.50%。因此,黄胸蓟马对4种花卉不同的偏好性,可能与其挥发物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差异密切相关。
    不同单色光及光强下烟蓟马成虫的行为反应
    陈祯, 姜静, 张瑞平, 李红梅, 况荣平
    2020, 49(9):  98-104.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9.012
    摘要 ( )   PDF (22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烟蓟马成虫的敏感光谱及光强对其趋光行为的影响,利用自制的昆虫趋光行为测试装置,测定了烟蓟马成虫对15种单色光(波长340~649 nm)和6个光强梯度(1、10、50、100、150、200 lx)的趋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烟蓟马成虫对全光谱自然光和15种不同单色光均具有正趋光反应,无避光反应。在测试的15种单色光中,510 nm的蓝绿光(趋向率:80.0%;趋向位移:35.8 cm)及450 nm的蓝光(趋向率:80.0%;趋向位移:29.8 cm)对烟蓟马成虫的吸引力较强,其余趋向位移大小依次是绿光(538 nm)>紫光(414 nm)>红光(601 nm)>蓝光(492 nm)>紫外光(380 nm)>紫外光(340 nm)>红光(628 nm)>蓝绿光(504 nm)>绿光(549 nm)>黄绿光(568 nm)>黄光(577 nm)>黄光(589 nm)>红光(649 nm)。成虫对蓝绿光(510 nm)的趋向位移显著强于对全黑暗对照处理及蓝绿光(504 nm)、绿光(549 nm)、黄绿光(568 nm)、黄光(577、589 nm)和红光(628、649 nm)7种单色光的趋向位移。整体来看,成虫的敏感光谱主要集中在紫外(340—380 nm)—蓝紫(414—492 nm)—蓝绿(510 nm)短波区,对绿—黄—红(549—649 nm)长波区不敏感。光强对烟蓟马成虫的趋光行为影响显著,表现为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其趋光性整体呈波状增强趋势。烟蓟马成虫对不同单色光和光强度的趋向位移存在显著差异,生产上可采用450 nm的蓝色或510 nm的蓝绿色诱虫板对其进行监测和物理诱控。
    3种杀虫剂对井上蛀果斑螟存活、化蛹及羽化的影响
    何超, 沈登荣, 尹立红, 张睿, 袁盛勇, 田学军
    2020, 49(9):  105-111.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9.013
    摘要 ( )   PDF (11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筛选出对井上蛀果斑螟有高杀虫活性的药剂,在室内应用浸渍法和饲喂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和啶虫脒3种杀虫剂对井上蛀果斑螟卵、初孵幼虫和老熟幼虫的杀灭作用及对其存活虫态化蛹和羽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8 000倍液处理卵后,卵的孵化率显著降低,较对照下降48.54%;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10%虫螨腈悬浮剂对卵的孵化抑制效果较差。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 000倍液处理初孵幼虫72 h后死亡率为77.82%,显著高于其余2种药剂各浓度处理,其存活幼虫的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分别较对照降低63.54%、42.07%,显著低于其余2种药剂各浓度处理。10%虫螨腈悬浮剂1 500倍液处理老熟幼虫后24 h的死亡率为76.21%,药后72 h的死亡率为81.06%,均显著高于其余2种药剂各浓度处理,其存活幼虫的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显著低于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各浓度处理,但与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 000倍液处理无显著差别。以上结果表明,5%氯虫苯甲酰胺对初孵幼虫具有高的杀虫活性,且对其后续虫态化蛹和羽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10%虫螨腈对老熟幼虫具有较高的速效杀虫活性,20%啶虫脒的杀卵效果优于5%氯虫苯甲酰胺和10%虫螨腈,但对幼虫活性低。
    园艺
    不同形态及浓度氮素对矮砧红富士苹果幼树生长和氮素吸收、运转的影响
    时怡, 梁博文, 胡俊峰, 董玥琪, 杜培华, 李中勇, 张学英, 徐继忠
    2020, 49(9):  112-119.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9.014
    摘要 ( )   PDF (17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年生红富士苹果幼树(砧木:天红2号/冀砧2号/八棱海棠)为试材,采用盆栽砂培法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铵态氮和硝态氮)和氮素水平[5 mmol/L(对照)和0.625 mmol/L(低氮浓度)]对苹果幼树生长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以期为生产中合理施用氮肥,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同一氮素水平下,硝态氮处理的苹果幼树生长情况较好,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氮素质量分数、吸收、转移、分配量与铵态氮相比相对较高。对照浓度下,硝态氮处理能有效促进苹果幼树的侧生分梢、中心干延长梢、茎粗、生物量的增长,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促进氮素吸收运转和分配,硝态氮处理单株氮素吸收量相对于铵态氮增加63.70%,氮素分配量增加43.95%;低氮浓度下,除硝态氮和铵态氮处理中心干延长梢无显著差异外,硝态氮处理均有较好的表现,硝态氮处理单株氮素吸收量相对于铵态氮处理增加34.35%,氮素分配量增加21.69%。不同形态氮素通过影响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量、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从而实现其对生长情况的影响,其中硝态对照处理影响最显著。硝态对照处理下的冀砧2号中间砧红富士苹果幼树可有效提高中心干的氮素吸收分配速率,为新生器官的建造创造有利条件。
    切花月季弯梗现象的形态解剖学观察
    石力匀, 王政, 何松林, 李玲达, 王胜楠, 孙畅, 杨博
    2020, 49(9):  120-12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9.015
    摘要 ( )   PDF (114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切花月季卡罗拉(Rosa hybrida ‘Carolla’)为试验材料,于2017年10月—2018年11月观察温室条件下切花月季弯梗现象的发生率及内外部形态结构。结果表明,高温是导致弯梗现象的原因之一。发生弯梗的植株花瓣减小且花头变小,子房也变得扁平。弯梗植株的1号萼片发生叶变现象,萼片面积增大,下表皮的毛状结构消失,出现了密集的气孔,着生位置也出现高度不等的下落现象。其他4个萼片呈逆时针的异位表达,1号萼片本应着生的位置则被萼瓣状的器官替代,萼瓣的上表皮细胞结构发生变化,下表皮则出现了与萼片相同的毛状组织。弯梗植株的花梗部的维管束、韧皮层及厚壁组织细胞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朝1号萼片下落侧弯曲。
    干旱胁迫下4种报春苣苔属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
    史莹莹, 何栋, 姚晓妍, 罗乐, 张启翔
    2020, 49(9):  129-13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9.016
    摘要 ( )   PDF (25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尖萼报春苣苔(Primulina pungentisepala)、永福报春苣苔(Primulina yungfuensis)、翔鸟报春苣苔(Primulina‘Flying Wings’)和启明星报春苣苔(Primulina‘Venus’ ) 4种报春苣苔属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自然干旱法比较干旱胁迫下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旱时间延长,仅尖萼报春苣苔干旱30 d时初始荧光(Fo)显著降低,其他3种植物Fo无显著变化。尖萼报春苣苔、翔鸟报春苣苔和启明星报春苣苔最大荧光(Fm)与0 d相比均无显著变化,而永福报春苣苔Fm则在干旱45 d显著低于0 d。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基本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尖萼报春苣苔和翔鸟报春苣苔分别在干旱30 d和15 d显著上升,启明星报春苣苔在干旱45 d显著下降。相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基本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永福报春苣苔、翔鸟报春苣苔与启明星报春苣苔均在干旱15 d与45 d显著下降,而尖萼报春苣苔在干旱15 d与30 d显著下降。非光化学淬灭(NPQ)呈先升高后降低或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尖萼报春苣苔在干旱15 d和30 d显著上升,干旱45 d则显著下降,永福报春苣苔在不同干旱时间内均显著上升,翔鸟和启明星报春苣苔仅在干旱15 d与45 d显著上升。光化学淬灭(qP)的变化趋势中,尖萼报春苣苔与永福报春苣苔无显著变化,翔鸟报春苣苔和启明星报春苣苔则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
    畜牧·兽医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效果评价
    李甜甜, 蒋大伟, 姬鹏超, 王银铃, 张改平
    2020, 49(9):  136-14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9.017
    摘要 ( )   PDF (59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原核表达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VP2蛋白纯度,在大肠杆菌中表达VP2蛋白,并对其进行纯化方法优化及其免疫原性分析。利用琼脂扩散试验(AGP)测定VP2蛋白效价并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采用饱和硫酸铵溶液和离子交换层析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并对纯化填料、洗脱液离子强度及缓冲液的pH值进行优化,以确定最佳纯化条件。将纯化的VP2蛋白免疫SPF鸡,定期采血用ELISA方法测定其免疫抗体并进行病理组织检测。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VP2分子质量约为50 ku,且具有良好反应原性,VP2蛋白可溶性表达的AGP效价为1∶16。纯化结果显示,利用强阴离子层析优化盐离子浓度及pH值可获得纯度较高的VP2蛋白,其质量浓度为0.6 mg/mL。纯化的VP2蛋白加商业佐剂免疫鸡28 d后,鸡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抗体滴度最高,且攻毒后的保护率可达到80%,法氏囊无明显病理组织损伤。综上,利用大肠杆菌成功表达了VP2蛋白,纯化的VP2蛋白纯度较高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不同教槽料对断奶仔猪肠道黏膜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冯宝宝, 赵莹, 马晓宇, 宁丽丽, 赵国琦, 霍永久
    2020, 49(9):  143-15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9.018
    摘要 ( )   PDF (25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不同教槽料对断奶仔猪肠道黏膜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90头21日龄体质量[(6.85±0.25)kg)]相近的杜洛克×长白×大约克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饲喂基础饲粮,优质蛋白源组(HP)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优质蛋白原料(基础饲粮中的豆粕蛋白原料用发酵酶解豆粕、酵母提取物和小麦水解蛋白粉代替),优质蛋白源+肠道保护包组(HPP)在基础原料中添加优质蛋白原料和肠道保护包(主要成分为复合酸化剂、植物精油、复合益生菌组合)。试验期14 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仔猪饲喂不同教槽料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黏膜TNF-α、IL-1β、TGF-β、IL-10的基因表达量,回肠和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ZO-1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仔猪断奶3 d时,HPP组十二指肠IL-1β及回肠IL-1β、Occludin、Claudin-1、ZO-1的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仔猪断奶7 d时,HP组和HPP组空肠、回肠TNF-α、IL-10的基因表达量升高(P<0.05),并且回肠Occludin、Claudin-1、ZO-1的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仔猪断奶14 d时,HPP组空肠TNF-α、IL-1β、TGF-β、IL-10和回肠TGF-β的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可见,断奶仔猪饲喂新型教槽料能够上调肠道黏膜免疫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增强早期断奶仔猪回肠和结肠黏膜中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降低断奶应激对仔猪肠道造成的损害。
    猪肺炎支原体HNMhy1株免疫原性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徐引弟, 张青娴, 王治方, 焦文强, 李海利, 朱文豪, 王克领
    2020, 49(9):  153-158.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9.019
    摘要 ( )   PDF (29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猪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机制,对其遗传变异及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研究,以防控猪支原体肺炎。对分离的猪肺炎支原体河南株HNMhy1的主要免疫原性基因P36、P46、P97、P65、P110进行扩增测序,与GenBank中已公布的猪肺炎支原体菌株的序列进行比对,同源性均在98%以上,部分毒株同源性高达100%。将HNMhy1株的P36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其他菌株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同源性均在98%以上;系统进化树显示,河南分离株HNMhy1与湖南株HN13的进化关系最近。以上结果表明,河南分离株HNMhy1主要免疫原性基因高度保守,在遗传演化中未发生太大变化。
    广西禾花鲤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分析
    周康奇, 潘贤辉, 林勇, 杜雪松, 黄姻, 潘志忠, 文露婷, 覃俊奇, 张芬, 陈忠
    2020, 49(9):  159-165.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9.020
    摘要 ( )   PDF (11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广西禾花鲤(Rice flower carp)形态形状与体质量的关系,随机选择全州禾花鲤(QZ)和融水金边禾花鲤(RS)各133尾,分别测定体质量、体长、全长、体宽、体高、头长、吻长、眼间距、尾柄高、尾柄长共10个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计算以体质量为依变量,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的通径系数、相关系数、相关指数和决定系数。结果表明,全州禾花鲤的全长、体宽和体高3个形态性状和融水金边禾花鲤4个形态性状(体长、全长、体高和头长)与体质量的通径系数、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并且2个群体所选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复相关系数R均大于0.85,说明所选形态性状是影响体质量主要性状。以体质量为依变量(Y),以全长(X1)、体长(X2)、体高(X3)、体宽(X4)和头长(X6)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分别建立QZ与RS的回归方程:lgY=-0.990+1.735lgX1+0.432lgX4+0.790lgX3和lgY=-0.774+1.022lgX1+0.438lgX3+0.574lgX2+0.689lgX6。综上,在全州禾花鲤的选育过程中,全长、体高、体宽可作为重要的测量指标,而在融水金边禾花鲤的选育过程中,则以全长、体长、体高和头长为重要的测量指标。
    农业信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
    基于骨架提取和二叉树分析的玉米植株图像茎叶分割方法
    张卫正, 李旭光, 万瀚文, 李灿林, 张伟伟, 金保华, 刘 岩
    2020, 49(9):  166-172.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9.021
    摘要 ( )   PDF (27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玉米植株图像的茎叶进行分割,为组分表型分析、植株对环境胁迫的响应等后续研究提供参数和依据。采用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植物表型数据集中的玉米植株图像,自动进行玉米植株图像的裁剪和二值化;通过骨架细化算法建立植株的骨架模型,并设定阈值去除骨架中的毛刺;然后检测骨架上的端点和交叉点,采用二叉树分析骨架模型,最终确立各级节点及各个叶片,从而实现茎叶分割。结果表明,建立的玉米植株茎叶分割算法,具有处理速度快、易于理解等优点,为玉米等植物表型分析与育种等提供支持。
    河南省夏玉米生育期有效降雨量和需水量时空分布特征
    张杰, 张慧, 陈丹丹, 李国领, 张建涛, 臧贺藏, 赵晴, 胡峰, 李国强,
    2020, 49(9):  173-180.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9.022
    摘要 ( )   PDF (37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河南省15个夏玉米主产区1961—2015年的气象资料,计算夏玉米生育期的需水量和有效降雨量,进而得到夏玉米生育期的灌溉需水量,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和空间插值法对河南省夏玉米生育期降雨量、有效降雨量、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河南省夏玉米生产中水资源合理分配和灌溉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1961—2015年,河南省夏玉米生育期降雨量和有效降雨量年际间整体上变化趋势平稳,而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整体上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河南省夏玉米生育期年均降雨量整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均有效降雨量从西南向东北递减;豫西夏玉米生育期年均需水量相对高于其他区域,而豫北灌溉年均需水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