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目录
    2019年第48卷第8期目次
    2019, 48(8):  0. 
    摘要 ( )   PDF (2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对峙培养法在生防菌抑制效果研究中的应用
    田书鑫,刘南南,王桂清
    2019, 48(8):  1-6. 
    摘要 ( )   PDF (8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峙培养法是明确有益微生物或其次生代谢产物的抑(杀)菌效果和作用范围时必须采用的方法,是研制开发微生物农药的第一步。按操作方式的不同,对峙培养法具体分为四大类,包括菌饼法、菌液法、划线法和扩散法。详细概述了不同对峙培养法的应用范围、特点和操作流程,比较了彼此间的异同,为在抑菌试验中正确选择合适的对峙培养方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作物栽培·遗传育种
    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杂交F2产量相关性状和抗病性及其QTL分析
    王掌军,刘 妍,王志兰,乔 丹,石冰欣,卢春甜,刘凤楼,李清峰,张晓岗,刘生祥
    2019, 48(8):  7-17. 
    摘要 ( )   PDF (22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明确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各自遗传性状的基础上,以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杂交F2群体的331个单株为材料,进行产量相关性状、抗病性及其QTL分析,以期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小麦遗传改良提供基因资源。结果表明,产量相关性状在F2群体均出现较大分离,有效分蘖数、经济系数的群体平均值分别为7.05个、0.37,均超过高亲亲本(分别为6.31个、0.31),超高亲比例分别达57.40%、75.23%;穗粒数、穗粒质量的群体平均值分别为33.07粒、1.19 g,均低于低亲亲本(36.49粒、1.22 g),超中亲比例分别达34.14%、33.84%,超高亲比例分别达34.14%、26.88%。类群Ⅰ的平均穗粒数最多(49.25粒)、穗粒质量最高(1.61 g),类群Ⅴ的有效分蘖数最多(14.50个),类群Ⅶ的经济系数最高(0.46),为优异产量相关性状类群。有效分蘖数与穗粒数、穗粒质量,穗粒数与穗粒质量、经济系数,穗粒质量与经济系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分别有9.97%、0.91%、0.60%的单株表现为高抗白粉病(1~2级)、条锈病(1级)、叶锈病(1级),10.57%、15.41%、15.11%的单株表现为中抗白粉病(3~4级)、条锈病(2级)、叶锈病(2级),79.46%、83.69%、84.29%的单株表现为感白粉病(5~8级)、条锈病(3~4级)、叶锈病(3~4级)。有15.11%的单株同时抗白粉病、条锈病,13.29%的单株同时抗白粉病和叶锈病,9.67%的单株同时抗条锈病、叶锈病,8.76%的单株同时抗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利用新开发的13个SSR标记共发掘出25个产量相关性状和抗病性相关QTL,涉及2A、4A、5A、1B、2B、3B、5D、6D、7D等9条染色体,加性效应为-0.19~1.57,表型贡献率为2%~9%,LOD值最大为23.40。其中,4A、5A、1B、3B、5D、6D染色体存在产量相关性状和抗病性QTL富集区。
    氮、锌肥配施对小麦根系氮、锌含量和氮、锌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张 均,梁振凯,李友军
    2019, 48(8):  18-26. 
    摘要 ( )   PDF (9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豫麦66(根系较发达型)和豫麦49-198(根系欠发达型)为供试材料,在3个供氮水平[0(N1)、120(N2)、240(N3)kg/hm2]和3个供锌水平[0(Zn1)、15(Zn2)、30(Zn3)kg/hm2]下,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不同氮、锌肥配施对不同类型小麦根系氮、锌含量和氮、锌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宜豫西旱地小麦栽培的最佳氮、锌肥组合。结果表明,适当增施氮、锌肥可提高小麦根系全氮含量、锌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酸合成酶活性、色氨酸合成酶活性和植酸酶活性,且这些指标总体上均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对于豫麦66,N2Zn2处理根中全氮含量在拔节期及之前高于其他处理,拔节期之后根中全氮含量开始下降;除拔节期、灌浆期外,其余时期根中锌含量均以N2Zn3处理最高,N2Zn2处理次之;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以N2Zn2处理最高,越冬期—挑旗期,较N1Zn1处理显著提高18.8%~70.7%;根系谷氨酸合成酶、植酸酶活性均以N2Zn2处理最高,谷氨酸合成酶活性较N1Zn1处理显著提高0.8~2.4倍,植酸酶活性较其他处理提高16.7%~50.0%;根系色氨酸合成酶活性总体以N2Zn3处理最高,N2Zn2处理次之。对于豫麦49-198,根中全氮含量总体以N2Zn2处理最高,较N1Zn1处理显著提高34.9%~87.7%;分蘖期、越冬期、拔节期、挑旗期根中锌含量均以N3Zn3处理最高,其余时期总体以N2Zn2处理最高;越冬期—挑旗期,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以N2Zn2处理最高;根系谷氨酸合成酶活性总体以N2Zn2处理最高,较最低的N1Zn1处理显著提高41.8%~200.0%;根系色氨酸合成酶活性总体以N2Zn3处理最高,N1Zn1、N2Zn2、N3Zn3处理较高;根系植酸酶活性以N2Zn2处理最高。综合分析可知,本试验条件下,N2Zn2为最佳氮、锌肥组合。
    小麦冬前最大分蘖期根数的QTL定位
    彭 涛,尹国红,成东梅,于金林,赵伟峰,高 燕,田纪春,邓志英
    2019, 48(8):  27-33. 
    摘要 ( )   PDF (15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小麦冬前最大分蘖期根数的分子遗传基础,以小麦加倍单倍体(DH)群体(花培3号×豫麦57)的168个株系为材料,测定3个不同生长环境下DH群体的初生根数、次生根数和总根数,利用已经构建的DH群体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冬前最大分蘖期根数进行了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控制初生根数、次生根数、总根数3个性状的7个加性效应QTL和7对上位性互作QTL,分布在1B、2B、2D、3B、4A、4D、5D、6B、6D、7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以解释4.67%~16.56%的遗传变异;在1B染色体上的Xwmc406—Xbarc156区间,检测到控制次生根数、总根数的QTL,表现出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效应,2个主效QTL qSrn1BqRtn1B分别解释次生根数和总根数表型变异的16.56%和12.80%,可用于小麦根系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甘薯郑红22脱毒及适宜密度、肥料配比研究
    杨育峰,张晓申,王慧瑜,王雁楠,徐心志,陈献功,张 莉,杨晓平,杨国红,平西栓
    2019, 48(8):  34-38. 
    摘要 ( )   PDF (5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兼用型甘薯品种郑红22为材料,筛选适合郑红22茎尖再生的分化培养基,并对郑红22脱毒再生植株进行扩繁和移栽,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及肥料配比对脱毒郑红22鲜薯产量的影响,以明确适宜郑红22的高效脱毒及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当NAA(萘乙酸)、6-BA (6-苄氨基嘌呤)的添加量分别为0.1 、3 mg/L时,郑红22茎尖分生组织的再生率最高,为54.58%。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脱毒郑红22的鲜薯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当种植密度为48 750株/hm2时,鲜薯产量最高,为46 906.78 kg/hm2。当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75.0、75.0、180.0 kg/hm2时,脱毒郑红22鲜薯产量最高,为47 555.02 kg/hm2,比不施肥处理极显著提高16.09%。
    百脉根PIN基因家族的鉴定与分析
    吕 赟,丘日光,杨仕梅,吴佳海,宋 莉
    2019, 48(8):  39-48. 
    摘要 ( )   PDF (50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长素输出载体蛋白PIN-formed(PIN)是一类调控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重要载体元件,与植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PIN基因家族成员(LjPIN)进行筛选、鉴定,并对其结构特征、系统进化、编码蛋白质性质、顺式作用元件组成和表达特性等进行研究,为其功能鉴定及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百脉根基因组中含有27个LjPIN成员,主要分布在1—5号染色体上;27个LjPIN基因含8个可变剪切位点,编码35个蛋白质;除了LjPIN4、LjPIN13、LjPIN23基因外,其他LjPIN基因均含有内含子,内含子数和外显子数均为1~10个;LjPIN与拟南芥AtPIN、大豆GmPIN在进化关系上较接近,与水稻OsPIN较远;LjPIN蛋白大多为碱性的两性稳定蛋白质,一般含有5种保守基序,基序数量2~9个;LjPIN基因除了含有顺式作用基本元件CAAT-box和TATA-box外,还含有光响应、激素响应及生长发育相关的调控元件;11个LjPIN基因在根、茎、叶、花和不同形成时期种子中呈时空差异表达。
    铁皮石斛纤维素合成酶超级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兰晓天,胡 淞,冯 磊,田英男,和凤美
    2019, 48(8):  49-55. 
    摘要 ( )   PDF (26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纤维素合成酶超级基因家族是植物体纤维素合成的重要基因。为研究铁皮石斛纤维素合成酶和类纤维素合成酶基因(CESA/CSL)家族的功能,利用从铁皮石斛转录组中鉴定出的32个在茎中高表达量的纤维素合成酶超级基因家族成员为研究对象,使用MEGA 5.0、GSDS、SMART、TMHMM、WoLF PSORT等软件对其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对基因结构及蛋白质保守结构域、跨膜结构和亚细胞定位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CESA/CSL基因在铁皮石斛不同组织中表达的数目和表达量均不同,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铁皮石斛茎中表达量较高的CESA/CSL基因家族可分为6个亚族,外显子数目1~21个。CESA/CSL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保守性较强,除CSLA亚族外,其余亚族均含有该基因家族的保守结构域Cellulose synthase。CESA/CSL蛋白主要分布于质膜上,大部分具有跨膜结构域。
    耕作模式对烤烟根系生长和烟叶钾、氯含量的影响
    毛家伟,马 聪,唐培培,张 翔,徐 敏,何 雷,李 亮,司贤宗,索炎炎,吴俊林
    2019, 48(8):  56-60. 
    摘要 ( )   PDF (10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豫南烟区适宜的烤烟耕作模式,采用田间试验,设置T1(常规耕作,耕作深度25 cm)、T2(原位不动土层耕作,耕作深度45 cm)、T3(起垄带下原位条状深耕,耕作深度45 cm)3个耕作模式处理,研究了耕作模式对烤烟根系生长和烟叶钾、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采收结束,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含水率均表现为T1>T2>T3,其中,3个处理间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T2、T3处理2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较T1处理显著降低。移栽后75 d,与T1处理相比,T2、T3处理烟株根系体积、根干质量、一级侧根和不定根数量均显著增加。与T1处理相比,T2、T3处理烟叶产值分别显著提高9.8%、10.6%,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均以T3处理最高,分别为23.6元/kg和46.7%。从烤后烟叶的钾、氯含量看,与T1处理相比,T2、T3处理均提高了中部叶和上部叶的钾含量,降低了氯含量。综合分析,在豫南烟区,生产中较适宜的耕作模式为起垄带下原位条状深耕。
    引发剂对黄芩种子萌发及幼苗耐旱性的影响
    李小玲, 华智锐, 许肖
    2019, 48(8):  61-67. 
    摘要 ( )   PDF (17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选择适合黄芩生长的引发剂,提高人工栽培黄芩的产量和质量,以商洛黄芩种子及1年生黄芩幼苗为材料,采用20% 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设蒸馏水处理(CK1)和20% PEG-6000处理(CK2)2个对照,研究了3种单引发剂和8种复合引发剂对黄芩种子萌发和幼苗耐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引发剂处理黄芩种子以20 mmol/L CaCl2效果最好,黄芩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较CK2分别增加120.47%和103.66%;复合引发剂以0.3% NaCl+5 mmol/L Na2SO3+15 mmol/L CaCl2处理效果最佳,黄芩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较CK2分别增加97.91%和86.94%;2种引发剂比较以20 mmol/L CaCl2效果最好。用单引发剂处理黄芩幼苗以0.4%NaCl效果最佳,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分别比CK2增加147.75%、182.47%、166.47%,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CK2分别增加41.75%、80.29%、82.24%,MDA含量较CK2降低65.94%;复合引发剂处理黄芩幼苗以0.4% NaCl +5 mmol/L Na2SO3 +15 mmol/L CaCl2效果最佳,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较CK2分别增加114.61%、146.75%、146.83%;SOD、POD、CAT活性较CK2分别增加34.42%、65.69%、64.80%;2种引发剂相比以0.4% NaCl效果最佳。可见,种子引发能有效提高黄芩种子的萌发率及幼苗的耐旱性,单引发剂处理种子以20 mmol/L CaCl2效果最好,复合引发剂处理种子以0.3% NaCl+5 mmol/L Na2SO3+15 mmol/L CaCl2效果最佳;单引发剂处理黄芩幼苗以0.4% NaCl效果最佳,复合引发剂处理黄芩幼苗以0.4% NaCl+5 mmol/L Na2SO3+15 mmol/L CaCl2效果最佳。
    农业资源与环境
    生物菌肥对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张淑花,周利军,贾 森
    2019, 48(8):  68-73. 
    摘要 ( )   PDF (6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分析生物菌肥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更好地利用生物菌肥,采用田间定点试验的方法,设置施生物菌肥样地、施化肥样地、不施肥样地3个处理,并分3次进行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表明,3次取样共获得中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1 289头,隶属于线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门3门,5纲,11目。施生物菌肥样地中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合计多于不施肥、施化肥样地,施生物菌肥样地中型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合计低于不施肥、施化肥样地。施生物菌肥样地棘跳科动物个体数量明显高于不施肥、施化肥样地,而施生物菌肥样地双翅目幼虫个体数量明显低于其他2种样地。除7月施生物菌肥样地表层获得的中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少于下层外,其他样地的个体数量均表现出表层多于下层的特征,各处理样地中型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垂直结构并未表现出表聚性特征。不同处理样地中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随取样时间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呈现出9月>8月>7月的特征,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取样时间各处理样地中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差异极显著(F=163.952,P<0.01),而不同取样时间中型土壤动物类群数量(F=1.246,P=0.35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F=1.990,P=0.217)、Simpson优势度指数(F=2.039,P=0.211)、Pilou均匀度指数(F=4.866,P=0.055)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F=0.534,P=0.612)差异均不显著。
    3株嗜(耐)盐菌株不同组合对盐碱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含量的影响
    曹力毅,毕江涛,肖国举
    2019, 48(8):  74-80. 
    摘要 ( )   PDF (7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揭示微生物改良盐碱地的机制,通过培养皿和盆钵试验,利用湿筛和干筛法分析测定3株嗜(耐)盐菌对盐碱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皿试验培养45 d后,测定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盐单胞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对于提高粒径≥2.00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效果显著(P<0.05);培养90 d后,达板喜盐芽孢杆菌+盐单胞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对于提高粒径≥2.00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效果显著(P<0.05);培养45 d后,达板喜盐芽孢杆菌+盐单胞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对于提高粒径0.25~2.00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效果显著(P<0.05);培养90 d后,达板喜盐芽孢杆菌+盐单胞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显著降低了粒径0.25~2.00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P<0.05);培养90 d后,除达板喜盐芽孢杆菌+盐单胞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外,其他处理对于降低粒径<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效果均不显著(P>0.05)。盆钵试验干筛法测定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培养45、90 d后,达板喜盐芽孢杆菌+盐单胞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对于提高粒径≥2.00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效果显著(P<0.05);培养45 d后,达板喜盐芽孢杆菌+盐单胞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对于提高粒径0.25~2.00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效果显著(P<0.05);培养90 d后,达板喜盐芽孢杆菌+盐单胞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降低了粒径0.25~2.00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但差异不显著(P>0.05);培养45、90 d后,达板喜盐芽孢杆菌+盐单胞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均降低了粒径<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且差异显著(P<0.05)。盆钵试验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含量,培养45 d后,各处理对于提升粒径≥2.00 mm和0.25~2.00 mm土壤团聚体含量以及降低粒径<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效果均不显著(P>0.05);培养90 d后,达板喜盐芽孢杆菌+盐单胞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对于提升粒径0.25~2.00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效果显著(P<0.05)。由此得出,嗜(耐)盐菌对于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具有不同的作用,总体上对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促进效果较好,复合菌处理对盐碱地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效果整体上优于单株菌。
    植物保护
    望江南种子SU5抗菌蛋白的纯化、抑菌机制及稳定性研究
    袁素素,张玮玮,王财成,叶秀娟
    2019, 48(8):  81-87. 
    摘要 ( )   PDF (24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拓展望江南在苹果黑腐皮壳菌防治和新型生物农药开发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通过SP-Sepharose阳离子交换层析、Mone S阳离子交换层析和Superdex 75凝胶过滤层析从望江南种子中纯化出一种分子质量约为26 ku的SU5抗菌蛋白,其为望江南的核酮糖-1,5-二磷酸羧基酶/加氧酶的大亚基。SU5抗菌蛋白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抑制活性,能抑制苹果黑腐皮壳菌孢子的萌发,可引起苹果黑腐皮壳菌菌丝尖端几丁质的积累、细胞膜透性的改变和DNA的降解;其抑菌活性对K+、Mn2+和Fe3+稳定,而被Ca2+和Mg2+所抑制。综上,SU5抗菌蛋白具有较广的抑菌活性,可通过多种方式对植物病原真菌产生抑制作用。
    火龙果溃疡病原菌拮抗菌株的筛选与生物防治效果初探
    张振华,林 江,王文雅,许 畅,杨开样,何世伟
    2019, 48(8):  88-94. 
    摘要 ( )   PDF (15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龙果溃疡病为火龙果多发病害,为有效开展该病害的绿色防控,从火龙果不同生境进行了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从11个不同生境中共分离到103株细菌,应用对峙培养法进行了拮抗活性评价,筛选出15株具有拮抗活性的菌株,其中强拮抗性菌株5株,中等拮抗性菌株4株,弱拮抗性菌株6株。进一步对这些菌株进行生防物质分析,赋值≥10分的菌株有8株。综合以上结果,优选10个菌株进行温室防效测定,连续观察20 d,7-6-1和10-4-6两个菌株的平均防效较高,分别为50.41%、48.85%。
    10种助剂对玉米田除草剂烟·硝·莠的增效作用及其安全性研究
    苏旺苍,郝红丹,徐洪乐,孙兰兰,吴仁海
    2019, 48(8):  95-101. 
    摘要 ( )   PDF (7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筛选出玉米田除草剂烟·硝·莠减量增效的最佳助剂,选择10种不同类型助剂进行田间试验,比较添加不同助剂对烟·硝·莠除草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助剂对烟·硝·莠均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且对玉米无明显不良影响。施药后14 d,24.2%烟·硝·莠可分散油悬浮剂544.5 g/hm2中添加助剂GY-S903、GY-W07处理对杂草的防效级别总体上比添加其他助剂的处理高,说明GY-S903和GY-W07对烟·硝·莠的增效作用比较明显;24.2%烟·硝·莠可分散油悬浮剂544.5 g/hm2中添加助剂伴宝、GY-S903、GY-W07、多功能除草剂增效剂、有机硅、锐超麦助剂处理的总株防效分别为76.8%、79.9%、80.6%、78.9%、77.9%、78.3%,与24.2%烟·硝·莠可分散油悬浮剂762.3 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其中,助剂GY-W07的增效作用最明显。施药后28 d,24.2%烟·硝·莠可分散油悬浮剂544.5 g/hm2中添加助剂GY-S903、GY-W07处理的总株防效分别为92.8%、94.2%,显著高于24.2%烟·硝·莠可分散油悬浮剂544.5 g/hm2处理,与24.2%烟·硝·莠可分散油悬浮剂762.3 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添加助剂GY-W07处理的总鲜质量防效为93.7%,与24.2%烟·硝·莠可分散油悬浮剂762.3 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综合比较,供试助剂GY-S903、GY-W07对烟·硝·莠的减量增效作用较明显,多功能除草剂增效剂的增效作用次之。
    园艺
    地熊蜂在油用牡丹凤丹上的传粉生态学研究
    张凯月,贺春玲,陈玲玲,韩懂博,侯小改
    2019, 48(8):  102-109. 
    摘要 ( )   PDF (29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了解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访花行为特点,为进一步利用传粉蜂资源和提高凤丹牡丹产量奠定基础,采用目测、拍照和秒表计时等方法研究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访花行为。结果表明,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单次访花时间平均为(10.99±0.59)s。单次访花间隔时间平均为(6.25±0.17)s。单花访问时间较长,平均为(61.51±5.92)s。访花间隔时间平均为(10.27±0.65)s。地熊蜂平均每分钟访花(0.92±0.79)朵。访花量与上柱头量有极显著相关性。在晴朗天气,地熊蜂在6:30—6:40、温度为11.2~12.8 ℃时出巢活动,在8:30达到日活动高峰期。10:30以后,温度高于26.1 ℃时,地熊蜂访花不活跃,部分开始回巢。地熊蜂授粉的凤丹牡丹结籽率平均为(54.67±3.25)%,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地熊蜂为凤丹牡丹传粉能提高凤丹牡丹的结籽率。
    山梨醇和蔗糖对桃果实、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李秋利,杨文佳,高登涛,魏志峰,于会丽,刘军伟
    2019, 48(8):  110-116. 
    摘要 ( )   PDF (17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山梨醇和蔗糖对春蜜桃不同发育时期果实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5年生春蜜桃为试材,于其幼果期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山梨醇和蔗糖,研究其对果实和叶片可溶性糖组分及其含量、叶绿素相对含量及果实品质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成熟期(盛花后77 d),喷施5 g/L山梨醇、50 g/L山梨醇、0.5 g/L蔗糖和5 g/L蔗糖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清水对照分别提高19.81%、32.03%、29.01%和37.13%;5 g/L蔗糖、5 g/L山梨醇、50 g/L山梨醇的色调角h°比对照分别降低8.63%、5.61%、7.28%。果实发育初期,以还原糖为主,蔗糖含量最低;果实成熟期,各处理果实蔗糖含量占总糖的69%~77%。在果实和叶片发育过程中,果糖和葡萄糖变化趋势一致,蔗糖变化幅度最大。果实成熟期蔗糖含量最高,山梨醇含量最低;而叶片蔗糖含量最低。山梨醇和蔗糖处理均能改善春蜜桃果实着色及品质,其中,以5 g/L蔗糖处理效果最佳。
    欧李砧木对桃叶片解剖结构和抗旱能力的影响
    丁 杰,耿 杰,段艳婷,丁文轩,陈苏丹,李秀珍
    2019, 48(8):  117-121. 
    摘要 ( )   PDF (8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欧李砧木对桃叶片解剖结构及抗旱能力的影响,以瑞蟠4号/欧李和瑞蟠4号/毛桃的叶片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应用光学显微技术,测定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等16个与抗旱相关的解剖结构特征参数,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及隶属函数法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毛桃砧相比,欧李砧显著增大了叶片厚度、气孔大小、上下角质层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显著降低了栅栏组织细胞长度、海绵组织厚度、组织紧密度和组织疏松度(P<0.05)。16项指标(权重)反映抗旱能力顺序为:海绵组织厚度(0.256)>组织紧密度(0.253)>栅栏组织细胞长度(0.250)>海绵组织细胞宽度(0.243)>海绵组织细胞长度(0.241)>气孔密度(0.234)>下表皮厚度(0.231)>上表皮厚度(0.227)>栅栏组织细胞宽度(0.217)>栅栏组织厚度(0.214)=组织疏松度(0.214)>上角质层厚度(0.211)>栅海比(0.195)>下角质层厚度(0.165)>气孔大小(0.158)>叶片厚度(0.086)。运用隶属函数法结合各指标所占权重综合评价得出:瑞蟠4号/欧李的抗旱性强于瑞蟠4号/毛桃。表明欧李砧木对桃叶片解剖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并能提高桃的抗旱能力。
    大果卫矛和欧洲卫矛叶片呈色机制研究
    宋 鹏,丁彦芬,李 涵,王亚楠
    2019, 48(8):  122-128. 
    摘要 ( )   PDF (17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大果卫矛和欧洲卫矛为试验材料,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两者叶片的结构,并测定叶色相关的生理指标,探讨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和内在联系,以期为卫矛属植物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种植物叶片的表皮特征和横切面结构相似,叶片内不存在圆锥形细胞和气室。2种植物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在转色期均呈下降趋势,但大果卫矛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明显小于欧洲卫矛。大果卫矛的花色素苷含量以及各类色素含量占比变化不大,欧洲卫矛花色素苷大量合成且占比不断变大。欧洲卫矛的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大果卫矛的淀粉含量前期有所下降,后期保持平稳。大果卫矛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查尔酮异构酶(CHI)活性保持平稳,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呈下降趋势。欧洲卫矛CHI和PPO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POD活性呈下降趋势,PAL活性变化没有规律。综上,2种植物的叶色变化由叶片内色素的比例决定,而叶片结构对两者的呈色没有影响,可溶性糖参与花色素苷的合成,POD和PPO抑制花色素苷的合成。
    畜牧·兽医
    猪流感病毒NP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李 鸽,刘 肖,李青梅,杨艳艳,王彦红,张改平
    2019, 48(8):  129-133. 
    摘要 ( )   PDF (12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制备猪流感病毒(SIV)核蛋白(NP)的单克隆抗体(MAb),采用差速离心法纯化H1N1和H3N2亚型SIV后交叉免疫BALB/c小鼠,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杂交瘤细胞,通过建立的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单克隆抗体检测方法进行筛选。获得3株能稳定分泌抗NP蛋白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16D5、18G8和20C4,将它们诱导小鼠产生的腹水IPMA效价分别为1×10-6、1×10-6和1×10-5。亚型鉴定结果显示,3株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均为IgG1,轻链为κ链。3株单克隆抗体特异识别H1N1、H3N2、H5N1、H7N9和H9N2亚型流感病毒,并且与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毒和猪细小病毒无交叉反应。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3株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均在56 ku附近出现一条特异性的蛋白质条带,说明针对SIV的NP蛋白制备了3株单克隆抗体。综上,成功制备了针对SIV NP蛋白的3株单克隆抗体,可识别不同亚型的SIV。
    无角牦牛Hesx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张 浩,王宏博,马 武,贾聪俊,马晓明,吴晓云,褚 敏,阎 萍,成述儒,梁春
    2019, 48(8):  134-139. 
    摘要 ( )   PDF (10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Hesx1(Homeobox expressed in ES cells)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对无角牦牛各时期生长性状的影响,采用PCR-SSCP(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和DNA测序技术,对364头无角牦牛Hesx1基因hⅠ与hⅡ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分析Hesx1基因多态性对无角牦牛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在hⅠ基因座(5′UTR)第-618位发生单个碱基突变(G→C),出现GG与GC共2种基因型;在hⅡ基因座(Intron1)第+226位发生单个碱基突变(T→C),出现TT与TC共2种基因型。通过与6、12、18月龄无角牦牛的生长性状(体质量、体高、体斜长、胸围)进行关联分析发现,hⅠ基因座对6月龄无角牦牛的体质量、体高、胸围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但对体斜长影响不显著(P>0.05);对12月龄无角牦牛的体质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体斜长、胸围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但对体高影响不显著(P>0.05);对18月龄无角牦牛的体质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无显著影响(P>0.05)。hⅡ基因座对6月龄无角牦牛的体质量、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12月龄无角牦牛的体质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体高、胸围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体斜长无显著影响(P>0.05);对18月龄无角牦牛的体质量、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此同时,hⅠ与hⅡ基因座的突变杂合型GC与TC是无角牦牛生长的优势基因型。卡方适合性检验表明,牦牛群体显著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P<0.05)。综上,可初步判定hⅠ与hⅡ多态基因座可以作为牦牛辅助育种的分子标记。
    耐酸产蛋白酶芽孢杆菌SD48菌株液体发酵豆粕产大豆肽条件的优化
    周星华,董伟洁,姜军坡,刘 双,王世英,朱宝成
    2019, 48(8):  140-146. 
    摘要 ( )   PDF (9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确定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SD48菌株液体发酵豆粕产大豆肽的最优培养基组成和最佳发酵条件,以大豆肽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优碳源种类、无机盐种类和发酵温度;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适碳源、豆粕、硫酸铵和无机盐的含量,以及SD48菌株接种量、起始pH值、装瓶量和发酵时间。结果表明,最优培养基组成:可溶性淀粉含量为1.00%,豆粕含量为15.00%,硫酸铵含量为4.00%,硫酸锰含量为0.09%;最适发酵条件:起始pH值为6.00,装瓶量为40%,SD48菌株的接种量为6.00%,发酵温度为28 ℃,培养时间为72 h。由此获得的大豆肽含量为8.03%,相对含量为71.06%,抗氧化活性达到343.70 μg AEAC/mL。综上,获得了SD48菌株液体发酵豆粕产大豆肽的最佳条件,提高了大豆肽的产量。
    大鲵希瓦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病理学观察
    牛树辉,陈梦飞,吕帅飞,李声平,杨红飞,高小蝉
    2019, 48(8):  147-153. 
    摘要 ( )   PDF (22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确定引起大鲵患病的细菌病原,采用平板划线法从患病大鲵中分离细菌后,利用革兰氏染色镜检、透射电镜观察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分离细菌进行鉴定,然后选择代表株进行人工感染试验以确定其致病性,并利用药敏试验(K-B法)测定9种水产西药和3种水产中药制剂的抑菌效果。综合鉴定结果表明,从患病大鲵中分离出的5株病原菌均为希瓦氏菌(Shewanella xiamenensis),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选择的代表株LY3在人工感染大鲵后与自然感染症状一致,确定其为大鲵的致病菌。对患病大鲵进行剖检发现,其组织器官具有明显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肝脏空泡化降解、脾脏实质弥漫性坏死、肾脏间质性坏死、肾小管裂解以及肺组织纤维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代表株LY3对恩诺沙星极度敏感,对氟苯尼考、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乳酸诺氟沙星、硫氰酸红霉素高度敏感,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粉等6种药物中度敏感,对盐酸黄连素有耐药性。综上所述,希瓦氏菌引起的同批次大鲵疾病可用恩诺沙星进行治疗。
    河南省花生秧利用现状及提高其饲料资源利用率的措施
    王琳燚,李绍钰,马慧慧,邓 文
    2019, 48(8):  154-159. 
    摘要 ( )   PDF (9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花生秧含有丰富的粗纤维和蛋白质,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河南省是全国最大的花生种植省份,每年产生大量的花生秧。目前,河南省花生秧综合利用技术落后,利用效率低,综述了河南省花生秧的利用现状以及有效提高花生秧饲料资源利用率的措施,以期为花生秧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
    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农业工程·农业信息技术
    枸杞酒糟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刘 军,颉向红,徐 昊,张喜康,马浩然,孔维洲,刘敦华
    2019, 48(8):  160-167. 
    摘要 ( )   PDF (26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枸杞酒糟为原料,采用超微粉碎结合超声波-碱法进行处理,研究枸杞酒糟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提取的工艺条件,并测定提取的SDF理化性质。以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试验优化分析,获取最优工艺条件,并对提取的SDF进行粉粒结构、持水力、膨胀力、持油力、羟自由基(·OH)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的测定。结果表明,料液比为1∶12、超声波时间为40 min、氢氧化钠质量分数为8%、超声波功率为250 W时SDF的提取率最高,达到24.55%。SDF粉碎后径距为(2.1±0.001)μm、比表面积为1.100 m2/g、孔体积为6 340 cm3/g、孔径为23.980 nm,具有良好的粉粒参数。SDF持水力为(4.35±0.07)g/g、膨胀力为(4.67±0.13)mL/g、持油力为(5.02±0.07)g/g。SDF对·OH和O2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SCI收录文献特征分析
    张会芳,卓文飞,燕照玲,孙 岩,陈海燕,樊文杰,刘毓侠
    2019, 48(8):  168-174. 
    摘要 ( )   PDF (8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正确认识和评价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不同直属科研机构的学术现状,以Web of Science收录的河南省农科院2011—2015年产出文献为数据源,按照资助基金类型不同将其进行分类,用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法,将不同类别文献的数量、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具有统计意义的指标及其他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了对比,并对合作关系、学科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统计指标的需要进行清洗、规范和补录后,得到有效文献279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SFC)基金文献(第一项基金为NSFC)、其他基金文献、无基金文献占比分别为32.3%、60.2%、7.5%。NSFC基金文献占比表现为上升趋势,2015年较2011年提高了13.5个百分点。NSFC基金文献涉及学科24个,产出文献最多的前5个学科为生物学、病毒学、昆虫学、农艺学和植物科学。不同直属科研机构文献数量、文献基金类型差别很大,这与各直属科研机构主要工作内容及综合科研实力相一致。且文献在少部分个人(团队)身上的集中度非常明显,其中,以ZHANG G P和ZHANG H Y为通信作者的文献最多,所发表文献的篇数、合计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均较高。被引次数排名TOP 20的文献具有如下特点:文献所属刊物的影响因子一般较高,文献多为合作发表,研究方向多为生物学。
    基于Android的作物表型性状数据采集系统研究
    赵巧丽,臧贺藏,李国强,王进磊,胡 峰
    2019, 48(8):  175-180. 
    摘要 ( )   PDF (15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农业试验表型性状数据采集效率,充分调研了不同农作物、不同试验类型数据采集过程,设计开发了通用型作物表型性状数据采集系统(移动端APP)。移动端APP基于C/S结构开发,以Android Studio为开发平台,采用JSON数据格式,通过Android技术实现Web api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移动端APP主要功能包括模板选择、扫码定位、手动录入、数据录入、数据上传和指标字典6个模块,功能设计灵活,数据录入迅捷,操作简单,易于推广。以玉米试验为例,结合作物表型性状管理系统,介绍了移动端APP的具体应用。移动端APP的开发与应用,改变了手工记录的传统数据采集方式,省去了数据二次录入过程,提高数据获取效率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