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综述
    薏苡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刘荣,申刚,罗晓青,张显波
    2015, 44(3):  1-4. 
    摘要 ( )   PDF (6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现有薏苡品种普遍存在产量低、易倒伏、晚熟、抗病虫性弱等问题,缺乏优质薏苡新品种,严重制约了薏苡生产的发展。因此,从薏苡种质资源、杂交育种、组织培养及倍性育种、人工诱变育种4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薏苡遗传育种的研究现状和进展。针对当前育种存在的问题,应以种质资源为基础,结合常规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建立一套完整的选育体系。 
    马铃薯Y病毒的株系种类、分子特征及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吴兴泉,李月,孙强,李萌萌,王梦科
    2015, 44(3):  5-8. 
    摘要 ( )   PDF (4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铃薯Y病毒(PVY)株系分化现象明显,具有多个株系类型。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学技术逐渐被引入PVY的株系鉴定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株系鉴定方法。为此,对PVY的主要株系、亚株系的种类及分类依据、分子特征以及近年来应用于PVY株系鉴定的传统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免疫学方法等进行了综述。 
    新型园艺栽培基质研究进展
    王拉花,杨秋生
    2015, 44(3):  9-13. 
    摘要 ( )   PDF (7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国内、外新型园艺栽培基质研究及开发利用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指出目前新型园艺栽培基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作物栽培 遗传育种
    过量表达SaSOS1水稻的幼苗鉴定及生理特性分析
    权庚,张侠,尹海波,郭善利
    2015, 44(3):  14-18. 
    摘要 ( )   PDF (14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泌盐盐生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SOS1基因的功能及抗逆机制,对过量表达Sa SOS1的T3代纯合转基因水稻株系幼苗进行了鉴定及生理特性分析。分子鉴定和表型鉴定显示,转基因株系13-4、15-6、16-1、16-2、19-4、19-6为阳性转基因株系,其中13-4、16-2株系在250 mmol/L Na Cl处理下表现出更强的耐盐性。生理特性分析表明,与野生型日本晴株系相比,转基因株系13-4、16-2植株叶片含水量较高,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并维持了较低的MDA含量和电导率。说明转基因株系能有效减少盐胁迫伤害,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 
    湖北省糯稻地方品种SSR遗传多样化研究
    姚国新,段俊枝,邹礼平,李长春,卢磊,黄明军
    2015, 44(3):  19-22. 
    摘要 ( )   PDF (5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评价湖北糯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36对SSR标记对50份湖北地方糯稻品种进行PCR扩增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糯稻地方品种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710 7,多态信息含量平均为0.686 1,多样性较高。SSR标记聚类分析表明,湖北糯稻地方品种中遗传资源丰富,特别是籼粳糯稻成分互渗的品种,可广泛用于糯稻育种。
    不同播种方式下夏玉米机械化精量施肥技术研究
    乔江方,刘京宝,黄璐,朱卫红,夏来坤,李川,乔辉
    2015, 44(3):  23-25,44. 
    摘要 ( )   PDF (6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夏玉米种植区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机械化种、肥同播关键技术指标,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不同玉米播种方式(铁茬直播和旋耕灭茬)、不同播种深度(播深5 cm、10 cm)和不同测深施肥种、肥距离(测深施肥种、肥距离15 cm、20 cm)等处理方式,研究了不同处理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铁茬直播+种子播深10 cm+种、肥距离20 cm模式下玉米产量最高,达到10 987.6 kg/hm2,较铁茬直播+播深5 cm+种、肥距离15 cm处理模式产量增加14.9%(P<0.05)。该模式下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达到319.12 g,叶面积指数整个生育期均保持相对较高水平。苗期土壤含水量旋耕灭茬处理高于铁茬直播处理,灌浆中期种、肥距离20 cm处理土壤含水量高于种、肥距离15 cm处理。铁茬直播+种子播深10 cm+种、肥距离20 cm为最佳的机械化精量施肥技术模式。
    行距对冬小麦品种新麦26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盛坤,张露雁,郭玉强,赵酒林,杨丽娟,马华平
    2015, 44(3):  26-30. 
    摘要 ( )   PDF (8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大田条件下,连续2 a以紧凑多穗型冬小麦品种新麦26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3种行距对其群体动态变化、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对上述指标有明显影响,2 a结果一致。随行距变窄,相同时期群体数和叶面积指数呈增加趋势,15 cm行距的最高群体、成穗率和最高叶面积指数均最高,花后叶面积指数下降较缓慢。使用Richards生长曲线,以有效积温为自变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进行拟合,R2在0.996以上。干物质积累初始速率、平均速率和最终干物质质量均以15 cm行距最高,并随行距变宽而变小。缩小行距能降低冬小麦的穗粒数,提高成穗数、千粒质量和籽粒产量。15 cm行距2 a产量平均比20 cm和25 cm行距分别高出4.8%和9.5%。紧凑多穗型小麦品种新麦26的最佳行距为15 cm。 
    不同生育时期施用印度梨形孢菌液对油菜的增产作用及其机制初探
    杨亚珍,张建民,张帆,董社琴,朱建强
    2015, 44(3):  31-35. 
    摘要 ( )   PDF (9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印度梨形孢菌液在油菜上的最佳施用时期,研究了在油菜不同生育时期(苗期、蕾期、花期、荚期)施用印度梨形孢菌液对油菜的增产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与CK(不施加印度梨形孢菌液)相比,苗期施用印度梨形孢菌液能显著提高油菜的根质量;花期、荚期施加印度梨形孢菌液可显著提高油菜的千粒质量和单株产量,其中单株产量比CK分别增加27.43%、27.95%。各时期施加印度梨形孢菌液均能提高油菜的实际产量,其中荚期加菌处理的实际产量最高,达3 004.65 kg/hm2,较CK增产37.30%,增加经济效益2 448.90元/hm2。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施用印度梨形孢菌液可以降低MDA含量,提高POD、SOD活性,进而提高油菜的抗逆性,促进油菜产量的提高。 
    覆盖方式和钾施用量对烤烟生长、叶绿素含量及产质量的影响
    毛家伟,翟文汇,孙大为,张翔,杨立均,李国平,郭传滨
    2015, 44(3):  36-39. 
    摘要 ( )   PDF (4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豫南烟区适宜的覆盖方式和钾施用量,通过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和钾施用量对烤烟生长、叶绿素含量(SPAD值)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和覆盖处理均能提高烟株各项农艺性状指标,3种覆盖方式相比,以前膜后秸处理株高、茎围和叶面积最高;3个施钾水平相比,以高钾水平(225 kg/hm2)处理各项农艺指标较好。烟叶SPAD值随生育进程推进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覆盖和施钾处理在生育前期能显著提高SPAD值,在后期则能促进烟叶落黄成熟。不同覆盖处理产量、产值和上等烟比例均表现为前膜后秸>秸秆覆盖>不覆盖,不同施钾水平表现为高钾水平(337.5 kg/hm2)>常规施钾水平(225 kg/hm2)>不施钾水平(0 kg/hm2),前膜后秸+钾施用量337.5 kg/hm2处理的产量、产值和上等烟比例最高,分别为2 190 kg/hm2、37 681元/hm2和32.13%。综合来看,前膜后秸的覆盖方式+施钾量225~337.5 kg/hm2可以在豫南烟区进行推广应用。 
    河北省夏播早熟区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李文龙,李喜焕,王瑞霞,靳秋生,常文锁,张彩英
    2015, 44(3):  40-44. 
    摘要 ( )   PDF (5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河北省夏播早熟区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措施,在保定和青县采用裂区设计方案,研究了4种施肥水平和4个种植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的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质量、百粒质量、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差异均不显著,施用纯N 75.0 kg/hm2、P2O590.0 kg/hm2、K2O 60.0 kg/hm2肥料水平的大豆产量较高;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质量及产量在不同密度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保定试点22.5万株/hm2密度水平的大豆产量最高,平均为3 350.00 kg/hm2,青县试点21.0万株/hm2密度水平的大豆产量最高,平均为3 108.94 kg/hm2;不同试点的大豆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差异极显著,保定平均脂肪含量较高,为19.41%,青县平均蛋白质含量较高,为45.47%,但同一试点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河北省夏播早熟区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如下:施肥量为纯N 75.0 kg/hm2、P2O590.0 kg/hm2、K2O 60.0 kg/hm2,密度为22.5万株/hm2。 
    高产、稳产、高出仁率花生新品种漯花4016的选育
    周彦忠,姬小玲,姜连英,郭玉生,李斯佳
    2015, 44(3):  45-47. 
    摘要 ( )   PDF (3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漯花4016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出的适应我国北方区花生生产发展需要的高产、稳产、高出仁率花生新品种。2009—2012年分别参加了国家北方区大花生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河南省麦套花生生产试验,其中,2011年国家北方区大花生生产试验中,漯花4016平均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比对照花育19号分别增加11.00%和13.64%,平均出仁率72.08%;2012年河南省麦套花生生产试验中,其荚果产量、籽仁产量分别比对照豫花15号增加9.71%和11.76%,平均出仁率73.90%。该品种抗花生叶斑病和黑斑病,高感网斑病。粗蛋白含量为23.05%,粗脂肪含量为53.87%,油酸亚油酸比值(O/L)为1.23。2012年2月通过国家花生新品种鉴定,2013年5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农业资源与环境
    秸秆还田与氮肥、有机肥配施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刘骏,陈荣丽,陈桂月,赵东成,张晓静,李福中,李天富
    2015, 44(3):  48-51,64. 
    摘要 ( )   PDF (5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郑麦366为材料,在秸秆还田和不还田的条件下,进行不同施肥处理(不施氮肥、施纯氮180 kg/hm2、施纯氮180 kg/hm2+干鸡粪1 500 kg/hm2、施纯氮270 kg/hm2)的田间大区对比试验,以探讨秸秆还田与氮肥、有机肥配施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有机肥的情况下,秸秆还田对小麦的生育时期无影响;在施加有机肥的情况下,秸秆还田能使小麦的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施有机肥能够推迟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在不施氮肥条件下,秸秆还田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增加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提高小麦产量;在施纯氮180 kg/hm2时,秸秆还田能增加小麦成穗数、千粒质量,提高小麦产量;在施纯氮270 kg/hm2时,秸秆还田抑制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降低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在秸秆不还田时,施加氮肥和有机肥均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提高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且成穗数和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在秸秆还田时,施加氮肥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提高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但成穗数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施加有机肥能增加小麦成穗数,但降低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总之,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施纯氮180 kg/hm2+干鸡粪1 500 kg/hm2处理最优;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纯氮180 kg/hm2处理最优,且前者优于后者。
    氮肥施用量对甘薯生长、含氮量及产量的影响
    杨育峰,张晓申,王慧瑜,段俊枝,李君霞,代小冬,杨国红
    2015, 44(3):  52-55. 
    摘要 ( )   PDF (4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兼用型甘薯品种郑红22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甘薯生长、含氮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薯地上部鲜质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及生长时间的延长均不断增加;地下部鲜质量随生长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地上部鲜质量与地下部鲜质量的比值随生长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降低,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甘薯地上部干物质含氮量和地下部干物质含氮量均随生长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降低,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地上部干物质含氮量与地下部干物质含氮量的比值随生长时间的延长不断升高,总体上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鲜薯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以施氮量75 kg/hm2处理最高,为43 819.44 kg/hm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地上部鲜质量与地上部干物质含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地下部鲜质量及地下部干物质含氮量均与鲜薯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地上部鲜质量与地下部鲜质量的比值与地下部干物质含氮量呈显著负相关。 
    氮肥施用量对2种绿叶蔬菜产量的影响
    王爱波,豁泽春,张志芳,潘一展
    2015, 44(3):  56-58. 
    摘要 ( )   PDF (7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翡翠生菜和白苋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追施氮肥用量(N0(CK):0 kg/hm2,N1:75kg/hm2,N2:105 kg/hm2,N3:150 kg/hm2)对这2种绿叶蔬菜单株叶片数、株高、单株鲜质量和单株干质量的影响,以筛选2种绿叶蔬菜的最佳氮肥施用量。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促进2种绿叶蔬菜单株叶片数和株高的增加,单株叶片数和株高(苋菜除外)均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总体以N2处理最高;施用氮肥可显著增加2种绿叶蔬菜单株鲜质量和单株干质量,单株鲜质量和单株干质量均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N2处理最高。综上,追施105 kg/hm2氮肥最有利于促进2种绿叶蔬菜的生长和产量提高,且节约肥料。 
    粉煤灰充填复垦土壤可溶性钾的迁移与浓度变化趋势
    王芳,陈孝杨,檀海洋,于佳禾,刘英
    2015, 44(3):  59-64. 
    摘要 ( )   PDF (11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土柱试验和HYDRUS-1D软件模拟,研究粉煤灰充填复垦土壤可溶性钾初期迁移特征和长期浓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复垦初期若有田间灌溉行为或降雨量较大,绝大部分土壤可溶性钾在10 d左右均会随着土壤水分入渗迅速迁移至下层土壤或地下水,土壤可溶性钾流失严重,粉煤灰中高富集的钾往往不能为植物利用。地下水位对复垦土壤可溶性钾质量浓度长期变化有重要影响。地下水位较高(-115 cm)时,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上覆土壤可溶性钾浓度升高,植物养分利用机会增加,但相应地上覆土壤盐分和重金属等污染的风险也会增加。 
    深耕和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冀保毅,赵亚丽,郭海斌,穆心愿,薛志伟,李潮海
    2015, 44(3):  65-70,107. 
    摘要 ( )   PDF (7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壤土和黏土中分别设置了常规耕作+秸秆还田(CT)、深耕+秸秆还田(DT)、深耕+秸秆不还田(DNT)3个处理,探讨了深耕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受土壤质地和土层深度影响,两者均显著影响壤土和黏土0~10 cm土层粒径大于10 mm和粒径介于1~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对10~20 cm土层无显著影响;两者对壤土中水稳定性团聚体组成的影响较黏土大,两者均增加壤土和黏土0~10 cm土层粒径介于3~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降低粒径小于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对10~20 cm土层无显著影响。总体上,深耕能增加壤土耕层下部和黏土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秸秆还田能增加壤土和黏土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进而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武陟县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麻冰涓,高彩玲,王海邻,李小超,张永慧,刘军
    2015, 44(3):  71-76. 
    摘要 ( )   PDF (8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武陟县农田表层土壤中的Cr、Ni、Cu、As、Pb含量进行分析,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该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武陟县农田土壤Cr、Ni、Cu、As、Pb含量分别为70.53、33.65、31.95、16.74、22.04 mg/kg,Cr、Ni、Cu、Pb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只有As在部分土样中存在超标现象,但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2,超标样品比率达到21.28%。重金属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0.65,土壤处于安全水平;旱地土壤重金属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小于水田,说明旱地土壤污染程度轻于水田。5种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值为36.97,处于轻微风险等级。在这5种重金属元素中,As对潜在生态风险的贡献率为39.8%,是最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土壤重金属的相关性分析表明,Cr含量与Ni、Cu、As含量及Ni含量与Cu含量、Cu含量与As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性,说明这5种重金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复合污染或具有相同的污染来源。 
    植物保护
    东北小麦白粉菌遗传多样性及其地域关联性分析
    朱桂清,迟文娟,吴限鑫,曹远银
    2015, 44(3):  77-82. 
    摘要 ( )   PDF (11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从辽宁春麦区及山东、河南、湖北冬麦区收集并鉴定的26个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的遗传多态性,并探讨菌株遗传多态性与其来源地的关联性。用18条ISSR引物对各小种的DNA进行扩增,其中8条引物能产生稳定的多态性图谱。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6个小麦白粉菌菌株可聚为4类,菌株的DNA多态性与其毒性多态性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依据ISSR聚类分析结果,辽宁春麦区和其他3省的优势小种、次优势小种按相应类群聚在一起,尤其是主要小种11号、411号与近邻山东冬麦区的小种聚为一类。说明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病菌与南部冬麦区尤其是山东的小麦白粉病菌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为东北春麦区白粉病初菌源来自山东等南部冬麦区的早期推论提供了DNA分子佐证。 
    西花蓟马对4种花卉寄主的偏好性研究
    王春,曹宇,刘燕,熊正利,覃晓禹
    2015, 44(3):  83-87. 
    摘要 ( )   PDF (9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研究黄花美人蕉、黄花槐、凤尾兰和夹竹桃4种花卉寄主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存活率的影响,及西花蓟马对4种寄主的颜色选择、自由选择行为,探讨了西花蓟马对4种寄主的偏好性。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4种寄主上的生长发育速率为黄花美人蕉>黄花槐>凤尾兰>夹竹桃,存活率为凤尾兰>黄花美人蕉>黄花槐>夹竹桃。西花蓟马对寄主颜色的选择趋性为黄花美人蕉=黄花槐>凤尾兰>夹竹桃,对寄主自由选择的趋性为黄花槐>黄花美人蕉>凤尾兰>夹竹桃。综上,西花蓟马对黄花美人蕉和黄花槐的偏好性强于凤尾兰和夹竹桃。 
    溴虫腈与哒螨灵对朱砂叶螨的联合作用
    杨振国,谢道燕,达爱斯,倪静
    2015, 44(3):  88-92. 
    摘要 ( )   PDF (6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溴虫腈与哒螨灵的联合杀螨活性,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溴虫腈与哒螨灵不同配比混剂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杀螨活性,并以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评价混剂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溴虫腈和哒螨灵对朱砂叶螨雌成螨处理后24 h的致死中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8.80、17.69mg/L;溴虫腈与哒螨灵的质量比为49∶51、47∶53、45∶55时增效最明显,对朱砂叶螨处理后24 h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77.94、178.49、173.73,LC50分别为6.65、6.72、7.00 mg/L,其毒力分别是哒螨灵的2.66倍、2.63倍、2.53倍。因此,45%~49%溴虫腈与51%~55%哒螨灵混合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频振式杀虫灯对信阳稻区水稻害虫的控制作用
    陈俊华,熊建伟,史洪中,刘红敏,郭世保,刘晓娜
    2015, 44(3):  93-96. 
    摘要 ( )   PDF (5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频振式杀虫灯对信阳水稻害虫的控制作用,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在信阳稻区对水稻害虫进行诱杀试验。结果表明,杀虫灯能够诱杀24种主要水稻害虫。其中,对二化螟、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明显,分别为80.40%、79.30%、93.93%。灯控不施药区比非灯控施药区增产142.00 kg/hm2,并节约防治费用401.2元/hm2。频振式杀虫灯具有成本低、无污染的优势,且对害虫的综合防治效果明显,可用于信阳稻区水稻害虫的防治。 
    虎尾兰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测定
    夏海波,潘好芹,李艳青
    2015, 44(3):  97-99. 
    摘要 ( )   PDF (6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虎尾兰叶斑病致病病原,采集典型病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利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测定了病原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引起虎尾兰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拟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Sacc.)Nirenberg),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镰刀菌属。多菌灵对该菌的有效中质量浓度(EC50)为3.11μg/m L,说明多菌灵对虎尾兰叶斑病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园艺 林学
    不同品种(系)梨花器官结构、花粉特性比较研究
    蒋媛,位杰,张琦
    2015, 44(3):  100-107. 
    摘要 ( )   PDF (16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库尔勒香梨、新梨7号等9个梨品种(系)为试材,观察了其花器官结构特征,测定了花粉量和花粉生活力,并利用扫描电镜对花粉超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梨品种(系)花药颜色、花序花朵数、单花雄蕊数、花冠直径、花瓣纵横径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各自具有自身的形态特征。供试品种花序花朵数多为5~10朵;单花雄蕊数在14~30个,可划分为少、中、多雄蕊3个类型;雌蕊数多数为5枚,个别出现4枚;花粉量变化较大,单药花粉量在0~7 447.37粒,平均为5 396.68粒,表现出无花粉、少花粉,花粉量中等、较多、多等类型;花粉生活力在79.72%~95.96%,部分梨品种(系)间差异极显著。供试品种(系)花粉为长球形或超长球形,中等大小;沙01号有4条萌发沟,赤面观4裂圆形,其余品种(系)花粉粒均具有3条萌发沟,赤面观3裂圆形;外壁纹饰均有条脊纹饰,差异突出,表现在条脊长短、粗细、走向、排列以及孔穴密度等方面,可分为条纹-穿孔状、条纹-网状、条纹-穴状3种类型。综合以上指标分析,可以有效区别和鉴定梨品种(系)。 
    不同复合基质的理化特性及其对温室番茄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康丽敏
    2015, 44(3):  108-110,114. 
    摘要 ( )   PDF (5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包头地区冬春季不同有机栽培基质对温室番茄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以熟羊粪、菇渣、珍珠岩、熟牛粪及蛭石为基质进行组合,处理Ⅰ—Ⅳ分别为腐熟羊粪∶珍珠岩=1∶1(体积比,下同)、腐熟羊粪∶菇渣=1∶1、腐熟羊粪∶菇渣∶珍珠岩=1∶2∶1、腐熟牛粪∶珍珠岩∶蛭石=1∶1∶1,以土壤为对照(CK)。采用常规方法对不同处理组基质的理化特性、果实品质及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处理Ⅰ—Ⅳ栽培基质的容重、总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CK,而EC值和p H值则低于CK,EC值和p H值依次均为CK>处理Ⅰ>处理Ⅳ>处理Ⅱ>处理Ⅲ,其中处理Ⅲ基质营养最丰富,适合温室番茄生长。处理Ⅰ—Ⅳ栽培的番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和番茄红素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但均高于CK(P<0.01),其中处理Ⅲ最高。处理Ⅲ的维生素C含量分别比处理Ⅰ、Ⅱ、Ⅳ、CK提高24.05%、6.71%、28.06%、46.05%,其总酸含量则分别降低7.32%、2.56%、7.32%、17.39%。处理Ⅰ—Ⅳ果实纵径、横径、果形指数、单果质量和平均单株产量均高于CK(P<0.01),处理Ⅲ的平均单株产量和总产量分别比处理Ⅰ、Ⅱ、Ⅳ、CK增加11.36%、6.19%、9.94%、36.65%和11.36%、6.19%、9.94%、36.65%。4组栽培基质均能改善番茄果实品质,增加产量,其中以腐熟羊粪∶菇渣∶珍珠岩=1∶2∶1的组合为温室番茄栽培的最优组合。
    怀地81与主栽品种单株鲜质量和指标成分含量比较
    李建军,王君,任美玲,孙树武
    2015, 44(3):  111-114. 
    摘要 ( )   PDF (6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选育怀地黄优良新品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怀地81与5个怀地黄主栽品种的指标成分——梓醇和毛蕊花糖苷含量,并采用SPSS分析其单株鲜质量和指标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怀地黄单株鲜质量依次为怀地81>85-5>金九>怀丰>沁怀>北京3号,怀地81与其他主栽品种差异极显著;梓醇含量依次为北京3号(1.601%)>沁怀(1.588%)>怀地81(1.314%)>金九(1.277%)>85-5(1.073%)>怀丰(0.924%),怀地81梓醇含量与金九差异不显著,与其他主栽品种差异极显著;毛蕊花糖苷含量依次为怀地81(0.096%)>沁怀(0.069%)>85-5(0.047%)>北京3号(0.035%)>怀丰(0.023%)>金九(0.022%),怀地81毛蕊花糖苷含量与5个主栽品种差异极显著。说明怀地81单株鲜质量和指标成分综合性状较主栽品种有显著优势。 
    不同石榴品种的花粉量和花粉生活里比较
    吴亚君,李洪涛,李东伟,胡青霞,赵玉洁,陈延惠
    2015, 44(3):  115-118,123. 
    摘要 ( )   PDF (7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13个石榴品种为试材,测定不同石榴品种的花瓣数、花药数、单花药花粉量及花粉的生活力,研究不同测定方法、贮藏温度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石榴品种花朵各指标间无明显相关性;石榴花粉在含有100、200、300 g/L蔗糖的培养基中萌发能力不同,300 g/L蔗糖质量浓度下萌发率最高;悬滴液发芽法测得的花粉生活力值较联苯胺染色法低,采用悬滴液发芽法测定13个品种花粉萌发率为32.2%~98.6%,其中,峄城软籽、大红甜、新疆大籽花粉萌发率高,分别为98.6%、92.9%、92.0%,采用联苯胺染色法测得多个品种花粉染色率达100%;所有供试石榴品种花粉生活力室温贮藏5 d后全部失活,4℃条件可有效延长石榴花粉贮藏时间至20 d。 
    魔芋种芋包衣技术研究
    李阔,牛义,刘海利,蒋学宽,张盛林
    2015, 44(3):  119-123. 
    摘要 ( )   PDF (6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膨润土、高岭土、观音土、耐火泥4种黏性较好的土样为载体,并添加一定量的魔芋包衣试剂1或试剂2、石灰、锯末等辅助材料,对魔芋种芋进行丸化包衣技术研究。结果表明,T-22(高岭土+石灰+试剂1+水+锯末)、T-23(观音土+石灰+试剂1+水+锯末)、T-25(膨润土+石灰+试剂2+水+锯末)处理的包衣表面光滑,厚度在2.1~3.6 mm,可避免种芋碰伤。与不做包衣处理(对照)相比,包衣后不影响种芋的正常呼吸,呼吸强度在108.57~113.96 mg/(kg·h);种芋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出苗率和出苗时间差异均不显著。表明T-22、T-23、T-25是适宜魔芋种芋的丸化包衣技术。 
    畜牧 兽医
    猪圆环病毒2型重组Cap蛋白体外稳定性研究
    刘肖,金前跃,郭军庆,王寅彪,张腾,李鹏,陈丽颖,张改平
    2015, 44(3):  124-127. 
    摘要 ( )   PDF (7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筛选猪圆环病毒2型(PCV2)Cap蛋白在体外的稳定性条件,采用建立的PCV2双抗夹心ELISA方法,对Cap蛋白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抗原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Cap蛋白在25℃以下贮存时,其活性保持稳定;贮存时温度变化对蛋白质稳定性影响较大;在甘氨酸和甘油2种蛋白保护剂存在条件下,蛋白质活性稳定性增强。表明,Cap蛋白的体外贮存、改造及病毒样颗粒组装应在25℃以下进行,尽量避免温度剧烈变化,同时添加蛋白质保护剂有利于蛋白质的体外稳定。 
    不同分子质量壳聚糖对麒麟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及养分代谢率的影响
    黎秋平,王润莲,潘文,赵玉振,江国亮,黄晓亮
    2015, 44(3):  128-132,151. 
    摘要 ( )   PDF (7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不同分子质量壳聚糖对8~13周龄麒麟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及养分代谢率的影响,选用192只49日龄健康体质量相近的麒麟母鸡,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低、中、高分子质量组),试验期42 d。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低、中、高分子质量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75%分子质量为2 000、5 000、50 000 u的壳聚糖。结果表明:各组间平均日增体质量、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分子质量壳聚糖均能降低麒麟鸡腹脂率、肝脂率及肌间脂肪宽,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分子质量组的腹脂率分别降低31.23%(P<0.05)、34.76%(P<0.01)、26.70%(P<0.05),肝脂率分别降低12.36%(P<0.01)、8.83%(P<0.05)、5.76%(P>0.05),肌间脂肪宽分别降低38.36%(P<0.01)、28.77%(P<0.05)、36.99%(P<0.01);高分子质量组的腿肌率较对照组降低17.21%(P<0.01)。胸肌和腿肌的各项肉品质指标组间差异均不显著,但壳聚糖有降低胸肌滴水损失的趋势。各组间干物质、粗蛋白、粗灰分、钙、磷等营养物质的代谢率均差异不显著,但不同分子质量组的脂肪代谢率均低于对照组,低、中、高分子质量组分别降低3.22%(P>0.05)、5.96%(P<0.05)、8.03%(P<0.01)。可见,日粮中添加0.75%不同分子质量壳聚糖对麒麟鸡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能有效抑制麒麟鸡对脂肪的吸收利用,降低体脂沉积,分子质量为5 000 u以下的壳聚糖的降脂效果更为明显。
    几种叶黄素方剂对高温高湿环境中蛋鸡行为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王文龙,冯永兵,李成成,杨京京,效梅,傅映红,熊双,安立龙,许英梅
    2015, 44(3):  133-138. 
    摘要 ( )   PDF (8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几种叶黄素方剂对高温高湿环境中罗曼粉壳蛋鸡的抗热应激效果,选取216只47周龄的健康、体质量及生产性能相近的罗曼粉壳蛋鸡,随机分为6组(常温对照组、高温对照组、高温叶黄素组和叶黄素合剂Ⅰ、Ⅱ、Ⅲ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高温叶黄素组和叶黄素Ⅰ、Ⅱ、Ⅲ组则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120 mg/kg叶黄素、叶黄素合剂Ⅰ(120 mg/kg万寿菊叶黄素+1 g/kg甜菜碱)、叶黄素合剂Ⅱ(120 mg/kg叶黄素+200 mg/kg维生素C)和叶黄素合剂Ⅲ(120 mg/kg叶黄素+2 g/kg中草药),测定不同叶黄素方剂对高温高湿环境中蛋鸡行为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黄素合剂能有效降低高温环境中蛋鸡死淘率,改善蛋鸡的健康状况。与高温对照组相比,叶黄素组与叶黄素合剂Ⅰ、Ⅱ、Ⅲ组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提高了1.59%(P<0.05)、6.07%(P<0.01)、11.12%(P<0.01)、10.39%(P<0.01);产蛋率分别提高0.91%(P>0.05)、8.31%(P<0.01)、13.93%(P<0.01)、5.56%(P<0.01);破壳率分别降低了7.38%(P>0.05)、44.26%(P<0.01)、59.02%(P<0.01)、17.21%(P<0.01);料蛋比分别下降0.40%(P>0.05)、6.85%(P<0.01)、6.05%(P<0.01)、4.03%(P<0.05);死淘率分别降低了12.51%、74.98%、87.49%、50.00%。可见,几种叶黄素方剂均具有缓解热应激作用,以叶黄素合剂Ⅱ效果最佳。 
    含珠草水提取物与抗菌药联用对含fosA3耐药基因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研究
    姚晓韵,宋剑武,夏娟,秦燕,黄丽云,李海燕,黄凯,司红彬
    2015, 44(3):  139-143. 
    摘要 ( )   PDF (7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含珠草水提取物与抗菌药物联用体外抗含fos A3耐药基因大肠杆菌的效果,对临床分离的细菌进行鉴定,确定细菌所含耐药基因种类,采用96孔反应板二倍微量稀释法分别检测含珠草水提取物与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1/2 MIC的含珠草水提取物与抗菌药联合诱导含fos A3耐药基因大肠杆菌,并进行传代试验,采用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定含珠草水提取物与抗菌药联合作用后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结果显示,分离到的菌株为含fos A3耐药基因大肠杆菌;含珠草水提取物的MIC为0.5 g/m L,以0.25 g/m L的含珠草水提取物与14种抗菌药联合使用3代后,14种抗菌药的MIC显著降低,均降到1.562 5以下;含珠草水提取物与头孢曲松钠、磷霉素、黏杆菌素、磺胺间甲氧嘧啶、头孢他啶、头孢噻呋钠联合应用后其FICI均小于等于0.5,与阿莫西林、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痢菌净、克林沙星、阿米卡星、氟苯尼考联合应用后FICI均大于0.5且小于1。表明,含珠草水提取物与抗菌药联合应用后,抗菌药体外抗菌活性显著增强,二者之间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 
    奶牛乳房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研究
    孔娜
    2015, 44(3):  144-147. 
    摘要 ( )   PDF (5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筛选有效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方法,从奶牛场随机挑出710头奶牛,随机进行分组,试验组(试验Ⅰ—Ⅶ组)每组100头,对照组10头。采用氢氧化钠凝乳检验法、酒精阳性乳检验法对所有奶牛同时进行乳房炎诊断,检测结果阳性者进行治疗。试验Ⅰ、Ⅱ、Ⅲ组采用不同剂量中药治疗,试验Ⅳ组采用西药治疗,试验Ⅴ、Ⅵ、Ⅶ组采用不同剂量中西药结合治疗,Ⅷ组不使用任何药物治疗检测出的患病奶牛,治疗期为14 d。结果显示,中药组治疗时间较长为13 d,其中试验Ⅱ组治愈率最高为92.86%,试验Ⅱ组治愈率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分别高出30.70个百分点(P<0.01)、0.11个百分点(P>0.05);试验Ⅳ组见效快,治疗时间短,为5 d,但是治愈率低至71.43%;中西药结合治疗组时间短至7 d,且试验Ⅴ组治愈率高达100.00%,治愈率比试验Ⅵ组和试验Ⅶ组分别高出1.29个百分点(P>0.05)和4.23个百分点(P>0.05)。以上结果表明,中西药结合是目前治疗奶牛乳房炎最有效的方法,最佳治疗剂量为中药煎剂50 m L与西药结合。 
    猪博卡病毒NP1基因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郑英帅,左奕,柴瑞影,戚妍,李雅楠,袁万哲,孙继国
    2015, 44(3):  148-151. 
    摘要 ( )   PDF (7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Gen Bank发表的猪博卡病毒主要抗原基因NP1基因设计1对引物,采用降落PCR方法进行扩增,克隆后测序,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克隆到猪博卡病毒NP1基因;NP1蛋白的二级结构中自由卷曲含量最高(51.77%),无跨膜蛋白,含有1个糖基化位点、30个磷酸化位点,有6个线性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分别位于NP1蛋白的7—14位、27—50位、59—73位、85—94位、102—108位、151—155位。 
    农产品加工 农业工程 农业信息技术
    基于Web的农作物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与应用
    时雷,张家耀,钱诚,郭伟,马新明,赵晓莉
    2015, 44(3):  152-155. 
    摘要 ( )   PDF (10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开发数据全面且功能综合的农作物信息管理系统,以Java语言作为开发工具,使用My SQL数据库软件,运用MVC设计模式,建立了由信息浏览、数据查询、系统管理和信息反馈4个模块构成的农作物信息管理系统。系统中的数据全面且种类多样化。系统初步建成后,以河南省小麦信息数据作为管理对象,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测试和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干法再造烟叶掺配量对卷烟品质的影响
    靖德军,邓志斌,刘刚,饶国华,周瑾,梅建华,刘熙,曾健
    2015, 44(3):  156-160. 
    摘要 ( )   PDF (10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干法再造烟叶在卷烟生产中的适宜掺配量,以某知名品牌卷烟的烟丝为基础,在卷烟中分别添加5%、8%、12%、15%的干法再造烟叶,探讨干法再造烟叶掺配量对卷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丝中掺入干法再造烟叶能有效降低卷烟的化学指标和烟气指标,与纯烟丝卷烟样品相比,掺入15%干法再造烟叶的卷烟样品总糖、还原糖、烟碱含量分别下降了14.64%、16.59%、35.68%,烟气烟碱、焦油、CO释放量分别降低了17.50%、15.03%、11.55%,且优于掺入同等比例造纸法再造烟叶的卷烟样品;感官质量方面,掺配干法再造烟叶卷烟样品的抽吸品质优于掺配造纸法再造烟叶的卷烟样品和纯烟丝卷烟样品,且掺配量为8%时,卷烟样品的感官评吸质量最好。可见,干法再造烟叶在卷烟抽吸品质提高及减害降焦方面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造纸法再造烟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