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科学 ›› 2008, Vol. 37 ›› Issue (9): 45-51.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8.09.011

• • 上一篇    下一篇

6种大豆粒形性状的QTL定位

梁慧珍1;王树峰1;余永亮1;王庭峰1;巩鹏涛2;方宣钧2;刘学义3;赵双进4;张孟臣4;李卫东1   

  1.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河南郑州450002;2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海南三亚572025;3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山西汾阳032200;4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51
  • 出版日期:2008-09-15 发布日期:2008-09-15
  •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2008CB117005);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0612001800);国家支撑计划(2006BAD521801-3)

  • Published:2008-09-15 Online:2008-09-15

摘要: 利用晋豆23和灰布支杂交构建的F12代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的474个家系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个含有231个SSR标记的SSR图谱。通过一年两点的随机区组田间试验和分子标记分析,研究了大豆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和宽厚比6个重要粒形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同一性状两地点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与粒宽、粒宽与粒厚、长宽比与长厚比、长厚比与宽厚比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与长宽比和粒长与长厚比呈显著正相关,粒厚与长厚比和粒厚与宽厚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粒厚与长宽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通过500次排列测验分别确定各性状的LOD阈值,在汾阳和郑州2种环境条件下共定位了33个QTLs,其中粒长共检测到7个QTLs,粒宽共检测到3个QTLS,粒厚共检测到3个QTLs,长宽比共检测到6个QTLs,长厚比共检测到9个QTLs,宽厚比共检测到5个QTLs。这些QTLs在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具有集中分布的特点,分别位于A1,B1,B2,D1a,D2,F_2,G,I,J_2和O染色体上。研究表明,大豆粒形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可能源于控制数量性状的QTLs位点间的相关。

关键词: 大豆, 粒形性状, QTL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