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科学 ›› 2014, Vol. 43 ›› Issue (9): 101-104.

• 植物保护 • 上一篇    下一篇

不同播期和拌种处理对玉米粗缩病的影响

刘佳中1, 孙 静1, 王 静2, 张进国3, 姜 军3, 赵保军4,郝俊杰1*   

  1.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华北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02;2.鹤壁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鹤壁458030;3.开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100;4.新乡县农牧局,河南 新乡 453000
  • 收稿日期:2014-02-18 出版日期:2014-09-15 发布日期:2014-09-15
  • 通讯作者: 郝俊杰(1978-),男,河南登封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病害研究。E-mail:haojjds@163.com
  • 作者简介:刘佳中(1971-),男,湖北鄂州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病害研究。
  • 基金资助:
    河南省省院科技合作专项(12210600003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2013156012)

  • Received:2014-02-18 Published:2014-09-15 Online:2014-09-15

摘要:  为了明确河南省不同播期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情况及药剂拌种处理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效果,选择在河南省常年玉米粗缩病发生较普遍的开封市开封县和新乡市原阳县进行不同播期和拌种处理对玉米粗缩病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013年开封试点的玉米粗缩病发生程度和普遍性比原阳试点严重,开封试点在5月4日-6月8日播种的玉米均发病严重,而原阳试点在5月4日-6月3日播种的玉米有粗缩病发生,其中以5月14日播种的玉米发病最重,但在6月8日后播种的玉米已能避免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开封试点玉米粗缩病为重度发生,原阳试点为偏重发生。拌种处理的结果表明,开封试点处理间株高和病情指数的差异均不显著,原阳试点各拌种处理间玉米粗缩病病情指数差异显著,株高、产量性状表现极显著差异。以高巧拌种处理的病情指数最低、株高最高,且分别和对照差异显著,效果相对较好,但在玉米粗缩病严重发生的情况下,所有拌种处理对玉米粗缩病均没有防治效果,即使在发病相对较轻的环境下,防治效果也有限。 

关键词: 玉米, 粗缩病, 播期, 拌种, 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