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科学 ›› 2011, Vol. 40 ›› Issue (9): 74-77.

• 植物保护 • 上一篇    下一篇

利用内生细菌防治小麦全蚀病的研究

彭 玲,张 珅,彭 娟,张 颖,柴沆镇,王 刚1,2*   

  1. 1.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2.河南大学 生物工程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4
  • 收稿日期:2011-03-24 出版日期:2011-09-15 发布日期:2011-09-15
  • 通讯作者: 王 刚(1971-),男,河南夏邑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E-mail:wangg@henu.edu.cn
  • 作者简介:彭 玲(1986-),女,贵州毕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源与应用微生物。E-mail:pl7940@yahoo.com.cn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71435,30971952);河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082102140023);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09HASTIT018)

  • Received:2011-03-24 Published:2011-09-15 Online:2011-09-15

摘要: 为了研究小麦内生细菌对小麦全蚀病的生物防治作用,采用表面消毒后涂布平板的方法,从来自河南麦区不同品种的82份健康小麦根系内分离获得530株小麦内生细菌。采用土壤浇灌法,于小麦活体上测定了内生细菌对小麦全蚀病的生防效果,从中获得15株可显著降低小麦全蚀病发病率和严重度的细菌。其中菌株WG-2和Y106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25%和80.37%,显著优于常用化学农药三唑酮的防治效果(77.05%)。综合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分析以及16SrDNA序列测定分析等方法对WG-2和Y106进行鉴定,结果表明,WG-2属于变形斑沙雷氏菌(Serratia proteamaculans),Y106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将WG-2和Y106 2个菌株混合,测定菌株混合后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发现菌株混合使用不能提高生防效果,2个菌株之间可能具有干扰作用。利用不同平板测定了WG-2和Y106 2个菌株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拮抗能力以及产生葡聚糖酶、几丁质酶、壳聚糖酶和蛋白酶等真菌细胞壁降解酶的能力,发现2个菌株间差别明显,暗示不同内生生防菌株对小麦全蚀病可能具有不同的生防机制。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 生物防治, 内生细菌, 筛选